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美國與蘇聯哪個更強大?

生活360x


二戰中,肯定是美國的國力要比蘇聯強,美國當時號稱民主國家兵工廠,生產的軍用物資不只是把戰前只有幾十萬人的美軍擴充到一千二百萬,而且這1200萬美軍是吃的最好,掙得最多,穿得最體面,而蘇聯還做不到這一點,而且蘇聯還接受了不少美國的物資,作為自身工業生產的補充。


美國的航空工業在二戰中有了巨大的發展。

美國在二戰中生產了179.3萬噸的鋁,這些都變成上邊這些飛機了。規模龐大的美國海軍。


二戰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場工業能力的比拼,誰的工業能力更強誰就會取得的最終的勝利,而在戰前,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而蘇聯是老二,況且當時蘇聯的老二還是在頓巴斯地區沒有被德軍佔領,而在二戰中的一段時間中,頓巴斯是被德軍佔領,無法為蘇聯生產鋼材煤炭的。而美國則是拜兩洋屏障所賜,本土沒有落一發炮彈,整個新英格蘭的工業區沒有受到任何破壞。
蘇聯的兵工廠,裡邊的主要勞動力是女工和少年,青壯年男子都上了前線。


按照蘇聯人的說法,迫擊炮是挽救了蘇聯的武器。蘇聯迫擊炮性能優良而且數量極多。
有了炮還得有炮彈才行。

蘇聯的坦克工廠。

美國的謝饅頭工廠

蘇聯在1940年鋼的產量是1830萬噸,鐵是1490萬噸,而同期美國是6076萬噸,而且在整個戰爭中,蘇聯的鋼產量都沒有超過1940年,1942年是810萬噸,1943年是850萬噸,1944年是1090萬噸,1945年是1220萬噸,而美國是1941年7515萬噸,1942年7804萬噸,1944年8132萬噸。
二戰就是一場拍鋼鐵的比賽,誰往對方腦袋上拍的鋼鐵多,誰就贏。德國從1941年到戰爭結束生產了5899萬噸鋼,而蘇聯是3970萬噸,但是加上美國的23451萬噸鋼,德國就被拍死了。

對於美國來說,是同時投入了兩個戰場,一個是歐洲戰場,還有一個巨大的太平洋戰場,尤其是太平洋戰場的消耗也是巨大的,由於是以海軍為主要的作戰軍種,也就是以軍艦為主要的作戰兵器,軍艦這個東西,用鋼材更是海量,而美國在二戰中就僅僅是為了從美國本土運輸軍用物資的所謂自由輪的運輸船就下水了數千艘,而航空母艦更是下水了100多艘,當然這一百多艘裡邊,護航航母佔了80多艘,但是這個數量依舊是非常巨大的,整個戰爭中美國一共下水軍艦1025萬噸,而日本整個戰爭期間,軍艦下水只有105萬噸。至於蘇聯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對於美國來說,用中國和蘇聯兩個大陸國家分別拖住了日本和德國的步伐,方便自身轉入戰時狀態,當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轉化成為戰場上的炮彈坦克的時候,軸心國的失敗就是不可逆轉的了。


紅色手電筒


如果論美國和蘇聯哪個國家更強大,當然是美國更強大,在經濟、工業全產業鏈方面蘇聯跟美國不可同日而語。


但既然提到是在二戰中,就是要探討兩國軍隊的戰爭實力哪個更強大了,在這個前提下,老鐵認為是他們各有千秋。在海戰場上,無疑美海軍要比蘇聯海軍強大上百倍;而到了陸上戰場,蘇聯紅軍又遠勝美軍。



紙面數據沒有實際意義,只能戰場上見!雖然二戰美蘇兩國都反法西斯同盟同國家,沒有實際交過手,但在他分別對相同對手作戰的戰績來判斷,當然不難比較孰強熟弱,很容易判斷了。

