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一戰若以王平為主將,去掉馬謖一人,其餘人都不變,他能守得住否?

醉心創作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重新和東吳結盟、七擒孟獲平定南中後,便開始了聲勢浩大的第一次北伐。他為了這一次北伐做了充足的準備,無論是兵力,還是糧草,都是歷次北伐之中最充足的了。

剛開始,蜀軍佔據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各地魏兵聞風而降,大有一鼓作氣奪取長安的跡象。然而,在曹魏反應過來後,派出司馬懿和張郃馳援前線,在街亭大敗蜀漢大將馬謖,取得街亭大捷,粉碎了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世人都為諸葛亮的這一次失敗惋惜,認為是“紙上談兵”的馬謖壞了諸葛亮的大計。如果街亭之戰中,以王平為主將,去掉馬謖,其餘人都不變,能不能守得住街亭呢?

答案很明顯,如果以王平為主將,去掉馬謖,其他人不變,是能夠守得住街亭的,三個原因如下。

其一,王平久經戰陣,比“紙上談兵”的馬謖厲害多了。

王平早年在曹營之中當兵,是從一個小兵做起,多次參與大戰,尤其是漢中之戰,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在漢水之戰中,王平就和主將徐晃鬧翻,認為徐晃渡過漢水“背水一戰”,肯定會失敗,多次勸諫無果,在徐晃失敗之後,一怒之下放火燒了曹營,逃奔趙雲大營,歸順劉備,並受到了劉備的重用。

馬謖呢,自幼熟讀兵書,作為諸葛亮的高級參謀,多次出“鬼點子”,深得諸葛亮器重。如平定南中時,馬謖和諸葛亮想的不謀而合,都認為“攻城為下攻心為上”,才可以徹底平定南中,一勞永逸。諸葛亮也正是按照這個戰略思想做的,對馬謖更加器重,並“違眾拔謖”,讓其鎮守軍事要塞街亭。沒想到的是,馬謖辜負了諸葛亮的器重,丟失街亭,並丟了性命。

因此,王平的軍事才能比馬謖高許多,如果以王平為主將,大有希望守住街亭。

其二,王平的“五路總口”比馬謖的山上“安營紮寨”更有效果。

馬謖、王平兩人奉諸葛亮之命來到街亭之後,查看地勢。馬謖笑道:“丞相太多慮了,如此偏僻之處,魏兵是找不到的,也不敢來。哈哈!”王平說道:“即使魏兵不敢來,我們五路總口安營紮寨,吩咐士兵們伐木為柵,在這兒長久駐紮。”馬謖反駁道:“當道怎麼能夠駐紮?一側山上,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這就是天險啊,應該在山上安營紮寨。”

王平認為不妥:“馬將軍,這個不太妥,如果在當道屯兵,並修築堅固工事,即使來十萬敵兵,也過不去。現在將軍卻棄此要路,在山上安營紮寨,如果魏兵突然到來,四面包圍,該怎麼退敵啊?”

說實話,王平的擔憂不無道理,在山上安營紮寨太被動了,如果在當道路口安營紮寨,只需要堅守幾天,給諸葛亮收割隴右爭取時間即可。馬謖不以為然,大笑道:“你太膽小了,像個女人。我自幼熟讀兵書,知道兵法中有‘憑高視下,勢如破竹’這麼一句話。如果魏兵到來,從山上衝下來,殺他們個片甲不留”。

王平再次提出疑問,萬一敵兵將水源截斷,該怎麼辦?馬謖人胃口可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眾將士死戰,消滅魏兵。總之,馬謖不聽王平之言,最後敗得很徹底。如果王平是主將,又沒有馬謖之類的書生亂指揮,在當道路口安營紮寨,很可能將張郃的部隊擋住,奪取勝利。

其三,王平為主將,去掉馬謖,再加上其他人的配合,守住街亭綽綽有餘。

諸葛亮在派出馬謖、王平帶領兩萬士兵前去街亭之後,還是不放心,想著萬一這兩人守不住街亭該怎麼辦。因此,他又派出大將高翔帶領一萬士兵去街亭東北邊上的柳城駐紮,在街亭被困時,可以救援。”

