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井康隆與《穿越時空的少女》

芳山和子、淺倉吾朗、深町一夫是初三年級的同班同學。一天,三個人一起值日,負責打掃理化教室。打掃結束後,和子回去收拾東西,看到了一個人影,並聞到了一股薰衣草的香味。從此之後,和子竟然神奇般的擁有了穿越時空的能力。和子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怪事告訴吾朗和一夫,並向他們證明了自己所言非虛。三人最後決定向理科教員福島老師求助。福島老師認為要弄清原委,唯一的辦法就是回到事發當天的理化教室。經過努力的練習,和子終於能夠自如的掌握穿越時空的方法。她再次回到了那天的理化教室。讓她意想不到的是,她見到的人竟然是深町一夫。更讓她吃驚的是,一夫坦言自己是來自2660年的未來人,真名叫肯恩·索格爾。他是在研製穿越時空的藥劑時,遭遇意外,被困在了和子的時代,而現在他必須回到未來去。臨行前,他與和子約定,終有一天會在她眼前以另一個人的身份出現。

沒錯,上面這個故事就來自於號稱日本科幻界“御三家”(三傑)之一的筒井康隆撰寫的科幻小說《穿越時空的少女》(時をかける少女)。

筒井康隆與《穿越時空的少女》

筒井康隆1934年出生在大阪,父親是日本動物生態學的奠基人、大阪市立自然博物館的首任館長筒井嘉隆。由於父親是知名學者,筒井家的藏書極其豐富。小康隆自幼喜愛讀書,尤其是喜歡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江戶川亂步的作品。另外,他也非常熱衷於電影和漫畫。

筒井康隆上小學的時候正好趕上二戰後期。戰爭結束後,他從疏散避難的鄉村小學轉回市內的學校就讀。轉學後,校方對他進行了智力測驗,沒想到筒井康隆的IQ竟然高達178。於是,他被當作“天才兒童”編入特長班就讀。可惜,筒井康隆的興趣根本就不在學習上。念初中的時候,他經常逃學去看電影,據說看電影的錢,要麼是他偷父母的零錢、要麼是抵押父親在家裡的藏書與節日才穿的和服抵押到當鋪換的錢。除了電影筒井康隆還熱衷於少年漫畫,他的數幅漫畫被兒童雜誌《漫畫少年》刊登。升入高中後,筒井康隆的學業成績沒有絲毫長進,卻對戲劇表演更加熱衷,加入大阪市兒童劇團“子熊座”,兩年後榮升為表演部部長,登上了大阪每日會館舞臺。其間,除了整天排演戲劇之外,他還閱讀了很多文藝作品、世界名著,為他日後的創作生涯埋下了第一塊基石。

1952年4月,筒井康隆考入位於京都的日本著名私立學府同志社大學(Doshisha University)文學部,學習心理學專業,後又轉入美術史專業。在學期間,筒井康隆仍然熱衷於學校社團的戲劇演出,有關他演出的報道甚至上了當地的報紙。大學畢業後,他滿懷熱情地參加了日活電影公司的演員選拔,最後卻由於身高而落選。這讓筒井康隆不得不打消了成為專業演員的念頭。但在他的內心深處,卻從沒有放棄過對錶演的熱情,即便是做起了平凡的上班族,筒井康隆仍然還積極參加了市民劇團的業餘演出活動。筒井康隆後來回憶道:“我人生的第一目標,儘量要做一個名優,至少也得是個成功的演藝業者。然而夢想一再受挫,我只好通過小說這種方式讓大家開心,來進行自我的表演。“

1959年,筒井康隆無意中讀到了一本科幻雜誌,深受震撼,從此開始熱衷於科幻小說的閱讀和寫作。1960年,筒井康隆和三個弟弟一起創辦了一份科幻迷刊物,名為《NULL》(nou歐)。被媒體以“筒井一家”為題進行報道,受到日本每日電視臺的節目採訪。機緣巧合之下,這份小刊物引起了江戶川亂步的注意,並在自己主編的雜誌《寶石》上轉載了其中筒井康隆創作的短篇科幻小說《救命》。這成為了筒井康隆開始科幻創作的重要契機。1961年,筒井康隆辭掉了原來的工作,到大阪市北區的一家設計事務所任職。這期間,他結識了小松左京、眉村卓、平井和正等人。

下面我們就談談,筒井康隆在這個時期的兩篇代表作。第一篇就是我們剛才提到過的《救命》。主人公是一位久經磨練的宇航員,偶然的機會發明出一種延遲時間的藥劑,他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試用此藥劑。卻沒想到導致時間停止,意識帶動身體發生變異,他逐漸從地球人變化為宇宙意志的體現者。後來藥效消失,他橫躺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看著車輪飛快地駛向自己,卻只能絕望地喊叫救命。

