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繼承了老子《道德經》中的人文思想,誰繼承了《道德經》中的自然思想?

能量平衡


孔子並沒有繼承老子的人文思想,原因可能有二,第一是可能是孔子天資有限,實在無法真正理解老子的思想所在,所以只能停留在仁義禮智信上。第二可能是孔子雖然能理解老子的思想,但是因為他深知老子的思想為終極思想,太過理想化,在當下不可能被認可,更不可能被採用,所以為了迎合當下,只能退一步去強化仁義禮智信。不管何種原因,孔子思想與老子沒有任何關係,繼承更無從談起。

有人可能認為莊子繼承了老子的自然思想,我不這麼認為。老子的思想概括為為無為,重點還是為,而且是為天下的大為,是治世之學,而莊子的思想則狹隘了許多,將老子的道學純粹的理解為個人的修心之學,甚至徹底淪為避世,厭世,鄙世之學,將無為徹底淪為不為。不過莊子的思想雖然失去了老子思想的本義,但他所能理解的道學思想還沒有完全失真,只是格局較老子相去甚遠。而後來的人們卻徹底背離了老子思想,這分為兩個方向。

首先是道教,以河上公為代表。道教將老子的思想歪曲為個人修行成仙的指導,結合易經,八卦,講究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事實上這是很牽強附會的。易經八卦何人何時所創不詳,但通篇道德經並沒有體現,所以我個人認為,老子的年代並沒有這些,推測易經八卦等內容應該是晚於道德經成書年代的。

其次是以王弼為代表的著重從字面理解道德經的文人群體,這類人也是當下理解道德經的主流群體。然而道德經原本早已失傳,現在流傳的通行本以及後來出土的帛書本,均為後期人為修訂的版本,有人認為帛書本更接近原本,其實也不然。不過兩者相結合,可以較正出部分失真的內容。道德經流傳過程遭遇過很多的誤解,以及避諱等人為修正的因素,加上古今字義的時間差和地域差,從文字上理解道德經已經相去甚遠,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恢復本義了。這一點唯一的希望就是期待考古界能出土更早期的版本了。

總而言之,老子的道德經已是千古絕唱,除了老子本人恐怕無人能全部解釋清楚了。只不過正因為道德經的內容博大精深,正所謂弱水三千,諸君各取一瓢而飲之,便已受用終生了。


東墨園


人們常說道家“老莊”思想,繼承並發展老子思想的是莊子。

春秋時期某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王朝國家圖書館負責人聃知識淵博通古今,我要去拜訪一下,你去不,弟子說去去去一塊去,然後魯國國君就給他們派人派車送他們去了。孔子要小老子二十多歲,同時期人,所以這次會面明是交流,實是想得到老子對他的評價,見面後老子就安排孔子到處走走看看學習禮樂知識,倆人說話,老子教導孔子,你做人要謙虛。送別時站在黃河邊,孔子仰天長嘆,時間就像濤濤水一閃而過呀,老子說,你沒事就多研究研究水的品德,柔能克剛,做人做事要低調,孔子說,對。回到魯國後弟子問感覺如何,孔子說,老子真是個神人呀。所以說孔子和老子的關係是亦師亦友。學術思想按“葛洪”的話說就是“道為儒之本,儒為道之末”。

莊子是老子學說的繼承者,老子推崇的事“道法自然”還有些教導世俗的內容。而莊子更進一步提出“超脫自然,”齊物的觀念,來的更為純粹透徹。




華州區皮影協會


唉!哀嘆一聲嘆息一聲不吭聲了...

這些理由何去何從,其實原因並不在意識模糊不清不楚裡面吧?

何為『人文思想』?何又為『自然思想』?

不搞清楚的話,即使繼續追問下去,又怎樣回答得清楚?

無非就是『人物文化思想』和『自殷然後思想』罷了,又何必自相殘殺地提問:誰繼承誰的思想?

通通都是為了一個兩儀血緣關係統治階級鬥爭性的,風水輪流轉般執政天下的思想。故一要人物有文化的思想;二要後殷自家然後的思想。

在春秋大夢時代的真實寫照下,萬一沒有這兩種不同的思想,負方『子鼠們』→帝裔人物生存的空間結果會怎樣?

沒有文化內涵水平的思想是否馬上淘汰?即使有了什麼文化水平的話,假如繼承負方權益信念的力量,卻沒有自己的信仰然後會不會失去方向感?

