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中國留學生在海外境況:去留兩難,不該如此“心塞”

這些天,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擴散,中國留學生在海外的境況也受到廣泛關注。雖然大多數情況下留學生的基本生活都能得到保障,但是,一些極端情況還是讓人感到揪心。據中新網援引美國《世界日報》報道,3月17日,紐約大學校長給全校學生髮送緊急郵件,希望本科生在48小時內搬出宿舍,宿舍將在22日關閉。中國留學生不得不連夜找房、打包行李。


隨著媒體對留學生群體報道的豐富與細化,國外一些地方防護意識不足、防疫措施過度、歧視亞洲留學生、消毒物品緊缺等問題,逐漸被國內認知。在這種情況下,摒棄盲目指責其“千里投毒”的汙名化偏見,以更多同理心關照他們的需求,助力同胞理性決策,顯然是更有溫度的選擇。

媒體評中國留學生在海外境況:去留兩難,不該如此“心塞”

由於一些國家疫情形勢日益嚴峻,許多留學生都面臨著“去留兩難”的問題。一方面,國外防疫政策不確定、部分學校和人員採取過激手段等問題,讓一些人生地不熟、隻身在外的留學生心生忐忑。國內的防控措施更加明確和成熟,同家人團聚更有心理上的安全感。部分境外學校已採取停課或在線授課等措施,也為回國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簽證身份限制、回國機票緊俏、長途旅行感染風險高等問題,又讓不少人產生顧慮。
可見,不管他們做出何種選擇,都要面對一系列不確定因素。而關照這一群體的權益,也可以從幫助他們減少不確定因素、協助其實現基本生活保障入手。比如,針對消毒、必要生活物資短缺的問題,當地使領館可以協助疏通,聯合相關社會組織搭建物資捐助渠道,使國內、國際的捐贈能夠及時送到留學生手中。媒體深入報道、與留學生連線等形式,能夠使更多人瞭解到這一群體的真實困難和需求,增進理解和幫助,讓社會捐助能夠更為精準。而對於選擇回國的留學生,也可以通過及時向他們提供清晰的回國指南、注意事項等,盡到必要的告知義務。
除了物質幫助,留學生群體的心理需求也值得被關注。面對紛繁複雜的疫情信息、父母要求回國的壓力等,不少留學生在接受採訪時都坦言自己的焦慮與不安。在是否回國的問題上,類似情緒會讓人無法冷靜抉擇,使得他們可能做出令自己後悔的選擇。而這樣的負面情緒積聚過多,也會對人的身心健康帶來較大傷害。因此,隨著海外疫情的發展,關照留學生的心理需求也更為必要。


媒體評中國留學生在海外境況:去留兩難,不該如此“心塞”

目前,已經有一些平臺展開了行動。比如,為了更好地幫助身處海外的同胞們渡過難關,華東師範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就開通了面向海外留學生及華人華僑的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平臺服務。這樣的服務,不僅有利於排解負面情緒,也有助於留學生根據個人情況權衡利弊,理性做出決策。
針對種族歧視等極端現象,留學生可以向當地使領館尋求幫助,通過官方途徑表達關切。對於嚴重侵犯個人權利的,社會也可以通過提供法律援助、協助其合理表達訴求等方式,使留學生在海外能儘量安心。當然,也需要意識到,國外對留學生的許多誤解是由相關知識匱乏導致的。此時,加強對國內政策措施和防疫知識的宣傳,促進國際間的聯防聯控與合作溝通,也可以避免因無知導致的過度防疫,保護海外留學生的合法權益。
在疫情初期,許多留學生都通過捐贈防控物資等途徑表達了對祖國的牽掛。在海外疫情逐漸嚴峻的當下,關注留學生的困境,通過多種途徑為他們提供幫助,尊重他們的理性選擇,避免無端汙名化和道德譴責,才是溫情對待同胞的方式。
(原題為《48小時搬離宿舍?去留兩難的留學生不該如此“心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