第二篇名為《裸露》則講述了高中女教師麻紀美貌動人,在父親的嚴厲管教下,麻紀在教會學校接受了教育。麻紀自認為天生麗質,不能忍受教義的束縛,總是產生向別人展示自己肉體美的衝動。這個念想愈演愈烈,一日,麻紀在公寓里正陶醉於自己的裸體,忽然發覺雙乳之間有種異感,從凹陷處慢慢地長出了一隻小手。每當麻紀出現裸露的想法時,小手就飛速長大’甚至經常將麻紀的內衣撐破。某日麻紀走在街上,慾望與“小手”發生對抗,“小手”終於變為“大手”,粗暴地將麻紀的衣服扒光。筋疲力盡的麻紀赤身地昏倒在眾人的視線下。這兩篇作品與當時西方科幻界正在興起的“新浪潮”風格很相似,也體現了筒井康隆在大學時代熱衷閱讀的弗洛伊德理論對他的影響。

1965年,對於筒井康隆來說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年,在小松左京夫婦的介紹下,筒井康隆與夫人光子結婚。婚後不久,他帶著妻子一道前往東京發展。10月份,筒井康隆以東京與大阪之間的戰爭為主題撰寫了科幻小說《東海道戰爭》(東海道戦爭)出版,從此走上了專業作家的道路。

《穿越時空的少女》也是筒井康隆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創作於1965年至1966年之間。此前,筒井康隆曾經為一本名為《初二課程》的學習雜誌撰寫了一個名為《惡夢的真相》的小說連載。當時,有鑑於科幻(SF)的概念在日本尚未被普遍認知,筒井康隆擔心小說裡的科幻要素若過於強烈,也許很難被青少年讀者接受,所以在這部小說裡,並沒有以他擅長的科幻為重心,而是改為添加懸疑推理成分去達成平衡。然而,過了一陣子,隨著電視電影中科幻作品越來越多,來自姊妹刊《初三課程》的邀稿便明確的希望他“寫一篇主要面向青少年讀者的科幻作品”,這才有了後來的《穿越時空的少女》。不過,這也是迄今為止,筒井康隆最後一次接受面向青少年讀者的小說約稿——據作者所言,在接受邀稿後,筒井康隆其實並沒有任何頭緒,加上自認為實在不擅長寫青少年小說,下筆前十分苦惱,下筆時痛苦萬分,所以自從那之後,他就發誓再也不寫青少年小說了。究其原因,筒井康隆的小說創作素來以瑰麗的想象和嬉鬧諷刺的黑色幽默筆調見長,而青少年小說的創作要求恰恰讓他的長項無法自由發揮。

即便如此,IQ178的筒井康隆還是為全世界的科幻迷們奉上了一部傑作。《穿越時空的少女》從1965年11月起開始連載。為了和《初三課程》月刊“面向初中三年級學生髮行”的宗旨相吻合,女主角芳山和子等人被設定為初中三年級的畢業班學生,故事開始時間是“入冬的某個十五日星期六”(1966年的10月15日正是星期六,正好是日本學校冬季學期開學後不久。),小說的感情基調也以“離別”的感傷為主。不過,由於故事的連載沒能在轉年3月,本學年結束時完成,為了讓已經升入高中的讀者能夠讀到結局,小說轉到了《高一課程》雜誌上繼續刊載,直到1966年5月完結。1972年,於鶴書房盛光社出版了這部小說的最早單行本。

相信當連載結束時包括作者本人在內,沒有人會想到,這部因為“電視電影中科幻作品越來越多”而催生出的作品,最終卻因為不斷被改編成影視劇而連續火爆了四十多年。1975年,日本NHK電視臺首次將其改編為電視劇《タイムトラベラー》(Time Traveler踹五樂)。該劇是NHK電視臺“少年劇場”系列電視劇的首部作品。後來,NHK又推出了原創的續集《続 タイムトラベラー》。從此之後,幾乎是每隔三到五年,《穿越時空的少女》就會被改編成一次影視劇。

1983年,由日本著名導演大林宣彥(Nobuhiko Obayashi)所執導的同名電影是《穿越時空的少女》首次被搬上大銀幕。該片是大林宣彥“尾道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因取景地廣島縣東南部尾道市而得名,算得上日本最早出現的城市電影)與原著相比,電影在充滿古風與文學氣息的場景中削弱了原著的科幻氣氛,而是把芳山和子、深町一夫、淺倉吾朗三人之間設計為“三角戀”關係,形成了青春愛情片的主調。尤其是年僅十五歲的女主演原田知世(Tomoyo Harada)在片中一頭短髮的俏麗造型,幾乎成為了芳山和子角色形象的最佳詮釋。

