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那幫狐朋狗友,殺狗的、趕車的、吹喪的,為啥都是軍事大才?

菩薩我想對你說


回答問題之前我想問問題主什麼叫狐朋狗友?!!

你有困難,我拉一把。你做大事,我儘自己的能力去為幫助你,這難道不叫朋友嗎?楚漢戰爭5年中劉邦從未取得過半點優勢,是憑藉機會一舉打敗項羽的,在這艱苦的5年中,他年輕時結交的朋友從未有一人背叛。

劉邦兩次都只差一點點就被項羽活捉,滎陽之圍中,劉邦山窮水盡,紀信假冒劉邦去楚軍投降,被項羽活活煮死,劉邦乘機從另一個城門逃脫。為你去送死的朋友你稱之狐朋狗友,我不知道你對朋友的要求能有多高。

“殺狗的人”到底有多麼的深謀遠慮?

你說的殺狗的大概是樊噲吧?劉邦入關之後,看到秦朝華麗的宮殿、稀奇的寶物、角色的美女,不禁整日沉溺於酒色。樊噲說:“你入關是為了天下,還是為了這些美女!這些讓人耳目盡悅的東西,正是秦之所以亡的禍端!希望能你早點還軍霸上,等待諸侯的軍隊入關。”

總歸來說他們之前不過都是農民而已,為何後來都成了大將軍?

因為文職他們搞不來,而將軍之才可以慢慢培養出來,如果你是我的朋友,我前期讓你跟著將軍們一起制定作戰計劃,幾年之後讓你自己做將軍,我相信你也不會遜色。


例如劉邦騎兵大將灌嬰的成長之路,最開始項羽軍的騎兵總是繞過滎陽攻打劉邦後方,劉邦就思摸著自己組建一支騎兵與之對抗。在選將之時,將領們都說:“以前的秦兵騎將重泉人李必、駱甲可以。”兩人卻說:“我們以前為秦朝作戰,現在突然擔任將軍之職,恐怕軍士們不信服,請你為我們挑選一位主帥,我們願盡力輔佐他。”於是劉邦就挑了灌嬰,灌嬰做了主將之後,有兩人輔佐而成長得很快,最後成為了劉邦手下的騎兵“元帥”。

如果你智力不低,將這些培養的機會讓給你,我相信你也不會讓人失望。

劉邦真的無能?他的朋友也真的無能嗎?

是否有人覺得,是個人都能成就劉邦的那番大業?

當初反秦起義起兵的統帥們數不勝數,我估計不下100位,他們都有撥亂反正的機會,為何在秦朝的平亂下只剩下18人成為諸侯?到最後是劉邦一統天下呢?

沒有那個能力,必定不能成就那番偉業,這是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所以我就很疑惑為何一些小人物總喜歡去詆譭大人物。

劉邦起家時手下只有100人。

其一、大部分人都沒辦法讓100人的隊伍心甘情願讓自己當統帥。

其二、劉邦是被沛縣全體父老推舉做老大的,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沒辦法有這個威望。

其三、項羽最開始是跟著叔叔項梁混的,項梁當時可謂是赫赫的大英雄,劉邦第一次見他,項梁就撥給了他5000人馬,交給了他10個軍事貴族輔佐他。

其四、劉邦項羽都是楚將,當時楚國地位最高的人帶上他兩也就4個人,項羽地位當然最高,而劉邦也只比他低個一丟丟。(除楚懷王以外)

這四點不是天下英雄能做得到嗎?人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天下英雄的朋友又能差到哪裡去呢?