然而,高翔卻不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對手,還得派出一員大將去街亭附近,防備張郃。諸葛亮想到了大將魏延,於是讓魏延帶本部兵去街亭之後駐紮。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孔明尋思,恐二人有失,又喚高翔曰:“街亭東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紮寨。與汝一萬兵,去此城屯紮。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明又思高翔非張郃對手,必得一員大將,屯兵於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喚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後屯紮。

結語

街亭之戰,如果以王平為主將,去掉馬謖,還有高翔、魏延的幫助,即使魏兵再多,王平在當道路口安營紮寨,也是能夠擋得住魏兵的。即使擋不住魏兵,還有高翔、魏延等大將相助。因此,王平是可以守得住街亭的。


魁哥說歷史


我看換王平也夠嗆,上山紮寨是馬謖臨時改變主意的!出發之前,諸葛亮反覆交代要當道紮營,馬謖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但是到了街亭之後就突然改變了主意!

對用兵一向能說的頭頭是道的馬謖,為什麼突然改變主意了呢?

主要是情況有變!後世研究在街亭是有一個土寨的,但是馬謖趕到時發現這個土寨已經破敗不堪,有和沒有區別不大!

當然不依靠這個土寨,再修建一條防禦工事也是可以的,但是時間已經來不及了!

此時司馬懿的十萬大軍已經殺將過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僅依靠一些臨時搭建的防禦工事根本就撐不了多久,別忘了司馬懿是十萬大軍,兵力是他的四倍,步兵對騎兵,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防禦工事根本幹不過人家。

當道紮營只是把寶壓在司馬懿見有人在要道防禦,而選擇撤退!如果司馬懿打探到,蜀軍根本來不及修建防禦工事,司馬懿還會選擇撤退嗎?這很難說!

當然馬謖上山紮營的主意也是一個顧頭不顧腚的餿主意!馬謖上山只不過是想借助地勢的優勢,攻擊魏軍的側翼!但是他沒想到,魏軍並沒有急著通過,而是選擇包圍山頭、切斷水路、放火燒山。手下的蜀軍也沒有表現出視死如歸的氣概來。

所以在這種準備並不充分,力量相差懸殊的情況下,換誰也不好使,除非這支隊伍,能夠以一當十,能打硬仗!





虹貓大俠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王平為人沉穩,必然不會犯馬謖之錯,謹慎小心,按照諸葛亮計謀,他守住街亭可能性很大。

街亭易守難攻,王平不犯錯,能守住街亭

街亭一帶本是山地地形,又是典型的"兩山夾一谷",況且山下還有不少的城池。這樣的地理條件,其實對於蜀漢來說是十分有利的。

街亭地勢易守難攻,王平若為主將,必能守住街亭,王平只需認真分析戰況,必然不會犯馬謖錯誤,一旦魏軍進攻,王平可以利用街亭地勢要魏軍有來無回。

街亭作為蜀漢軍事重地,蜀漢必然重兵把守,王平佔據山下築營,堵上山谷的進出道路的辦法,曹魏必然只能乾著急陷入持久戰不能自拔。

王平擁有豐富實戰經驗,指揮才能出色,必然不會輕易失守街亭。

王平本身就有一定軍事才能,善於打仗,是個戰將。張郃多次和王平交戰都不敵王平,這一戰王平遇到張郃必然有足夠計謀擊潰張郃。

王平為街亭主將,必然不會輕易失街亭,最差解決就是雙方對峙。王平在街亭之戰前多次糾正馬謖部署錯誤,王平作為出色戰將必不會馬謖之錯,完全有可能扭轉敗局。街亭失守時,王平臨危不亂收潰軍回到蜀漢。王平臨危不亂是個好將領,我認為他守住街亭可能性很大。

