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道德經》《論語》想提升自我,天書一樣?有沒有開悟的指點?

修行者一


也許我的學習方法可以幫你儘快進入快樂學習中。

你能買這兩本書,說明你對這兩本書很感興趣,這是學習下去的動力,接下來就是方法問題。事實上,對於古典名著,大家剛一接觸都一樣有過困惑。相對而言,《論語》較為通俗一些,因為它是孔子的弟子們對老師的言論的整理編輯而成的,是孔子的日常言論。下面重點交流一下《道德經》的學習體會。

讀經典,要有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不能急躁。

經典之所以能流傳,說明它的深刻、適用。不然就不能叫做經典。很多人學了一輩子,也不敢說真的讀懂了《道德經》。所以一開始就要做好長期閱讀的心理準備。

對於經典,首先要過的就是文字關。古文不同於現代文,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經》,用詞極其古奧,不如“立天子,置三鄉”,為何他不說“置三卿”,而在周朝已經有了“三卿”,這說明老子用字用詞極其古遠,只看文字表面很容易理解。但當我們知道了老子為什麼要用“古詞”,而不用周朝時期的常用詞彙的時候,我們就理解老子的這種用詞風格與他的“小國寡民”的淳樸狀態是緊密相連的。

借用工具。

那怎麼過這個文字關呢?這就需要藉助甲骨文這個文字工具了。有讀本更好,沒有讀本,電腦也很方便,在解釋古文字時,它會告訴我們這個字的創造原理,加深我們對文字層面的理解。比如“德“字,它的甲骨文造字形態是一個人行走在有岔道的路上,一隻象形的眼睛盯著前方,它的本意是順大道而行,不走邪路。

這樣,我們就會領會老子為什麼說順道而行的就是“德”了。

多版本比較閱讀。

我正式接觸《道德經》是去年四月份,先找了不同版本的《道德經》,比較著看,最後選了一本淺顯易懂的讀本看。但隨著對《道德經》理解的加深,那本相對淺顯的讀本就放棄了。因為他只是大意,具體到文字背後的深層含義,就不得而知了。

我們知道,《道德經》一語萬端,辭旨宏深,光理解大意遠遠不夠,比如,老子為何要寫這本書?他主要的閱讀對象是誰?為什麼古往今來那麼多的注家對有些章句的解釋不一致?為何同一本書前後解釋不能貫通?為什麼漢代之前和漢代之後的解讀明顯不同等。

那時候,我已經註冊了“今日頭條”,開始寫作相關文章。由於版本不同,各說各話,莫衷一是,沒法達成一致。於是,我開始藉助網絡,對所要解讀的章句,進行全網搜索,認真對比,按照自己的接受程度,有選擇地消化網上的觀點,然後整理成個人的觀點。當時這麼做,僅僅是為了保證自己觀點的一以貫之,不至於前後矛盾。後來發現這個方法很好,就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當你打開《道德經》時,不要急躁,要有耐心,精讀一章比瀏覽全篇更有效。你可以試著比較閱讀,並且動手寫下你的讀書筆記,如果你能在平臺上寫出你的心得,就更好了,哪怕對一句話的理解也好,這個就可以讓大家看到,大家認為不對的就會對你提出反對意見。不管說什麼都要虛心接受,哪怕是諷刺挖苦也接受,因為我們是學習的,不是跟人家“打擂”的,非得分出個輸贏。

你試試這樣做一段時間效果咋樣。


問道黃老


十八、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樑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jù)而作。

  〔主旨〕

  孔子教導弟子要識時務。

  〔註釋〕

  〔今譯〕

  子路在山間橋樑上襲取一隻雌雉,其他的雉驚駭飛起,在天空飛翔一圈又停在橋上。孔子責備子路說:「你襲取橋上歇息的雌雉,怎麼算是得時宜啊,怎麼是得時宜啊。」於是子路兩手拱住雌雉放在地上,那雉鳥三次舒張羽翼,然後飛走了。

  〔引述〕

  做任何事情,適合時機是重要的因素。切合時機和情勢,做起來十分順當。否則便是不識時務,有違時令。喪失正當性,便成為不正當的行為。

  孔子當時,有感於鳥能得其時,人卻不得其時。子路沒有這種警覺性,居然去襲取雌雉。孔子用「時哉!時哉!」來啟發子路,要養成察言觀色的習慣,看看當時的情況,是可為還是不可為?不應該想做就做,令人覺得不識時務。

  〔生活智慧〕

  (一)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離開時間和空間而單獨存在。在特定的時空背景,才具有意義和價值。因此時空一改變,對一件事情的觀感和評價,也就隨著有所改變。