美國軍隊是一支海上攻勢作戰的軍隊,但在其參戰前,海軍在世界免強可以排在英國、日本之後的第三位,但在參戰後,由於其強大的經濟和工業全產業鏈的實力支撐,迅速擴建遠超並完虐第二位的日本海軍,達到一騎絕塵的世界第一強大海軍,僅經過不到兩年發展,就獨力應該說是輕鬆的打敗了曾經不可一世,也輕鬆打敗大英帝國皇家海軍的日本聯合艦隊,美國海軍世界第一無可爭議。

而同時代的蘇聯海軍,在日俄海戰被大部殲滅後,經過三十多年發展仍然名不見經傳,在二戰八個主要參戰國中只能排在第七位,在其衛國戰爭中也不是主要作戰軍種,跟美國海軍沒有可比性。

但到了陸上戰場,美國強大的海軍只能把他們的陸軍兄弟送上岸,艦載再掩護支援幾百公里,其它就靠陸軍自己了,好在他們有自己的航空兵部隊的空中支援。在諾曼底登陸及隨後的陸上作戰中,以他們為主的300多萬盟軍精銳,面對的卻是由希特勒一錯再錯的決策指軍下,有60%作戰能力遠遜主力的岸防部隊組成德軍100萬部隊,稀稀拉拉2千多公里防線的“大西洋壁壘”,極端缺乏空中掩護的對手,在德軍主力遠離登陸地帶才幾百公里之外,是否向南增援猶豫不決近兩個月的條件下,在空海強大優勢火力的支援掩護下,歷經半個月的苦戰才建立了一個完整統一的登陸場,幸運的是遇上了希特勒的猶豫,使北歐防線隆美爾集群錯過了把盟軍趕下海的戰機。

而在向內陸攻擊作戰中,面對“向西直到美軍踢我們屁股,向東死死頂住”的作戰原則,沒有空中支援,由建制殘缺不全敗軍部隊組織的反突擊作戰德軍,如果不是天公作美轉晴,空中支援及時趕來狂轟爛炸,大批英美部隊就成了俘虜。





而東線戰場蘇聯紅軍面對的則是500多萬拚死抵抗全部精銳德軍,在幾乎全部空軍支援掩護下的抵抗,其作戰實力絕對不是簡單增加了5倍兵力,而至少比西線強大二十倍,這還不算他們拚死抵抗的作戰意志產生的決定性戰力!但兵力並不佔絕對優勢的蘇軍卻以集中優勢兵力,實行大縱深作戰原則,從德軍一道道防線上切割下一個個幾十近百萬的重兵集團吃掉,一路橫掃氣勢如虹,仍然能比西線兵員裝備佔碾壓優勢的美國等盟先攻入德國本土,並最終拿下了納粹大本營,打掉了超過西線防禦總兵力,並有大量民間納粹支援的德軍精銳。

由此粗略可以估算出,蘇聯軍隊的陸上作戰實力,以相同兵員數量相比較,要超過美軍至少二十倍。這一點,兩軍在東方戰場上的表現就不用再比了。

由於兩支軍隊的主要作戰環境決定的,海上作戰為主的美軍,以海上作戰實力見強,而陸上作戰為主的的蘇軍則只能是陸上作戰實力見強了,這是由兩國一為海緣國家,一個是陸緣國家,海緣國家的美國,陸海緣威脅幾乎為零,其利益擴張只能由海向陸,所以美國軍隊的建軍作戰取向必須是攻勢的由海向陸,其最強作戰實力在海上理所當然。而沙俄/蘇聯/俄羅斯這個陸緣國家,其主要面對的是向陸擴張和來自陸上的威脅,其軍隊的作戰取向無論是攻、守也只有陸上,它的作戰實力體現在陸上戰場,也就順理成章了。