街亭必然失守,他的對手是司馬懿

諸葛亮認為街亭不太可能守住,司馬懿率曹魏十萬大軍逼迫下,街亭失守就是時間問題,諸葛亮知道街亭必失,他派高翔駐守柳城,要他關鍵時刻救街亭。

諸葛亮都認為街亭會失,王平想守住街亭,難度很大,諸葛亮真正意圖就是要拖延曹魏大軍,為自己北伐大業爭取時間。

諸葛亮真正意圖在於拖住司馬懿,進攻郿城奪取長安,獲得北伐勝利,是他真正意圖,王平就算盡力守街亭,一段時間後必失守,王平守街亭,必不會跟馬謖一樣慘敗,最多換個結局。

綜合所述

街亭之敗在於諸葛亮選錯人,馬謖比沒有什麼實戰經驗,又擅更諸葛亮部署,這也成為街亭之敗原因,換成王平必然不會出現這種結果。


莫地方


會比馬謖好一點,但不太可能改變全局。

街亭問題我在頭條文章《「三國亂彈」街亭之戰的是是非非》說得狠清楚,推薦大家去看看https://www.toutiao.com/i6764270384846995982/

這裡簡單談幾句:

提醒大家注意,街亭不是《三國演義》說的“漢中咽喉”,而是連通關中隴右的關隴古道上的一個節點。諸葛亮要席捲隴右,就要切斷關隴古道,封閉隴山隘口。馬謖作為大軍前鋒,是來進攻搶山口而不是駐守的。

請大家看地圖,街亭並不在隴山險要地段,不是理想的阻擊陣地,蜀軍之所以要在這裡作戰,是因為隴山隘口已被魏軍大將張郃先搶到了。

隴山已失,蜀軍就失去了戰役主動權,不管是誰拿打這仗都是非常不利的。王平也不可能打贏張郃,不過他更堅忍一些,應該能撐得更久,等到諸葛亮主力來援。部隊還是會損失很大,但不至於被打崩。

張郃是魏軍良將,明進退知輕重,他見蜀軍主力趕到,肯定會退守山口,諸葛亮也不會有什麼好辦法,最終還是得撤退。


真正鱷魚不哭


馬謖沒有守住街亭,不是因為能力不行,而是馬謖心太大,想一口氣吃個胖子,立個天大的功勞。

馬謖想居高臨下衝擊,一舉打垮張郃!

是馬謖的心態出了問題。

馬謖跟隨諸葛亮這麼多年,馬謖的辦事能力諸葛亮是看在眼裡的。

但旁觀者清,劉備看出馬謖的心太大,臨終前還專門提醒諸葛亮。

街亭是從關中經隴關到西涼的要道,有一座小城,旁邊有山。

諸葛亮的戰略目的是讓馬謖守好這個小城,只消十天半個月,諸葛亮的大軍把天水一帶的魏軍消滅後,與馬謖合攻張郃,則大事可定。

馬謖帶去的人馬並不比張郃少多少,張郃從長安出發倍道兼行走的路遠,首先到達街亭的兵力甚至還不如馬謖的人多。

馬謖趁張郃人困馬乏之際,佔據小山,想居高臨下衝擊一舉擊敗張郃。

馬謖當然知道山上沒水。

但他想在張郃大軍還沒完全集結時,能一舉打敗張郃的前鋒。

所以山上沒水沒問題。

問題就出在這裡。

結果張郃的前鋒特別能戰鬥,還真頂住了馬謖的瘋狂衝擊,後面的援軍源源不斷,反而將馬謖圍困在山上。

馬謖焉能不敗。

王平是魏國降將,低調做人,為人持重,對張郃是很熟悉的。如果王平作為主將,守住街亭半個月以上是沒有問題的。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誇張點說,只要去掉馬謖,別說換王平,就是換成傻子都能守得住。

街亭之失,表面失於馬謖之手,實際上是失於諸葛亮之手。

首先來看一下事情的經過:

諸葛亮首次北伐,沒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而是穩紮穩打,奪取了隴右三郡,更是收伏了愛將姜維。

曹魏朝野震動,起用司馬懿平了欲謀反響應諸葛亮的孟達,並令張郃為先鋒平奪街亭,以絕蜀軍糧道。

在這種背景下,馬謖主動請纓去守街亭,導致了悲劇發生。

街亭重要嗎?相當重要!它關係到初次北伐的勝敗。

街亭難守嗎?不難守!它雖無城郭,但地勢狹長,只要當道下寨,魏軍很難攻破。而且,諸葛亮的要求並不高,只要拖住張郃,讓他“急切不得偷過”即可。

馬謖無能嗎?不無能!要不然諸葛亮不會這麼看重並培養他。

那麼,並不無能的馬謖為什麼守不住並不難守的街亭呢?