清心論史


劉邦手下的將軍樊噲是殺狗的,夏侯嬰是趕車的,曹參是獄中小吏、周勃是吹喪的,但他們最終都成為了將軍。這四個人之所以能成長為將軍,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劉邦給了他們平臺;其二、韓信教了他們兵法;其三,實戰給了他們經驗和資歷。

平臺很重要,沒有平臺一個人就無法展示他的才能。如果秦始皇傳位給扶蘇,那麼就不會有秦末戰爭,就算有也成不了氣候。劉邦善於尋找機會與平臺,他投靠了當時最強的反秦義軍項家軍,藉助這個平臺,劉邦迅速成為一路諸侯。劉邦成了諸侯,跟他混的兄弟自然都成了領兵將領。沒吃過豬肉,總是看見過豬兒跑的,樊噲、夏侯嬰、曹參、周勃四人在楚營裡呆了幾個月,自然參與過項家軍的操練,這就是他們軍事知識的來源。

很顯然樊噲、夏侯嬰、曹參、周勃會帶兵,但是他們天賦不高,操練軍隊可以,衝鋒陷陣可以,但指揮軍隊打仗他們還是差了一些。韓信的到來提高了他們的軍事指揮能力,長期跟著一個兵仙混,多多少少都會學一些本事。這就好比你跟著一個優秀的領導做事,他的思維方式,工作技能你都會多少學一些。樊噲是一個十分高傲的人,項羽他都敢懟,但是他十分尊重韓信,這充分說明韓信教了他很多東西。多年後樊噲見了韓信,還是自稱屬下,下拜說臣參見大王,那時韓信已經不是大王了,而只是一個侯爵!

常年在戰場上作戰,又得到兵仙指點,那麼成為軍事大才並非難事。樊噲在劉邦投項羽之前,就作戰英勇,曾擊敗了不少秦軍地方守備部隊,也打敗過其他義軍。楚漢戰爭中,樊噲追隨韓信擊敗了三秦王,攻破了西魏國。在對楚作戰時,樊噲在外黃擊破王武及程處軍,攻取鄒、魯、瑕丘、薛等地;後來又攻取陽夏,虜獲楚將周將軍的士卒四千人。漢朝建立後,平定異姓諸侯王,樊噲都成為了一方主將,他的軍事能力已經屬於佼佼者。

有人總結了樊噲的戰績:跟隨劉邦作戰時斬首一百七十六個級,俘虜二百八十八人;自己單獨領兵作戰,打敗七支軍隊,攻下五個城邑,平定六個郡,五十二縣;還虜獲丞相一人,將軍十二人,將官十一人。在實戰中成長的樊噲終成一代名將,但他自知無法跟韓信相比,故十分尊重韓信。


大秦鐵鷹劍士


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對!劉邦的開國大臣裡確實是有一些身份出身卑微的人,但是呢,即便是給你機會,也並不代表所有身份卑微的人都能成功,劉邦起義的時候,狐朋狗友多達九百多人,這些人大部分也只做到了千總百夫長,把周勃樊噲等成才的幾個人放到這900人的基數里也算得上是百裡挑一的。這足以說明一件事,不讀書的人不代表不能成才,但是成才的實際概率卻非常的低。

其次,劉邦的這些最後成為大才的人實際上還分了好幾個層次,比如我們看到蕭何,這個人是書吏出身,放到現在就是公務員,有幹部身份的那種;曹參,管監獄的,屬於基層公務員,這兩個人雖然出身不算好,但是卻是個秀才身份,放到現在就是大學本科生,這樣的人成大才其實也挺合情合理的。

第三點,有些人學歷不高,但不代表他們沒有學習知識。比如,以樊噲為例,樊噲這個人殺豬匠出身,所謂是殺豬也是一個技術活,百十斤的豬樊噲每天都殺,這樣的人殺起人來也是刀砍得飛快。殺就是他的技術,殺就是一種知識,起碼在他們那個環境下是這麼一回事的。

所以呢,那種說讀書沒用的話全部都是騙人的,這是讀書階層為了鞏固自己的既得利益,故意忽悠別人不要去讀書,這樣他們就可以繼續站頂層,把那些不讀書的人繼續踩在腳底下。


優己


從出身上看,劉邦打天下的班子真可以算作是“草臺班子”。不說別人就說“漢初三傑”,蕭何是縣裡的主吏,張良是破落韓國貴族,韓信史記裡的原話是“始為布衣時,貧無行”混到了“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的地步。“漢初三傑”是沒一個上得了上層社會檯面的,但是劉邦就是帶領著草臺班子在秦末群雄逐鹿中勝出。