二戰雖由海緣國家的日本率先挑起,而且必然是由海向陸,卻由德國納粹這個軸心國最強大的陸緣國家進攻蘇聯而擴大,再由日本發動海上進攻的太平洋戰爭而演變成全面的世界大戰,順理成章的天作之合,日本以其最強大的海軍,挑戰了海上作戰實力最強大的美國;而德國則以最強大的陸軍,去挑戰當年陸上作戰實力最強的蘇聯,如果互換對手,則以必然居於守勢的陸緣國家輕鬆獲得完勝。


鐵嶺鋒


美國強大,這是公認的,二戰期間,美國要遠比蘇聯強大的多

二戰期間,戰火燃燒整個歐洲大陸,蘇聯作為二戰歐洲的主戰場,蘇聯憑藉強大的工業基礎和戰爭潛力,最終扳倒了德國。美國參戰後,給盟軍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最終,美國和蘇聯力挽狂瀾,獲得了戰爭的勝利。

新的戰爭

我們都知道,二戰結束後,美國蘇聯開始了幾十年的對峙局面,互相進行軍備競賽,進行了幾十年的冷戰。而蘇聯,就是在二戰中成長髮展壯大的,但是美國在二戰參戰時就是無比強大了。

美國蘇聯在戰後都將對方看做頭號敵人,美蘇爭霸,不可避免。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都是美國蘇聯之間的較量。這兩個國家,可以說主導了世界的格局和發展。

二戰期間到底誰更強

我們先看二戰期間美蘇軍工的對比

蘇聯的T34坦克,性能好、產量大,打的德國滿地找牙。美軍的謝爾曼坦克雖然遜色很多,但是數量多,數量上有絕對的優勢。而飛機方面,美國則是更勝一籌,甚至一年產量有10萬架。

我們看下美國蘇聯武器產量

▲美國武器生產表

▲蘇聯武器生產表

這樣,一目瞭然了吧,誰更強,一對比就知道了。而且整個戰爭期間,美軍總共造了150多艘航母,軍艦更多,下餃子一樣,一天一艘軍艦,一週一艘航母,這個實力是非常強大的。

武器產量對比,是最直觀的一個對比,這就代表國力,國力強的,產量才能高。那麼美國無疑就是第一大國了,這一點問題沒有。


軍武文齋


前蘇聯的7.62mm的步騎槍是合法仿造比利時的納幹步騎槍的,前蘇聯的波波莎衝鋒槍是(非法)仿造芬蘭的索米衝鋒槍的,前蘇聯的t—34坦克是斯大林用欺騙的手段騙到的英國圖紙,英國的設計師上當受騙後被迫自殺身亡,二戰蘇軍的當家火炮122mm榴彈炮和152mm加農炮是二戰前蘇聯合法使用許可證仿造德國克虜伯的產品,二戰後蘇聯將122mm榴彈炮和152mm加農炮轉讓給了中國


792突擊步槍


單純的看經濟基礎,美國當然是碾壓蘇聯。早在1890年代,美國就成為了世界第一經濟強國,進入20世紀後,美國又通過“一戰”發了財,創造出1920年代的經濟繁榮。1929年,美國爆發經濟危機,國力遭受重創,但隨著羅斯福新政的實施,很快緩過了勁。在“二戰”爆發前,美國的綜合國力依然是世界第一,蘇聯排在第二位,英國排在第三位,德國排在第四位。

美國正式參戰後,由於戰時體制的建立,經濟得已高速發展,釋放出超大規模的產能,徹底擺脫經濟危機。在羅斯福看來,美國是“民主國家的兵工廠”,要為反法西斯陣營提供物質保障。在當時,蘇聯得到了美國的援助,這是其戰勝德國的重要原因。英國抵抗住德國的進攻,可謂是虎頭脫險,也得益於美國的援助。

在戰爭前夕,美國沒有出兵歐洲,其主戰場在太平洋。因此,美國陸軍的實力,必然落後於蘇聯,而海軍實力,則要碾壓蘇聯,同時也碾壓英國。事實上,英國海軍在戰爭爆發後,早已獨木難支,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英國海軍未必能封鎖德國,也不可能守住英吉利海峽。對比一下空軍,美國陸航實力,要略微弱於英國和蘇聯,但海航實力,依然碾壓英國和蘇聯。總體來看,美國陸軍較弱,海空部隊很強,這是戰爭初期的局面。

