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坚持、智慧和勇气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利津党建

用坚持、智慧和勇气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李兰娟同志先进事迹


  李兰娟,女,1947年9月出生,197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主任。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


  李兰娟同志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73岁的她毫不犹豫地站在最前线,为抗击病毒作出了突出贡献。

  逆行武汉,吹响疫情防控号角

  1月18日,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李兰娟院士与钟南山院士等国家高级别专家一行6人前往武汉。她通过细致的实地调查,对疫情进行准确研判,率先作出了武汉已出现人传人的判断,提出要加大传染源控制力度、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把疫情控制在武汉、注意传染病院内感染尤其是医务人员感染、准备几家医院专门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等意见。1月20日上午,在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她汇报了新病毒的特点,并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提出了严格隔离和防控等具体建议。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与会专家的意见,作出依法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甲类传染病管理、按照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做好防控工作坚决遏制疫情扩散等重要决策。

  1月20日下午,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关防控情况,这位中国传染病学科唯一的女院士第一时间就公众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对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进行科普说明,对如何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传染进行指导,对如何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建议。这次问答在网上广为传播,让全国人民进一步了解了这次的病毒是可防可控的,极大地稳定了人心,为接下来实施群防群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进武汉,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李兰娟十分关注病患救治。“武汉有需要,我随时带队前往。”2月1日晚9:00,她再次奔赴武汉,凌晨4:40抵达武汉。稍作休息后,她带领团队立即开展工作,全力救治武汉新冠肺炎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她每天白天在医院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与救治团队共同讨论救治方案。晚上又要与团队讨论治疗经验,希望能够将好的治疗方法传递出去,与其他医务人员分享,让更多患者得到救治。与此同时,她还要挤出时间连线浙江医院,为浙江的危重症患者进行远程会诊,让他们得到同质化的治疗。她经常深入ICU病房,直接查看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她脱下防具后满脸深深压痕的照片让人为之动容。有人问起她,这么大年纪为什么还要亲自到ICU一线时,李兰娟只说了一句:“这是医生的本分。”

  李兰娟在传染病危重症治疗方面经验十分丰富。2013年抗击H7N9禽流感时,在患者出现呼吸衰竭,连呼吸机都不能维持氧气供应的情况下,她应用人工肝技术清除了患者体内堆积的炎症因子,抑制炎症反应,让重症患者渡过器官功能衰竭的难关,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她因此总结创造了一套“四抗二平衡”系统综合救治重症患者的“浙江经验”。此次新冠肺炎的重症、危重症病人往往会存在细胞因子风暴。她果断把这个救治模式应用到危重病人抢救中去,明显降低了病死率,多名重症患者情况明显改善,从重症监护病房转到了普通隔离病房。

  争分夺秒,努力攻关抗毒难题

  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着全省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诊断、病毒株分离、疫苗研发、药物筛选等多种任务,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一环。作为主任的李兰娟组织科研人员全力开展科研攻关,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就在二进武汉前,她带领团队成功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为后续药物筛选和研发、疫苗制备迈出重要一步。目前实验室正在进行病毒全基因测序分析,以明确新型冠状病毒在浙江的流行株和变异情况,同时开展疫苗候选毒株的筛选和鉴定。她的团队还成功建立了多种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正在开展临床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及抗病毒中和抗体的研发,以期尽快攻克新型冠状病毒。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每天废寝忘食,已经在前线高强度奋战了一个多月。万家团聚的除夕夜,她从北京参加完疫情防控会议返回杭州,机场买了一份饺子就是她的年夜饭。“我现在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奋战的准备,与这里的医务人员共同奋斗,把病人救治工作做好。至于什么时候回去,应该就是疫情结束的那天。”

用坚持、智慧和勇气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杜云同志先进事迹


  杜云,女,1981年3月出生,汉族,2001年6月入党,2001年2月参加工作,现任武汉市汉阳区龙阳街芳草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