此後,日本富士電視臺又在1985年和1994年兩度將《穿越時空的少女》改編成電視劇,分別由南野陽子(Yoko Minamino)和內田有紀(Yuki Uchida)擔綱女主角。1997年,角川書店的社長角川春樹自任導演,以黑白片的形式重拍《穿越時空的少女》,並請來原田知世擔任旁白,給人以濃濃的懷舊之感。2002年,日本TBS電視臺推出了新世紀的第一個改編劇集,由日本青春偶像團體“早安少女組”成員安倍夏美(Natsumi Abe)擔綱主演。

2006年,《穿越時空的少女》首次被改編成動畫電影。曾經因執導“數碼寶貝劇場版”而受到業界矚目的細田守(Mamoru Hosoda)擔任該片的導演。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此前的細田守正在經歷一個事業的小低谷。2000年前後,以新銳動畫導演姿態蜚聲業界的細田守,曾受吉卜力工作室的邀請擔任《哈爾的移動城堡》的導演。但後來因為與其他製作人員產生嚴重分歧,不得不退出吉卜力工作室。這次打擊曾經一度讓細田守產生了放棄動畫事業的念頭。

筒井康隆與《穿越時空的少女》

與以往的改編相比,編導們沒有讓芳山和子直接變身成為21世紀的中學生,而是讓她升格做了阿姨,是一個三十多歲仍然獨身的剩女,在美術館負責修復繪畫的工作。她的侄女、十七歲的女高中生紺(管)野真琴成為了新一代的穿越時空少女。劇情也相應的進行了調整,體現出明顯的輕快與躍動感。

該片在日本上映時,恰逢吉卜力的年度動畫大片《地海傳說》上映。這讓發行方沒有對其票房成績抱有任何過高期望,在全日本也僅向二十一家電影院提供了拷貝。然而一個月後,正在上映《穿越時空的少女》的各家電影院門口,都出現了排隊買票的長龍。在網絡上口耳相傳所創造出來的口碑,讓各個場次人滿為患。發行公司不得不緊急追加投放拷貝,最後上映這部電影的影院增加到一百餘家,但仍舊一票難求。最後,這部原本定位針對鐵桿粉絲的小眾影片,竟然衝出了兩億六千萬日元的超高票房,後續的DVD發售超過15萬盒。

在動畫電影取得大成功後,2010年《穿越時空的少女》再次推出真人電影版。真人電影版延續了動畫電影的改編思路,只是芳山和子再次由“阿姨”升級為“媽咪”,為了能與當年的戀人相見,發明了穿越時空的藥物。而穿越時空的任務則尤其女兒芳山明裡承擔。值得一提的是,動畫版中為紺野真琴配音的聲優(配音演員)仲裡依紗(Riisa Naka)此次以本來面目(上次只有聲音而已^0^)出演了芳山明裡一角,成為迄今為止第一個穿越了兩次的少女!

筒井康隆與《穿越時空的少女》


每一次影視劇的上映都會引發原著小說的熱賣。在首次發行單行本後,角川書店曾在1976年、1997年、2006年和2009年四次再版《穿越時空的少女》,從時序上看,幾乎都是與同名影視作品的推出相配合。此外,《穿越時空的少女》還曾經三次被改編成漫畫。

雖然《穿越時空的少女》為筒井康隆賺取了現實時空中的財富和名望,但對於他的創作生涯來說,這還只是一個起點而已。從1970年以《靈長類南進》和《雙肩下握頸》分獲首屆日本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和最佳短篇小說雙獎之後,筒井康隆又五次榮膺日本星雲獎,奠定了他在日本科幻小說創作領域的大師地位。1989年,他以《對yoppa谷的降落》獲得第16屆川端康成文學獎,標誌其文學成就已經獲得了主流文學界的認可。