在諾曼底登陸後,美國陸軍實力大幅度增長。當然了,在西線,美軍打的很艱難,這說明其陸軍實力,要弱於德國,可在此時,美軍掌握了制空權和制海權,德軍很難翻身。還有一點,美國人的後勤保障力量極強,不僅保障了自身的後勤,也保障了整個同盟國陣營的後勤。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的陸軍優勢,很快被消磨殆盡,西線可以打疼美軍,卻無法消滅美軍,也沒有決戰的本錢。不久之後,美軍打進了德國本土,而蘇軍在東線突破,包圍了柏林,德國敗局已定。

戰爭結束後,美國陸軍的實力,大致與蘇聯相當,加之海空部隊的優勢。因此,在1945年,美國的軍事力量,應該是超越了蘇聯。然而,維持上千萬人的軍隊,花費是極高的,既然戰爭結束,美國人也不想再花這個錢,所以搞了大裁軍,美國陸軍的實力迅速萎縮,很快被蘇聯反超。幾年後,蘇聯有了核武器,美蘇之間的軍事對比,逐漸趨向於平衡。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經濟上美國強於蘇聯、軍事上蘇聯比美國較強

關於兩個超級大國的實力對比,很大程度上是軍事對抗和經濟對抗。


先說軍備競賽,蘇聯這點吸取二戰的教訓,大力發展重工業,快速增長工業產值,使在短期內迅速成長為超級大國,而美國則忙顧於戰後的對世界控制,使其無暇顧及軍備競賽,直至加加林從太空返回地球美國才番然醒悟,在軍事方面稍遜一籌,但是由於其強大的經濟實力,使其能在短期內能快速追趕核力量蘇聯強於美國

經濟方面:

蘇聯有先天的不足,而截止到二戰後,美國的資本佔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百分之七十五左右,經濟實力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而蘇聯的經濟條件世人有目共睹,溫飽都幾乎成問題,所以經濟上美強於蘇聯

論軍事實力,二者勢均力敵。經濟方面美國佔優。其他方面蘇聯一直有叫板美國的實力。

美蘇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在多個領域都曾領先對方,在蘇聯解體前,蘇聯的軍事、體育競技等領域一度超越美國。 論軍事實力,二者勢均力敵。經濟方面美國佔優。其他方面蘇聯一直有叫板美國的實力。


美蘇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在多個領域都曾領先對方,在蘇聯解體前,蘇聯的軍事、體育競技等領域一度超越美國。

其實,美蘇爭霸期間的實力是此消彼長的,具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既緩和又緊張

50年代中期,對奧和約的簽定,結束了二戰後奧地利被美、蘇、英、法四大國分割佔領的局面,奧地利成為中立國家。條約對世界局勢特別是歐洲局勢的緩和起了積極作用。西方國家認為,這是蘇聯的一次實質性讓步,東西方關係開始“解凍”。蘇聯承認聯邦德國,1955年蘇聯和聯邦德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赫魯曉夫第一次訪美。他是第一位訪問美國的蘇聯最高領導人。1959年9月,赫魯曉夫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馬里蘭州的總統療養地戴維營進行了會談。赫魯曉夫的美國之行沒有取得什麼實際成果,但他認為這本身就給人以美蘇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事物的印象。實際上,戴維營會談是蘇聯推行蘇美合作外交戰略的重大行動,它反映出美、蘇兩大國戰略地位的微妙變化,美國實際上承認了蘇聯與美國同是超級大國的事實。

緊張方面的事例有兩個:“柏林牆”的修築和“古巴導彈危機”.



