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堅持、智慧和勇氣詮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利津黨建

用堅持、智慧和勇氣詮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李蘭娟同志先進事蹟


  李蘭娟,女,1947年9月出生,1972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科技委生物與醫學學部主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等榮譽稱號。


  李蘭娟同志是我國著名的傳染病學專家,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73歲的她毫不猶豫地站在最前線,為抗擊病毒作出了突出貢獻。

  逆行武漢,吹響疫情防控號角

  1月18日,受國務院、國家衛健委委託,李蘭娟院士與鍾南山院士等國家高級別專家一行6人前往武漢。她通過細緻的實地調查,對疫情進行準確研判,率先作出了武漢已出現人傳人的判斷,提出要加大傳染源控制力度、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把疫情控制在武漢、注意傳染病院內感染尤其是醫務人員感染、準備幾家醫院專門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等意見。1月20日上午,在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她彙報了新病毒的特點,並就加強疫情防控與救治提出了嚴格隔離和防控等具體建議。國務院常務會議根據與會專家的意見,作出依法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甲類傳染病管理、按照多部門聯防聯控機制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進一步做好防控工作堅決遏制疫情擴散等重要決策。

  1月20日下午,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關防控情況,這位中國傳染病學科唯一的女院士第一時間就公眾關心的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對此次的新型冠狀病毒進行科普說明,對如何加強個人防護、避免傳染進行指導,對如何加強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建議。這次問答在網上廣為傳播,讓全國人民進一步瞭解了這次的病毒是可防可控的,極大地穩定了人心,為接下來實施群防群控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進武漢,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李蘭娟十分關注病患救治。“武漢有需要,我隨時帶隊前往。”2月1日晚9:00,她再次奔赴武漢,凌晨4:40抵達武漢。稍作休息後,她帶領團隊立即開展工作,全力救治武漢新冠肺炎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她每天白天在醫院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與救治團隊共同討論救治方案。晚上又要與團隊討論治療經驗,希望能夠將好的治療方法傳遞出去,與其他醫務人員分享,讓更多患者得到救治。與此同時,她還要擠出時間連線浙江醫院,為浙江的危重症患者進行遠程會診,讓他們得到同質化的治療。她經常深入ICU病房,直接查看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她脫下防具後滿臉深深壓痕的照片讓人為之動容。有人問起她,這麼大年紀為什麼還要親自到ICU一線時,李蘭娟只說了一句:“這是醫生的本分。”

  李蘭娟在傳染病危重症治療方面經驗十分豐富。2013年抗擊H7N9禽流感時,在患者出現呼吸衰竭,連呼吸機都不能維持氧氣供應的情況下,她應用人工肝技術清除了患者體內堆積的炎症因子,抑制炎症反應,讓重症患者渡過器官功能衰竭的難關,患者病死率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她因此總結創造了一套“四抗二平衡”系統綜合救治重症患者的“浙江經驗”。此次新冠肺炎的重症、危重症病人往往會存在細胞因子風暴。她果斷把這個救治模式應用到危重病人搶救中去,明顯降低了病死率,多名重症患者情況明顯改善,從重症監護病房轉到了普通隔離病房。

  爭分奪秒,努力攻關抗毒難題

  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著全省新型冠狀病毒核酸診斷、病毒株分離、疫苗研發、藥物篩選等多種任務,是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關鍵一環。作為主任的李蘭娟組織科研人員全力開展科研攻關,取得了階段性重要成果。就在二進武漢前,她帶領團隊成功分離出新冠病毒毒株,為後續藥物篩選和研發、疫苗製備邁出重要一步。目前實驗室正在進行病毒全基因測序分析,以明確新型冠狀病毒在浙江的流行株和變異情況,同時開展疫苗候選毒株的篩選和鑑定。她的團隊還成功建立了多種病毒感染的細胞模型,正在開展臨床抗病毒藥物的篩選及抗病毒中和抗體的研發,以期儘快攻克新型冠狀病毒。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每天廢寢忘食,已經在前線高強度奮戰了一個多月。萬家團聚的除夕夜,她從北京參加完疫情防控會議返回杭州,機場買了一份餃子就是她的年夜飯。“我現在做好了長期在武漢奮戰的準備,與這裡的醫務人員共同奮鬥,把病人救治工作做好。至於什麼時候回去,應該就是疫情結束的那天。”

