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的鉤吾之山,應該就是大同火山閣老山

《山海經》之《北次二經》中提到,有個鉤吾之山,據推測就在大同與陽原一帶,為此一直在尋找它的佐證。查閱地圖時,突然看到大同火山群一帶,有座山叫“閣老山”。閣老,是不是就是鉤吾呢?

《山海經》中的鉤吾之山,應該就是大同火山閣老山

由於《山海經》成書時,採用的是古音,經過幾千年的民族更替融合、語音交融變遷,再加上人為修改,很多地名雖保留了古音,但文字很可能發生了變化,就像今天的餛飩變成了雲吞一樣。到了廣東,才搞明白,雲吞就是餛飩,沒有差別。在粵語中,餛飩和雲吞發音一模一樣,都叫“溫吞”。那麼,這鉤吾之山的“鉤吾”,是不是也要用古音來讀?

《山海經》中的鉤吾之山,應該就是大同火山閣老山

閣老山,清以前叫栲栳(kao lao)山。栲栳、閣老,如果用普通話讀,你一定會覺得差異太大,但是,如果採用保存古音較多的粵語來讀,那發音實在是太接近了!差不多像“闊佬”這兩個字的發音,跟今天的窟窿兩個字的發音非常接近。但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栲栳,民間也叫“栳栳”,也叫“笆斗”,是一種用竹蔑或柳條編制而成的上下粗細一致的容器,形狀象鬥,是農家專門用來打水或者裝東西用的一種器具。網上查了下這個“栲栳”或者“栳栳”的照片,這不就是“籮籮”麼!

《山海經》中的鉤吾之山,應該就是大同火山閣老山

從“栳栳”到“籮籮”,應該不會有人懷疑這是同一種東西的不同寫法吧?古代會講話的人多,但會寫字的人少。不論你寫成“栳栳”還是“籮籮”,都不影響人們口頭說的這種用竹蔑或柳條編制的盛裝東西的容器。不像今天,寫字似乎比說話更重要,錯了一個字,後果很嚴重。前段時間北大隻是把“熱烈”寫成“熱列”,全國人民都坐不住了。甚至大家都越來越不想說話了,面對面也很少講話,有事發個微信!

《山海經》中的鉤吾之山,應該就是大同火山閣老山

言歸正傳,閣老山,據說是因為山的形狀像栲栳,就起名叫栲栳山了。

為什麼說閣老山的形狀像栲栳?閣老山,正是大同火山群中的一個,眾所周知,火山由於地下岩漿噴發形成,噴發後一般山項中間多會有個大坑,估計這就是說它像栳栳的原因。不過,閣老山山頂的火山坑,可能由於時間久遠,坑的一邊塌陷了,看上去不是很完美,倒像一枚桃心。

《山海經》中的鉤吾之山,應該就是大同火山閣老山

離閣老山不遠的東坪山,火山坑就很完美,像一個籮籮。

《山海經》中的鉤吾之山,應該就是大同火山閣老山

更有意思的是,大同有一種食物也叫做栲栳,別稱為“莜麵窩窩”。

《山海經》中的鉤吾之山,應該就是大同火山閣老山

看來,《北次二經》的這鉤吾之山很可能就是大同的閣老山,《山海經》把大同這一帶火山群“窟窿山”的特別之處記錄了下來。

大同火山群是我國第四紀火山群之一。已知的有30多座,主要分佈於大同盆地東部,其中最高大也最有名的有閣老山、黑山、狼窩山、金山、排樓山、昊天山、馬蹄山等七處,它們均為截頂圓錐狀稀疏分散在近百萬平方米範圍內,是早已熄滅了的死火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