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這個不平凡的春天,在疫情防控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有一個群體火了。社區裡有他們,電視裡有他們,歌聲裡有他們,他們是

東城社工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他們,不僅僅是堅守在防控一線的社區工作人員。為百姓守好門,為百姓服好務,越來越多的人都在全力奉獻。白衣執甲的醫護人員、日夜值守的保安大哥、下沉社區的機關幹部、小巷管家、樓門院長......“我們都是東城社工!”正是凝聚了強大的力量,才守護了一方安寧。


我是社區書記,我是東城社工

抗擊疫情有兩個主陣地,一個是醫院救死扶傷,一個是社區疫情防控。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社區疫情防控這個戰場,同樣是基層治理的檢閱場,東城區廣大社區工作者組成這支經得起考驗的“受檢部隊”。

陽光灑在福祥社區居委會房簷上,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區書記李德青開始一天的工作。為了織密社區防控內外兩張網,本著“院落有人守、衚衕有人巡、網格有人查、外圍有人卡、重點有人盯”的原則,安排值守力量。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社區排查的關鍵在於收住“外網”,福祥社區在帽兒衚衕西口、柺棒衚衕西口、玉河南口、東不壓橋南口、南鑼鼓巷南口五處設置外圍點位。

此外,她和社工們繪製樓房戰“疫”圖,將轄區7棟樓房哪個單元、哪層樓、住著哪戶人家的情況信息,數據可視化。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具體而言,就是把樓房區做成平面圖,將前期摸排情況,用綠色、桔色、紅色及卡通小人四種形式,將住戶情況分門別類。“綠色”代表沒有出京戶,“橘色”代表返京戶或未返京戶,“紅色”代表有發熱人員戶,卡通小人代表住有獨居、空巢、殘疾、低保等特殊群體。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從而,有效節省反覆查閱住戶信息時間,提高了下戶巡查效率,每天下午4點更新這一天摸排的情況。

和李德青一樣奔波的,還有東花市街道南里社區書記楊立新。習慣於當好整個社區“大管家”的楊立新,工作起來就忘了自己的年齡。已經52歲的她和年輕的同事一起,用腳丈量著轄區的每一寸土地,拉著消毒車上下午在社區消殺,夜間帶隊檢查同仁醫院集體宿舍。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南里社區是一個有4100戶居民的大型社區,排查工作任務艱鉅。小區裡的每一戶都要排查到位,就要通過以房找人、以車找人,甚至要通過老齡委、衛健委的網站,不錯過一絲蛛絲馬跡。對於要重點摸排的群租房、日租房和集體戶,楊立新更是自己總結了“六點工作法”,政策掌握熟練點、各項工作向前點、登記摸排細緻點、工作態度耐心點、服務老人溫情點、相關合作感恩點,保證工作的細緻到位。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目前,南里社區嚴密防控,實行了社區全封閉管理。“我們製作了粉、橙、白三類出入卡,粉色老住戶出入證、橙色出租房出入證和白色臨時一次使用出入證。”楊立新解釋說,“對恢復上班的居民,單位提供復工證明,再發粉色上班出入證,既有效保障居民出行,又不讓多餘出入證流失,給小區防控帶來風險。白色的臨時出入證,給臨時回家為父母做飯、送菜的居民親屬提供了便利。”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在社區的西大門,貼著一副楊立新自己寫的對聯:疫情緊莫煩躁稍作忍耐。講大局持卡入鄰里同安。橫批是:守住家園。社區封閉了,居民們的日常生活不能受影響。

社區成立了由社區工作者、在職黨員、退休黨員組成的“戰‘疫’愛心志願隊”,負責給有需要的人送菜送生活物品上門。對於有居民反映的小區封閉了,快遞沒法送的問題,又成立了“快遞志願服務崗”,由社工和志願者將每戶的快遞送上門。“群眾的需要在哪裡,我們的社工服務就在哪裡!”楊立新告訴記者,從2000年加入專職社區工作者隊伍,在南里社區已經待了20年了,很多人就跟自己家人一樣!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東城社區工作者當中有剛當上父親的年輕奶爸、有放棄蜜月旅行的新郎官、有兩個孩子的媽媽......他們忙碌的身影,是社區疫情防控最好的“註腳”。因為他們深知,社區是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主戰場,是阻斷疫情擴散蔓延的最有效防線。

社區防控,衝鋒在前,我們是東城社工!


