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為什麼會一直漲?概括一下原因?

舊改情報站


我國的房價快速增長是從1998年房改開始的,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全國住宅商品房銷售均價為從1999年每平米1857元上漲到2018年的每平方8544元,年複合增長率為8.36%,如果使用3倍的槓桿,年複合增長率為24%左右,年化收益率70%左右,可以解釋為1999年用1萬元投資1套住宅,2018年賣掉後的收益為13.3萬元,這是全國的平均水平,一線、二線城市的漲幅不止這麼多。房價為什麼會一直上漲,有很多原因。

  • 原因1:城鎮化進程推動房價繼續上漲

下圖是我國從1999年到2018年的歷年城鎮率數據,1999年我國的城鎮化率為34.78%,2018年的城鎮化率為59.58%,過去20年我國城鎮化率增加25%,是一大經濟奇蹟。全國住宅商品房銷售價格從1999年每平米1857元上漲到2018年的每平方8544元,年複合增長率為8.36%。

對比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數據,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在80%左右,我國未來肯定會邁入發到國家行列,大量的農村人口會轉化成城鎮人口,對比2018年的城鎮化率數據,我國還有20%的空間,相當於未來還有2.8億的農村人口變成城市人口,這部分人口需要大量的住房,為房價繼續上漲提供源動力。

  • 原因2:經濟繼續發展和居民收入繼續上漲,推動房價繼續上漲

下圖是我國從1999年到2018年曆年的GDP,我國的GDP從1999年的只有9.05萬億元,上漲到2018年的90.03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上漲12.85%,全球同期只有中國能做得到,經濟的發展會帶動居民的收入增長,城鎮居民的年工資從1999年只要9000多元上漲到2018年的82461元,過去房價能夠增長,核心要素是居民的收入再增加。

原因3:房地產的投資屬性推動房價上漲

很多人從過去房價上漲中實現了財富的快速增長,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因為身邊大量因買房實現了財富快速增長的例子,受此影響大部分居民都把房子作為避險、保值增值的資產,這些會推動居民繼續購買房子,從而給房地產帶來源源不斷的購買力。

  • 原因4:我國居民的購房情懷

有房子,才有家的樣子,這是中國眼中亙古不變的傳統!很多人將擁有自己的房子作為畢生追求的目標,而房子作為固定住所,在國人眼中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安全感係數比較高的因素,不僅是在外漂泊的遊子,還是即將面臨結婚的女子,都會在第一時間考慮是否所在的城市有沒有固定住所,這樣才能給他們帶來一份安全感和歸屬感,中國特有的丈母孃文化,大部分丈母孃會要求女婿結婚必須買房,2010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僅不足兩成的丈母孃面對高房價,表示願意接受租房女婿,這也印證了丈母孃們間接“推高房價”基本屬實,而且中國每年有800萬城市新增家庭,這些新增家庭都需要住房。

另外中國特有的戶口政策,有了房才能在城市擁有戶口的可能性,孩子的上學問題才有可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 原因5:供求矛盾推動房價繼續上漲

2004年是我國房地產市場和土地市場的轉折點。這一年,我國土地出讓全面實行了“招拍掛”制度(招標、拍賣、掛牌),這使得土地供應增速大幅減慢。在2005年之前的8年,我國土地出讓總面積的年平均增速為28%。而在從2005至2017年這13年中,土地出讓年平均增速僅為-4%,比前些年下了個大臺階。城鎮住宅完工面積增長也走出了類似軌跡,平均增速從2005年前的17%下降到之後的4%,隨著土地和房屋供給增速的大幅下滑,房價增長明顯加快。因此可以說,土地和房屋的供給不力是過去十多年來我國城市房價持續上漲的根本原因,地方政府因土地審批的壟斷權總是傾向於減少土地供應、推動價格以獲得更高的收益,這些是經濟規律使然,而且土地的資源是有限的,未來房地產的供給端短板會繼續存在。

  • 原因6:金融支持

下圖是從1998年到2018年曆年的M2貨幣餘額,M2貨幣餘額從1998年的10.44萬億元上漲到2018年的182.7萬億元,增長17.5倍,年複合增長率15.38%;其中大量的貨幣是流入到房地產行業,是房價上漲的金融基礎。


互金圈


房價為什麼會一直漲,其實道理很簡單,只要房價一直在增長,那麼就一直有人在買,假如房價真的不增長了,或者房價要降,現在回顧到2014年,那個時候,你會買房嗎,很多人都在急著出手,事實勝於雄辯,這個時候肯定沒人買,很多開發商都快等哭了,2015年的時候,去庫存,才拉開了房價增長的序幕,大傢伙才開始排隊買房,想一想,是不是這麼一回事兒?