這是馬謖的功利心在作怪,而諸葛亮恰恰沒看到這一點。

馬謖是有本事的。他自幼熟讀兵書,並多次隨諸葛亮出征,深受諸葛亮器重。

但是,他一直是以參謀的身份隨軍的,沒有單獨帶兵的經驗。他迫切地想要一個機會證明自己。

諸葛亮明白他的心思,也想為他創造建功的機會。於公,他想為國家薦拔人才;於私,他也想告慰死去的馬良。

守街亭是個絕佳機會。用諸葛亮的話說:“如所守無危,則是取長安第一功也。”又簡單,又重要,諸葛亮又替他謀劃得妥妥當當,有後援,有接應,傻子都能守得住。

可惜,馬謖不是傻子,所以他沒守住。

馬謖不是沒能力守住,他有足夠的能力守住;馬謖不是不想守住,他太想守住了,並想超額完成任務。

壞就壞在“超額”上。

卻說馬謖、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勢。馬謖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王平曰:“雖然魏兵不敢來,可就此五路總口下寨;卻令軍士伐木為柵,以圖久計。”謖曰:“當道豈是下寨之地?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平曰:“參軍差矣。若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策保之?”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

諸葛亮的目標是“急切不得偷過”,而馬謖的目標是“教他片甲不回”。

兩人目標的差距導致了結果的差距。

馬謖錯在太急於表現自己,意圖打破諸葛亮為他畫下的窠臼;諸葛亮錯在只瞭解了馬謖的能力,卻忽視了他的心理。如果諸葛亮為馬謖少謀劃一些,給他留一點發揮的空間,或許他能完成得很好。

最後回到題主的問題上,街亭之戰如果去掉了馬謖,只要按照諸葛亮的謀劃,別說是王平,換個傻子都守得住。


叄把刀客


影響戰爭的因素很多,我們不能有一種簡單思維,認為只改變其中一個因素,就可以改變結果。無疑,王平來守街亭,比馬謖要強得多,但單憑個人水平就預測到勝負,恐怕還不是那麼簡單。

第一,街亭戰敗背後的深層原因

我們都習慣於街亭之戰的失利失咎於馬謖一人,就好比把長平之戰的失利歸罪於趙括一人。這是一種過於簡單的思維方式。歷史事件背後,往往有更深層的原因。

深層原因之一,蜀國的用人制度是否存在問題?

馬謖與趙括其實有許多共同點,不上戰場,他們都能談兵,也就是說,兩人是不錯的軍事參謀。但是兩人都沒有實戰過,我們歸咎於他們的同時,是否還應該考慮另一個問題:憑什麼讓他們擔任主將?

諸葛亮以馬謖為主將時,是遭到多數將領的反對,大家認為他沒實戰經驗,提議由魏延或吳懿為主將。諸葛亮否決了諸將的提議,但並沒有給出一個讓大家信服的理由。反觀魏國,擔任主將的張郃是能征慣戰的將領,是靠戰功一步步躥居高位的。因此,從雙方用人機制看,蜀國一方有極強的隨意性,是諸葛亮一人的喜惡決定的,沒有一個標準。

深層原因之二,蜀軍的軍事行動毫無隱秘性可言。

我們細細讀三國史書,張郃的部隊是從哪裡開拔的呢?是從魏國首都洛陽。為什麼蜀軍剛剛抵達街亭,張郃的部隊就從千里之外趕到了呢?這說明蜀國的軍事行動毫無隱秘性可言,背後的原因,可能是魏國軍事情報部門的功勞,也能諸葛亮的北伐線路有關係。諸葛亮拋棄魏延的子午谷計劃,兵出祁山。這條線路好走,但是比較長,行軍花費的時間多,就使得軍事保密計劃外洩的機率大大增加了。