劉邦的“豐沛元從”功臣集團中,連襟樊噲是殺狗的,夏侯嬰是專車司機,周勃是吹喪的,王陵是縣裡的黑社會大哥,出身都不高,絕對是和秦朝上層社會絕緣的,只是卑賤歸卑賤,卑賤並不代表無能,出身差並不代表志向低。劉邦,樊噲,夏侯嬰之流在自己的圈子裡混的都還是不錯的,本身屬於底層圈子裡的能人。


劉邦本身在縣裡就是能人,雖然官位只是一介亭長,類似於現在的基層派出所所長,但是江湖地位並不低,平時在縣裡就是不好惹的角色。劉邦的老丈人呂后的父親呂太公也是個狠角色,因為殺了人才舉家搬到了沛縣,縣令請吃飯,劉邦一個子不掏直接坐“雅座”,並且在酒宴中對縣裡的頭面人物一頓“埋汰”,不怕打擊報復,可見劉邦在縣裡屬於混的開的“江湖人物”。

沛縣縣令提出要和呂太公結親,呂太公沒答應,轉頭就把閨女嫁給了亭長劉邦,如果僅從劉邦面相大富大貴這方面來解釋,小編認為是無稽之談,呂太公作為外來戶,肯定是看上了劉邦這條地頭蛇背後的“江湖勢力”。強龍聯合上了地頭蛇,呂家在沛縣的日子自然會好過。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能和“江湖大佬”劉邦稱兄道弟,親近結交的人物自然也不會是一般的平頭老百姓,老實巴交的農民有幾個能主動造反的,鬥雞走狗之徒,屠狗宰羊之輩才是“農民起義”的主力和領袖。和劉邦一樣出生低微的明太祖朱元璋,當過乞丐,做過和尚,陳友諒,張士誠都是私鹽販子,徐達,常遇春都是做小工的。

劉邦起兵後,由於策略得當,勢力急劇膨脹,給了這群老兄弟建功立業的機會和平臺,這群老兄弟也很爭氣,一個個敢打敢拼,一路攻堅克險,建功立業。而劉邦對於老兄弟的封賞也很到位,更刺激了樊噲,周勃等人建功立業的慾望。


劉邦起兵三年就當了漢王,又和項羽打了四年仗就當了皇帝,短短七年間,劉邦帶著一群兄弟,從沛縣走向了天下,在勢力壯大的過程中,劉邦的這群兄弟得到了施展自己能力的舞臺,說白了就是跟著劉邦慢慢有機會當“官”了,有位置才能幹事業,自古如此。

以劉邦的連襟殺狗的樊噲為例,根據史記裡的記載,樊噲在戰爭期間,官位的變化是:

舍人,郎中,郎中騎將,將軍,左丞相。爵位從國大夫,列大夫,卿,賢成君一直到頂級的列侯,食邑不斷增加,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樊噲從一開始受封的國大夫就是高爵,如果不是跟著劉邦造反,按照樊噲的出身,在秦朝樊噲就只能在公士,上造這樣的民爵圈子裡混,不出意外一輩子也混不到國大夫的高爵,跟著劉邦樊噲跳出了階級禁錮,走向飛黃騰達。

當皇帝之後,劉邦曾經搞過一次功臣排位,武將們一致認為曹參功勞最大,應該排第一,“史記”裡的原文是這樣說的:

列侯畢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橈功臣,多封蕭何,至位次未有以復難之,然心欲何第一。

功臣都認為,平陽侯曹參在戰爭中身上留下了七十餘處創傷,攻城略地,功勞最大,應該排在功臣第一。劉邦原來也是準備這樣排座次的。後來有人提出蕭何的功勞最大,劉邦覺得有道理於是就把蕭何排在了第一位,並且賜給了他“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特權,在兩漢,除了曹操,董卓之外,蕭何是唯一一個享有這一特權的。

