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弱到強的秦,如何擴土開疆,走向六國統一,這裡面誰的貢獻最大?

大馬哈魚12


秦帝國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有三個最重要的時期。

第一,秦穆公時期。秦本來是西邊的一個小國。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由余等賢臣,勵精圖治,開疆拓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為秦國以後的發展奠定了了基礎。

第二,秦孝公時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獎勵耕戰,使秦國迅速富強起來。逐漸蠶食侵凌諸侯。

第三,秦始皇時期。經過歷代的奮鬥,至秦始皇時,已基本具備了滅六國的條件。秦始皇任用呂不韋、李斯等智士,蒙驁、蒙恬、王翦、王賁丶李信等名將,不失時機地發動了統一戰爭,統於滅六國而一匡天下。

另外,在秦的發展過程中,還有些人也發揮了重大作用,比如伐蜀的司馬錯,長平之戰的白起,提出"運交近攻"策略的範睢,等等。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一、司馬錯

 司馬錯,秦惠王時期將領,司馬遷的八世祖。學屬縱橫家。曾跟張儀有過爭論,主張先伐蜀再伐韓。前316年從石牛道上縱橫千里,滅掉蜀國。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秋,司馬錯率隴西兵二十萬人南下東攻楚國,迫楚獻出漢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司馬錯之孫司馬靳,為白起部將.司馬錯,生卒年不詳,戰國秦夏陽(今韓城)人,司馬遷的八世祖,戰國中後期秦國名將。

人往往忘不了長平之戰那種血泊裡的偉大勝利,其實那種戰略決戰危險非常,假使趙軍由李牧或廉頗率領,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事實也的確如此,趙軍在長平丟了幾十萬人,但李牧帶回守邊大軍之後,照樣兩次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秦軍,說明秦國純粹從戰場上壓倒趙國並不容易,而司馬錯選擇薄弱方向,輕巧一擊,奠定萬世基業,就顯得高明多了。

二、殺神白起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

 四十九年,秦發兵圍邯鄲失利,秦王親命白起出任圍邯鄲的主將。白起認為前時未能乘長平之勝圍趙,致失戰機,此次圍邯鄲必無功而敗,遂託病不行。後秦昭王與范雎罷免白起為士伍,並強令他遷出咸陽。白起行至杜郵(今陝西咸陽東北)受秦王之迫自殺身亡。

三、滅國狂魔王翦

 王翦戰國末期秦國名將、軍事家,傑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西漢司馬遷認為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秦始皇尊其為師,可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西漢司馬遷認為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秦始皇尊其為師,可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微笑小花one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

商君入秦,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強大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yú)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後,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屍身車裂,全家被殺。

法家思想

商鞅在變法之爭時提到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於山東六國。其次,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最後,法家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著法家“明法”的態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

獨立思想

商鞅獨立的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商鞅主張全農的經濟政策,為此他頒佈了《墾草令》,制定出二十種重農和開墾荒地的辦法。一方面直接或間接的刺激農業發展,一方面打壓工商業。其次,商鞅主張重刑厚賞。商鞅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賞,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國家安定。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嚴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賞立信。第三,商鞅主張重戰尚武,具有軍國主義思想。最後,商鞅主張國家應統一民眾的心智,制定統一的制度,實現統一的目標。


八斗之才曹子建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

商鞅變法是中國古代一次成功的變革記為新發,他讓秦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並且為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而且確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吸取了李悝、吳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國實行變法的經驗,結合秦國的具體情況,對法家政策作了進一步發展,後來居上,變法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他進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擴大了畝制,重農抑商,獎勵一家一戶男耕女織的生產,鼓勵墾荒,這就促進了秦國小農經濟的發展。他普遍推行了縣制,制定了法律,統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權的君主政權。他禁止私鬥,獎勵軍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這有利於加強軍隊戰鬥力。他打擊反對變法的舊貴族,並且“燔《詩》《書》而明法令”,使變法令得以貫徹執行。由於這一切,秦國很快富強起來,奠定了此後秦統一全中國的基礎。正如漢代王充所說的:“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論衡·書解篇》)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秦的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對此後秦國以及秦代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雲夢出土的《秦律》就是在這個變法的基礎上修訂、補充、累積而成。《秦律》也多處講到連坐法,例如戶籍登記有隱匿或不實,不但鄉官要受罰,同“伍”的也要每戶罰一盾,“皆遷之”(即罰戍邊)。《秦律》也把鎮壓“盜賊”放在首要地位,並對輕罪用重刑。例如盜取一錢到二百二十錢的要“遷之”,盜取二百二十錢以上和六百六十錢以上要分別罰作刑徒,盜牛者要罰作刑徒,盜羊或豬的也有相當的懲處,甚至偷採別人桑葉不滿一錢的也要“貲徭三旬”(即罰處徭役三十天)。對五人以上的“群盜”則追捕處罰更嚴。同時《秦律》還有許多對各種逃亡者追捕處罰的規定。