房價的增長,一定會和經濟大環境有關,任何國家都不能逃脫這個命運,我們也一樣,房價增長一定是會和經濟有關係,經濟增長,房價一定會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增長,房價就是經濟的晴雨表,我們的經濟增長勢頭這麼猛,房價自然會增長,另外國內的房地產市場,是屬於支柱產業,什麼是支柱產業,就是國家經濟建設的一個重要力量,這個就不難解釋了,經濟增長房地產,貢獻很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三個60%,地方60%的財政收入都靠,房地產相關行業,銀行的60%貸款都放貸給了房地產相關產業,經濟支柱的60%都和房地產行業相關,這三個60%背後的力量,沒有人能夠去撼動它,從這個角度講,房地產的確是我們的支柱產業,支撐著我們經濟的命脈,不過,這種狀況正在改變,實體經濟的興起,再所難免,特別是智能硬件,互聯網產業,工業4.0,慢慢的實體經濟就會超過房地產,未來會成為支柱產業,未來,這種格局就會有所改變,目前來講,有點懸。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關於投資購房,還有什麼其他的疑問可以隨時關注公眾號,樂福居,這裡會有一系列關於購房的一些小常識,等你來哦。


樂福居


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

1、政策,政府不允許大漲大跌,所以國家有的是招讓房價穩定,房價穩定了,但人們的收入水平一直在提高,GDP一直在增加,如果房價一點不漲,其實就是變相的降了,所以房價合理的上漲是有必要的,例如上漲幅度跟買銀行的理財產品或GDP上漲幅度差不多,這是國家希望看到的合理的結果,如果房價下跌就會引起多骨諾效應,導致經濟倒退,所以政府需要託市。當然,如果政府能狠下心接受國家經濟負增長,並承受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可以大膽一試,但風險太高,不能隨便試,只能通過經濟快速增長,人民收入不斷增加,來超越房價的上漲速度,從而變相讓房價趨於合理化。

2、市場,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根本就沒有完全市場化,中國人口基數龐大,貧富差距嚴重,各城市之間發展嚴重不平衡,導致一二線城市人群扎堆,房價瘋漲,居高不下。三四五線城市發展潛力小,人口流失,房價漲不上去,還有下降的風險,所以現在各城市通過戶口紅利,開始大量吸引人才落戶,只要有足夠的人,足夠的需求,房價才會只漲不降,反之,那些人口不斷流失的城市,房價會下跌,進而成為鬼城。


京南房產置業經理


房價大部分時間是平穩的,暴漲在個別時間點上。

1、1978年我國其實已經開始改革住房問題了。只是那個時候只是一點點改革,還沒有大規模開始。要想了解房地產漲價,就必須瞭解房地產歷史。

2、1978年9月,小平同志指出:“解決住房問題,能不能路子寬些,譬如允許私人建房或者私人公助,分期付款。把個人手中的錢動員出來,國家解決材料。建築業可以為國家增加收入、增加積累的一個重要產業部門。在長期規劃中,必須把建築業放在重要位置。”這是我國房地產的開始。

3、因為國體不同,我國的土地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是不允許買賣交易的。可市場經濟完全不同,土地就是國家的資產。得益於學習香港經驗,我們終於明白,過去只能算是生產資料要素之一的土地,原來分分鐘是可以變成真金白銀的。政府幾乎不需要任何資金投入,只需要打開束縛自己的制度枷鎖就能換來工廠 機器 資金 技術 人才等我們迫切渴望的東西。一種新的政府積累財富的工具誕生了。

