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兵敗身死之後,據說諸葛亮為何平靜如水,一點都不傷心?難道他巴不得關羽死?

問史君


周瑜死了,諸葛亮哭得死去活來,他希望周瑜長命百歲?

這個根本沒有任何邏輯的必然性,曹操、孫權、諸葛亮這些都是政治家,換句話說,就是變臉高手。關羽人頭輾轉就是一個例子。

諸葛亮哭還是不哭,這個是要看形勢需要的。就好比他哭周瑜,那是想哭就能哭,不代表他希望周瑜長命百歲。

諸葛亮要是想表現一下傷心,那哪怕裝,他也能裝得很像。他不做,只能說明他不想,或者說哭關羽這件事和他的目的有衝突。

結合當時的情況,也就不難判斷出諸葛亮為什麼不哭關羽了。

關羽如何死的,死於東吳之手。

而諸葛亮一直是連吳抗曹的代表人物,而且在關羽死後,一直是明確表態反對劉備伐吳的。這個時候,諸葛亮要是表現得太過悲傷,表現得他和關羽交情多好,他有什麼理由再去反對劉備伐吳。

所以,哭不代表兩者關係好,不哭也不代表諸葛亮與關羽關係好不好。對於政治任務來說,是否哭,只看需要不需要。

這其中最高手,無疑就是諸葛亮的老大,劉備是也。


葉飄刀


諸葛亮一生都是蜀漢忠臣,關羽是前期為蜀漢奠定基業的大將,與諸葛亮和張飛被後世稱為“蜀漢三傑”。諸葛亮為人胸襟寬廣,且十分睿智,雖然關羽論年齡和資歷都比諸葛亮老得多,對諸葛亮不是很尊重,但是畢竟關羽是難得的大將之材,諸葛亮不管從什麼角度出發他都不可能盼著關羽死。

而關羽戰死之後諸葛亮之所以表現的平靜如水主要因為這樣的結果是在諸葛亮意料之中的事情。

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從而兵勢盛極一時,但是關羽大勝之時也是他盛極而衰之時,主要在於關羽傲慢自大所致。

諸葛亮在入蜀離開荊州之前曾經明確和關羽探討過荊州的重要性,荊州是蜀漢的錢糧基地,也是未來問鼎天下的重要根據地,因為劉備剛剛佔據巴蜀,立足未穩,錢糧都短缺的厲害,這時候富庶的荊州就是劉備重要的後方補給線。

而且未來即使劉備在巴蜀站穩腳以後,荊州也是北伐中原非常有力的跳板位置。因為巴蜀地理多山路,利於防守不利於進攻,所以自古以來佔據巴蜀的政權除了劉邦以外幾乎沒有統一天下的可能,這也是為什麼當初佔據巴蜀的劉邦千方百計找來用兵如神的韓信,自古以來除了韓信能幫助劉邦從巴蜀出兵佔據天下以外,根本沒有人能帶領巴蜀的軍隊逆轉局勢統一天下。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劉備規劃的宏觀戰略,就是希望劉備效仿其祖先劉邦,先以巴蜀為根,然後問鼎天下,但是諸葛亮考慮得很周全,他怕劉備集團沒有用兵能如韓信者,所以建議劉備搶佔荊州,未來以荊州為跳板北伐中原,這樣局勢就會遠比困守巴蜀更加有利的多。

所以荊州地區在諸葛亮的戰略規劃裡非常重要,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千方百計勸誡關羽戒驕戒躁,穩妥的守好荊州,結果關羽卻給諸葛亮說了一句“若曹操和孫權同時發兵而來,某當分兵拒之。”

分兵拒之這對於當時荊州的實力來說完全是不可能實現的,諸葛亮從這句話也看出了關羽當時已經驕傲自大到目中無人的地步了,自古以來驕兵必敗,這是軍事規律也是歷史上多少次的血淋淋的教訓,所以諸葛亮也沒有辦法在繼續說什麼了,只能自求多福了。