關內侯鄂君進曰:“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高祖曰:“善。”於是乃令蕭何,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曹參,樊噲,周勃的功勞都是一刀一槍幹出來的,這在史記裡有著詳細的記錄,滅了多少國,得了多少縣,殺了多少敵人就給多大的封賞,公平公正,及時兌現。


醉美木瀆


一個王朝的建立者需要具有很多成功的因素,但是其中比較關鍵的一點就是用人方面,如果想要成就王朝霸業,勢必要有很多能人忠心追隨,缺少這些人的幫助,即便是再有能力也無法締造輝煌偉業。但是幫助劉邦打天下的人都是一些底層人士,雖然其中也有部分讀書人,但是大部分都是從事諸如趕車、吹喪等行業的人,可是奇怪的是,他們後來居然都成為了軍事大才,這一點確實讓人們感到疑惑。

其實當年劉邦的這些所謂的狐朋狗友們未必都是沒有才幹的人,比如說樊噲原是屠夫,夏侯嬰是趕車的,曹參是獄卒、周勃是做喪事的,因為他們所處的是封建朝代,社會等級森嚴,出身貧寒的人沒有什麼出路,他們不做這些低賤的行業又能幹什麼呢?所以這些看似都是無能之輩的人,往往都有過人的才幹,俗話說高手出自民間,只不過他們的起步要晚很多,從小沒有好的機會,也沒有成才的資源,所以為了養活自己只能幹一些粗淺的工作。這些追隨劉邦的朋友們,其實在心中和劉邦一樣都有一定的抱負和野心,所以即便是在底層社會,但是依然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天。

所謂英雄不論出處,劉邦的這些朋友們和劉邦一樣都不是什麼富貴之人,但是他們各有所長,這對於劉邦來說是十分有利的。其實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是全才,都有屬於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而劉邦所重用的這些人都是發揮了他們的才能,而且在一路征戰的過程中也讓他們的潛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所以

即便是沒有什麼文化,沒有什麼長處的底層人,後來也慢慢變成了軍事人才。其實人的潛能在逆境時可以超常發揮,而跟隨劉邦打天下的這些朋友們,也都在征戰期間讓自己有了磨鍊和成長,沒有這些實踐,即便是有很多文化知識的人也只能是紙上談兵,無論落實到實際中。但是追隨劉邦的人卻有機會通過實踐來激活自己的潛能,激發自己的鬥志,不僅幫助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也成就了自己。

這些人後來成為軍事人才,也和他們跟對了人有直接的關係,劉邦是一個有野心有抱負也有頑強鬥志的人,這些都是作為帝王所必須要具備的人格特點,而劉邦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眾人的幫助建立了漢朝,如果當初這些人沒有選擇跟隨劉邦,那麼他們即便有才能也終將無用武之地。


歷史課課代表


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同時劉邦也開創了一個先例,那就是平民百姓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能登上帝位,史上第一個布衣皇帝。

劉邦只不過是泗水亭的一個小小的亭長,那麼自然,他起兵的時候,身邊不可能有什麼名震天下的將軍或者是大才之類的人,只能是他身邊的那一些狐朋狗友。

有一句話叫做人才放錯了位置也會變成庸才。那麼道理是同樣的,一個普通的人有一個好的平臺也絕對會成就人。

從劉邦決定起兵的那一刻,就為他身邊的這些人造就了一個平臺,正是這個平臺成就了這些人。

所以平臺非常非常重要。


樊噲周勃等人,如果敢在太平盛世或者是沒有劉邦這個機會,可能他們就一輩子殺狗賣肉或者吹簫了。

但是劉邦起兵以後有了這個平臺,他們是第一批追隨劉邦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自己本身也在成長,軍功也在積累,同時又是劉邦最信任的人,所以位置自然要高一些。

在運動中成長自己。

在起兵以後,這些人自然對劉邦忠心耿耿。同時更重要的是自己也不斷的成長,每一次戰役都會衝鋒在前,所以同樣他們得到的成長也是最多的。他們的戰爭技能,他們的軍事才能,謀略等等等等,也會慢慢的學習或者說是展現出來。

陳勝起兵以後喊了一句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他們也會時常這樣來鞭策自己,難道不比陳勝之流要強的多嗎?