  (二)察言觀色,如果用來討好、奉承或諂媚,那就是小人的行徑。若是用以瞭解當時的氣氛,判斷是否可以採取那些行動?便是高度警覺性的表現。

  (三)識時務者為豪傑,表示做人做事,最好切合時機和情勢的需要,為眾人所歡迎。否則不合時宜,引起大家的反感,勢必影響彼此的關係,難以達成預期的效果。

  〔建議〕

  養成察言觀色的習慣,只是不能用來討好別人。


幽默小君也


論語最起碼你得知道啥意思吧,其次就是論語有一些比較深奧有的比較淺顯易懂。

比如,“父母唯其疾之憂

還有初高中課本上學過的那些其實都很易懂,先通讀一邊,把會的全給吸收了。

然後再考慮看一看論語的註疏,不過研究論語的書很多,近代一般推崇朱熹的《論語集註》對於業餘的愛好者看這個足矣,當然《論語正義》等註疏也是歷史上很出名的,但是作為業餘愛好者我們沒必要去了解那麼深入,最主要的是一個人一個想法。

道德經也是一樣,先配合翻譯,在看註疏。比如《老子今注今譯》,但是我沒有詳細瞭解不清楚哪一位的註疏比較好,也不敢誤人子弟,但晉朝王弼的《老子注》絕對不差,我不敢說最好或最多學者認可,但是王弼的學識已經被如今的學者給予大力肯定。


芙蕖看足球


修行在修,不在求。有沒有悟性是關鍵。每個人都有天賦,只是被塵世的忙碌假象矇蔽了內心。把目光放長遠,對照每一天的提升和進步,理論結合實踐。在生活中去感知真理,也在道中。


和女兒一起讀書


你好,關於提升自我和選書的問題,我給兄臺2條建議:

1.提升自我和選擇《道德經》、《論語》並沒有直接聯繫,因為想要讀懂這兩本書,要麼需要龐大的歷史知識,要麼需要名師耳提面命,否則自學成才難度很高。

提升自我的方法有很多,關鍵是提升自我的目的要搞清楚,如果是為了開悟,大可不必讀書,因為但凡開悟聖賢,都是力行為上,輔以讀書,不恥下問,而後有成。如果非要讀這兩本書,建議先熟悉一下古漢語,自己老子和孔子所處的時代背景。

2.如果不是非這兩本書不可,建議可以考慮選《史記》文白對照、《古文觀止》文白對照、四大名著原版,順便多讀詩詞歌賦,即可夠用。


龍的父親大人


要想讀的很透徹需要滿足三點:

一,要有深厚的國學文言功底;

二,要有人生的閱歷;

三,要有智力;

所以如果條件不滿足的話切莫心急,急也沒用,可以先不去管文字的含義,只去熟讀甚至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還是有道理的,即使讀百遍也讀不懂那不要氣餒,因為只有讀熟背熟了才有可能日後隨時開悟。

讀不懂如果是因為國學功底欠缺,那就平時多讀些文言古文來提高自己,等積累到一定時候自然就能看懂。

閱歷也是需要時間來打磨歷練,前兩點都可以通過努力獲得,第三點就看自身的造化了,如果天生愚笨智力跟不上,那是真沒辦法了。


慕華清秋


先讀南懷瑾《易經雜說》再讀《論語別裁》便會融會貫通。《道德經》需要有人生經歷做鋪墊


浩瀚162099573


老農以為無論是道也好論語也罷,請先弄清楚它們的終極目的是什麼[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道,亦可道也!


黑山愚農


建議你去看郭繼承老師解讀的《道德經》,我最近也在看。我覺得現在中國文化知道的太少,靠自己很難讀明白。道德經出來開頭兩句,基本就都不明白了。bilibili裡面有。我最開始是很不屑中國文化的,《人類簡史》裡面有個觀念是有的人一直在讀古書,認為古代人把知識都發現了,這樣就一直沒有超越。而科學是承認自己的無知,這樣才有發展。

最近看了中國傳統文化後覺得,西方各種成功學,談判技巧這些都是術,看每個都很有道理,但是高度不夠。學習中國文化可以,一通百通。


中年程序員


開悟需要隨緣。

一開始買了這些書,是為了提升自我,尤其是《道德經》,對提升個人智慧有大幫助,需要精細研讀。

當然,古文晦澀,難以理解,尤其是《道德經》,在流傳過程中,出現了數個版本,平常見的為通行本,我最喜歡認同帛書甲乙本。

前面建議你不要直接看原文,更不要簡單看註釋,建議你選擇別人看老子的感悟。

我最喜歡羅大倫博士的《細說道德經》,一句一句解讀,語言平實接地氣,事例多,故事多,可學性強。尤其對於企業管理者,更是不可多得。

最後要說的是,學習不可太功利,個人的提升是積累的過程,不可急功近利,這在《道德經》有闡述,要切記!

最近我正寫一個有關《道德經》的文字,請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