4、因此,隨著GDP的增速,老百姓收入的增加,房價不斷上漲是肯定的,因為有支撐。而且,房子也是老百姓的儲錢罐。

5、中國第一個商品住宅項目廣州東湖新村,1980年由港方在香港發售,售價約為港幣2500元/平,在內地發售價人民幣為700元/平。當時造價成本約為150元/平。1980年,城市月人均工資應該不到50塊吧。但是當時個人還不能買賣房子,都是香港人和廣州各單位買了。

6、房子從來就是暴利,房子從來也就沒便宜過。如果持續通脹,房子價格肯定會高。本來就會穩步上升,但是不會在暴漲了。暴漲本身就是有經濟問題的,國家不會在允許這樣了,也不走這種老路了。區域分化是常態,購房要精挑細選。




喜洋洋181507551


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大約是從2005年開始上漲的,到去年的7、8月份,多個地方的房價創歷史新高。十幾年間,絕大多數城市的房價翻了幾倍,更有甚者,在一線城市甚至十幾倍。為什麼房價會出現連續十幾年上漲的情況呢?簡單概括,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改革開放的必然結果。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也正是由於改革的不斷深入,直到商品房的出現,隨著物價的不斷上漲,房價超過了任何一件商品的上漲速度而快速上漲,甚至出現暴漲。大大超過了人們的預期。歸根結底還是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直接導致了房價的快速上漲。這並不否認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也不能否認對房價上漲的失控。

二,城市快速發展的效應。經濟發展帶來的變化之一,就是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城市面積的擴大,為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從大城市到中等城市再到小城市,甚至是小縣城,一座座樓房象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作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房子成為了人們爭先搶購的商品。同時也導致了房價不斷上漲。

三,地方政府土地政策的推波助瀾。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撐,錢從何來?就只能提高土地價格。土地價格直接反映開發商的投資成本,成為房價上漲的主要原因。

當然,導致房價上漲的因素還有很多,如炒房團的惡意炒作,建築材料的上漲等。如何讓房價理性迴歸,又保證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這是主要目的。


平淡如水5343


捂緊錢袋,漲跌與你何干,養銀行,幫開發商發財你沒義務,過輕鬆幸福的,租房,別人出多的錢,你出少的錢,結果是你享受,壓力是他承擔,30年房貸,70年:權,他出80%的錢住40年,你出20%的錢住30年。。。。自己算,,

有人算過,10000元每平的房子100平賣100萬,首付兩成,20萬,各類稅費5萬貸款30年,月供4243瓦,利息共計74萬,所有款項共計195萬元(毛坯),租金沒有空檔期,平均月租1200元,年租金14400元,三十年共計租金432000元,

幾塊磚頭,幾根鋼筋,幾包水泥,幾袋沙子,就取起了老百姓的血汗錢,一個紙上財富讓人們追夢。成了房奴,心安理得的過上悽慘的曰子,北京人一套房上千萬,他們過上千萬富翁的日子了嗎??醒醒吧!

!!


築生張


放假上哪?主要是兩個原因——主觀,客觀。客觀原因無外乎三點:1地價。2成本(開發商的銀行貸款,材料,人員開支……。3利益(整體物價上帶來的開支增加,老闆自己也要消費呀)主觀原因就太多了:溫州炒房團,上海炒房團,鄭州炒房團,山西煤老闆,陝北油老闆……丈母孃要的剛需房,兒子上學的學位房,孫子上學的學區房,需要提升幸福度的改善房,為防止貨幣貶值的投資房……類似於股票市場追漲,加上前面的客觀因素,開發商能漲多離譜漲到多離譜,政府不能由著開發商胡來,所以地價也得漲(政府的公路,地鐵,公交,學校,醫院……投的錢也不是風颳來的)所以國家一調控就會小幅回落,趨於平穩,但在調控前必是一大漲。綜合看,不可能跌。記得馬首富說3年後房子是白菜價(可信度較低,個人覺得馬雲不會說這麼沒水平的話)。其原口大不是房子掉價了,而是白菜漲得比房子還厲害👍


唐王本紀


看了前面不少朋友的分析,原則上我都同意。

從另一個角度看房價堅挺的原因:

1、土地資源的不可再生性。用於房產開發的土地資源是稀缺、緊張的,是受到政策嚴格管控的。俗話講,佔一塊少一塊,且不動產的生命週期又是長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它是超大型的、特殊的耐用消費品。