我是醫務工作者,我是東城社工

防控疫情,他們白衣執甲、逆行出征。

是怎樣的一種愛,讓他們飛蛾撲火,奮不顧身,是熱愛、是責任、是使命、是擔當......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普仁醫院是東城區第一家接收新冠病毒確診患者的醫院,3個批次、52名醫護工作者,先後進入隔離病房工作。

戴上口罩有些許憋悶,護目鏡侷限了視野範圍,隔離衣約束著四肢的活動,最後他們化身小藍人,在胸前和背後寫上各自的名字,以便辨認。一套防護服一旦穿上就是6-7個小時,每天如此。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護士長王青發現比病毒更怕的,是病人面對未知的焦慮。

第一天進入病房,她見到一位確診患者,他問王青第一句話是“你怕嗎?”

“我不怕!”王青說,“2003年去過SARS(非典)病房,現在17年過去了,活得挺好!”她鼓勵那位患者,“有我們在,您肯定能出院!”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在東城區疾控中心實驗室裡,每一天要對幾十份核酸樣本進行檢測。近兩個月,每一位工作人員每天工作12小時,保證每一份樣本檢測第一時間反饋結果。

“我們為了保證檢測的準確性, 雙人雙試劑雙儀器並行檢測, 防止發生假陰性假陽性的結果。”疾控中心實驗室工作人員說。樣本進入實驗室後第一時間開展檢測,快速準確報出結果,為病例診斷提供實驗室的科學數據。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實驗室的核酸檢測能夠準確地找到確診病例,而想要控制住疫情,找出密切接觸者,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就要靠流行病調查,簡稱“流調”。

張海豔是東城區疾控中心流調小組的組長,他們全組每天都是24小時連軸轉。每當接到發熱門診的報告,他們都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覆盤14天的軌跡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流調人員幫助病人一點一點搜索記憶,通過手機支付記錄、位置定位等方式尋找線索。流行病調查往往一做就是一兩個小時,要在反覆詢問中確認行動軌跡。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發熱門診篩查、核酸檢測實驗、接收確診病例、流行病調查、隔離點集中觀察......多少醫護工作者為此不捨晝夜、日夜奔波。

白衣執甲,不辱使命,我們是東城社工!


我是“洋志願者”、我是小巷管家,我們是東城社工


Hello, how can I go through the formalities?(您好,請問我怎麼樣可以辦理通行手續?)

You can make a declaration one day before the rework, then explain the situation to the relevant units and fill in the letter of commitment……(你可以在返工前一天提出申報,然後向有關單位說明情況,填寫承諾書……)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在東直門街道東外大街社區的海晟名苑小區值守點位上,居民們驚訝地發現這裡多了一位金髮碧眼的“洋志願者”,在志願者的工作崗位上忙碌著。他就是來自英國的John,中文名字江浩,在中國已經生活18年,居住在東直門地區也有5年時間了。

江浩總說:“疫情當前,不分國籍,人人盡責。”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江浩沒有選擇返回自己的國家,而是積極投身到東外大街疫情防控社區志願者的工作。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他參與到社區的志願活動中一月有餘,共接待了上百位外籍居民的諮詢。最多的時候,江浩一天就接待了10多名外籍居民。這也讓外籍友人們對這裡的志願服務讚不絕口。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當他得知社區要上門聯繫一名委內瑞拉駐華大使館工作人員,但對方不會說中文,他主動找到社區,說:“我可以和你們一起上門發放社區聯繫卡。委內瑞拉是西語系國家,我們上門溝通的時候要注意當地的文化特點,要讓他們感覺到我們友好的態度,積極配合我們的工作。”到了門口後,江浩主動問候這名大使館工作人員,聊了一些共同的話題,並且用西班牙語跟對方打招呼,順利地把社區要提示的事情告知了這名大使館工作人員。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江浩經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到小區門口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參加防疫值守,不斷切換中英文,既跟外籍人士主動打招呼,又與中國人熱情問候。江浩說:“我到中國18年了,對中國充滿了熱愛,我有一顆中國心,中國就是我的第二故鄉,我也願意為我的故鄉奉獻自己一份力量。看到這麼多人都日以繼夜地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我這點算不了什麼。”

衛江順是工體社區小巷管家,也是王家園35號院的院長。他在疫情發生的第一時間與工體社區黨委對接,共同商議小區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在徵集院內居民的意見後,王家園35號院於臘月二十八就正式封閉小區,是工體社區最早實現全封閉管理的小區。小區封閉後,衛江順帶頭在門口點位值守,嚴格人員進出管控,院內平房、樓棟一日三巡,從不放鬆。

王家園35號院僅保留正門一個進出口,由包括衛江順、6名停車自管會成員、7名居民志願者在內的14名院內居民自行排班,一天3人上崗,構成35號院點位值守力量。自疫情發生至今,王家園35號院院門口值守點位不需要機關下沉幹部、社區幹部這些“外援”,全部由院內居民自行構成值守力量,做到來人必查,不漏一人。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和熱心居民衛江順一樣,安改芝也是小巷管家。