不過,到了1993年,他的一篇諷刺近未來警察社會的短文《無人警察》被選入中學教科書,而後便遭到日本智障協會的抗議,說這篇小說中充滿了對智障人士的歧視。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無人警察》是筒井康隆發表於1965年的一篇小說,應該算是他的早期作品。當時日本主管教育的文部省決定把這篇文章選進1994年版的日本高中國語教材。後來惹出爭議的是小說中的這樣一個設定:在未來社會,機器人警官可以通過檢測腦電波來執行對機動車駕駛員監控。引起爭議的是這樣兩段話:“有癲痛症的人駕車是危險的,所以要用腦波測定器檢查駕車人的腦電波。腦電波異常者應在發病前送進醫院。”“我既不是癲癇病患者,又沒喝酒。我不記得做過任何壞事情。”提出抗議的日本癲癇協會實際上是日本的一個癲癇病患者和家屬組成的社會團體,他們就認為:“上述段落是基於醫學方面的錯誤觀點,是無視癲癇病患者的人權,把他們當作壞人看待,會助長對癲癇病人的歧視。”所謂癲癇就是我們俗稱的“羊角風”,我自己不是學醫的,對這個病不太瞭解,但是如果現在一個大巴車司機上來跟車上的乘客說,各位我有羊角風的毛病,那你敢坐他的車嗎?這個大家自己判斷呀。其實說起來,抗議不奇怪,問題是什麼呢?文部省一聽說有人抗議,立馬就慫了,把問題推給了教材的出版社,角川書店。角川書店說,你的鍋憑什麼讓我背呀?可是沒辦法呀,人家衙門口嘴大,社會團體更是惹不起。算了,就把這篇給刪了吧。結果,原作者筒井康隆攢兒啦!把文部省、出版社、抗議者罵了一個遍兒。罵了別人也就算了,人家日本小名也叫民主社會是不是,敢罵弱勢群體,你丫不想混了吧。於是乎,一時間各種自然水一起上,一大幫的吐沫星子就回敬給了筒井。換了別人,一見這陣勢,估計也就慫了,筒井康隆人家小名也叫文化人,是不是,各種嘴炮那是最拿手的。於是乎,筒井康隆一人舌戰自來水,比當年的諸葛孔明不再以下。可是,大家都知道,自來水很容易殃及池魚呀。緊接著,抗議者們就開始不斷人肉筒井康隆的家人,然後也跑去攻擊謾罵,據說好像把他們家玻璃還給砸了,結果致使筒井康隆的母親突發心肌梗塞去世。隨後,傷心的筒井康隆決定封筆,在封筆宣言,他寫道:“雖然我已經極其討厭(自主規制問題)了,但至少沒有波及到家人。但是今天,卻真的波及到家人和親友……周圍的人甚至認為我的家人就是罪犯的家屬……現在我只想保護我的家人。”

退出文壇的筒井康隆開始參加各種演出活動,經營個人網站,甚至還在自己的作品翻拍的影視劇中客串角色。後來,事情出現了轉機,1997年,新潮社、文藝春秋和角川書店書面致歉,表示出版方不再限制筒井康隆的作品。同年,筒井康隆發表《邪眼鳥》迴歸文壇。至於原因呢,眾說紛紜,但是歸根結底,老劉還是跟筒井康隆本人的號召力。

復出後的筒井康隆又創作了很多作品,但是絕大多數都不是科幻了。不過呢,應一位聽眾朋友的強烈要求,我還是給大家簡單講講筒井康隆一部比較新的作品1990年問世《文學部唯野教授》。簡單來說吧,這個故事講得是某大學文學部的教授唯野仁(大家注意,這個名字是有寓意的,在日語中,唯野他的這個發音是有隻不過,僅僅是這樣的含義的,所以唯野仁就是“某人”、隨便誰的意思,其實是一個反諷的用法),為了實踐自己的新創的一套文學理論,就寫了一篇小說用筆名發表在文學雜誌上。這篇小說在一般人看來非常晦澀難懂,但是文學評論界卻一致好評,後來被提名參加頂級文學獎項的評選並最終獲獎。獲獎卻給他帶來了莫大的困擾,千方百計地躲避媒體的採訪,忍氣吞聲地忍受上司和同事的嫉妒和嘲諷,在學術理論界面前,搞創作的文人顯得無足輕重、蒼白無力,同時從側面渲染出了一個純粹為了理論而理論的學術研究大環境。這本小說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藉助唯野教授的嘴,作者對印象批評、新批評、俄國形式主義、現象學、解釋學、接受理論、符號學、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等等。20世紀以來主要的文學批評理論進行了講解和點評。在客觀的介紹中穿插自己的理解和主觀評價,在枯燥的術語世界裡融入生動的例子和風趣幽默的笑話,可以說是嬉笑怒罵間把各種主流的文學理論都損了一個遍。對此,筒井曾經在一次座談會上說“迄今為止,沒有什麼文學理論是好懂的,都十分艱澀,有些甚至是信口開河,不知所云。而問題的癥結就在於這些文學理論並不來自於文學本身”。對於筒井的這番言論,老劉不做評論,各位自己品評吧。

2002年,筒井康隆因其在文學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獲得了由日本天皇頒授、象徵日本國民最高榮譽的紫綬獎。而直到現在筒井康隆也還是在不停地創作,這或許是因為現實世界永遠比他筆下的世界更加離奇,而給了他不截的創作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