2、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加之二胎政策出臺,大量的流動人口滯留在新的產業聚集地,新人新戶的剛性需求,中產階層的改善慾望。當然社會一些獨居、獨生老人的房產會對沖一下存量和增量,但能量有限。短期還不能對不動產的追求熱度和堅挺房價的現象有所改變。

3、限購、控貸及房產稅、空置稅、遺產稅等等,都是平衡、調控、分配、再分配現有資源的調節手段。使其對不動產資源的更合理的佔有。有控制、平抑房價的導向作用。


沽上漁翁


房價從長時段來看,是一直在上漲的,短時間沒其實有漲跌的波動,至於為什麼會一直漲,我認為有原因如下:

一、房地產成本的增加。我國的建築材料、人力成本等與之前相比都有了大幅提高,特別要指出的就是地價,越來越高,地王頻出,開發商為了賺取利潤肯定要在成本的基礎上加碼,造成定價越來越高。

二、房產的多重屬性。我國居民的投資渠道狹窄,存銀行利率又太低,無法平衡通脹壓力,投資p2p金融,風險太高。大家轉了一圈還是覺得投資房地產划算,長時段來看一直在上漲,所以我國出現了很多房地產投資客。還有我國的房子賦予了太多的職能,上學、醫療等都離不開住房。

三、傳統觀念。我們會發現外國年輕人很少去買房,更多是租房,有餘錢就出去旅遊。我國從古到今,都有買房置地的傳統。這種觀念,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所以很多人就業後第一件大事就是買房。


虔城迷途小書童


過去的房價一直上漲其實核心的原因就是供需因素,我們首先分析一下過去的供需變化。

1、房價取決於供需變化

這個城市的人口不斷增加,居住的面積要求不斷提高,必然會帶來不斷增加的居住需求,但是這種需求還不能轉換為真正的需求,要轉換為真正的需求必然是要有收入作為保障。

所以,不斷新增的人口,對人均居住面積的提升,收入的不斷增長保障了需求可以變為現實。這是影響需求的三個關鍵因素。

下面說供給方面的,供給的源頭是土地,土地是隻能有摘牌掛這個途徑,相當於一個城市的土地的供給方其實只有一個,這個大家都知道的,土地的供給如果是可以達到市場的需求的,那麼房價就會是穩定的,因為需要多少房子就可以供應多少房子,如果供不應求,那麼房價比如是要漲的。100個有真正需求的人去搶購90套房子,那麼必然是要把房價上漲到讓其中的10個人無法承受,房價上漲才會停止。

當燃了,最後一個因素就是成本原因,鋼筋、水泥等建材也是成本之一,但是更大的成本是土地成本,這塊土地當時拍賣的價格是多少那麼這個成本是會體現在未來的房價上的。麵包的價格必然是要包括麵粉的價格的。

2、過去20年一直是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過去20年的城鎮化是最大的需求來源,過去20年城鎮化率從30%上升到60%,城鎮居住人口增加了四五億人口,這個需求量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個就是人均居住面積的增加,在1978年的時候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建築面積)只有7平米,而2018年已經達到了39平米,其中大部分是過去20年增加的。

第三個就是收入的增加,過去20年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20年,GDP從8.5萬億增加到90萬億。GDP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收入的大幅上升。

這三個因素是造成需求大量供給的源頭。

但是供給是不足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存在限購,如果市場的供應是充足的,就不需要限購,讓大家去買就好了,人人有其屋,價格還 不高,但是正是因為房子不夠,才需要限購,讓最有錢,最需要的那一批人去購買。

以上是過去房價一直上漲的原因,但是未來以上幾項因素都會大大減弱,所以過去20年從一線城市到縣城房價都大漲的事情是不會在未來發生了,未來房價會分化,能夠吸引新的勞動人口的城市依然是有吸引力的,但是那些沒有產業吸引力的城市,尤其是縣城當先的城市,房價的支撐力量是比較弱的,在成本的約束下,即便房價不降,但是要再次上漲是不太可能的。

根據最近的政策變化,未來再次重啟對超大城市的城市空間的拓展,支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帶動周邊城市群,吸納新的人口,大大支持超大城市對人口的承載能力。而過去數年,限制一線城市的發展,鼓勵中小城市、城鎮的發展策略已經改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