後期的學習

劉邦起兵前期確實是手下除了他身邊的那些兄弟,沒有什麼其他的人,但是隨著時間的增長,實力的增長,追隨劉邦的人也越來越多。

比如蕭何,比如張良,比如韓信等等等等。那這些人可和他那些兄弟不一樣,每一個人都是個頂個的人才。長期在他們的身邊自然耳熟目染要學了不少的新東西來豐富或者說是武裝自己。

同時這些人也明白,隨著劉邦隊伍的擴大,如果自己還像以前一樣不思進取,恐怕難以在這個隊伍當中立足,於是自己學習的勁頭也是非常大的。

天助自助者,每一個人不是無緣無故才能夠成功的。樊噲,周勃等人也是同樣的道理。

結語:之所以這些兄弟能夠成為軍事大才,一是因為有一個非常好的平臺,二是因為在每一次戰爭中擴大豐富自己,三是因為足夠的學習和努力。

不是每一個跟著劉邦起兵的人都成了軍事大才,而是凸顯出來了少數的幾位。那麼那些人哪裡去了?那些人在每一次的戰爭中消失死亡或者說是平庸的埋沒了下去,因為雖然有一個好的平臺,但是呢他卻沒有學習和豐富自己。所以人想要取得成功離不開兩個字,那就是學習,不斷得壯大自己。


觀復一鑑


老施來回答,扯個野談。

劉邦那幫狐朋狗友,殺狗的、趕車的、吹喪的,為啥都是軍事大才?其實這個題目裡隱藏了一個出身的問題。出身低微的人為啥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問題。

一句話回答: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句話擲地有聲,驚天動地,正是劉邦的前輩陳勝在起事的時候,發動群眾的口號。在中國,兩千多年來,這句話鼓勵了多少有雄心或野心的英雄和梟雄們前赴後繼地投入到不計生死的造反事業中去;也鼓勵了多少出身低微的人們,為了改變自身命運,不惜一切代價努力奮鬥,贏得自己人生的圓滿和家族的榮譽。


秦末亂世,群雄並起。最開始的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斫木為兵,揭竿而起,在秦政府的撲殺下,陳勝吳廣起義在歷時6個月後失敗。但是,從此揭開了,戰國六國後代貴族和其它各種勢力的反秦大幕。秦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在各種勢力混戰後,以劉邦為首的平民軍隊漢軍戰勝了以項羽為首的貴族軍隊楚軍,從而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由平民出身的人開創的漢王朝。


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是來自劉邦老家豐、沛二縣的團隊,就是題目裡說的劉邦的狐朋狗友們。劉邦的朋友圈裡,除了殺狗的樊噲、趕車的夏侯嬰、吹喪的周勃,還有縣政府主任秘書蕭何、基層公務員曹參、失業青年韓信都是平頭百姓。而劉邦自己也只是一個農村娃出身的基層派出所長。

出身低微的這幫人為啥能變身軍事人才,甚至做到出將入相呢?

老施認為:

一、出身低微,不代表眼光短淺。在中國,眼光好,跟對領導,是成大事的頭等條件。起事之前,樊噲在沛縣確實是一個屠狗的個體工商戶;夏侯嬰是縣政府辦的專職司機,每次送完客人就喜歡找劉邦聊天吹牛;說周勃是吹喪的,估計他心裡不服,其實人家正式職業是縣政府的公務員,也不知道是因為愛好,還是補貼家用才吹喪。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認準劉邦是能成大事,值得全身心託付的領導。之後,死心塌地,義無反顧。在劉邦的創業過程中,起起落落N回,始終不離不棄,三人都是劉邦的親信加心腹,可託之以後事。後來,周勃誅呂安劉,為漢室江山的有序傳承,立下大功。