因此諸葛亮一點都不意外關羽會敗亡,以關羽的自傲性格,他的敗亡是一點不出乎意料的事情。

但是諸葛亮卻沒有權力管束關羽,因為關羽的年紀和資歷都比諸葛亮老得多,歷史上的關羽雖非真的與劉備是結拜兄弟,但是卻也和劉備情義非常深厚,屬於頭號的心腹大將。

諸葛亮在明知關羽驕傲自大的情況下,卻無力改變這個局面,荊州失去以後,對諸葛亮當初的宏觀戰略規劃影響很大,所以諸葛亮對關羽的死更多的是失望而不是悲傷,畢竟他和關羽本身交情並不深厚,也只是普通同僚之間關係,換成現在和你關係並不怎麼深且你明知已經得絕症必死的同事去世了,你會很難過嗎?雖然你並不盼著他死,但是你也不會很傷心難過吧。

諸葛亮的冷靜之中我想當時更多的是失望和規劃未來劉備集團該如何發展,其實關羽失荊州對劉備集團打擊很大,所以劉備才會在關羽死後痛哭流涕,一是痛哭損失一員與自己感情深厚忠心耿耿的大將,二是劉備也非常明白荊州的戰略地位重要性,這是為傷心自己基業而哭。


小島知風


關羽之死,諸葛亮的態度是什麼呢?對不起,諸葛亮沒有態度,起碼我們在史書上根本找不到諸葛亮的態度。

實際上,無論從橫向還是縱向,關羽之死都沒有讓陳壽留下當時的劉備集團對此事的反應。無論是記錄劉備的《先主傳》,還是關羽自己的《關張馬黃趙傳》,亦或是《諸葛亮傳》,以及其他所有人的傳記,都沒有記載。反倒是曹操作出了一點表示——以諸侯之禮安葬了關羽。

而諸葛亮本人呢?他在龐統陣亡、自己帶著張飛、趙雲等人帶兵入川以後,在《三國志》裡就鮮有他的事蹟記載了,尤其是他的言語。這十年裡,諸葛亮在劉備集團所扮演的角色,似乎只是默默在後面幹後勤,而沒有在大政方針上作出決定性的建議或是決策。

那麼關羽之死,諸葛亮會不傷心嗎?我覺得不太可能。因為從一些記載上可以看出,關羽是很聽諸葛亮話的,也樂於和他討論問題:

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鬚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這麼看來,諸葛亮和關羽的關係起碼不壞,諸葛亮不至於看關羽的笑話到死了還要偷著樂。更重要的是,諸葛亮是一位政治家,政治家是要講政治利益的。一人之死所帶來的感情,是不能左右政治利益的。

關羽如果正常死於任上,那諸葛亮面無表情可以理解,畢竟他和關羽說到底也就只是同事關係;但是他是兵敗被殺,而且直接丟掉了整個荊州,這就是巨大的政治利益的損失,身為劉備集團第一文臣的諸葛亮怎麼可能不為所動呢?

以我所見,諸葛亮即使沒有表現出情緒波瀾,也絕非他不喜歡甚至是恨關羽(即使不排除有這種可能性),更不可能是幸災樂禍;而是他作為一個政治家,具有強大的忍耐力,在遭遇如此變故以後依然能不形於色而已!



青言論史


關羽死了,諸葛亮能心靜如水?題主自己想想也不大可能,所以只能說是“據說”。

如果我是諸葛亮,至少得哭上三天三夜,悲傷程度怎麼可能亞於哭周瑜呢?

漢中之戰是喜還是憂?