2.第二階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蘇進攻美防守。

這一時期蘇聯和美國的態勢都有一個變化的過程,美國是轉攻為守,蘇聯則是從蘇美合作主宰世界轉變為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積極進攻戰略。19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實行直接的軍事佔領,直接威脅海灣地區和印度洋地區的和平,標誌著蘇聯霸權主義政策發展到了頂點。另外,蘇聯還加緊對中國進行壓制和軍事威脅,以致釀成中蘇邊境的武裝衝突,最突出的事例就是1969年的珍寶島事件。70年代初,蘇聯已在中國邊境陳兵百萬。

與蘇聯相反,美國在這一時期卻轉攻為守,這主要是由於美國的實力相對削弱的原因,迫於形勢的變化,1969年尼克松擔任美國總統後,對美國的對外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

3.第三階段(80年代)美強硬蘇收縮

1981年就任美國總統的里根,提出了對內振興經濟,對外重振國威的口號,在這個口號的指導下,里根政府在整頓國內經濟的同時,對美國的全球戰略作出了重大調整,開始對蘇聯採取強硬態度,以遏制蘇聯全球性進攻的勢頭。80年代中期擔任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戈爾巴喬夫開始放棄爭奪軍事優勢的作法,轉而裁減軍備。1987年,戈爾巴喬夫和里根簽署了全部銷燬兩國中短程核導彈的條約。這個條約雖然只能削減美蘇兩家核武庫的大約4%,但它終究是自出現核武器以來達成的第一個削減核軍備的協議,蘇聯在對外戰略上由擴張轉向全面收縮。 美國。這不僅僅是國家間的爭鬥,更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爭鬥,從本質上來講,蘇美都是發達國家,但雖然軍事力量蘇聯或許略勝一籌,但蘇聯已經面臨解體,蘇美冷戰無非是加速了這一事實而已,並且無論古今資本主義支持者明顯多於社會主義支持者,美國後面有強大的支持後盾,蘇聯固然強大,一個美國或許勢均力敵,但一堆對手也是難敵。要不是那個和平主義年代,蘇美交火的話,怕還是美國嬴。儘管我們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社會主義,歷史還是擺在眼前不得不承認的。 美國!



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總體來說哪個國家更發達: 雖說更喜歡蘇聯 但實際上 擁有數百年資本積累的美國在總體方面更發達 但蘇聯與美國的差距不太大


Sadu5394


其實這個很難說明,當時美國的工業水平非常高,能製造大批量的標準化武器。而蘇聯也能製造大批量的武器。在海軍方面蘇聯的軍隊絕對是比不過美國的。在陸軍方面美國和蘇聯都有大批量的坦克,在數量上美國佔優,在質量上蘇聯佔優。美國的數量,主要體現在它有大量的戰車上。在質量方面,蘇聯在生產斯大林號之後,可以說不用說了。在空軍方面兩方都沒有太大顯著的成就,所以我也不好評論。不過總的來說,我覺得美國強一點,因為當時的蘇聯已經油盡燈枯,瀕臨死戰了,當時蘇聯的工業幾乎停止,而美國則全部保持完好並將工業投注於戰爭。在美國大量的經濟下工業可以超水平的發揮。


606624842


蘇聯

由於蘇聯在二戰中主要的作戰方面,幾乎集中在了陸軍上,故而擁有二戰時期軍隊數量最多的陸軍,裝備精良,武器先進。而相對的海軍,則基本處於無用武之地的境地。而空軍(歐洲部分)則在二戰初期被德國打的幾乎全軍覆沒!然而,蘇聯在當時也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工業國家,依靠著盟軍的援助物資,短期內迅速恢復元氣並且開始大規模反攻,並依靠其強大的陸軍最後迫使德國投降。其陸軍所裝備的T34/85型坦克、“喀秋莎多管火箭炮”等在當時世界陸軍裝備中也算的上梟楚了。而海軍真的沒什麼能拿出手的。

