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慳吝表現 悟勤儉家風

【案例主題】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應通過優秀文化的薰陶和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的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 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而教學中,正如我們不要讓孩子感受到為了教育他們而選擇了教育的文本,教育本身更需要課堂的動態生成。因此,動態的課堂,能真正激發孩子內心的情感,達到意料之外的教學效果,呈現“歪打正著”的良好局面。

【教例】人教課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人物描寫一組》之《臨死前的嚴監生》

師:孩子們,初讀了課文,嚴監生留下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生1:臨死前豎著兩個手指

生2:搖頭的樣子

生3:眼睛睜得滴溜圓的樣子

師:他為什麼有這樣的表現?他的諸親六眷都做了哪些猜測呢?

生:大侄子說,是還有兩個親人沒有見面

師:嚴監生的反應怎麼樣?

生:他把頭搖了兩三搖

生:二侄子認為是還有兩筆銀子,他把兩眼睜得滴溜圓,把頭又狠狠的搖了幾搖

生:奶媽認為是兩個舅爺沒在跟前,他把眼閉著搖頭

生:趙氏認為是兩莖燈草多了,挑掉了一莖,他登時沒了氣

師:從這些舉動中,你看出嚴監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生:其實嚴監生這些舉動,表現出了他對於勤儉的重視,連自己生命都即將走到盡頭了,還要因為多點了一莖燈草,多浪費燈油而擔心,他也是想用這樣的辦法,告訴人們,時刻不要忘了節儉

師:那麼,孩子們,嚴監生臨死都不忘記節儉,聯繫生活實際說說,我們該怎麼辦呢?

。。。。。。

【課後分析】


  該生的一席話,讓教學的我也倍感意外。語文教學參考書等許多資料上,把嚴監生定義於“吝嗇”,而在孩子的心中,是勤儉的典範。為此,筆者就引導學生開始了關於節儉的討論研究。這組課文本來是學習人物描寫的手法,讓學生認識到的就是一個吝嗇鬼的代表,既然孩子把他定義為了勤儉,於是,順著孩子的思路,開展關於勤儉的討論成為了這堂課的主要內容了。看似偏離了教學目標,但孩子們真切的受到了教育,這也就叫“歪打正著”吧。


【我的反思】

  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是教師、學生、文本多方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總習慣於給課文太多的預設,於是,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容易忽略掉孩子內心獨特的體驗。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也是如此。預設上講,嚴監生就是一個吝嗇的人,僅此而已。通過教學,我也查閱了許多資料,認真閱讀了《儒林外史》原文,原來,原著中刻畫出的嚴監生本就是勤儉節約的,“嚴監生的老大嚴貢生搶了人家的豬,被人家告了一狀之後嚇跑了,結果官差來拿人時,他 “自認倒黴,拿銀子打發官差”,再“出幾兩銀子,折個豬價給了王姓的”; 老舅王德王仁前來探望病中的妻子王氏時,他——開了一張櫥,拿出兩封銀子來,每位一百兩,遞與二位;嚴監生囑託二位老舅照顧好自己的兒子時,“二位接了銀子,每位懷裡揣了二封。”諸多細節,體現出了嚴監生的博愛、善良與節儉,而並非“吝嗇”。所以,我們教學中,尊重文本、尊重原著、尊重孩子獨特的內心體驗,才應該是我們教學的根本。也只有尊重孩子的這種體驗,同時,更多的讓他們感受到優秀文化中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芒,才能引領孩子們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除了字詞句篇的知識目標達成,聽說讀寫能力目標的達成,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達成,所以,語文閱讀的動態生成更為重要。只要這種生成的結果是有價值的,就無所謂“歪與不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