當初劉備請諸葛亮指點迷津時,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戰略,即佔據荊州,伐取益州,聯吳伐魏,恢復漢室。

荊州地位有多重要?原來劉表時代的荊州北鄰司隸校尉部,東望豫州刺史部。也就是說在漢朝天子跟前,曹操領地附近。

本來劉表是中立者,荊州當時是各方力量的緩衝地。然而隨著劉備的入駐,曹操和孫權便開始緊張起來,他們擔心原有的平衡恐怕是保不住了。

因此,劉表剛撒手人寰,荊州便成為三雄逐鹿之地。赤壁之戰後,荊州便一分為三。曹操據有南陽郡,劉備和孫權佔有其他郡縣。

劉備西略益州,關羽坐鎮荊州。一切都在往諸葛亮謀劃的方向發展,此時的他必然對隆中對戰略充滿信心。然而,他萬萬沒想到,劉備的一場勝利,打亂了他的全盤計劃。

那是劉備和曹操的漢中之戰,劉備由陽平關出沔水,攻取漢中郡,又令孟達、劉封一路向東,奪取了上庸、房陵等地。這時,漢中郡已經完全納入劉備的地盤,且與關羽的南郡近在咫尺。此時的曹操如坐針氈,一旦南陽郡淪陷,那麼,洛陽、許都便危險了。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讓諸葛亮始料未及的是,漢中大捷卻激化了漢軍內部矛盾,也瓦解了吳蜀之盟。

關羽之大意失荊州

關羽自打坐鎮荊州起,到出兵樊城,已有十年矣。雖奉命堅守荊州,然而看著兄弟們在益州建功立業,心裡早就按捺不住。今天殺出一個馬超,明天又跑出一個黃忠。等到封侯拜將時,與他拜將的竟然有四位之多。想我關羽左手拿春秋,右手揮大刀,文武雙全,蓋世無雙之人,豈能與他將齊名呢?

英雄最怕寂寞,關羽想在有生之年再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至少蓋過助劉備贏得關中之戰的黃忠。

於是,關羽出手了,南陽郡是他的第一個目標,樊城便是第一座城池。關羽的步步緊逼讓曹操萌生遷都之意,司馬懿等人則建議聯吳抗蜀。

孫權方當然知道一旦劉備勝出,三國平衡將打破,假設曹操敗了,東吳便是劉備的下一個目標。既然自己沒有力量,統一天下,維持三國平衡便是東吳的唯一選擇。因此,當曹操的使者到來之後,雙方一拍即合。

關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完全沒意識到危險的存在。外有曹操孫權聯盟,內有眾將背叛。關羽敗走麥城,身處危險之時,竟無人伸出援手?

  • 關羽平日輕視眾將,連糜芳這種劉備外戚都能背叛,可見其不得人心。

  • 漢中剛定,劉封、孟達奉命堅守,就算出徵,也不敢傾巢出動去支援關羽。

  • 關羽高估了自己在漢軍之中的威望,以為振臂一呼,漢中郡將領必定快馬加鞭趕來,沒想到他們竟可以見死不救。

關羽既死,劉備當如何?

關羽被殺,蜀漢失去荊西之地,劉備痛失兄弟,會怎麼辦?本來漢中大勝曹操後,劉備一度信心爆棚,眼看著蜀漢將要成為三國之大哥,當年的隆中對將要夢想成真。關羽之死猶如晴天霹靂,將劉備從天堂退入了地獄,已經稱王的他無論如何也不甘心接受這樣的敗局。

諸葛亮知道劉備會去復仇,既要奪回荊州,也要為兄弟報仇。但是,如今蜀中南部未定,漢中剛定,當修生養息。

而且,假使劉備出征東吳,那麼蜀吳聯盟將徹底瓦解,蜀吳兩敗俱傷,曹魏將坐收漁翁之利。如此,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將遙遙無期矣,他怎麼能樂得起來?

