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悭吝表现 悟勤俭家风

【案例主题】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 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教学中,正如我们不要让孩子感受到为了教育他们而选择了教育的文本,教育本身更需要课堂的动态生成。因此,动态的课堂,能真正激发孩子内心的情感,达到意料之外的教学效果,呈现“歪打正着”的良好局面。

【教例】人教课标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之《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孩子们,初读了课文,严监生留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1:临死前竖着两个手指

生2:摇头的样子

生3:眼睛睁得滴溜圆的样子

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他的诸亲六眷都做了哪些猜测呢?

生:大侄子说,是还有两个亲人没有见面

师:严监生的反应怎么样?

生: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生:二侄子认为是还有两笔银子,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

生:奶妈认为是两个舅爷没在跟前,他把眼闭着摇头

生:赵氏认为是两茎灯草多了,挑掉了一茎,他登时没了气

师:从这些举动中,你看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其实严监生这些举动,表现出了他对于勤俭的重视,连自己生命都即将走到尽头了,还要因为多点了一茎灯草,多浪费灯油而担心,他也是想用这样的办法,告诉人们,时刻不要忘了节俭

师:那么,孩子们,严监生临死都不忘记节俭,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该怎么办呢?

。。。。。。

【课后分析】


  该生的一席话,让教学的我也倍感意外。语文教学参考书等许多资料上,把严监生定义于“吝啬”,而在孩子的心中,是勤俭的典范。为此,笔者就引导学生开始了关于节俭的讨论研究。这组课文本来是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让学生认识到的就是一个吝啬鬼的代表,既然孩子把他定义为了勤俭,于是,顺着孩子的思路,开展关于勤俭的讨论成为了这堂课的主要内容了。看似偏离了教学目标,但孩子们真切的受到了教育,这也就叫“歪打正着”吧。


【我的反思】

  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多方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习惯于给课文太多的预设,于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容易忽略掉孩子内心独特的体验。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也是如此。预设上讲,严监生就是一个吝啬的人,仅此而已。通过教学,我也查阅了许多资料,认真阅读了《儒林外史》原文,原来,原著中刻画出的严监生本就是勤俭节约的,“严监生的老大严贡生抢了人家的猪,被人家告了一状之后吓跑了,结果官差来拿人时,他 “自认倒霉,拿银子打发官差”,再“出几两银子,折个猪价给了王姓的”; 老舅王德王仁前来探望病中的妻子王氏时,他——开了一张橱,拿出两封银子来,每位一百两,递与二位;严监生嘱托二位老舅照顾好自己的儿子时,“二位接了银子,每位怀里揣了二封。”诸多细节,体现出了严监生的博爱、善良与节俭,而并非“吝啬”。所以,我们教学中,尊重文本、尊重原著、尊重孩子独特的内心体验,才应该是我们教学的根本。也只有尊重孩子的这种体验,同时,更多的让他们感受到优秀文化中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芒,才能引领孩子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除了字词句篇的知识目标达成,听说读写能力目标的达成,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所以,语文阅读的动态生成更为重要。只要这种生成的结果是有价值的,就无所谓“歪与不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