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有喜 寧波這幢舊廠房搖身一變成了“鄉村婚慶大舞臺”

古色古香的木質門窗,粉牆黛瓦的馬頭牆,沿著一條水泥路走進集士港鎮新後屠橋村,有一幢復古的房子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建築的整體外觀呈現出江南古樸的風格,周邊則是一望無垠的黃燦燦的油菜花,將春日的鄉村點綴得充滿生機與喜色。

黃程程是在去年春天在這幢老房子裡辦的婚禮。拜天地、敬茶,原汁原味的中式婚禮對她來說,是一生最難忘的時刻。但很多人並不知道,承載這對新人甜蜜時刻的這幢復古建築,一年多前還是村裡一座不起眼的舊廠房,現在已搖身一變成了“鄉村婚慶大舞臺”。“老房有喜”正式開啟了新篇章。

動手換“臉”舊廠房成了新寵兒

這座老房子原是一處舊廠房,可進行簡單的工業加工,村裡原先將它承包出租,但其為村裡帶來經濟效益日漸式微,最終舊廠房被閒置,如同雞肋。

前幾年開始,新後屠橋村開始打造綜合農業觀光旅遊。對比周邊其他鄉鎮,新後屠橋村所擁有的豐富特色旅遊資源著實令人羨慕,“接壤城區且有2000多畝優質耕地,在建設農旅結合的新農村中很有優勢。”說這話的是新後屠橋村的婦女主任金金。

但打造鄉村遊,她認為光有景還不夠,比如需要有能供遊客休憩的場所。然而,當時根據相關政策,新後屠橋村並沒有另建新房的指標。“沒辦法那我們就努力想辦法,把閒置舊廠房改造成鄉村遊配套設施。”此時,這幢老廠房理所當然進入了大家的視野,被列入改造計劃。“經過村班子商量,我們當時就決定打造一個有特色又兼具功能的新場所,最後大家都同意鄉村婚慶這個金點子。”

從2017年底啟動舊廠房改造,前前後後一共花了4個月。新後屠橋村黨支部書記羅國雲,是一手操作老房子“換臉術”的“主刀醫生”。他特地請來兩位精通甬派古建築的老師傅操刀,“你看這個磚石瓦片全部是附近村莊裡收集而來,還有這幾個木柱子下的石盤也是收舊而來,找得特別不容易。”

2018年年初,舊廠房重披新衣,掛上了“鄉村婚慶大舞臺”的牌子,面積1400多平方米,可一次容納60桌的喜宴要求,內部更是開闢出13間婚慶專廳,其中一間變身陳列展示廳,將老底子寧波人結婚時所用的器皿、用具,包括紅腳桶、果桶等小木器及瓷瓶等小件統一展示,“在這裡舉行婚禮,新人們不僅可以體驗全套中式傳統婚禮的流程,還能瞭解老底子寧波人結婚的相關習俗。”

摒棄西式90後都愛在這裡辦婚宴

鄉村婚慶大舞臺一開張,就吸引了眾多村民。“如果不是目前還處於疫情防控期,春暖花開,這兩個月你要是想在這裡預訂酒席,肯定排不上,最起碼得提早大半年。”光是金金自己,去年就收到過無數朋友的私下委託,多是讓她幫忙預訂酒席的。

黃程程是台州人,丈夫是地道的新後屠橋村人,兩個90後商量之後覺得在鄉村婚慶大舞臺裡舉辦婚宴最好,“我們提前去看過環境,一排古色古香的小房間連在一起,左邊是供新人專門敬茶的房間,門口有一頂古樸的老式花轎。中間是婚俗器皿展覽館,另外一間還有一張老式千工床。酒桌擺放在正廳中間,前方是舞臺,場地十分寬敞。”

黃程程說,迴歸傳統文化的當下,越來越多像她這樣的年輕人摒棄了西式婚禮,轉而希望舉辦一場古樸而有特色的中式婚禮。這個地方她一看就相當喜歡。

去年3月26日是個好日子,黃程程的婚宴就選在這一天。自2018年新後屠橋村舉辦第一屆油菜花節開始,這裡成片的油菜花地就出名了。黃程程的這場婚宴正好成了許多賓客踏青賞花的契機,“大家提早就做好了攻略,上午賞花拍照,傍晚參加婚禮,相比在酒店裡舉辦婚宴,許多朋友都覺得我的婚宴含帶的附加值比較高。”

金金說,截至目前,鄉村婚慶大舞臺已經完成了28對新人的中式婚禮體驗之旅。看新人們的反饋都這麼好,村裡索性就把臨近的一處垃圾房打造成了遊客接待中心,並在鄉村婚慶大舞臺門前開闢一處鄉間草坪,希望以此來滿足年輕人對西式婚禮的需求。而現在不光是舉行婚宴,大舞臺更是成了引領全村人精神文化的場所,“講座、文藝演出都會放在這裡舉行,村裡誰家有老年人想要辦壽宴,或者來辦謝師酒,都會首選這裡。”

村裡一年四季皆有不同顏色

換臉後的老宅子成了村裡精神文化的地標處,同時也串聯起村子的經濟命脈。利用天然的地理優勢,培育、發展和壯大特色農業產業,用文化+旅遊來實施農村旅遊全域發展戰略,一幅鄉村振興的“五彩畫卷”正在徐徐展開。金金說,“除了這兩年村裡種植的200多畝油菜花,我們村還有100多畝桑葚、100畝葡萄、15畝菱角以及向日葵、梨樹等,加上小麥和水稻,村裡一年四季花果飄香啊。”

一年四季皆有不同顏色,瓜果飄香的新後屠橋村吸引了很多遊客慕名前來採摘遊。周忠生是村裡的桑葚種植戶,回想早些年,大多數寧波人都不知道寧波還有個新後屠橋村,“種出來的桑果沒人買,愁銷路愁死人。”

隨著村子旅遊項目的開發,村裡的知名度逐漸提高。2018年初,新後屠橋村還被評為“省2A級旅遊村”。旅遊品牌打響了,全村經濟就蹭蹭上漲,村民的腰包自然就鼓起來了,這樣大家就能抱團一起發展新的農旅產品和項目,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比如第一年舉辦首屆油菜花節,直接為村民帶來每畝田新增1萬元收入的經濟效益,而後種植戶們就開始思考,接下來還要種點什麼。像周忠生這樣的桑葚種植戶自此就不愁銷路了,“去年五一,許多家庭選擇親子游,到後面幾天來的遊客連還未成熟的果子都摘走了,對比以往種植戶使勁往外推銷都難以賣出去的情況,現在我坐在家裡就可以收錢了。”

金金透露,接下來村裡還將繼續推進“旅遊+農業”的發展模式,繼續在土地上做文章,“引進外來的水果品種,像火龍果等,發展一條農業觀光旅遊的線路,這些計劃目前都在醞釀當中。”

寧波晚報記者吳丹娜 通訊員孫勇金金文/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