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夢想破碎之後,是另謀出路,還是堅持到底

2014年,一部《爆裂鼓手》橫空出世,在此後三年裡,它橫掃了包括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在內的12個大獎項中的20多個子獎項,這股勢頭正如它的名字一樣"爆裂"。

除此之外,它的"爆裂"還體現在劇情方面,很多人認為《爆裂鼓手》是一部勵志片,可它卻顛覆了大家以往對於勵志片的刻板印象。

在傳統的勵志片中,導演總是會一刀切地告訴我們應該努力向上,應該堅持拼搏。

可是在《爆裂鼓手》的這個故事裡,你很難去分清楚安德魯的選擇是對還是錯,你甚至不知道最後的結果究竟是好還是不好。

《爆裂鼓手》:夢想破碎之後,是另謀出路,還是堅持到底

影片根據導演達米恩·查澤雷的真實經歷改編,講述了熱愛爵士樂的19歲少年安德魯,立志成為一個像巴迪·瑞奇一樣偉大的傳奇鼓手,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受盡了導師弗萊徹的折磨,最後依然選擇了夢想的故事。

《爆裂鼓手》雖然名為"爆裂",但影片幾乎都被"壓抑"的氣氛所籠罩,在整個的觀影過程中,一直會有一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壓迫感,空氣凝重得讓人喘不過氣。

再配上節奏緊促的背景音樂和高速切換的視覺畫面,又給人帶來了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感,令人侷促不安。

而真正的"爆裂"直到影片結束前的那幾分鐘才出現,隨著男主角安德魯越來越快的鼓點,此前被壓抑的情緒全部在一瞬間釋放出來,隨後戛然而止,影片到此結束。

《爆裂鼓手》:夢想破碎之後,是另謀出路,還是堅持到底

我始終認為一部好的電影就是要讓觀眾擁有足夠的代入感,或者說是沉浸感。

《爆裂鼓手》無疑是做到了這一點的,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心理的變化,從壓抑到爆裂,其實都是男主角安德魯身上的變化。

那麼接下來我也將從男主角安德魯的角度出發,看看這部影片到底想傳達給我們一些什麼?

偶然與必然:用SCQA模型來看男主角的"爆裂"之路

所謂的SCQA模型,其實是一種結構化思考和表達的模型,最早是由麥肯錫諮詢顧問芭芭拉·明託在《金字塔原理》一書中提出。

SCQA分別指的是Situation(情景)、Complication(衝突)、Question(問題)和Answer(回答)。

《爆裂鼓手》:夢想破碎之後,是另謀出路,還是堅持到底

SCQA模型在項目管理方面運用的十分廣泛,但又因其本質是一種結構化的思維,那麼從理論上來說,它可以運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所以當我看完這部電影時,我在想,把男主角安德魯的這一段人生看成是一個項目,用SCQA模型去進行分析,是否可行呢?