劉邦集團的整體成功,才有個人的成功。試想,如果,這哥仨當初跟定的是項羽甚至更次一等的武臣田橫之流,還會有這青史留名的成功嗎?畢竟,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二、出身低微,不代表能力低下。出身沒法選擇,但很多人本身素質並不差,只要保持學習,隨時可以進步。打戰這事,沒誰生下來就會。一般都是打著打著就會了,再打著打著,有高人指點,就能打贏了。剛開始,劉邦帶著這幫哥們也沒打多少勝仗,反倒吃了不少癟。起事的時候,是大夥殺了縣令,推舉劉邦做首領,佔了沛縣。沒多久,第二戰打老家豐縣的時候就吃了敗仗。後來,劉邦集團一路向西,在漫長的征戰過程中,不斷有高級人才如張良、韓信、酈食其、叔孫通等人加入。劉邦集團組織高層精英化,對隊伍的塑造和改進巨大。劉邦的眾哥們在精英的帶領下,在實際的戰鬥中不斷學習精進,才逐步成為能征善戰的戰將。

大浪淘沙,能活下來的都是精英。無論哪個行業,本身具備優秀素質,又會學習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就拿樊噲舉例。 樊噲最出彩的事件是在鴻門宴中,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緊急時刻,果斷奪門而入,被同樣是猛人的項羽欣賞,賜之以生豬腿和美酒,乘著項羽猶豫還未起殺機的機會,擁劉邦而逃。

其實,樊噲還有幾件事情可以說對劉邦和他的漢王朝至關重要。 英布造反時,高祖病重,不願見人,詔令守宮侍衛,不準大臣覲見,所有的親信重臣都不敢入內。 幾天後,樊噲帶領群臣“排闥直入”——推門徑直闖進宮中。高祖這時正枕著一個宦官安臥。樊噲見到後,痛哭流涕地規勸:“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說得劉邦苦笑著起來,重新振作,終於平定英布之亂。

從樊噲成長過程,我們看到樊噲從一個屠狗小販到劉邦的跟班(舍人),再到一員普通戰將,後來成為一名有勇有謀、獨當一面的將軍,最終成為一個目光遠大的政治家,再也不僅僅是一名普通的軍事人才。

三、出身低微,不代表不懂時局大勢?神槍手都是子彈喂出來的。長勝將軍都是戰火淬鍊出來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將軍們的戰功總是眾多籍籍無名的士兵們不計生死拼殺出來的。革命洪流對個人的改造,不單單是士兵,更是對將領。高度組織化的軍隊對個人的幫助巨大,遠遠超出個人所努力的頂峰。到底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我想應該是相互塑造吧。

後世中,連綿不斷的改朝換代,層出不窮的英雄人物,不都是這樣嗎?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自己是個織草蓆的小販,帶領的兄弟關羽是販賣棗子的小販,張飛是個小地主;宋太祖趙匡胤開始是個下級軍官,底下一幫也是普通士兵奮鬥出來的將軍;明太祖朱元璋是個窮得連埋葬父母都成問題的和尚,手下能打的徐達常遇春馮勝都是普通百姓;太平天國落第秀才洪秀全帶領一幫礦工農民席捲半個天下;共和國的開國將領中,大部分是來自江西、湖南、安徽的赤貧農民、礦工、手工業者。著名二愣子李團長當年在大別山不也是個編筐的篾匠嗎?

在中國,出身低微並不是災難和世界末日,並不代表人生無望,反倒會激起中國人的鬥志,歷史上一批又一批不肯對命運低頭的人們奮起搏殺。任何時代,都有人大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老施野談


一、情商

劉邦所以能夠辦成一件大事,情商非常重要。今天情商也是要佔80%以上,才可以辦成事情。不過劉邦的智商中等,沒啥驚人的業績。慈禧太后情商很高,爭奪權利有兩下子,但是智商太低,另外品德也很差。