無非『子們』企圖『文化與然後』的辯證統一戰線的思想也。


藍本動畫


因夏商周三代“道為天下裂”:故老子與孔子均從自身的本位及使命出發,以老子為首的道家走向“出世”之途;而以孔子為首的儒家選擇了入世之路。老子的《道德經》旨在讓求道者走無為而順自然的路徑,離亂世獨善其身,得此直道者:只具有道根者隱逸修道成仙。後所撰錄之《道藏》、《神仙傳》、《仙鑑》等史料留世便是證明;孔子著《論語》則施以人倫入世為曲徑的“方便法”:這是從當時社會境況與眾人的品性而決定的。而後孔子之孫子思著《中庸》和孟子述《孟子》之意,便在於引儒者以儒教入道修道得道而成聖,成就者諸如漢之董仲舒、宋之朱熹、明之王陽明等等。這就表明,老子《道德經》與孔子《論語》的終旨是“同源而殊途,一思及百慮”。最後大聖孔子也是遵循了“道法自然”,這便是孔子對道家法則的繼承事實。


美赫亮鑑


“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諸家皆於明一節之用,道家則總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體”(先秦學術概論)。英國科學家李約瑟說:“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顆參天大樹的根在道家”。後世繼承、發展老子的道家思想是歷史的客觀存在。《道德經》是一部治國聖典,主張尊重大自然的規律(天之道)、人性的規律(人之德)來治理國家。


一、學派和教派,老師和弟子

儒家儒教傻傻分不清,是因為儒者們既想當官發財(儒家),有沒有這個本事;明明從事的是教化(儒教),卻既不守清規戒律,又始終隱藏著“學而優則仕”的夢想,不肯承認自己是儒教。與儒家不同,道家與道教可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事。道教創立於老子西歸後的幾百年,此其一。其二,雖然道教奉老子為祖師爺,但是老子可沒認過任何一位道教者為徒。

一如道德經是應秦國執政者之請而著的,老子雖然被請教、指點過“學生”,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楊朱、孔子兩人。但他們並非老子的徒弟,自然也不屬於道家這個學派。道家只有老子一人,老子就是道家的全部。


二、人文思想與人性化,風馬牛不相及

論老子的人文思想,應該從楊朱說起。楊朱作為請教過老子,並最受老子待見者,其思想最核心、最光輝的,就是人文思想。眾所周知的“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就是孟子形容楊朱的。PS:這句話是孟子說的,不是楊朱。

楊朱原話是,“拔一毛利天下,不為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闡述的是統治於被統治者之間的關係。簡單的說,就是不能以有利於天下的名義犧牲百姓的利益,不能把屬於百姓整個天下寄託給個別人。這就是人文思想。史上,楊朱思想被稱之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人權宣言”。

人性化是一個西方詞彙,最早傳入中國是諾基亞手機的一句廣告詞。簡單的說,就是諾基亞的這款手機,能想怎麼用就能怎麼用,非常的方便、非常的便捷,非常適合你的習慣。說白了,就是迎合人們習慣、方便、需求上,諾基亞做的最好。

很顯然,人文思想與人性化,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


三、楊朱的人權宣言

1、拔一毛利天下,不為也

墨子的學生禽滑釐和楊朱的學生孟孫陽有過一段對話。可以領略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孟孫陽問禽滑釐:如果有人提出,打你一頓,給能一萬塊錢,你幹嘛?

禽滑釐回答:幹!

孟孫陽又問:砍你一條腿,給你一個國家,你幹嘛?

禽滑釐不回答了。

因為彼此都明白,孟孫陽的下一句話是:“砍了你的腦袋,給你全天下,你幹嘛?”腦袋都被砍了,給你全天下和不給又什麼區別?

簡單說,楊朱的一毛不拔,不是自己一毛不拔,而是大家、全世界都一毛不拔。是不能犧牲任何一個人,不能犧牲小動物,連一草一木都不能犧牲。

2、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楊朱認為,哪些自以為可以治理天下的,偏偏絕不能把天下的治理權交給他。這句話是針對孔子、墨子、孟子的。大概的意思是,他們都自以為自己能拯救天下,而天下恰恰不能交給這樣的人治理。因為:

這種人一旦獲得天下的治理權,必然要極盡全力去證明自己的執政理念是正確的、可行的、成功的。因此,又必然排除一切質疑、懷疑、妨礙、阻礙他們實現自己理想的人和事。暴政、屠殺就不可倖免。

誰才能救天下:老百姓自己。哪些珍愛自己的老百姓,而不是珍愛老百姓的聖人----連自己都不珍愛的所謂聖人,怎麼可能珍愛老百姓?