諸葛亮如何看待關羽

曹操非常忌憚關羽,假如關羽能安心坐鎮荊州,曹操便不敢輕舉妄動。如果再給蜀漢幾年時間,壯大實力,界時諸葛亮一出祁山,便可輕而易舉奪得隴西之地,進而蠶食關中之地。

等到蜀漢佔領關中之後,曹魏便危險了。諸葛亮可直取洛陽,而關羽可分兵助諸葛亮一臂之力,也可坐鎮荊州,假設東吳反水聯魏,那麼關羽的作用便是鉗制東吳。

關羽守荊州,本是蜀漢統一天下的一步好棋,可以漢中大捷刺激了關羽,擅自出擊,兵敗身死失荊州,讓蜀漢一下子陷入死局。

諸葛亮非常重視關羽,卻也對他的剛愎自用無可奈何。

結語

劉備的關中大捷,讓關羽倍感寂寞。關羽忘記諸葛亮所託,貿然北上伐魏,孤立無援的他最後兵敗身死,痛失荊州,劉備因此傷心欲絕,然而最傷心的莫過於是諸葛亮。

  • 荊州一失,隆中對戰略遙遙無期

  • 關羽之死,可能會刺激劉備失去理智,破壞吳蜀同盟

  • 劉備一旦決定出徵,吳蜀相爭,曹魏坐收漁翁之利

  • 劉備出征,蜀地空虛,剛收復的漢中之地則難免再生變數


讀春秋思無忌


關羽死了之後,諸葛亮的反應確實非常平淡,甚至是冷淡,令人大惑不解。

龐統死了,諸葛亮哭了兩次,先是夜觀星象,看到將星墜落,就此推測龐統死了,於是“擲杯於地,掩面痛哭”,幾天之後,劉備來信,諸葛亮拆信一看,又大哭一場。


張苞死了,諸葛亮“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趙雲死了,諸葛亮痛哭長嘆道“吾去一臂也!”。

那麼,關羽死了,諸葛亮如何表現的呢?

關羽死了,荊州淪陷了,但消息一時半會兒並未傳到成都,但諸葛亮夜觀天象,發現一顆將星從荊州墜落,諸葛亮掐指一算,已經算出關羽凶多吉少,心裡有了數。

不過,諸葛亮得知關羽死了,荊州失去了,卻表現的極為冷淡,既沒有放聲痛哭,也沒有茶飯不思,反倒是該吃吃,該喝喝,該工作工作,裝作沒事人一樣,甚至都沒把這件事告訴劉備。

這天,劉備做了一個詭異無比的夢,夢中的他正在書房看書,突然一陣陰風吹過,吹的樹葉嘩啦啦地響,接著吹滅了蠟燭,漆黑一片,不一會兒,一個人影飄了過來,滿臉血汙,看不起面容,劉備嚇了一大跳,剛要喊救命,只見那人影跪了下來,悽然道:

“大哥,我死的好慘啊!你要替我報仇啊!”


劉備陡然一驚,一身冷汗滲出,這分明是二弟關羽的聲音啊,劉備剛要問話,人影一閃沒了!

劉備一激靈,從夢中驚醒,他急忙派人請來諸葛亮,諸葛亮雖然早就算出來關羽死了,但他並沒有告訴劉備,反倒安慰道:

“主公,夢都是反著的,關羽肯定沒事的,主公好好休息才是!”

劉備稍微平靜了一下,諸葛亮就告辭了!

諸葛亮剛剛走出大殿,迎頭恰好碰到了急匆匆趕來的許靖,諸葛亮攔住了許靖,忙問何事如此驚慌?許靖焦躁不安地說道:“不好啦,軍師,荊州沒了,關羽沒了!”

諸葛亮嘆了口氣,沉聲道:“昨晚我夜觀天象,早就得知這個噩耗了!”

二人正唉聲嘆氣著,沒提防後面有人偷聽,只見那人三步並作兩步躥了上來,一把扯住了諸葛亮的衣領,厲聲說道:“你這傢伙,為何瞞我?”


諸葛亮一看是劉備,趕忙一通解釋,這時候有信使匆匆來報,說關羽死了,這下子消息確定無疑了,劉備一聽,大叫一聲,昏絕於地,後又“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

到底是兄弟情深啊!

諸葛亮明明知道關羽死了,為何不提前告訴劉備呢?難道擔心自己技術不精,看星星看花眼了?

當然不是!

諸葛亮之所以故意不告訴劉備,一則擔心劉備身體,他正在找一個合適的機會;二則他擔心劉備責怪,這又是為何呢?