答案是可行的

並且經過這樣的分析之後,我對他有了更為深刻的瞭解:安德魯最後的爆裂,是許多個偶然性堆積之後的一個必然結果。

S.情景:特殊的成長背景造就了他的特殊的性格

安德魯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過世了,他跟著父親一起在一個新的家庭生活。

在這個家庭裡,有一個運動天賦很強的兄弟,還有一個領導力很強的兄弟,他們很受家人的重視。

相比之下,安德魯只會打鼓,即使打得不錯,可在家人眼裡終究是不務正業的事情,就連自己的父親也不能理解自己。

一個19歲少年,從小缺乏母愛,父親也不理解自己,在家裡倍受冷落,這種成長經歷讓安德魯不懂得如何與別人進行交流,也讓他的性格變得極端,他認為自己不需要朋友。

除此之外,他還有著很深的自卑感以及不安全感。

在這種種因素的促成下,架子鼓成了他生命中的唯一,他需要用架子鼓來證明自己。如果自己可以成為最頂尖的鼓手被人記住,就算像查理·帕克一樣英年早逝也無所謂。

《爆裂鼓手》:夢想破碎之後,是另謀出路,還是堅持到底

這些性格中根深蒂固的東西,為他之後的路埋下了不少伏筆。

C.衝突:阻擋夢想的腳步,即使是愛情也可以斷然捨棄

影片中安德魯除了練鼓就是練鼓,僅有的休閒項目就是偶爾和父親一起看電影。

他常去的那家影院的前臺是個名叫妮可的漂亮姑娘,安德魯喜歡了她很久,但一直沒有勇氣表白。

直到他被導師弗萊徹選中,進入謝爾佛最優秀的樂團。

他那天意氣風發,終於主動向妮可發出約會邀請。

《爆裂鼓手》:夢想破碎之後,是另謀出路,還是堅持到底

可是好景不長,安德魯很快發現在弗萊徹手下打鼓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想要達成自己的夢想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他必須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練習上,而在他的觀念裡,談戀愛會耽誤時間。換句話說,有妮可在他就無法實現夢想。於是他把妮可約出來,乾脆利落的提出了分手。

《爆裂鼓手》:夢想破碎之後,是另謀出路,還是堅持到底

而在影片的最後,安德魯即將登上JVC的舞臺,這時他離夢想只有一步之遙。

他又想起了妮可,問她願不願意來看自己的演出,再一起吃個披薩。

可是妮可已經有新的男朋友了,也有人說妮可是在騙他,畢竟曾經被傷害過。總之,他和妮可已經不可能了。

《爆裂鼓手》:夢想破碎之後,是另謀出路,還是堅持到底

安德魯的感情線雖然在全片出現不多,但每次出現都是一個轉折點,它從側面向觀眾展示著安德魯的性格,並且告訴我們:

在安德魯的世界裡,愛情只能是甜點,夢想才是正餐。

甜點總是在正餐吃完後才被端上來,只不過等他把最後一道正餐吃完時,那道甜點已經不屬於他了。

安德魯在自身性格的推動下,做出了他的"最優解",他得到了他最想要的,可他也失去了很多。

Q.問題:當夢想破滅,是選擇另謀出路,還是東山再起?

之前提到,《爆裂鼓手》的氣氛在前期一直屬於壓抑的狀態,那麼當安德魯在舞臺上和導師弗萊徹打起來之後,壓抑達到了極致。

《爆裂鼓手》:夢想破碎之後,是另謀出路,還是堅持到底

自那以後,安德魯把所有曾經熱愛的專輯都扔了,把自己偶像的海報也揭了,來到一家蛋糕店做起了店員。

他照常和父親一起看電影,就好像這一切都不曾發生過,只是一場夢而已。

《爆裂鼓手》:夢想破碎之後,是另謀出路,還是堅持到底

直到他偶然間又碰見了弗萊徹,從弗萊徹口裡他知道了曾經和他競爭的人已經轉行做了醫生。

《爆裂鼓手》:夢想破碎之後,是另謀出路,還是堅持到底

而他現在,也面臨著一個同樣的難題:

徹底放棄夢想,安安心心做一名店員,還是重新坐在架子鼓前,做那個追夢的少年?

A.回答:一分鐘400拍,爆裂鼓手誕生!

安德魯最終還是選擇了夢想。

在JVC的舞臺上,他打出了極致的雙倍搖擺。在鼓點最激烈的時候,影片逐漸失去了聲音。

那是安德魯進入了"心流"狀態,周圍的一切都漸漸遠去,整個世界只有他和架子鼓。

原來極端的另一面,就是極致。

《爆裂鼓手》:夢想破碎之後,是另謀出路,還是堅持到底

安德魯最後實現夢想,看似是由很多偶然性堆砌而成的:偶然被弗萊徹挑中、偶然的車禍、再次偶然與弗萊徹相遇。

但其實這一切的結果早就藏在了他的性格深處,弗萊徹只不過是一個催化劑,加快了進程而已。

如果沒有這一切,安德魯還是可以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夢想,只是早或晚而已。

弗萊徹的教育方式,並非嚴師出高徒,只不過是一場醜陋的PUA

《爆裂鼓手》中,除了主角安德魯以外,還有另一位關鍵性人物,那就是導師弗萊徹。

關於這個人,大家的爭議一直都沒有停過,有人說他是個天才,也有人說他是嚴師出高徒。

對於這兩種說法,我同意,但也不同意。

弗萊徹是個天才這一點毋庸置疑,憑他那一雙金耳就足夠對得起這個稱呼。不過說他的教育方式是嚴師出高徒,這一點我不認同。

在我看來,這只不過是一場發生在教育領域的PUA。

PUA全稱(pick-up artist),最初是用於幫助男生提高搭訕技巧的,可是隨著它的發展,這項技巧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開發成一種情感操控的手段,甚至用於犯罪。