總之:

繼承老子人文思想,併發揚光大的,是楊朱。

在傳說中。同位請教老子。楊朱是有座的、可以和老子坐而論之的。而孔子,則只能站著。老子對孔子的提問,大多都是訓斥,甚至有人身攻擊的嫌疑。

在《莊子》中。論述楊朱的是在內篇,論述孔子的是在外篇。也就是說,莊子,論述楊朱是文章部分,論述孔子是備註部分。


滄桑短笛


孔子繼承“堯舜”的忠恕之道(中庸之道)

怎麼說繼承老子的?這些人盡會瞎扯蛋…

老子連“禮”都不懂…所以才有此故事:孔子向老子問禮?何為禮?你以為禮貌、禮讓、禮儀,這些只是表面之說更深含義如下…(儒學五常:仁、義、禮、智、信)

原文:

1.非禮勿視,

2.非禮勿聽,

3.非禮勿言,

4.非禮勿動。

註解:

1.不符合天則規律的不去看與賞,

2.不符合天則規律的不去聽與聞,

3.不符合天則規律的不去說與論,

4.不符合天則規律的不去行與動。

這些聖道之行,其實就是循天則規律而為…連這些‘禮’之運用和講究都參不透,還說孔子向老子繼承個什麼?老子年紀的確為長但學說的完整性和智慧不如孔子,這些後來人就會瞎說胡扯什麼道德經的自然思想,道家之論多數為斷層碎片之論沒有根據和指導作用。儒家就不同有根據之“禮”與指導之用“非者勿作”:萬事萬物不符合天則規律的不去看與賞、聽與聞、說與論、行與動。所以:有所為有所不為!道家很多是空談無依據之講比如:無為而治?不去為就自然能治。這不是廢話和空談嗎等於沒學問…


代用名


答案自然是莊子!莊子內篇如《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都在極力推薦自然!在外篇如《胼拇》《馬蹄》《刻意》《繕性》中反覆指出人為的害處!

需要指出的是老子的無為與自然是積極的!老子無為的目的是無不為!老子的自然是順勢而為,是不太控制!莊子的自然則是返樸歸真,任其自然,而且越古越好!







逍遙子三陽開泰


這個問題有“問題”。《道德經》成書時間要晚於孔子的《論語》。哪裡來的孔子繼承老子呢?另外,《道德經》裡面也沒有人文思想,孔子繼承什麼呢?

那麼,什麼是人文思想呢?

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關懷人的現實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這就是人文思想。

《道德經》裡面有這樣的思想嗎?

當然沒有。老子的《道德經》將百姓都看成了田裡嚇唬麻雀的稻草人“芻狗”,說的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是人文思想嗎?

其實,儒道兩家根本就沒有什麼承襲關係。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一個是出世,是“道法自然”,是回到遠古;而孔子的思想是“入世”,是積極進取。

孔子說的是“學而優則仕”,儒家的思想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老子呢?絕學去智,越學越糊塗,還不如回到結繩記事的過去。

老子和孔子,說白了就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一起構成了中國人思維的統一體。既有“好死不如賴活著”,也有“捨生取義,殺身成仁”。

沒有了孔子,中國人變得沒有文化和上進心;沒有了老子,失敗者沒有了去處,只有鋌而走險,而不知道“三十六計走為上”,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閒看秋風999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學家李冰是其中之一。



手機用戶5498255127


這種說法根本就沒有根據,如何證明孔子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呢?我們若要證明兩個不同思想有繼承關係,我們首先要明確這兩個思想各自的內容,然後再審查兩者之的相同點相異處,還要審查相同點是繼承而來的還是各自獨立見解只是觀點類同。所以,我們要證明孔子思想是源自老子,那麼我首先要明確孔子思想究竟是什麼,它包含哪些原則。老子思想究竟是什麼,它又包含了哪些原則。其次,我要考察孔子的哪些言論可以認為是源自老子的,還要指示老子好哪些具體論是這個源頭。

另外,思想的繼承關係也需要歷史證據。我們要明確老子生活年代早於孔子,而且還要說明孔子時代,老子思想以廣泛傳播。但迄今為止,老子身世仍在迷霧之中。有人認為老子早於孔子,但更多的人則認為《道德經》所闡釋的思想當在孔子之後。世人盛傳孔子向老子問禮的故事,但論語中未有一句言及老子或其思想。而且《論語》所體現的思想沒有與《道德經》思想相合之處。

我們有些人單憑主觀地斷言諸子學術源自《易經》,孔子繼承老子之類。這其實是缺乏獨立思考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