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主題文藝創作輯錄77

春天的聲音(散文)

艺术长沙(一一七)| 抗击疫情主题文艺创作辑录77

插圖:郭紅松

武漢是我常來的城市,繁華而熱鬧。然而這個春天,當我走進這座城市時,街道寂靜冷清。除了外出採訪,我便蝸居在一個叫“水神客舍”的小房間裡。這裡更加寧靜,窗外嘰嘰喳喳的小鳥,似乎成了我唯一的陪伴。

然而,當我漸漸走進武漢的心靈深處時,我發現,武漢並不寧靜啊,甚至有一種從未有過的喧譁。不,應該是沸騰。滾滾長江的奔騰聲,齊心協力的“嘿嗬”聲,千里馳援的奔跑聲,白衣戰士的腳步聲,輕柔溫暖的說話聲,含著淚花的歡笑聲,撕心裂肺的哭喊聲……

有一種聲音讓我駐足。

“親愛的患者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是2020年2月15日,星期六,今天的氣溫是零下2到4攝氏度,體感溫度較低,降水概率80%,預計將會有大雪,在這裡我們提醒各位患者朋友和醫護人員以及各位志願者,朋友們,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同時也衷心地祝願各位患者能夠早日康復……”

甜美舒緩的播報聲,在位於武鋼體育中心的青山方艙醫院響起。

播報者叫陶夢婷,是個2000年3月出生的女孩子。

3月5日上午11點20分,在武漢市青山區民政局的辦公室,我見到了陶夢婷。個子不高,戴著眼鏡,看上去有些靦腆。

她是青山本地人,武漢生物工程學院藥學院的一名大二學生。爸爸是一名技術人員,媽媽是超市銷售員。對於新冠病毒,她並不瞭解,都是從網上和微信上看到的信息。她覺得內心既難過,又無助。

可她還是一個學生呀,又能做點什麼呢?

機會終於來了。1月30日,她聽說離家不遠的一家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需要志願者幫忙,立即報名。不光她自己,爸爸、媽媽和舅舅都參與其中。工作並不複雜,但都是“體力活”——將各地馳援武漢的物資卸車,再分裝到各單位運輸車輛上。雖然那天工作完畢回到家裡已經晚上8點,洗澡時發現自己的兩個胳膊已經沒有力氣再抬起來,但她感到非常踏實。

第二天,他們一家再次出發。這次是搬運一家餐飲企業捐贈的物資,一共六車,有花生、土豆、大白菜、哈密瓜,還有凍牛肉、凍香腸。捐贈的物資很豐富,也很沉。她扛不起凍牛肉和凍香腸,只能一小袋一小袋地抱。面對著滿滿一大車一大車的物資,她只覺自己身體太嬌小,恨不得變身成為高大的男生。

有一幕場景對她觸動很大。當時,青山區各醫院也來搬運空氣淨化器,但來的醫生全是六七十歲的白頭髮老大爺。她一問,都是各醫院退休的醫生。在職的年輕醫生都在前線搶救病人,哪有時間來搬運物資。

她既感動,又心酸。她想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志願者。

“面向全市招募志願者,在市區疫情防控指揮部的統一調度下,科學有序參與疫情防控工作。”2月4日,她在“武漢發佈”平臺上看到一則招募消息,興奮地告訴了爸爸媽媽。最後一商量,她、爸爸、舅舅、舅媽決定申請當志願者,媽媽也想當,但她還有超市的工作不能離開。2月6日,他們進了青山區團區委組建的青山支隊志願群。

第二天,陶夢婷就和爸爸他們去了青山方艙醫院搬運物資,主要是艙內的舊桌子、新的保險櫃,以及一些生活用品。當時方艙醫院還未住進病人,為了保證即將入住的病人能夠安心舒適地接受治療和生活,志願者們都在加班加點地工作。

志願者中,有“父子兵”“夫妻檔”“兄弟連”“姐妹花”“祖孫團”,還有年輕情侶。

讓她沒想到的是,在這個特殊的假期裡,她居然還會成為一名臨時播音員。

2月12日晚,在志願者群裡看到招募方艙播音員的消息後,她果斷報名。第二天一大早,趕到區政府面試,在輪流朗讀了為方艙新進病人準備的開篇詞之後,她被錄取了。與她一起參加面試的,還有另外五位年輕志願者和四位教育局的老師。

我問陶夢婷錄取了幾個。她說,他們都被錄取了。面試官說:你們都是合格者!都是愛的化身!都是愛的傳遞者!

