希特勒上臺後,德國為何突然有錢了?錢從哪裡來?

銳銳CC


前言: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可不是憑空產生的,經濟基礎不論放到任何時代、任何事物上,那都是十分適用的。而且如果經濟能力不充分的話,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果也是難以支撐起來的。同希特勒相關的大事件想必都家喻戶曉,我們大可可以用“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來形容。希特勒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但如果沒有足夠經濟實力的話,希特勒也難以發動二戰,畢竟戰爭是最“燒錢”的活動。由此我們便不難得出:希特勒上臺之後,德國的經濟實力確實取得了令人瞠目的速度。

德國雄厚經濟實力的背後:非一日之功

正所謂《老子》有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如同題目當中說的那樣:難道德國雄厚的經濟實力背後是希特勒一人突然上臺的緣故嗎?這種一概而論的論斷大錯特錯,難道希特勒從上臺到發動二戰,短短几年的時間,就能憑藉他一己之力使得德國經濟突飛猛進,從而能夠達到發動世界大戰的目的。這樣的論斷無疑於將“希特勒個人功勞等同於一戰前德國曆經兩次工業革命所積攢下來的財富和工業財產”了。請問,這有可比性嗎?

眾所周知,因為德國是一戰發起的軸心國,所以早於公元1918年的一紙《凡爾賽和約》便將德國制裁了個夠嗆,軍隊軍隊不讓發展,工業工業處處受制。處於這樣被打壓的狀態下,德國經濟發展能力在前期確實鮮有進步。再加之“1929-1933年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席捲,所以說德國經濟發展態勢並不算是樂觀。

我之所以說德國於二戰前經濟實力較為雄厚的原因不能僅僅歸結於希特勒,那是因為涉及到德國於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努力,我們不應該否定德國之前的努力。比如,歷經兩次工業革命的交集洗禮,德國同美國一般,均代替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英法而鶴立雞群。難道我們能忽視德國在此期間確定的穩定工業基礎和經濟實力嗎?

德國經濟發展背後:希特勒功不可沒

希特勒在位期間始於1933年,終止於1945年,先後共任職11年。而他任職的這個期間,從時間節點上我們不難看出,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預謀到掀起再到結束的階段。所以我們也不難看出,希特勒對於“兒時擁抱整個地球”的夢想其實是早有預謀的。說預謀也許不太好聽,那不妨用“政治事業”來形容,顯得更為貼切。

貨幣政策

希特勒上臺之前曾說過:“黃金本位和貨幣對比是造成德國人民災難的根源。”面對1933年的經濟危機,時任德國總理的希特勒很巧妙地利用貨幣來調解經濟危機的手段,他決定面向德國廢除黃金和股票交易,取而代之的是隻是進行“物物交換”,看似傳統,但對於經濟危機給德國經濟帶來的的危害程度確實大幅度減小,從而積攢了一定財富。

★重塑福利保障體系

希特勒一次精彩的演講:“打破《凡爾塞和約》加在德國身上的枷鎖,讓每個人都有工作,讓每家每戶都有牛排和麵包,讓德意志民族重新振興起來!”

希特勒這段話在我看來,確實是十分令人激動,畢竟一戰是德國軍民的痛楚所在,而“牛排和麵包”更是德國人所夢寐以求的早餐。所以希特勒上臺之後,首先便重塑了福利制度和保障體系,他主張延長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而且投入巨資來改善勞動環境、增加就業崗位等保障制度。

剝奪剝削猶太人

“排猶主義”一直都有存在,只不過在二戰結束、猶太人定居比利時之後,這種落後思潮便有所遁形。希特勒本人十分厭惡猶太人,而且為了迎合經濟發展,希特勒上臺後便將剝削的重點對象矛頭指向了“富得流油”的猶太人,開始展開了大規模地“排猶運動”。通過豪取強奪的不法手段,希特勒剝削了共計約60-80億馬克的猶太人資本,通過強力沒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轉到了“雅利安”財閥和納粹黨魁手中。

國有企業和私有企業雙管齊下

希特勒上臺之後,基本上由政府出資買斷了柏林和其他大中城市的銀行以及各大公司的股票,以此來壟斷這種大型企業。除此之外,希特勒又將政府所壟斷的這些資本轉手賣給其他私人企業資本。這樣就達到了如此的一個狀態:在德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壟斷企業同政府的結合也能隨之加強。即私人資本同國家官僚職能達到了高度的融合。

筆者結語:

其實希特勒對於德國經濟的復甦不僅於此,我們還應該著重看到希特勒對於德國經濟實行的“兩個五年計劃”,僅僅四五年時間,德國的經濟就已經恢復到了一戰前的水平。對於希特勒能夠成為發起二戰的佼佼者結論來看,希特勒絕對是個不俗之人,先不說德國於二戰前期的作戰成果,僅僅從希特勒的這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來看,那就足夠證明希特勒確實頗具能力。至少從他恢復經濟的手段來看,他是一個出色的經濟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