二、智商

張良、蕭何、韓信這些人,智商比較高,去執行某項任務,可以出色地完成。但是韓信的情商,達不到中等水平。

三、技能

樊噲等等將領,去幹具體工作,操作能力出類拔萃。

四、綜合能力

假如情商和智商都比較高,那就不得了,已經屬於智慧,可以幹成驚天偉業。



海步深河尚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問題問的好!話說這樊噲就是一拿著刀把捅狗脖子殺狗的破落戶,夏侯嬰也就是個揮馬鞭欺負馬匹趕車搞運輸的,曹參這手狠點拿著一大串鑰匙看柵欄門看監獄的,周勃這更慘就是個鼓著腮幫子吹嗩吶給人家辦個喪事湊熱鬧的,都是為了生活混口飯吃的主。

就他們這些謀生的手段,還真進不了一些個眼珠子長腦瓜頂上的人那大眼珠子裡,可恰恰就是這幫人卻建立了堂堂大漢朝,個頂個的從所謂的啥也不是的青銅愣是混成了牛哄哄的王者,衝這您就得給這幫老爺們豎根大拇指——高,實在是高!這是啥,這就是勵志的典範。

咱說宰相家裡出個銀匠這叫丟人,但銀匠家裡跑出個宰相,這叫光宗耀祖,這是墳頭上冒青煙的大喜事。

所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可不是啥沒腦子的瞎話,這就是實例!

那麼為嘛他們會成功呢?

咱其實用一句話就可以解釋,這就是屁股決定腦袋的事。這幫人跟對了人,一大幫子人呼呼啦啦的跟著劉邦起事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就說了:“你就別給劉邦貼金子了,這就是個當著讀書人面往人家帽子裡撒鳥的主,還不是因為這幫人有能力?”

有能力?你快拉倒吧!啥能力不能力的,打開頭的時候您要說他們有能力嗎?這肯定有,但絕對有限,大部分情況還是全憑著腦瓜頂子夠硬,闖出來的!

估計就這麼一句,一大幫人就不樂意了:“就你有能力,那臉蛋子夠大的,剁吧剁吧能當肉餡了!跑這磕磣人了!滾!噁心!”

別介啊!您這說的有點子嚴重了。

他們這能力其實大部分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而培養這能力的平臺確實是劉邦實打實的給他們提供的。

請大家記住平臺決定一個人能力的上限,這話很重要。

舉倆例子

咱舉個例子,你小明天天跟著俺混,俺就是放嘴炮的,得咧!你這混到底最終的結果也就是個放嘴炮的,對吧!這沒跑,俺教不了你別的。

但你小明感覺跟著俺沒啥大出息,決定跟著樊噲混,得咧!這最次您也是軍隊裡一膀大腰圓的武官不是?千軍萬馬不敢說,但幾十上百個大頭兵聽你號令,這還是有的。當然前提是你得活下來才成!畢竟平臺不同,他冒的風險也就不同,風險越高的平臺他的收益率當然也就越大。

所以您這站的平臺不同,最終的結果他也就不同。

咱再舉個現實點的例子,曹無傷這三字估計大傢伙沒咋留意,這人他也是劉邦手底下的一員大將,當年劉邦起事的時候,他也跟著一起玩命幹,最後官至左司馬。

咱就不得不說劉邦這平臺好,可後來這貨想換個平臺,瞅著項羽那平臺比劉邦這夠大夠氣派,這就和項羽勾勾搭搭的。

結果後來就有了鴻門宴這事,當劉邦從項羽的嘴巴里得知是曹無傷出賣了他,回頭他就把曹無傷給剁了。這也造就了咱對這人沒啥太大的印象。

所以平臺很重要,一個適合你的,能夠讓你發揮出足夠才能的平臺很重要,這平臺選的不對,就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平臺很重要學習也不能落

咱就一直在說,樊噲是個軍事人才,那是大帥級別的材料。可您想過一個問題沒有,打開頭的時候,樊噲充其量就是一個屠狗的。

您讓這個時間點上的樊噲操練軍隊去,您也只能說湊活,能看下眼去就不錯了。拿著大刀片子砍人頭,這他在行,至於說是指揮軍隊打仗?拉倒吧!您這純屬難為人!自己個往死裡作!

可為嘛後來樊噲就成了大帥了呢?

