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不足四铢,记重却为“半两”——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举隅

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于公元前202年建立

西汉王朝。经过秦末多年的的战乱,建国初期,民生凋敝,经济萧条。粮食短缺,物价暴涨。当时,一匹马的价格,为一百斤黄金。高祖帝贵为天子,出行时,却找不到四匹颜色相同的马。大臣们上朝,只能用牛车代步。刘邦是草根出生,深知民生之艰辛。于是,实行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

汉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基本是沿袭秦朝。在币制方面,亦是如此。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铜钱的单位为半两,约合7.8克。建国之初,秦时的半两钱,仍然继续使用。

西汉的半两钱,大体可以分为刘邦半两、高后半两、文景(四铢)半两、武帝半两等四种。

一、刘邦半两 西汉初年,全国人口不到两千万。然而,尽管人口稀少,但仅靠秦时的半两钱,还是不能满足民众市场交易的需要。此时的西汉,财政空虚。如果由政府统一铸造钱币,会给中央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于是,刘邦便制定了

官铸、私铸并行的货币政策,允许私人铸钱。然而,民间有能力铸造币的人,一定是那些达官贵人,土豪、大款。当时,私铸钱币数量最多的“老板”,就是刘邦的侄儿吴王刘濞。民间私铸钱币,必然会“偷工减料”。铸造出的钱币,重量减轻,品质粗率。虽然名为“半两”,实际重量,不足秦时标准半两的的一半。


重量不足四铢,记重却为“半两”——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举隅


二、高后半两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惠帝刘盈(前210——前188年)即位。由于子弱母强,高后吕雉开始把持朝政。刘盈做了七年的傀儡皇帝,抑郁而终,年仅二十三岁。是时,七岁的前少帝刘恭继位。不久,前少帝被吕雉暗害。接着,吕雉又立后少帝刘弘。汉高后八年,吕雉去世。前前后后,高后共把持朝政十五年。高后期间的半两钱,先为八铢,后人称之为“八铢半两”;后又再减重量,铸造“五分半两”。一减再减,减到“荚钱”,因薄如榆荚,世人称之为“榆荚半两”(见下图)。


重量不足四铢,记重却为“半两”——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举隅

三、文景四铢半两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一个时代。汉文帝刘恒在位二十三年(前180——前157年);汉景帝刘启在位十六年(前157——前141年)。在这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西汉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家的经济,也在迅速发展。文、景二帝,深受黄老之学影响。在治理国家上,也是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一是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负担。二是减轻刑罚,废止黥、劓、刖、宫等肉刑。再有,皇帝崇尚节俭,身体力行。严格要求妃嫔,不准穿戴拖地长裙。文景盛世,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太平景象,国库充盈,陈粮满仓。百姓安居乐业,称颂帝王。


重量不足四铢,记重却为“半两”——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举隅


重量不足四铢,记重却为“半两”——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举隅

文景时期,铸造的钱币,主要是“四铢半两”。四铢半两的版式繁多,有十种之多。

(一)、双人两 “ 两”字中竖的两边,左右各为一“人”字(见下图):


重量不足四铢,记重却为“半两”——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举隅

(二)、连山两 “两”字中竖的左右,形似两座相连的山峰(见下图):


重量不足四铢,记重却为“半两”——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举隅

(三)、十字两 “两”字的中竖中间,加一横,形成“十”字(见下图):


重量不足四铢,记重却为“半两”——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举隅


重量不足四铢,记重却为“半两”——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举隅

(四)、有郭 钱币的正面有内、外郭。有的四铢半两,面、背皆有郭(见下图):


重量不足四铢,记重却为“半两”——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举隅

(五)、蛇目 半、两二字狭而长。钱文的一半,在高处的阔缘上;另一半,在低凹的地章上,形如蛇目(见下图):


重量不足四铢,记重却为“半两”——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举隅

(六)、星纹 钱面有星,或上或下(见下图):


重量不足四铢,记重却为“半两”——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举隅

(七)、决文 穿孔有角状的符号(见下图):


重量不足四铢,记重却为“半两”——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举隅

(八)、记数 钱面有数字,或凸起,或阴刻(见下图):


重量不足四铢,记重却为“半两”——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举隅

(九)、字符 钱面除钱文外,在穿口的下面,刻有文字。文字多为甲、富、治、安、丁、工等(见下图):


重量不足四铢,记重却为“半两”——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举隅

(十)、异文 钱文的写法,和其它的四铢半两明显不同(见下图):


重量不足四铢,记重却为“半两”——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举隅

(十一)、缺笔 “两”字的笔划缺少(见下图):


重量不足四铢,记重却为“半两”——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举隅

(十二)、凸块 钱面、背有凸起。有钱币学者认为,这是“邓通半两”的一种(见下图):


重量不足四铢,记重却为“半两”——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举隅

汉朝的衡制,和秦朝的基本相同。标准的半两,为12铢,7.8克左右。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重量应为标准半两的1/3,即2.6克左右。但笔者测量了两枚四铢半两“十字两”,其重量,远远低于这个标准。

实物的参数:径宽:2.35cm;重量:1.28克。这个重量,不到4铢实际重量2.6克的一半。

笔者同时测过文景时期的其它类型的四铢半两,其径宽、重量,基本和这两枚“十字两”的四铢半两相同。由此可见,西汉的半两钱,钱文的记重,与钱币的实际重量,差别在一半或一半以上。西汉时的半两钱,脱离了钱币本身重量的记值意义,成为了钱币面值的符号。高后时期,官方的说法是,钱币太重,不方便行用。其实,这只是一种托词。钱币减重的真正原因,是统治者与民争利,通过铸造和发行货币,剥削人民。


重量不足四铢,记重却为“半两”——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举隅


重量不足四铢,记重却为“半两”——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举隅

四、武帝半两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前141——前87年),对西汉帝国的经济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他以敏锐地眼光,洞察到了前朝皇帝允许民间私铸钱币的的弊端:货币超发,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的成色不一,劣币驱逐良币。国家的钱币信用,在百姓中逐渐降低。于是,汉武帝对当时的币制,先后进行了六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最具亮点的是,由国家统一铸造钱币,不允许民间私铸。其中的三次币改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次币制改革,始于公元前的140年。“建元元年春,行三铢钱。五年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太平御览 资产部》)。

第三次货币改革,始于公元前的119年。为了有效的震慑和打击私铸行为,汉武帝颁布新法:

私铸货币者,一律死罪。重新启用三铢钱;发行白鹿皮币和白金三品。

第四次币制改革,始于公元前的118年。改革的重点是发行五铢钱。发行有郭的五铢钱,主要是防止私铸者通过磨损铜钱的四周,将磨损所得的碎屑重新铸币。

五铢钱统一由官方铸造。由于制作精美,郭穿规整,重量准确,钱文秀美。因此,被广大民众很快地接受。从此,汉代的半两钱,逐渐退出市场的流通领域,由五铢钱取而代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