用堅持、智慧和勇氣詮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杜雲同志先進事蹟


  杜雲,女,1981年3月出生,漢族,2001年6月入黨,2001年2月參加工作,現任武漢市漢陽區龍陽街芳草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


  杜雲同志在社區防疫工作中,打頭陣、克艱難,有章法、解民需,連軸轉,多“身份”……敢想敢做敢拼,有責任有能力有愛心,帶領基層社區工作人員為小區居民建防疫牆築安全障,保居民一片“芳草”。

  “三早”行動築牢第一道防線。1月21日,杜雲同志第一時間結合社區實際,成立三個小組,宣傳組、環衛組、黨員先鋒組,開展社區防疫工作。早部署廣宣傳。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宣傳活動、張貼溫馨提示宣傳摺頁、微鄰里線上互動宣傳,提高居民衛生意識。早防控防傳播。關閉公共集聚場所,取消文體隊伍彩排,商戶門店全面巡查,有效防止疫情集聚傳播。早排查摸清底。發動社區黨員、志願者、居民群眾都加入“排查保衛戰”,正月初一到初二2天時間開展拉網式全摸排,發現11位發熱居民。

  “三想”實招穩定居民情緒。防線已築牢,人員需上陣。想辦法籌集物資。她多方聯繫,四處奔走,從中心城區到偏遠地區籌集物資,成功為社區籌到2000餘隻口罩,帶領社區人員整裝上陣。想心思建醫療群。當前各社區居民最大的困難就是就醫,特別是病床緊張,社區能做的,就是請症狀輕的居民居家隔離,症狀重的加快送醫院,“建一個醫療群讓居民瞭解正確防疫知識,也能隨時買到藥,大家心裡不會太慌”。想點子尋找樂趣。居民如何在家呆得住,不出門,是社區防疫工作的關鍵。她將小家建群變為大家,在群裡拉拉家常、聊聊天,曬曬自己的才藝、廚藝、手藝,做好居民減壓閥。

  “三變身份”化身居民暖心人。居民生活有保證,社區工作才會更順利更有效率。變身代購員,為居民採購生活物資。“一斤油白菜,8個西紅柿……”每天一早,社區工作人員都會接到居民的需求訂購電話,從蔬菜、食品到藥品,按照居民的需求,梳理出一張長長的採購清單。變身快遞員,為居民送上所需物品。社區根據居民的需求清單將所需物品從藥店、超市全部採購完後,一戶一戶分好,一家一家送上門。隔得老遠,聽見居民那聲“辛苦了,謝謝你們!”跑得再遠再累,心也是暖的。變身家庭醫生,為居民線上求醫問診。曾經做過3年護士和8年全科醫生的這段從醫經歷,讓杜雲成為了許多居民求醫問診的“家庭醫生”。群裡包括杜雲,共有五位有醫師、藥師執業資格和二級心理諮詢師的人員,在線上對居民們的問診單進行分發答疑。


用堅持、智慧和勇氣詮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硃紅明同志先進事蹟


  硃紅明,女,1972年2月出生,1993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寧波市北侖區新碶街道大港社區黨委書記。曾獲全國工會系統先進工作者,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省興村(治社)名師、省擔當作為好支書、省首批社區工作領軍人才、省“千名好支書”、省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寧波市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大港社區位於寧波市北侖區大港工業城,是北侖區較早開發的工業園區之一,轄區面積6.7平方公里,現有企業566家,職工10萬餘人。在阻擊疫情和復工復產的特殊戰場上,硃紅明用堅持、智慧和勇氣詮釋著初心和使命,確保了目前轄區無一例確診和疑似病例,100%企業有序復工。

10萬員工的健康,是她最大的牽掛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大港轄區內566家企業的安全、近10萬名員工的健康,成了硃紅明最大的牽掛。1月23日,浙江啟動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戰疫號角吹響,硃紅明帶領大港社區立即進入“戰時狀態”,竭盡全力為社區撐起嚴密防控傘。“還有多少名員工留在廠區沒有回老家?”“他們有醫用口罩嗎?”“企業防疫措施落實到位了嗎?”她迅速組織開展“清廠行動”,建立“社工+企業支部+黨員志願者”的排查網絡,半小時內就發動84名企業黨員加入,他們那天撥打了3萬多個電話,掌握了27892名非甬籍、928名春節返鄉湖北籍員工軌跡信息,成功勸導春節返鄉湖北籍員工延遲返甬859人。在湖北實施封城的第二天,硃紅明得知轄區一名湖北籍員工駕駛摩托車通過鄉間小路到達了河南信陽縣,擬借道河南返回北侖。她馬上電話聯繫企業和該員工,耐心分析利弊、做好思想工作,協調公司作出“返甬前工資照付”的承諾,成功勸返了該員工。