這就不得不說劉邦這平臺,他不僅能讓你發揮出自己個的才能,還能招賢納士為你的才能得到提升,得到昇華。

咱瞅瞅樊噲的戰績,就能窺視一二。

樊噲跟著劉邦,拿大刀片子和敵人對砍,斬首一百七十六個腦瓜子,收穫的俘虜就達到了二百八十八人。單看這武力值,那沒得說,槓槓的,要沒這武力值他也活不到最後不是。

但放開樊噲,讓他自己個玩,腦瓜一不愣,這就整趴下七支軍隊,幹下五個城市,擼平了六個郡,五十二個縣的兵事,捎帶還整到手一個丞相,十二個將軍,外加十一個將官。就這能力直接就晉級成了王者,這就是一軍事家的節奏,運籌帷幄的大帥啊!

咱分析一下,樊噲跟著劉邦的打仗的時候,膀大腰圓的就憑著一把子死力氣拿下的戰績。

後來劉邦經營好了,這隊伍擴大了,兵仙韓信加入了隊伍當中。這是劉邦這平臺招賢納士的本事。後來這樊噲跟著韓信學習兵法……

估計有人就說了:“韓信還給樊噲當過老師?”

別!咱不胡咧咧成嗎?這學習和學習是倆嘛事?樊噲這學習充其量也就是沒吃過豬,但見過豬跑的節奏,耳濡目染的結果,薰陶之下成的事。

再有劉邦給他機會實踐,從實戰中總結經驗,為我所有,這才有了後面的成績。

所以說平臺決定了一個人能力的上限這沒跑,但這個人的是不是在學習,這決定了這個人提高能力的高度。

樊噲如果不學習,他充其量就一直是劉邦貼身的護衛長而已,擱現在也就是保安大隊長而已,也成不了大帥!

所以平臺很重要,但學習更重要,兩者缺一不可。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問得挺好。

劉邦一批狐朋狗友都是軍事大才的背後透視的是當時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問題。

  1. 階層固化。說明當時的社會階層已經嚴重固化,缺乏流動性,大量有才能的人流落民間,淪落為販夫走卒。庸才充塞朝堂之上,有志之士壯志難酬;明珠遺落草叢之中,鳳凰與雞鴨為伍。整個社會已經嚴重缺乏活力,缺乏創造性,社會財富的蛋糕沒有增量,只剩下存量,而不多的存量又掌握在社會上極少數人手中,兩極分化嚴重,社會矛盾尖銳,社會正處於大動亂的前夜。

  2. 經濟崩潰。說明經濟已經崩潰,大量有才華的人找不到就業的出路。就如同米國大蕭條時期,大量的百萬、千萬富翁淪為乞丐,階層固化導致經濟崩潰、民生凋敝、社會失序。


劉邦一批狐朋狗友都是軍事大才說明高手在民間。

官方的選才用才為了彰顯公平公正,往往制訂了一些條條框框。時間長了,按照這樣標準選擇的人才往往會犯教條主義的錯誤,由於缺乏基層歷練經驗,這樣選拔上來的人才不接地氣,無法解決社會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這樣很難選拔到一些真正實用型的人才。相反,由於民間的很多人才雖然不符合官方的選拔標準,要麼致力於解決現實中面臨的問題,要麼是自己的興趣愛好,往往是真正的高手。


劉邦一批狐朋狗友都是軍事大才說明幹大事的人應該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幹大事的人往往胸襟和格局很開闊,他們往往能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在選人用人上不搞論資排輩,不以出身論人才,唯才是用,這也是劉邦等這樣的帝王之才能夠成大事的原因。

劉邦一批狐朋狗友都是軍事大才與自身的資源條件有關

劉邦出身亭長,身份相當於現在的股長,社會地位低下,資源有限,接觸面相對比較窄,與同時期的項羽不同,項羽接觸的都是當時的士族階層,往來無白丁,相反,劉邦接觸的大多都是一些社會底層的狐朋狗友,這就決定了劉邦在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只能從身邊周圍比較狹窄的圈子裡選才用才,好在當時社會階層固化、民生凋敝,大量的棟樑之才遺落民間,才給了劉邦開創世紀偉業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