因為荊州異常重要,沒有荊州,興復漢室就是空談,是空中樓閣,是不能實現的夢。

一開始,荊州是由諸葛亮和關羽共同把守,後來劉備攻打益州兵力吃緊,龐統又戰死了,劉備沒有辦法,只得把諸葛亮調了過去,並帶走了關羽一半人馬。


諸葛亮臨走之前,再三交待關羽要“東和孫權,北抗曹操”,但關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根本沒當回事。

後來,孫權為了討好關羽,要與他結成兒女親家,結果關羽斷然拒絕了,還說了一句特別傷人的話“吾虎女安能嫁犬子”,從而徹底得罪了孫權。

結果,孫權聯合曹操,擊敗了關羽,奪了荊州成,關羽慘遭殺害。

諸葛亮雖然盡了提醒的義務,但作為軍師,對關羽驕傲自負、目中無人的個性早就心知肚明,既然如此,就不該讓關羽把守,換一個成熟穩重一些的,如趙雲,或者黃忠,比關羽靠譜的多,至少不會貿然發動襄樊之戰吧!

再不濟,也要給關羽配一個軍師智囊,如蔣琬,如法正,關鍵時刻提醒一番,至少會讓關羽少犯致命錯誤吧!

關羽之死,荊州之失,諸葛亮是有逃避不了的責任的,所以諸葛亮不敢面見劉備。後來,劉備發動了夷陵之戰,故意不帶諸葛亮,怕也是遷怒於諸葛亮的吧!


一半秋色


關羽兵敗身死之後,諸葛亮的表現,在歷史上沒有記載。沒有發現諸葛亮對關羽的死幸災樂禍,但是也沒有發現諸葛亮對關羽有什麼惋惜的表示。但是,從歷史上記載的一些方面來看,能夠感覺出這一切有一些不對頭的地方。這些不對頭的地方也許揭示了事實的真相。

諸葛亮作為一位政治家,是有城府的。他為了自己的事業,能夠對一些反對他的人和事包容。比如說對法正,他就可以容忍法正的飛揚跋扈。對於魏延,他要用魏延的軍事能力,就對魏延的冷嘲熱諷視而不見。

但是,人都是有逆鱗的,諸葛亮也是一樣。一旦觸碰諸葛亮的底線,諸葛亮是毫不留情的。比如說,在夷陵之戰後,漢嘉太守黃元就發動了叛亂。這人是忠於劉備的,他發動叛亂的原因只是和諸葛亮有矛盾。他聽說劉備病危,怕將來諸葛亮掌權後報復自己,就起兵造反以自保。由此一件事就可見諸葛亮的做事風格。

凡是和諸葛亮作對的都沒有好下場。不管你的官職高低,能力大小。像是劉封,李嚴,魏延這些人,都沒有什麼好下場。這是諸葛亮法家的風格,無可厚非。

而關羽和諸葛亮的關係,也好不到哪裡去。關羽在歷史上記載,驕而自矜,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而諸葛亮就是士大夫的代表,關羽對他當然沒有好臉。再加上雙方的理念也不盡相同,關羽熟讀《春秋》,是儒家思想的信徒,而諸葛亮則是法家的代表,兩人的思想多有矛盾。

最讓關羽不能容忍的是,劉備原本也是儒家的弟子。在劉備的前半生,雖然顛沛流離,但是依然以儒家思想為指導,以“仁義忠義”為號召。可是,就在招來了諸葛亮,劉備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劉備拋棄了他過去的做法,轉而採用急功近利的法家作風。

雖然劉備在短時間裡,勢力達到了頂峰,可是也埋下了無盡的隱患。丟掉了信義,使得東吳和劉備最終反目為仇。在治理蜀中時,也激化了無數的矛盾。從劉備過去思賢若渴的口中說出了“芝蘭生庭不可不除”的惡毒話語。

而過去曾在大儒盧植門下學習的劉備,臨死前居然遺言讓劉禪向諸葛亮學習法家經典《商君書》。為了事業急功近利到這種地步,竟然捨棄了半生的信仰,捨棄了漢室幾百年的傳統,這是何等的諷刺。