  “不漏一企,不落一人”,這是硃紅明在疫情防控期間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她帶上從企業緊急籌集的口罩,領著10名社工挨家挨戶走訪企業,日均暴走3萬多步,把口罩送到企業留守員工、保安人員手上,督查企業是否未經審批開工。她自己地毯式排摸74家企業留廠員工管理情況,反覆叮囑企業做好宿舍防疫、集中隔離區管理等,把募捐來的1.5噸消毒水、4000個口罩無償提供給了物資短缺企業。

  解決近600家企業的復工煩惱,是她最大的心願

  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後,硃紅明又迅速投身企業復工復產大戰。她合理調配10名社工和26名區派機關黨員幹部力量,成立復工復產臨時黨支部,組建聯繫聯絡、現場勘定、政策指導等7個黨小組,又第一時間排出復工流程圖、計劃表。她帶著臨時黨支部連續作戰、高效運轉,實現企業復工申請當天踏勘、當天核驗、當天上報。復工工作啟動5天后,大港社區內260家企業陸續開工,3萬餘名員工有序到崗。申洲集團是國內排名前列的針織服裝出口企業,企業總員工約3.5萬人,她第一時間把“企業防疫清單”送到企業,與企業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企業自有的約1.4萬個床位、8000個獨立房間的宿舍合理劃分,騰出閒置宿舍2500個床位作為集中隔離區,滿足了對返工人員的隔離需求。同時,她協調採購30個紅外線體溫監測儀、發送800多輛大巴車從全國各地免費接回員工。目前申洲員工返崗率已達80%,產能達到90%。

  應對企業復工後遇到的開工難、招工難、資金週轉難等難題,硃紅明想了不少辦法。她提出“組建一個招工組、搭建一個資源鏈接平臺、梳理一套防疫寶典、建立一支法律顧問團”等內容的“鋒領十條”,推出“共享員工”計劃緩解企業用工緊缺難題,建立中小企業抱團復工的“復工者聯盟”,搭建企業諮詢日答日畢的“鋒領答疑”平臺,引進“法管家”解答企業勞資糾紛及合同履行等諮詢等。目前,大港社區企業已全部復工,園區整體呈現穩步向上的發展態勢。

十年如一日,她把園區當成自己的家

  “營造家的氛圍、履行家的責任、樹立家的形象”,是硃紅明到大港社區工作後一直堅持的工作信條。2008年,在工業園區設立不設居委會的社區、實行社區化管理,在全國沒有先例,也沒有現成的經驗。作為社區“當家人”,硃紅明摸著石頭過河,用3個月時間梳理出一本厚厚的“家譜”,把園區企業的家底掌握得一清二楚;用6個月時間搭建起黨群團及各類社會組織,讓園區組織體系枝繁葉茂。她精準打通企業服務“立交橋”,創新搭建“紅明有約”黨代表工作室,培育“大港人講師團”,每年收集幫助企業解決各類問題上千條次,用自己的“辛苦指數”,化解企業的“煩惱指數”,提升員工的“幸福指數”,企業老總們紛紛讚歎“朱書記的辦事效率真高”、“我們工作在這個社區,感到非常幸福和榮幸”。

  她依託一個“社區大黨委”平臺,帶領10名社工,培育100個社會組織,激活1000名黨員,服務近10萬員工,四兩撥千斤的“小馬拉大車”工業園區治理模式,取得了積極成效,2014年5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小社區“護”大園區》為題,報道了大港社區的典型做法。十餘年來,社區未發生一起群體上訪事件、嚴重刑事案件和重大安全生產事故,企業對社區服務非常滿意率高達99%。

  幾十天來,硃紅明帶頭衝在一線,日均200多個電話,手機接到發燙、聲音說到沙啞,是防疫期間她的工作常態。鏖戰未勝、疫情未消,她仍在咬牙堅持,努力早日讓園區恢復常態。



用堅持、智慧和勇氣詮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向所有一線抗疫勇士致敬!

聯繫電話:5627278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