面對大規模的外地返京人員,防疫工作到了褃節兒上。前門街道、社區、物業工作人員全體連軸轉,發動群眾實行“新門前三包”即包消毒、包衛生、包監測,守護共同的家園。作為前東社區14號樓的小巷管家,安改芝熟記“新門前三包”制度並帶頭踐行。每天除了清潔自己的屋裡屋外,對自己所在的居民樓也格外上心,每天都要挨家挨戶看看,請返京人員及時進行登記。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在小巷管家發源地龍潭街道,光明社區的小巷管家宋雅軍有著27年黨齡,她是“明院花香”小巷管家團的團長。疫情防控期間,她帶領團員更新宣傳欄防疫知識,張貼防疫宣傳標語,提示居民居家做好防護,築牢社區疫情防控宣傳陣地。

宋雅軍還是光明樓1號樓4單元的樓門組長,組織居民每日在微信群報送身體情況,定期對樓道進行清理消毒,密切關注人員返京情況並及時上報社區。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她也是一名普通黨員,主動請纓參加小區封閉管理的崗位值守,並積極動員居民籌集消毒液、手套等防護物資,捐贈給社區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充分發揮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

像這樣的小巷管家、樓門院長、退休黨員,東城區還有很多很多,他們是群防群治重要力量。

因為熱愛,用心守護,我們是東城社工!


我是下沉幹部、我是樓宇管家,我們是東城社工

白宇是東城法院刑事審判庭的一名法官助理,在疫情防控期間,她成為東四街道豆瓣社區的一名下沉幹部,是東城區2216名下沉幹部中的一員。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豆瓣社區是北京核心區常見的老舊社區,居民樓大多是建國初期建造的步梯樓,社區常駐居民2700多戶、8300多人,且以老年人為主。

最基礎的工作是入戶排查。豆瓣社區作為一個老舊社區,排查工作最大的困難的就是沒有電梯。當在1小時內爬了8個6層樓後,她深深感到與居民面對面溝通也遠非想象得那樣容易。當她隔著口罩,氣喘吁吁地跟一百多戶居民接連交涉之後,才切身體會到了什麼是“炸肺”的感覺。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增強社區居民依法防控意識,也是她格外傾注精力的一項工作。針對個別居民不理解、不配合,甚至鬧情緒等問題,她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與同事一起印發並張貼普法宣傳材料,為居民解釋法律法規、解答法律疑問,還結合媒體報道的5起典型刑事案件錄製了“法官大講堂”線上視頻課程,在新浪教育上線,提醒廣大社區居民在特殊時期自覺自律,不觸碰法律底線。

“我們就是在奔跑、值守、宣講的過程中,以義無反顧的姿態負重前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守好一方平安、盡好一份責。”白宇說。作為一名下沉幹部,他們是疫情防控期間不可缺少的一抹亮色。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社區防控重要,商務樓宇防控也不容有失。

東城區對全區257座商務樓宇進行多輪的檢查整改,每一個與防疫有關的細節都會檢查到位。對發現問題的樓宇,要求現場整改、限時整改,二次檢查仍不合格的予以警告、公示。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其實,早在春節假期裡,依託紫金服務工作網,東城樓宇管家上線,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樓宇管家幫助物業對接各類防疫物資的採購渠道,保障物資供應。與物業簽訂了疫情防控責任書,一週7天、每天24小時隨時隨地響應。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90後”劉冠宏是北新橋街道執法隊隊員,也是樓宇管家。負責簋街和東四北大街商戶200餘家,重點商務樓宇4棟,公司153家。他對自己的要求是每7天將這350多家商企的消毒、限流等22項防疫措施全部實地排查一遍。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他幾乎每日出現在商務樓宇內,平均每天2萬步的檢查強度確實很累,但他深知一個無比簡單的道理:“自己出現得越頻繁,大家就越安全。”

力量下沉、築起防線,事無鉅細、當好管家,我們是東城社工!