在劉備剛開始轉變的時候,關羽就覺察出來了。他和張飛一起勸諫過劉備,可劉備以“如魚得水”為由拒絕了關羽。關羽只能看著劉備轉變,但是,他把這筆賬記在了諸葛亮的身上。自然對他沒有什麼好臉色。

諸葛亮對這些當然心知肚明。諸葛亮為了蜀漢的事業,對關羽也採取了包容的態度。在《隆中對》中還專門給關羽保留了一個重要的位置。讓他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宛洛進軍。這雖然給關羽吃了定心丸,可也造成了關羽之死和荊州的丟失。

諸葛亮在劉備事業發展的時候,就開始為以後做規劃了。隨著西川和漢中的獲得,劉備也終於有了一塊穩固的根據地。劉備和諸葛亮也開始將基業從荊州向蜀中轉移。離開荊州到蜀中執政,當然是諸葛亮求之不得的。隨著蜀中的建設,劉備更加離不開諸葛亮,對荊州的事務也就逐漸冷淡了。

在關羽出兵襄樊的時候,蜀中對荊州顯示了不應有的冷淡。在襄樊前線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蜀中正在徵發大批民夫進行基礎建設。在蜀中同時進行建設的工程就有四百多處,而關羽卻得不到一兵一卒,一粒糧草的援助。到最後,關羽雖然取得水淹七軍的勝利,卻連劉封孟達的增援都得不到。最後,關羽在曹操和孫權的夾擊下,兵敗身亡。

蜀中的冷淡,對荊州的不管不問,是關羽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我們聯想到諸葛亮對劉備的影響,聯繫到關羽的預感,就能夠明白些什麼。

關羽出兵前就有不好的預感,他向關平說了自己的噩夢。他夢見有頭豬咬他的腳,說自己預感今年前途不妙。這個“豬”十分奇怪,我們知道,夢是現實的反映。那麼,誰是這頭要害關羽的“豬”呢?仰或名字中帶“豬”字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荊州的失敗,給劉備帶來了刻骨銘心的痛苦。他在事後,不顧諸葛亮、趙雲的勸諫,執意發動夷陵之戰,就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彌補自己心中的虧欠。

可蜀中的人物並不是和劉備一致的觀點。在諸葛亮執政期間,包括關羽在內的老將們都沒有得到諡號。直到諸葛亮死去,劉禪才給他們加了諡號。可是,諸葛亮的繼承人們,給關羽的諡號是壯繆侯,這是個惡諡。繆的意思是名與實爽,傷人蔽賢。試問關羽一生,有什麼名不副實的地方?至於說傷人蔽賢,他又得罪了哪些賢人?這一切盡在不言中。

結語:

對於關羽的死,諸葛亮不會幸災樂禍,但他也不會傷心欲絕。關羽的死,對他來說,只是《隆中對》遭受的挫折。他的全部心思在於如何繼續努力,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沒有精力和時間去理會其他的問題。

關羽和諸葛亮的矛盾,在表面上看是關羽的性格問題。實質上,是雙方的思想理念的衝突問題。關羽崇尚儒家,他對以法家思想治國理政的諸葛亮,當然有著不滿。尤其是由於諸葛亮的灌輸,劉備的思想也發生了轉變。這更是關羽不能容忍的。這才是雙方的矛盾根源所在。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你就沒想過這個問題,關羽不死,劉備怎麼有理由發兵?說是報仇,可是隻是報仇需要準備那麼充分嘛?