  杜云同志在社区防疫工作中,打头阵、克艰难,有章法、解民需,连轴转,多“身份”……敢想敢做敢拼,有责任有能力有爱心,带领基层社区工作人员为小区居民建防疫墙筑安全障,保居民一片“芳草”。

  “三早”行动筑牢第一道防线。1月21日,杜云同志第一时间结合社区实际,成立三个小组,宣传组、环卫组、党员先锋组,开展社区防疫工作。早部署广宣传。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活动、张贴温馨提示宣传折页、微邻里线上互动宣传,提高居民卫生意识。早防控防传播。关闭公共集聚场所,取消文体队伍彩排,商户门店全面巡查,有效防止疫情集聚传播。早排查摸清底。发动社区党员、志愿者、居民群众都加入“排查保卫战”,正月初一到初二2天时间开展拉网式全摸排,发现11位发热居民。

  “三想”实招稳定居民情绪。防线已筑牢,人员需上阵。想办法筹集物资。她多方联系,四处奔走,从中心城区到偏远地区筹集物资,成功为社区筹到2000余只口罩,带领社区人员整装上阵。想心思建医疗群。当前各社区居民最大的困难就是就医,特别是病床紧张,社区能做的,就是请症状轻的居民居家隔离,症状重的加快送医院,“建一个医疗群让居民了解正确防疫知识,也能随时买到药,大家心里不会太慌”。想点子寻找乐趣。居民如何在家呆得住,不出门,是社区防疫工作的关键。她将小家建群变为大家,在群里拉拉家常、聊聊天,晒晒自己的才艺、厨艺、手艺,做好居民减压阀。

  “三变身份”化身居民暖心人。居民生活有保证,社区工作才会更顺利更有效率。变身代购员,为居民采购生活物资。“一斤油白菜,8个西红柿……”每天一早,社区工作人员都会接到居民的需求订购电话,从蔬菜、食品到药品,按照居民的需求,梳理出一张长长的采购清单。变身快递员,为居民送上所需物品。社区根据居民的需求清单将所需物品从药店、超市全部采购完后,一户一户分好,一家一家送上门。隔得老远,听见居民那声“辛苦了,谢谢你们!”跑得再远再累,心也是暖的。变身家庭医生,为居民线上求医问诊。曾经做过3年护士和8年全科医生的这段从医经历,让杜云成为了许多居民求医问诊的“家庭医生”。群里包括杜云,共有五位有医师、药师执业资格和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人员,在线上对居民们的问诊单进行分发答疑。


用坚持、智慧和勇气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朱红明同志先进事迹


  朱红明,女,1972年2月出生,199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大港社区党委书记。曾获全国工会系统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兴村(治社)名师、省担当作为好支书、省首批社区工作领军人才、省“千名好支书”、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宁波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大港社区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大港工业城,是北仑区较早开发的工业园区之一,辖区面积6.7平方公里,现有企业566家,职工10万余人。在阻击疫情和复工复产的特殊战场上,朱红明用坚持、智慧和勇气诠释着初心和使命,确保了目前辖区无一例确诊和疑似病例,100%企业有序复工。

10万员工的健康,是她最大的牵挂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港辖区内566家企业的安全、近10万名员工的健康,成了朱红明最大的牵挂。1月23日,浙江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战疫号角吹响,朱红明带领大港社区立即进入“战时状态”,竭尽全力为社区撑起严密防控伞。“还有多少名员工留在厂区没有回老家?”“他们有医用口罩吗?”“企业防疫措施落实到位了吗?”她迅速组织开展“清厂行动”,建立“社工+企业支部+党员志愿者”的排查网络,半小时内就发动84名企业党员加入,他们那天拨打了3万多个电话,掌握了27892名非甬籍、928名春节返乡湖北籍员工轨迹信息,成功劝导春节返乡湖北籍员工延迟返甬859人。在湖北实施封城的第二天,朱红明得知辖区一名湖北籍员工驾驶摩托车通过乡间小路到达了河南信阳县,拟借道河南返回北仑。她马上电话联系企业和该员工,耐心分析利弊、做好思想工作,协调公司作出“返甬前工资照付”的承诺,成功劝返了该员工。