美國

美國的參戰最大的助推器是日本,正是由於日本的偷襲珍珠港,成功的把美國拉進了二戰,從此太平洋戰爭爆發。而在美國參戰中,美國唱主角的兵種是海軍,陸軍以及空軍是輔助(包括歐洲戰場)。而美國依靠其強大的工業體系以及經濟實力做後盾,全力建造艦艇。在整個二戰中,美國海軍的規模從世界第三躍升至世界第一,其建造的艦艇不論排水量還是火力方面,均為世界第一,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就建造了包括護航航母在內的150多艘各種航母以及以“衣阿華”戰列艦為代表的N級多艘超級戰艦。然而,它的陸軍所配置的重裝備則以“謝爾曼”為代表的中型坦克。但空軍方面也是建造了許多世界頂級戰機。

這裡不得不提美國的對外援助

美國所生產的各種武器裝備大規模的援助了同陣營的其他國家,比如:蘇聯、英國、法國、中國等等。充分體現了美國的世界工廠地位。而這些都是倚仗著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

由此可見,從整體而言,美國無異於強過蘇聯很多,但是如果是單兵種對比的話,我覺得是美國海軍以及空軍強過蘇聯,蘇聯的陸軍則遠遠的強過美國。所以說,兩國各有優勢。


北京最大的四合院


方圓論壇在線!

二戰時期的蘇聯是剛剛由沙皇時期轉型到社會主義不久。和美國相比的話,在經濟,工業,軍事上都相差甚遠。


先說軍事。很多人都已經二戰時期蘇聯的軍隊戰鬥力很強。但其實不然,整個二戰期間蘇聯和德國的戰爭中蘇聯幾乎沒有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勝利。當時的蘇聯對上德國簡直是一敗塗地,最後靠著從軍人反省院放出來的一批軍官補充軍隊才堪堪抵擋住德國。蘇聯之所以能夠抗住德國一方面就是靠人命堆,另一方面在德國攻入斯大林格勒的時候靠嚴寒的氣候拖著德國。

斯大林說過,寒冷是蘇聯人的朋友。這話沒錯。德國士兵一方面極度不適應蘇聯的冬天。另一方面德國坦克槍械設計太過精細,在寒冷的冬天故障率極高,這樣是德國的制約條件之一。即使是這樣,蘇聯也照樣打不過德國。只能是死死拖住德國。直到美國參戰後,在美國的大批物資以及武器裝備支援的情況下,蘇聯才略有好轉。之後由於德國物資短缺,兵源損失後補充苦難這才讓蘇聯抓住機會在德國身上撿了點便宜。但每次蘇聯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再說工業能力。二戰時期的美國工業能力排名世界第一。遠遠超過了蘇聯的工業基礎。當時美國GDP總額高達2000多億美元。依託強大的經濟能力。美國同時也建立了全世界最強大最具活力的工業體系。年產鋼量達到2800萬噸。居世界之首。美國參戰之後,美國不光負擔了自身的補給,還負責了蘇聯和英法聯軍的部分補給。由此可知美國的後勤補給有多麼強大了吧。二戰時期美國飛機年生產量40000架,坦克年產量20000輛。工業之強由此可見一斑。



方圓論壇


二戰期間,美國與蘇聯整體比較,蘇聯科技技術方面比較落後,就是和當時的德國相比較,蘇聯也是滯後。因為,蘇聯剛剛從沙俄時代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體制,完全恢復或趕超西方工業技術水平,還需要幾年或十幾年。但是,軍事工業發展始終被列為首要任務,緊跟時代步伐。

而美國,雖然發展較好,也只是相較而言。就算有技術,但在經濟大蕭條時期,民眾還是以吃飯穿衣為首要。因此,軍事工業,相較民用工業來說,也較滯後。如在北非參戰時其坦克尚用汽油發動機。而德國坦克卻是柴油發動機。

若論軍隊作戰能力方面,蘇聯遠超美軍。蘇軍作戰主動性強,機動性強。而美軍則比較被動,機動性也很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