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物演通論》隨語

讀完《物演通論》這本書,很有收益。也觸感了一些想法。

簡言之,王東嶽先生的《物演通論》提出的“遞弱代償”理論試圖另闢蹊徑,在自然物質演化的哲學範疇提供新的理論,探尋世界基本規律的前世今生,指點認識迷津。其理論要點表明:物演進化中,越原始、越低級的物種,存在度越高;越高級、越進化的物種,存在度則越低。為求“存”下去,滿足適應,追求成全,每一物種必然不斷分化裂變,重新結構,衍存補充,逐次遞弱,層級代償,演繹成萬物創生進化的世界格局。這一進程中,遞弱是發展趨勢,代償是內在動力,表現形式卻是遞強增益。指明精神現象和人類社會恰是原始物理與自然生物屬性代償衍存物態,縱向成序,將自然存在、精神存在、社會存在一脈統一。闡明不同概念,著意詮釋哲學關聯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比較既往哲學,據書而言,多有歧義,觀點相左,甚而大相徑庭。亦多有新意,一家成言,振聾發聵。作為學說研究,有其明鑑之處。以致聞之眾眾,趨之喁喁,爭相閱讀,躬身聆教,成為當下社會才俊和普眾尋學求知與叩思明智的熱點。

這一理解悖論既往,在借鑑和批判歷往哲學觀點的基礎上,通過最新科技發展成果和多學科知識的相互驗證,層層論析,形成系統的整體理論,從另一角度給出認識世界的不同認識途徑。

理論和現實的擬合有其內在因素。“遞弱代償”理論的提出並非偶然。現代人類活動和工業化進程及其新科技發展,早已將自然世界弄得面目全非。其衍生出的後續產物良莠難辨,廣泛且深入地影響和侵蝕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人類自我慾望的險惡,更加劇這一境狀的惡化,隱成人類長期的生存危機。現行思維定勢與理論關照亦並不能給予徹底圓滿的解答,展現不出合理的長計良策。審視面臨的諸多困境,企望有新的思維和理論賦予人類自覺自悟的明智,獲取與世共生的和諧。相隨發展,伴生憂患,由以促生了對此問題的研究。近些年,西方學者對“遞弱”現象有所意識。但形成系統理論,成書面市的,王東嶽先生是第一人。正因此,“遞弱代償”理論遭遇著現實的尷尬。理論自洽篤行於社會輿情的契合性,經受審慎的甄辨和被認識。普眾依從生活經驗的感受,有感度相對高些。學界與主流觀點卻並不很看重,致其成為民間學士的“旁門異說”。

筆者以為,“遞弱代償”理論以一家之言取得“存在”一席,是對人類作為的自省。或許目前來看,理論的學說價值明暗不一,理論涵蓋的內容仍需進一步深究,一些觀點也有待商榷。但其學說意義和前瞻性以及醒示作用是客觀的。學說昌明,需要包容的前提,也需要探究始終的睿智。孰是孰非,應該有前瞻意識和敏感性,摒棄門閥思想,弱化觀念的狹隘,做些可能的探討,以形成本土的學說認識,促進當代哲學的深入研究。

人,是富有思想的。而書能夠賦予思想的豐滿。《物演通論》這本書,卻讓豐滿的思想多了點質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