  “不漏一企,不落一人”,这是朱红明在疫情防控期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她带上从企业紧急筹集的口罩,领着10名社工挨家挨户走访企业,日均暴走3万多步,把口罩送到企业留守员工、保安人员手上,督查企业是否未经审批开工。她自己地毯式排摸74家企业留厂员工管理情况,反复叮嘱企业做好宿舍防疫、集中隔离区管理等,把募捐来的1.5吨消毒水、4000个口罩无偿提供给了物资短缺企业。

  解决近600家企业的复工烦恼,是她最大的心愿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朱红明又迅速投身企业复工复产大战。她合理调配10名社工和26名区派机关党员干部力量,成立复工复产临时党支部,组建联系联络、现场勘定、政策指导等7个党小组,又第一时间排出复工流程图、计划表。她带着临时党支部连续作战、高效运转,实现企业复工申请当天踏勘、当天核验、当天上报。复工工作启动5天后,大港社区内260家企业陆续开工,3万余名员工有序到岗。申洲集团是国内排名前列的针织服装出口企业,企业总员工约3.5万人,她第一时间把“企业防疫清单”送到企业,与企业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企业自有的约1.4万个床位、8000个独立房间的宿舍合理划分,腾出闲置宿舍2500个床位作为集中隔离区,满足了对返工人员的隔离需求。同时,她协调采购30个红外线体温监测仪、发送800多辆大巴车从全国各地免费接回员工。目前申洲员工返岗率已达80%,产能达到90%。

  应对企业复工后遇到的开工难、招工难、资金周转难等难题,朱红明想了不少办法。她提出“组建一个招工组、搭建一个资源链接平台、梳理一套防疫宝典、建立一支法律顾问团”等内容的“锋领十条”,推出“共享员工”计划缓解企业用工紧缺难题,建立中小企业抱团复工的“复工者联盟”,搭建企业咨询日答日毕的“锋领答疑”平台,引进“法管家”解答企业劳资纠纷及合同履行等咨询等。目前,大港社区企业已全部复工,园区整体呈现稳步向上的发展态势。

十年如一日,她把园区当成自己的家

  “营造家的氛围、履行家的责任、树立家的形象”,是朱红明到大港社区工作后一直坚持的工作信条。2008年,在工业园区设立不设居委会的社区、实行社区化管理,在全国没有先例,也没有现成的经验。作为社区“当家人”,朱红明摸着石头过河,用3个月时间梳理出一本厚厚的“家谱”,把园区企业的家底掌握得一清二楚;用6个月时间搭建起党群团及各类社会组织,让园区组织体系枝繁叶茂。她精准打通企业服务“立交桥”,创新搭建“红明有约”党代表工作室,培育“大港人讲师团”,每年收集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上千条次,用自己的“辛苦指数”,化解企业的“烦恼指数”,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企业老总们纷纷赞叹“朱书记的办事效率真高”、“我们工作在这个社区,感到非常幸福和荣幸”。

  她依托一个“社区大党委”平台,带领10名社工,培育100个社会组织,激活1000名党员,服务近10万员工,四两拨千斤的“小马拉大车”工业园区治理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2014年5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小社区“护”大园区》为题,报道了大港社区的典型做法。十余年来,社区未发生一起群体上访事件、严重刑事案件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企业对社区服务非常满意率高达99%。

  几十天来,朱红明带头冲在一线,日均200多个电话,手机接到发烫、声音说到沙哑,是防疫期间她的工作常态。鏖战未胜、疫情未消,她仍在咬牙坚持,努力早日让园区恢复常态。



用坚持、智慧和勇气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向所有一线抗疫勇士致敬!

联系电话:56272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