影片中弗萊徹的教育方式,與PUA別無二致,因為他從來不是為了培養學生,他需要的是一個聽話的學生,一個能滿足自己私慾的學生。

關於這一點,影片中有一段非常經典的鏡頭:

因為安德魯的一個錯誤,弗萊徹不斷地對他大吼,扇巴掌,把安德魯的最後還拿安德魯死去的媽媽當武器,徹底摧毀了安德魯的心理防線,讓安德魯大聲喊出:"我難受!"。

《爆裂鼓手》:夢想破碎之後,是另謀出路,還是堅持到底

當安德魯按照弗萊徹的意願喊出了這句話時,弗萊徹成功了,他又控制了一名學生。

然而諷刺的是,爵士樂是一種代表自由的音樂,處於弗萊徹精神控制下的安德魯漸漸變得機械、死氣沉沉,打出來的鼓雖然技巧不錯,但沒有靈魂。

當安德魯第二次偶然遇見弗萊徹時,弗萊徹說自己從來沒有遇見屬於自己的查理帕克。但其實他不是沒有遇見,而是他自己親手葬送了那些人才。

《爆裂鼓手》:夢想破碎之後,是另謀出路,還是堅持到底

著名喜劇大師金凱瑞曾經演過一部電影,名叫《冒牌天神》,在那部電影中,金凱瑞成為了代理上帝,他能做到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唯獨一件事情做不到:干涉他人的自由意志。

《爆裂鼓手》:夢想破碎之後,是另謀出路,還是堅持到底

在西方文化中,自由意志是上帝賦予人類最寶貴的禮物,自由意志使得人類不是隻會順從的機器,即使是萬能的上帝也不能干擾。

幸運的是,安德魯在最後脫離了弗萊徹的控制,他跟隨著自己的心,進入了"心流"狀態,打出了每分鐘400拍的爆裂鼓點,那才是真正的爵士樂!那一刻連弗萊徹也為之折服。

人之所以稱為人,就是因為有自己獨特的思想,擁有自由意志。當一個人失去自由意志時,就算他技藝再高超,也終究只是像一個機器。

弗萊徹的PUA式教學,不僅扼殺了學生的自由意志,也永遠實現不了自己的目標,當影片最後安德魯和弗萊徹相視一笑時,相信他們都明白了爵士樂"自由"的真諦吧。

結語:《爆裂鼓手》與其說是"勵志片",不如說是"理智片"

影片的導演達米恩·查澤雷曾經就像安德魯一樣,熱愛打鼓,也有一個令他害怕的老師,不過查澤雷並沒有像安德魯一樣堅持下去,而是選擇了放棄,轉而走向電影行業。

多年以後,查澤雷塑造了安德魯這個角色,或許是想讓安德魯替自己完成當年未完成的夢想,走完這條不一樣的路吧。

我在影片開頭留下了一個懸念,這部電影究竟是想要傳達給我們一些什麼東西呢?

現在應該可以揭曉答案了:那就是前文提到的自由意志。

《爆裂鼓手》:夢想破碎之後,是另謀出路,還是堅持到底

導演以代表自由的爵士樂為載體,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普普通通的懷有夢想的年輕人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角可以只是安德魯,但也是導演自己,更是每一個你我。

假如你是安德魯,在面對影片中那麼多的選擇時,你會怎麼選?是選擇愛情,還是選擇夢想?是像導演查澤雷一樣轉行,還是像安德魯一樣堅持到最後?

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這就是自由意志。

一千個觀眾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這並非是一部一刀切的傳統勵志片,或許稱為一部啟發觀眾思考的"理智片"更為合適。

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會遇到很多選擇,而每個人做出的選擇也都不盡相同,這些選擇在那個瞬間你也許覺得是對的,可到了多年以後你或許會後悔,會想如果當初選擇了另一條路會怎麼樣?

這恰恰就是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你不知道另一條路會是什麼樣,所以總有無限美好的幻想,但這也是最為殘酷的地方,因為你不能回去重來一遍。

所以你會怎麼選呢?

我是 ,一個慢性子的95後,喜歡閱讀和電影,寫一些關於情感和心理的文字,期待你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