第二,王平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但能否擔任主將,尚屬疑問

王平是我比較欣賞的一名蜀將。在街亭之戰時,王平擔任裨將,對馬謖“舍水上山,下不據城”的部署提出質疑與批評,但馬謖不聽。從打仗水平來看,王平顯然是比馬謖高。後來蜀軍潰敗時,只有王平的部隊沒有混亂,井然有序地撤退,顯示其過人的軍事素質。後來王平擔任無當軍的指揮,對戰張郃也未落下風,確實是個優秀的將領。

然而,能打仗是一回事,能擔任主將,那是另一回事。

王平最大的一個問題,是沒文化。據史書說,他認得的字不超過十個。也就是說,除了自己的名字以及官印上的幾個字外,恐怕都不認得。

有人會說,不認得字有什麼關係,能打仗不就好了。關鍵一個主將除了打仗之外,還要處理許多軍中事務,每天一大堆文書呈送上來,你兩眼發愣,啥都看不懂,怎麼處理。諸葛亮的指示發下來,還得讓別人念,倘若是絕密的信函呢?

再者,有一些將領屬於戰將,打起仗來很勇猛,但能力也就止於此。要指揮更多的軍隊,籌劃更多的事情,就非其力所能及了。因此,王平擔任主將,是否能逆轉戰局,尚屬疑問。

其三,街亭之戰的最佳人選應該是魏延

在街亭之戰時,王平只是裨將,讓他擔任大將,難以服眾,不現實。如果要在蜀軍中挑選一位指揮街亭之戰的最佳人選,我認為是魏延。

魏延儘管有許多缺點,但也有很多優點。首先,他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在益州之戰、漢中之戰中屢有戰功,被劉備破格提拔為漢中太守、鎮遠將軍。當時大家都認為漢中太守之銜,非張飛莫屬,但劉備畢竟是黑老大出身,識人能力上還是有獨到眼光。相比之下,諸葛亮書生氣還是濃了點,他更喜歡馬謖、楊儀這樣有文化的人,對魏延這種豪邁型的武將,心存一種畏懼,故而時時打壓。特別是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的計劃後,諸葛亮以過於冒險為由否決掉了。對於子午谷計劃是否可行,存在爭議,但一個明顯的事實是,諸葛亮的計劃看上去也不怎麼樣。

在街亭之戰前,諸將推薦的先鋒人選是魏延與吳懿。吳懿水平是不如魏延的,他在蜀軍中地位很高,主要是他漂亮的妹妹嫁給了劉備。但是諸葛亮看魏延不爽,最後還是以自己的親信馬謖為將。馬謖戰敗後,諸葛亮又拿他的人頭背鍋,這個有點不地道。馬謖儘管是要負戰敗的主要責任。但諸葛亮把一個沒打過仗的人推向戰場,打敗仗後又要拿他背鍋,有點說不過去。


君山話史


我認為換做王平也守不住,《三國志.張郃傳》說馬謖街亭之敗的原因是:"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看似主要原因是馬謖街亭失守的原因主要是沒有佔據要道,搶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有利地形。實則不是這樣,因為當時進攻街亭的是魏國一方名將張郃,馬謖只是一個紙上談兵初出茅廬的書生,根本不是張合的對手,用衝鋒的辦法,就像一把刀沒有利刃,如何能勢如破竹?試想如果武將換做當年在曹軍陣營中殺得七進七出的趙雲,他和張郃戰,只要三十餘回合就能敗走對方,縱然魏軍把山圍得鐵桶一般又如何?當然,趙雲這種設想是不現實的。但如果換成魏延,起碼也能和張郃打個平手,不至於那麼狼狽!至於換成王平我認為守不住,王平也就是個二流武將,甚至談不上二流,以前劉備這些人或者的時候他也就是參謀,出謀劃策還可以,擔任主攻還是不行,所以我認為換成王平也不行,所以說,馬謖讀兵法的時候忘了一條,在冷兵器時代,己方大將武藝如何與地勢的選擇也有關係。其實後期蜀國已經很少有能堪大用的武將了,再地面守得話估計也擋不住張合的進攻,上山其實並不是不可取,只是馬謖沒有預先設置水源。這個方案在演義中有所涉及,未卜先知(例如鄧艾破姜維,預先挖的地道),先在適當的地理位置處設置機關,比如在山上預先挖些井,蓄積水源,即使斷了水道,山上的士兵也不至於亂套。這一招,春秋戰國時老將廉頗也用過!只能說馬謖是個書呆子,所以我認為要守住街亭,換成王平照樣守不住,換做魏延至少能打成平手。


