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黃子韜的單曲《心願》?

愛地人


你好,我是吉麗聽音樂,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心願)這首歌挺好聽的,對於一個這麼年輕的藝人能寫出這樣的歌確實有點實力。

由黃子韜親自作詞作曲並演繹的《心願》,歌手空靈而輕盈的嗓音與平靜輕柔的旋律完美融合,讓人如沐春風,彷彿行走在山水之間,感受自然包容萬物的開闊。曲與詞的完美搭配,透露出歌者深厚的音樂領悟力。由一場旅行引發對生活、自然的感悟,融入到音樂創作中來表達,給生命一個“用力的擁抱”。

誰可以給它們一個家,誰又可以不讓冰川繼續融化,珊瑚海褪變顏色,不再蔚藍的我們的大海”,歌詞真真切切地傳遞著對大自然的關心,對環境被日益破壞的擔憂。正如單曲封面山川海洋線造型設計所示,人類與山脈、海洋融為一體,與地球的命運息息相關,是大自然賦予生命豐富多彩的樣貌,賦予生命存在的權利。人類應該懂得感恩,盡力回報,停止一切破壞行為。





吉麗聽音樂


這一次,黃子韜的新歌有些不一樣,因為這首名叫《心願》的新歌,在一分半鐘就戛然而止。然後,沒了。

這不是作品上傳時的失誤,而是——這首歌曲確實只有一分半鐘。雖然,歌曲時長並沒有硬性規定,更沒有一個國內外的行業標準,但考慮到一首歌曲所要呈現的起承轉合,以及現代流行音樂一百多年來形成的行業傳統,三到五分鐘,往往是一個大家默認的標準長度。

超過這個時長的作品,也有很多,尤其那些六、七分鐘以上的作品,很多時候都會有史詩般的效果;短於這個時長的作品,也有不少,比如很多民謠小調或者朋克作品,有時候因為情緒的一氣呵成、一蹴而就、一洩千里,於是在兩分多鐘的時候,見好就收、趁勢落篷。

但黃子韜的這首《心願》,卻一反常理,竟然在一分半鐘的時候就突然收場,這個時間對於一首正常的歌曲來講,怎麼說呢,它其實就是“半首歌”。

不過,雖然只是“半首歌”,黃子韜卻並不只是把時間的長短,當成一個可以炒作的噱頭,因為《心願》整首歌曲的結構,該有的一點都不缺。從Verse開場,到Bridge的過渡,再到Chorus的高潮,以及用Rap完成最後的Conclusion,或者也可以說是Ending。四個段落、層次分明,恰到好處地完成了起承轉合。

而在這四個段落裡,特別要為Chorus部分點贊。

這首歌的Chorus部分,由“啊啊啊”這樣純粹的哼唱組成,並且也延伸到了最後的Rap部分。沒錯,就是最簡單的“啊啊啊”,沒有任何文字的修飾,只是簡單的吟唱。

但正是這段最簡單的吟唱,卻塑造了全曲最醒目的Hook,那種意在言外的無止盡感,通過旋律的優美,以及人聲的和聲音效,從而真正給人一種Chorus的和諧美,空靈又生動,純淨又動態。

而作品最後在一段舒緩的Melody Rap中突然結束,同樣出人意料。因為像這種Melody加Rap結構的作品,Rap往往會放在過渡段,做一個增色的層次作用,最終還是要回到Melody部分。

雖然,並沒有任何人規定必須這麼做,但事實上,那麼多年以來,幾乎所有人都是這麼做的。

但是,黃子韜並沒有這麼做。他不僅用Rap作為這首歌曲的突然終結,而且就此打住。沒有第二遍的重複,沒有更多的銜接、遞進,一切就這麼結束了。

事實的效果呢?這樣的突然終結,反倒給人無窮的遐想空間,甚至讓人從最後一個休止符,可以自我生成延續音,在腦海裡不斷迴響那段優美的Hook。

這,恰恰就是東方美學的留白效果,用留白來以退為進,讓人可以在適當的空和白中,與歌手完成形神之間的共創。那種形斷意連的意境,很玄妙也很高級。

其實,在黃子韜敢於推出這樣的“半首歌”新作中,也可以反向感知到他的那種音樂態度。

很多人覺得一首歌曲就一定要是三到五分鐘的,很多人覺得一首歌曲一定是要主副歌重複一遍的,很多人認為Melody+Rap設計的歌曲,Rap一定是在中間起到潤色作用的。

但黃子偏偏就沒有因循舊路,活在傳統和習慣的束縛中,他在《心願》這首歌曲裡,表面上是打破了一種形式上的傳統,內在卻是一種創作的任性。這種任性,是創作最大限度的自由,也是建立在自信基礎上的任性。

看似“半首歌”,實際上卻是事半功倍,你說優秀不優秀。

除了創作形態上的自由與自信,《心願》還是一首有著人文文本意義的歌曲。

這首歌曲是為《小小的追球》這個節目量身定造的歌曲,《小小的追球》原名叫《趕在一切消失前》,是一檔關於環境保護的節目,也是黃子韜親身參與和體驗的節目。

為節目量身定造寫歌,很多時候屬於合作性寫歌,但黃子韜的這首《心願》,並不是,它更像是一首體驗式作品。即作者將節目中的體驗,當成一種自我的經歷,並由經歷轉換成素材。創作者的人和心,都是在這首作品裡面的。

事實也是如此,《心願》整首作品,就像帶人來到消融前的冰川、還沒被汙染的大海,天上是湛藍、周遭是海藍,平靜溫暖的曲調,讓人迴歸了景色意義的自然 ,也迴歸了心靈意義的自然 。而此時此刻,再品味黃子韜沒有文字的吟唱,就更有一種無字勝有字的玄妙。聲聲入耳、聲臨其境。

“小小的追求,大大的我們”,說的是生態,也是一種對自然的敬畏,還有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心願。在優美的旋律和歌唱的意境之下,黃子韜在《心願》這首歌曲裡,賦予的是遠遠超出作品外延的感動和追求。

嗯,無論參加節目還是寫歌,黃子韜都是認真的。

最後想說的是,《心願》這首歌曲發行的時候,新冠肺炎的疫情還沒有結束。雖然,這首作品並不是寫給這次新冠肺炎的,但歌曲裡的很多情愫,以及在好聽、感動背後那種對自然的敬畏,在這次疫情中聽來,不僅同樣有著治癒的效果,也一樣可以有反省的重量。

而在很多人討論這類公益歌曲怎麼寫的時候,黃子韜的這首《心願》,提供的就是一個很好的樣本。它,需要不拘一格;它,需要治癒心靈;它,也需要觸動人心。

《心願》就是這樣一首歌。


愛地人


好聽的音樂[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