一筆多情


有人說趙雲病死時,諸葛亮傷心不已,關羽死時,諸葛亮一點都不傷心,下面說說個人對此事的看法。

首先,在諸葛亮加入劉備隊伍之前,關羽就和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並且共患難,所以劉備和關羽更加親近,因此在蜀國誰都要讓他三分。而諸葛亮如此聰明之人,深知他與劉備的感情,雖然很早就看透了關羽,但是對於關羽的看法,諸葛亮沒辦法說,所以他們沒有交心。

再者關羽桀驁不馴、恃才傲物,過於自負,如此跋扈又沒有人可以制約他,因此關羽大意失荊州而死,諸葛亮並不感到意外。關羽死時,諸葛亮平靜如水、沉默不語,也許在表達自己的不滿,自己的所有計劃都將因為他而打亂。

諸葛亮和趙雲就不一樣,兩人都是半路跟隨劉備,處境基本相同,加上趙雲比較自謙,又和諸葛亮共患難過,諸葛亮深知趙雲的性格,經常與其交心,所以,就算是趙雲壽終正寢,諸葛亮也是蠻傷心。


一個90後工科男


 關羽死後為何諸葛亮一點也不傷心,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關羽也是三國中全粉比較多一位人物,不僅武藝高強,還重情重義,讓我等凡夫俗子頂禮膜拜。然而再厲害的人物也有失誤的時候,最終關羽敗走麥城,不僅失去了戰略要地荊州,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當得知關羽被殺之後,作為大哥的劉備既悲痛又氣憤,決定親率兵馬為自己的兄弟報仇,向自己的大舅哥討個說法。然而此時,一向和劉備同頻道的諸葛亮卻是一反常態,不同意為關羽報仇,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關羽去荊州上任之時,諸葛亮曾經為關羽卜過一卦,看出他此去將有一劫,但是天機不可洩露不方便明說,就對關羽叮囑道,要記得聯吳抗曹。然而關羽並沒有將諸葛亮的話放在心上,還一度說道就算是孫權和曹操一起來攻,就分兵拒之。

  此時的東吳謀士也是非常多的,知道聯吳抗曹的重要性,於是孫權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就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去關羽處說媒,想讓關羽的女兒嫁給孫權的兒子,然而關羽卻說:“虎女焉能嫁犬子”,以此侮辱孫權,還對諸葛瑾說道,要不是看在丞相的面子上,就將你亂棍打出去。可見關羽完全沒有大局意識,情商並不怎麼高,這件事直接導致孫權和曹操聯手對付蜀漢,才有了關羽敗走麥城的事情。

  諸葛亮早在關羽說出那些不鹹不淡的話的時候,關羽此去必將不能全身而退,所以在得知關羽身首異處的時候,並沒有很驚訝,而且此時蜀漢上下人心惶惶,劉備傾全力而出為關於報仇,自然要留人留守後方,不然恐怕連落腳的地方也沒有了,所以武侯才不願意給關羽報仇。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動炒幣機器人


說諸葛亮巴不得關羽死是不太可能得了,畢竟在演義裡關羽可是戰神,他一死直接就會影響到蜀漢軍隊的士氣,而且蜀漢作為三國中最弱的國家,本來人才就少,還少了一個最厲害的,怎麼能不傷心啊。但是你要是說諸葛亮比較平靜,那麼還是可以理解。

首先來說,諸葛亮在隆中給劉備出的計策就是聯吳抗曹,這樣才能維持住三分的局面,但是關羽在成為五虎上將以後就愈發的目中無人,桀驁不馴。在諸葛亮火燒新野時候確實征服了關羽,但是現在關羽已經過於自負了。這就體現在諸葛亮把他派去守荊州時候,關羽對於孫權和曹操的態度都是要出兵反打,這其實就相當於不跟著諸葛亮的根本路線走,你說一個不聽你話還有可能壞你事的人,他死了你會過於傷心嗎?

還有就是蜀漢地區道路崎嶇,都是山路,易守難攻,不但別人進不來,自己也出不去,歷史上就只有劉邦成功從巴蜀地區逆襲了,但是劉邦逆襲是因為他有兵仙韓信,關羽可不是韓信那樣的人物,因此諸葛亮千方百計保住荊州就是為了北伐時候可以藉助荊州出兵,而且通過荊州不但能打曹操,還能打孫權,打不過還能守,所以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諸葛亮平靜原因差不多就是如此,他沒辦法做什麼,因為他知道關羽將來必定會出事,這是性格使然,就像一個預料之中的事情發生了,自然會比較平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