我是保供企業員工,我是東城社工

天還沒亮,平谷魚子山鎮綠水峽谷生態園種植基地裡,工作人員早已開始分揀包裝蔬菜。張海威是基地與北新橋社區菜站之間的“送菜員”,也是這個基地的老闆。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老王,這柿子椒像這樣的,就吹了,不要它了,菜的質量必須要保證。”張海威有一張清單,記錄著社區居民最近想吃的菜。

“民安社區李奶奶吃那個酸甜口的西紅柿,你給我準備好了嗎?”張海威問一旁的工作人員,“給我吧,我一會兒直接裝車上。”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張海威說,“蔬菜這東西必須得早上來,要這新鮮勁兒,夜裡兩點多鐘就開始倒騰這點菜。”

早上7:30,張海威到達北新橋街道北新倉社區。自從疫情發生以來,北新倉社區封閉管理,不僅要車輛消毒,場地消毒也不能馬虎。“賣菜前消毒一遍,收攤之後再消毒一遍。”張海威說。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這輛流動菜車上包含30種蔬菜,10多種水果,總量達到500公斤左右,基本上可以滿足一個小區的供應量。剛把車上的菜擺到小區臨售點,陸陸續續就有居民來買菜了。

菜品新鮮,菜價比附近超市便宜。張海威是位老北京,在他看來,疫情防控期間,得做點貢獻,惠民是必須的。對於有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張海威還送菜到家。像這樣的蔬菜供應網點,東城區有260餘家。民生穩、人心就穩、社會就穩。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東城區既有保供的菜商,也有技術型保障企業,視聯動力便是其中的代表。

為了更高效安全地會診,很多醫院需要建立實時便捷的視頻通信系統。視聯動力贈送價值接近兩千萬元的視聯網高清視頻通信設備,工程師進入海南、福建、北京等多地定點救治醫院安裝,盡全力保障醫院視頻通訊暢通,保障醫院隨時與當地疫情防控領導小組、衛健委等機構信息通達。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視頻抗疫大網確保全國範圍內數千家醫院與120000個各級行政單位互聯互通,疫情防控信息傳遞渠道通達,極大程度上減少了人員聚集帶來的風險,為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4592個單位提供了3449次服務。

民生有保障、技術有支持,我們是東城社工!


我是環衛工人、我是保安大哥,我們是東城社工

疫情防控,環衛系統是百姓公共區域的“安全衛士”。

早上六點多,東城環衛公廁保潔員甘雪美開始一天的工作,她的工作是負責南鑼鼓巷地區的公廁保潔。“還是有點害怕,畢竟廁所什麼人都來,不過那也得堅守崗位。”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從疫情開始,甘雪美的工作量陡然增加。“我們按照規定,每天要用含氯消毒劑溶液對廁所進行全面消毒,尤其是水龍頭、扶手、烘手器、通風口這些市民經常能觸碰到的地方,按規定每天最少進行4次消殺。”

此外,還要對公廁整體進行兩次噴灑消毒,像甘雪美一樣,在東城區1266座廁所內,1500餘位工作人員堅守崗位。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與公廁相同,垃圾清潔站消毒殺菌工作也是重中之重。

“我們每次作業之後都要對地面進行消殺,相比較平時,包括清潔車輛進出站都要進行消毒,就是用消毒液消毒殺菌,所以比平時的工作量要大多了。”環衛清潔站操作工王騰告訴記者,城市主幹道的清掃、公共區域的保潔、果皮箱每日多次清潔消毒......

甘雪美、王騰是公共區域衛生“安全衛士”,曹俏偉、何文柱則是黑夜裡衚衕的守門人。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凡出入衚衕的居民,必須檢查出入證、測量體溫,來訪車輛檢查後排座椅、後備箱,無論是出門遛彎的還是來看望家人的,我們都會進行檢查,沒有出入證一律要登記。”安定門街道保安曹俏偉對於工作職責如數家珍。

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那天我正在巡邏,衚衕口保安求助說有人要闖崗。”撂下電話,不到五分鐘保安隊副隊長何文柱就帶著機動小隊趕到現場,發現確實有幾個男子試圖闖崗,趕忙上去支援,“他們一個說出入證忘帶了、一個說要去衚衕裡的醫院瞧病,沒有出入證,想盡辦法要進衚衕,不願意檢測體溫和登記,沒辦法,我們堅決說不!後來他們說自己是來突擊檢查的民警,出示出入證和警察證證明身份,原來是虛驚一場。”

保障清潔、守護黑夜,我們是東城社工!


東城社工,我為你自豪!

抗擊疫情,眾志成城。

他們或在東城工作、或在東城學習、或在東城生活,他們用自己滿腔的熱忱、不負使命的信念、專業的工作能力,構築群防群治的人民力量。

因為他們始終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勝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他們是東城區疫情防控走上考場的考生,他們在考卷上寫下共同的名字——東城社工,這份考卷成績幾何,相信分數自在人心。

他們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聽到有人對他們說——東城社工,我為你喝彩、我為你而歌、我為你自豪!

請允許我們驕傲地說一句:“我們都是東城社工!”


文字|洪珊

圖片源自往期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