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賓筵的故事


徐海濤

舊時的成都餐飲界,根據業務類型分為燕蒸幫、飯食幫、麵食幫和醃滷幫等不同的行幫 .

燕蒸幫包括包席館和南堂,經營大菜承辦筵席,主攻高端市場。

飯食幫數量眾多,涵蓋各類炒菜館、便飯館和豆花館,是大眾消費的主戰場。麵食幫彙集了各種麵條抄手、粑粑餅餅的業者。

醃滷幫則是香香嘴的福音,專營醃製品、滷製品和熏製品。

各幫之間井水不犯河水,

燕蒸幫不開小炒,

飯食幫不掛蒸籠,

遵規守矩,共謀發展。

成都醃滷幫派頭雖小,但也是攏聚了五六十個會員和一幫醃滷好手,利賓筵就是該幫的王牌之一。

創於1933年的利賓筵,位於上南大街60號,由劉達川、徐諒聞、劉志康師兄弟三人以300銀元合夥開辦。

這三個人有一個共同的師傅 他就是成都醃滷幫首任幫董(相當於現在的飲食行業協會醃滷分會會長),

廖澤霖

廖澤霖嫌當時傳統的滷水香料太多,氣息刺鼻,那個時候的滷水是用鹽、醬油、八角、山奈、茴香、花椒等料配製,味道鹹辛而燥,食後有苦澀餘味,廖澤霖決定改良。他認為蔥有通氣之效,烹調食物加蔥一束,不僅更能入味,還倍感清香,於是就用大蔥加白糖、紹酒、香糟、香菌代替了山奈、茴香,使滷物性溫而不燥,味醇馥而甘美,食後回甜,增人食慾,故名之“蔥燒”。同時在色澤上下功夫,使滷水汁濃色不濃,保證出品層層有味,顏色光鮮。

廖澤霖認為廣味偏甜,而原有的川味偏鹹,就用白糖、胡椒、紹酒、香糟、香油、板桂、薑汁等調料來中和兩種味道,取長補短,根據氣候條件決定下料分量,把天、人、物三位合一的川味精髓徹徹底底地貫徹到醃製品當中。

最後是打造精品和新品。廖澤霖率先把燻貨推向櫃檯,形成了醃、滷、燻三大系列,這也成為醃滷行業一直沿用的產品結構。

東西好,生意自不必說,天賦加上勤奮,再有對“味”的獨到理解,無師自通的廖澤霖自成一系,還帶出了一大批本事過硬的徒弟。

牟茂林、劉達川、徐諒聞、劉志康這些後來成都醃滷界的翹楚,都是廖門高徒。

在他的影響下,成都醃滷業從無到有,短時間內打出許多新牌號,1925年左右,廖澤霖牽頭的醃滷幫正式成立,他被推選為首屆幫董。

1928年廖澤霖過世,其時廖子繼先年幼,師父彌留之際囑託劉達川照看德厚祥,劉達川盡了五年的周公之職,1933年待廖繼先成年才離開德厚祥,與徐諒聞、劉志康合夥創業,請來著名書法家、前清舉人張夔階名命親題“利賓筵”,招牌黑匾金字,蔚為壯觀 .

張夔階老先生正是今天人民公園“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的四位書寫人之一。

由於上南大街並不十分熱鬧,利賓筵開業後生意僅能勉強維持,三人商議在總府街夜市擺攤子,增加營業收入,由徐諒聞、劉志康兩人照管,貨品由利賓筵店內供應,經營才逐漸好轉。

兩年後(1935年),三人又在總府街新集場口弄了間店面,把攤子換成鋪子。因當時的總府街是哥老幫會協進社舵把子劉嘉興的勢力範圍,徐諒聞正好是協進社的袍哥,自去負責打理該店。

利賓筵先後招收了陳家賢、肖必明、蔣德光、黎昌全、黃長祥等學徒,充實人才隊伍,這些人有的後來也成了行業中的名角。

1936年,又在後子門增設一店,由劉志康兼管。三店齊發,利賓筵的牌子在成都算是很有名氣。

然時有不測,1937年抗戰爆發,三位老闆決定散夥,各奔前程,

徐諒聞分得總府街店並冠名諒記利賓筵,

劉達川分得上南大街店並冠名達記利賓筵以示區分,

劉志康分得折算現金後改營他業,後子門店關張。

在調味方面,利賓筵的滷貨均採用滷水拌制,一鍋滷水滷畢後,只留下兩成作為老滷水下次起兌再用,其餘的八成全部用於調味。

當時利賓筵,設了幾桌堂食,數量雖少,但顯得熱鬧,客人現買現吃,吃點新鮮醃滷,喝兩杯跟斗兒酒,其樂融融。

利賓筵的規矩是凡滷貨切好,務要加滷水攪拌後才能給客人送上桌,出堂的則須用幹荷葉包好,避免滷汁滲漏。

此外,利賓筵還推出了有償的精緻包裝,對高檔產品採用印有店號的玻璃紙盒盛裝,算是走在了行業前頭。

上世紀50年代中期,諒記利賓筵因各種原因歇業,達記延續。

幸好達記延續, 我才曉得有一個利賓筵 .

上南大街東面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商鋪。從紅照壁街過來往南有一個茶鋪,依稀記得叫“春來茶館”,和當時的八個樣板戲《沙家浜》裡面阿慶嫂開的茶館名字一樣,也有朋友說是叫“春蘭茶鋪”。茶鋪的南面有一家飯館,是一家解放前就相當有名的館子—“利賓筵”。在《民國時期的老成都》一書中曾提到過這家館子。相信在很多老成都人的心裡,這家館子是有一席之地的。

蔥燒食品是利賓筵的招牌,此外,油淋鴨子、滷汁鴨腳板、5分錢一個的滷兔兒腦殼等美食更是小夥伴們的最愛,至今難忘。

利賓筵的隔壁是一個叫"九道門檻"的深宅大院,過去是一戶官紳的大院。每道門檻就有一戶他的子女或親戚居住。老爺住上房,上房有一特大客廳,可以在內辦交際舞會。有人說這個“九道門檻”的主人是冷燻南 .

生於1894年.四川省政府委員.成都市政府唯一擁有的武裝的成都市民眾自衛總隊總隊長,宜賓專員兼保安司令,川康邊防總指揮部所屬第一師師長.....等政府要職.臨近解放時期,冷薰南多次召集各區區長和自衛隊負責人開會,他說:“我下定決心,死也要死在市政府,決不離開半步,願與同仁共赴患難。”其時,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過境潰軍進進出出,他憂心如焚,生怕發生亂兵騷擾市民之事,併為此徹夜難眠,他要屬下一定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負責接待好過境部隊將領,直到1949年12月25日凌晨4時,胡宗南部隊全部撤離成都後,他才稍微安下心來。

1949年12月26日上午8時,成都市政府在總府街智育電影院召集全市會議,冷薰南領銜宣佈通電起義。12月27日,成都解放。

1950年3月,冷薰南被安排為成都市人民政府委員,後又擔任四川省政協委員、四川省政府參事室參事、全國政協委員。

冷燻南是是民國時期成都最後一任市長。任職時間為1949年5月1日至1949年12月成都解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