總之一句話,沒有商鞅和商鞅變法,就沒有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沒有商鞅,秦國就沒有統一天下的基礎和本錢。


志愛剪影


秦國曆代君王當中貢獻值最大的當屬秦始皇,他是當仁不讓的。秦始皇最大的貢獻是統一了六國,修築了長城,統一了文字等等,不管是哪一件事情都對後代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他所創造的業績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而且影響非常的深遠,秦始皇是一個對中國歷史有著非常深遠影響的帝王。

1、秦始皇統一了六國

秦始皇在位的時候,各國都呈現出一種分裂的局面,一直沒有辦法得到統一,各國之間的戰爭也是非常的多,一旦發生戰爭,受苦受難的總是黎明百姓,百姓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這個時候是秦始皇滅了六國,最終最終統一了六國,讓國家真正的安定下來,讓六國子民都歸大秦子民。

2.秦始皇修建了萬里長城

我們來看看秦始皇修築的萬里長城,長城的修建無疑是耗費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對後代的影響是非常的大的,三言兩語未必能講得清楚。長城如今已成為農業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線,長城長期了成為國界,對如今局勢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3.秦始皇統一了文字

我們如今使用的文字也歸功於當初秦始皇的功勞,如果不是當初秦始皇統一了文字,那麼如今這個民族便不會擁有一個完整的語言體系。秦始皇統一了文字,文字成為了一個民族的基礎,並且能讓我們沿用至今,這對我們整個民族的貢獻可謂是非常大的。

除此之外,秦始皇的貢獻還非常的多,比如統一貨幣,廢六國史書等等,對後代的影響無疑都是非常深刻的,所以秦始皇配得上從弱小的秦國到大秦帝國的500年中貢獻值最大的帝王這一誇獎。

其次是秦孝公。商鞅就是他不拘一格降人才招來的。秦孝公剛剛即位時,秦國正是內憂外患的時候。要不是秦孝公撥亂反正,招募人才,秦國就完犢子了。通過商鞅變法,秦國才最終走向正規。在此之前,秦國就是一個二流國家而已


世界全史羅銳


個人認為是秦孝公,理由是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改變兵役制度,鼓勵建功封爵,後來所向無敵的“秦銳士”就是這個時期出現的。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這次的變法史稱“商鞅變法”,改變了秦國的本質,所以說秦孝公留給後人的政治資源是前人所不能及的。


玩轉Excel


這個問題分為兩個階段:春秋和戰國。

春秋時,秦穆公作為五霸之一,帶領秦國向東西拓展領土。先是俘獲晉惠公,換取晉國河西地方,隨後攻滅晉國臨近的黃河西岸的小國:芮國、梁國,在野心被晉國察覺後,東向出路被堵住,又向西邊進發,即“霸西戎”,結果是“兼國十二,開地千里”。至秦穆公死,秦人已佔據渭水流域大部分地區,為後來的稱霸奠定了頭等國的基礎。


戰國初,秦國內憂外患,內因奸臣亂政,導致外部魏人趁機侵伐,曾經掠奪的河西土地也被攻佔。直到秦孝公時,商鞅變法,使得秦國上下氛圍為之一新。變法為前後兩次,第一次,以加強嚴刑峻法和富強政策為主,這對後來秦朝的以法家治天下都有著深遠影響,他創制的軍功爵制度,調動了士卒的主觀能動性,並且商鞅自身也有著不俗的武功——他破除了魏國舊都;第二次,遷都咸陽,修築宮闕,統一國內度量衡,剷平舊有土地階級,加強吏治。

總結,按資排輩,秦穆公在第一階段春秋時期,即蓄力階段作出了傑出貢獻;但第二階段戰國時期,商鞅的貢獻居功至偉,這點毋庸置疑的。商鞅變法不僅僅體現在讓秦國家給人足,盜賊絕蹤,甚至於對於秦國的文化也有著不小的促進,本身秦國地處西北戎狄,較之中原不甚開化,商鞅變法革除了大量陋俗,使得文明在秦地生根發芽。


商鞅的嚴刑峻法讓秦人養成循規蹈矩的習慣,特殊的爵賞制度亦使得對外擴張成為秦人唯一的出路。以最強悍、最有紀律的民族,用盡全力向外發展,秦國遂無敵於天下了,後來的嬴政掃六合,統一天下,自然也就順理成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