南宮凡886


戰爭往往是由多種因素所決定的,一個人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就算把馬謖換成王平,我覺得想要守住街亭,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首先要從街亭的地理位置來說,因為這個地方是非常缺水的,就像馬謖這樣,你把軍隊全部都駐紮到山頂上雖然說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但是隻要司馬懿把這個地方圍住,你沒有水源,你自然而然就會不攻而崩。從這點上來說,司馬懿就可以採用這個戰術,掐斷你的水源,就在你馬謖再怎麼厲害,你沒有水喝,還是會守不住這個地方,還是會被我攻下來。

其實就算馬謖不把軍隊駐紮在山上,就在下面排兵佈陣,這樣對於司馬懿來說,就是一個更好的機會我不用去強攻你,我在下面用我的兵力,或者說用我的計策就可以把你打敗,也許這種方式會更省事時間,比在山上守會更快結束戰鬥。不僅如此,你這一隻軍隊可以說在短期之內是沒有後援部隊支援的,諸葛亮派你們來守街亭,就是想讓你們死守住,然後他在前面扛著,但是諸葛亮並不知道司馬懿會率大軍來攻打街亭,這是諸葛亮失算的地方。

但是事情也沒有絕對,有可能王平會採用什麼陣法把這個地方守得固若金湯,讓司馬懿無計可施,這也是有可能的。畢竟戰場上的戰機是瞬息萬變的,有可能是司馬懿一時間攻打不下來,他就會在屬下的建議下退走,去正面守諸葛亮,畢竟正面面對的壓力太大了。


百文摘


可以守住,直接上圖。雖然有爭議,但兩圖大致體現一伐時雙方的動態。第一次北伐,是徹徹底底的奇謀,也是一個巨大的冒險。諸葛亮以趙雲為疑兵,將曹真主力吸引在斜谷。自己親率主力向西迂迴出岐山,直插隴右,五郡三郡皆叛降,曹魏震恐。之後魏明帝親自坐鎮長安,調張頜率五萬中央軍急行軍撲向街亭。看二圖就知道,隴右地形複雜,易守難攻,東漢初隗囂曾憑藉地形割據隴右十幾年。街亭山口是曹魏增援隴右五郡的必經之路。為什麼是曹魏的中央軍從長安出發?因為此時曹魏關中軍隊的主力被吸引到了南面的斜谷道,隴右五郡除了未叛的二郡有少量部隊,曹魏的力量在雍州已經幾乎真空。魏明帝只能從關東調集部隊增援隴右,此時曹魏已經是巨大劣勢。而史書載張頜從長安出發時帶了五萬人,這五萬人從關東急調入關中,從長安又急行軍到街亭,其五萬人滿員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是疲憊之師,但張合必須要速戰速決,因為一旦隴右被諸葛亮消化,那他的援軍就沒有意義,而馬謖的部隊史書沒有記載,但王平的五千人是有記載的,而馬謖的部隊應該在兩萬人左右,而且肯定早到(看圖),諸葛亮給馬謖的任務是守住街亭,給自己爭取消化戰果的時間,而街亭不是荒地是有城鎮的,其地勢也不適合騎兵作戰,只要按照諸葛亮的部署,張合如此長的戰線根本無法突破街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