十人中一位負責後勤,其餘九人分成三組,陶夢婷是二組組長。他們大致確定了每天播報的四個內容:一是日期和天氣,二是新聞快訊,三是美文欣賞,四是歌曲欣賞。美文和歌曲必須是激勵人心、催人奮進的。

2月15日是陶夢婷第一次播音。

這畢竟是她第一次當播音員啊,有些小緊張。前一天晚上她就在手機上打開錄音軟件練習,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三遍、五遍、十遍,她總覺得自己的聲音不夠溫潤,不能安慰患者的心情,偶爾也會覺得某個字的音調起得太高。她還想起,天氣預報說明天會有大雪,應該有溫馨提示呀。於是她把下雪的天氣情況,放到了播音的最開始。

出於安全考慮,他們的播音臺沒有設在體育館方艙內,而是設在體育館的走廊處。播報完畢後,她便守在播音處值班,要等到中班的播音員來後,她才能下班。

正在值班,指揮部的工作人員過來提醒她,儘量待在館外,不要老站在走廊。這天是武漢進入春天以來最冷的一天,下起了雪粒兒。走到館外,風很大,實在是太冷了,她只得找了一處搭建舞臺的鐵架子堆起來的角落,在那裡等著。

還是不行!太冷了!她不是怕冷,而是怕著涼感冒,如果那樣,抵抗力會降低,不僅當不了志願者,還有被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於是她站了起來,蹦一蹦,跳一跳,練起了在學校體育課上學到的跆拳道。

與中班播音員交接班後,她走出體育館,武漢的天空下起了大雪。以前,每到冬天,她都會盼著下雪,而現在,看到雪花的她怎麼也興奮不起來。回家的路上,她一直在想,要是寒冷和雪花能夠凍死那個叫新冠的病毒該有多好啊。她又是多麼希望,當雪花融化的時候,天空放晴,病毒消失。她一邊想,一邊流淚。回到家,她才發現自己的鞋子都已經溼透了。但她絲毫沒有感到寒冷。

後來,考慮到安全問題,他們從一線陣地轉為各自在家裡提前錄好播音內容後,再發給現場的音響老師播放。雖是在家錄製,但並不比現場簡單,因為他們要考慮到患者的情緒,要調整音量語速,乃至用詞。

為了把節目做好,她留意收集素材。她在“學習強國”平臺上發現了一個防疫系列廣播微劇《都會好》。徵詢意見,大家一致贊同,於是這個群眾防疫的生動故事傳到了方艙醫院的白衣戰士和患者耳中。

3月2日中午,她接到通知,從3月3日開始,播音工作正式結束,方艙醫院將重點轉為心理輔導。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陶夢婷在當方艙醫院播音員期間,依然堅持其他的志願工作,如在隔離點整理生活物資,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分揀打包愛心菜,到臨時轉運點進行物資卸貨……與此同時,她還在堅持上網課,時刻沒忘自己是一名學生。

3月3日,志願者群裡有個小姐姐問她有沒有時間到區民政局當志願者。她沒問是幹什麼,便回覆說,有時間。於是她來到了民政局。

陶夢婷告訴我,她本來以為只是給滯留武漢的求助者挨個打電話,幫他們登記信息,告訴他們相關政策措施就可以了,真沒想到這項工作連接著許多人的生活與情緒。很快,她熟悉了這項工作,成為求助者的希望。像當播音員一樣,她的聲音依然溫暖人心。

“王先生您好!我是青山區民政局的志願者小陶,您說您的腿不是很方便,需要幫助,那請您告訴我您的姓名、地址……”

“劉女士您好!您說您懷孕30周了,是春節前來走親戚的,現在還借住在叔叔家,想做產檢,還想得到經濟上的支持。我幫您登記您的個人信息……”

她告訴我,這個上午,她打了26個電話。時間有長有短,求助者們大都心情複雜、急迫、焦躁,如果他們想多聊些,她會盡可能地安慰他們,一切都會過去,一定要保持好心態,這樣才能身心健康。

對於“00後”這個標籤,她倒不以為然。她說,她看到了太多太多的年輕人,有醫護人員,也有志願者,很多也僅比她大個兩三歲。“90後”“00後”,不是單調冰冷的數字,而是意味著熱情、愛心與責任。

她還告訴我,她的學校也有個志願者交流群,裡面有194個同學。雖然現在他們分散在全國各地,但大都在自己的家鄉當志願者,有摸排登記的,有消殺噴灑的,有測量體溫的,有分發防疫物品的,有搬運生活物資的……

陶夢婷的聲音,是武漢這個春天溫柔的聲音,也是鏗鏘有力的聲音;這不只是一個年輕人的聲音,更是一群年輕人的聲音,是這個時代年輕人的聲音。

(原載於《光明日報》2020年03月20日1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