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詠醫者情懷 鼓舞抗疫士氣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牽動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疫情之下,人們更加深刻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持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更加深切體會到醫務工作者的無私奉獻精神。在文學場域,關於文學與疫情關係的討論,那些聚焦醫療題材的文學作品,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醫療題材文學是以衛生、健康、醫療等相關行業為主要題材和背景的文學作品,它以疾病書寫、醫患關係、醫院見聞等為寫作主題,注重塑造醫務工作者形象,並以文學的方式記錄個體生命的心靈遭際與精神顫動。近些年來,那些與衛生、醫療題材有關的作品,表達作家對生死命題思考的作品,得到了文學期刊的持續關注。

據《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介紹,《人民文學》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對現實題材文學創作的挖掘。新時代的重大醫療事件是文學創作應當反映的重要對象。陳言的報告文學作品《阻擊埃博拉》(2019年第8期)講述在非洲埃博拉殘酷疫情之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院科學家陳薇少將及其團隊積極參與抗擊病毒、實施人道主義救援的真實故事。中國科學家團隊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下實施醫療救助,挽救無數生命,是新時代的醫者仁心精神在國際人道主義救援中的體現,展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榜樣擔當。楊義堂的報告文學《泰山做證》(2019年第10期)講述在王兆俊、仲崇祜、程義亮、李志誠等眾多醫療工作者“舍小我、為大我”的不懈努力下,山東省先後消滅黑熱病、絲蟲病、瘧疾三大寄生蟲病的經過,突出了醫療科研工作者不逐名利、默默奉獻的高尚精神。《人民文學》2020年第3期推出由晉浩天、章正創作的非虛構作品《那些匆匆而過的英雄本來如此平常》,將目光鎖定在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快遞小哥、環衛工人、“專車”司機、防疫志願者等平凡的英雄人物身上,從多個側面、多個角度、多重細節還原他們在前線的真實歷程,表明正是這些平凡而又不凡的英雄,譜寫了武漢全民戰“疫”的動人篇章。

“創刊至今,《當代》有969篇作品中包含了‘醫生’這一詞彙。在1979年創刊號上,刊發的紀實文學《她有多少孩子——記著名婦產科專家林巧稚》,寫出了這位中國婦產科學先驅的高超醫術和醫者仁心。”梳理《當代》近10年來刊發的醫療題材文學作品,《當代》主編孔令燕認為,大體可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是著力塑造以醫生為主要角色的文學作品。比如高眾的長篇小說《白衣江湖》(2014年第6期),寫在市場經濟衝擊下,醫生在術與德之間的困境與堅守。第二類是圍繞某種疾病而展開身體經驗的敘述。畢淑敏的長篇小說《血玲瓏》(2001年第1期)呈現人類情感與醫學倫理的兩難困境。長江的紀實作品《你,“澳抗陽性”嗎?》(2004年第2期)呼籲反抗對乙肝病毒攜帶者的社會歧視,並鼓勵患者積極追求美好人生。任曉雯的《換腎記》(2018年第3期)以器官移植“換腎”事件寫盡家庭關係的曖昧與衝突,將“疾病”從宏大隱喻中抽離,還原為當代日常生活經驗,並以此作為人性、關係、情感的“實驗石”。第三類則摹寫人在疾病之中的心靈狀態和感受。史鐵生的長篇小說《我的丁一之旅》(2005年第6期)深入思考了生存的困苦與惶惑,追問活著的意義。周大新的《安魂》(2012年第4期)詳敘了兒子病痛之際的掙扎和父親的痛苦無奈,作品對愛與痛有著透徹與清醒的表達。第四類則涉及對前沿醫學科學的講述。李春雷的《生在無人區》(2018年第4期)記錄深圳的一群高科技人才如何破解生命的密碼、用基因干擾來療救人類至今無法攻克的病痛,體現了文學對醫學前沿的關注和展現。

《十月》雜誌曾刊發王蒙的《名醫梁有志傳奇》(1986年)、陳沖的《不自然的黑色》(1989年)、陳中華的《癌病房之怨》(2016年)等與醫療題材有關的小說。《十月》主編陳東捷表示,近10年來,《十月》始終堅持對社會現實發展與演變的深度關注,以文學的方式處理社會題材,表達生命的複雜體驗和廣闊的社會見聞。醫療題材作品直接面對人的疾患,表現出人在生命處於非常態甚至極端狀態下面臨的考驗,能提供特殊的經驗形態。甚至有時候,作家不得不在小說中直面生死問題。例如,胡性能的小說《生死課》(2017年第5期)寫殯儀館工作者的故事,講述小說主人公在生死之間的掙扎與見聞。在“科技工作者紀事”的欄目中,2017年第1期刊發餘澤民的《金刀大天使——記安貞醫院心臟外科專家來永強教授》。作家用散文的筆調書寫醫者來永強工作日常的細節與心境。這位“守護心臟的天使”救治了大量心外科疾病患者,面對高強度的工作、持續性的高壓力,仍然選擇負重前行。2019年第2期刊發馬拉的紀實作品《凡是過往,皆為序章——記天壇醫院常務副院長王擁軍》記錄了醫生王擁軍的職業成長經歷、基層實踐經驗,以及勇攀醫學科研高峰的事蹟。

醫療相關題材作品是《北京文學》近些年來較為關注的領域之一。《北京文學》主編楊曉升介紹,近10年來,《北京文學》在中短篇小說之外,更多以非虛構的體裁呈現出人類面對疾病的特殊體驗,也觀察著中國醫護群體的整體發展情況,對醫療題材更重社會性的考察。從早期聚焦看病難、醫患關係等社會議題,到關注特殊患者群體、關愛邊緣人群、醫護人員事蹟等故事,這些作品以實錄精神展現出變遷的時代之中個體與社會的關係、生存與死亡的矛盾、奉獻與犧牲的抉擇等豐饒複雜的命題。例如,林遙的報告文學《世界屋脊上的北京門巴》(2016年第8期)記錄了近20年來從北京前往西藏的7批近百名醫護工作者在高寒之地救死扶傷、守護生命的故事。這些首都醫務工作者將醫者情懷留在高原之上,與藏族同胞建立了深厚友誼,用勤奮和智慧詮釋著“蒼生大醫”的情懷。方格子的《我在人間一百年——麻風病人口述實錄》(2017年第6期)是對麻風病人這個特殊生命群體生存現狀的真實尋訪,呼喚生命的尊嚴和社會的關愛。胡啟明的報告文學《一個異國護士的中國夢》(2016年第10期)講述一位英國護士來到中國開設一家兒童臨終關懷中心的故事。作者用深情的文字記錄下別樣的生命告別方式。《精神病院採訪實錄》(2018年第9期)是作家周芳以義工身份深入精神康復中心工作近一年,用心記錄下醫務工作者、精神病患者和病患者家屬們的特殊人生。

《天涯》雜誌也刊發過不少醫療題材的作品。《天涯》副主編林森說,醫療領域有很多的專業知識,一般作家難以進入。《天涯》所刊發的相關題材作品,大都是由醫生、護士、患者及其家屬寫的,有一些是作家進行實地採訪之後寫的。例如,《天涯》刊發過江蘇金壇醫生於建新以“老於頭”為筆名寫下的多篇短篇小說。這些作品後來結集為《和靈魂一起守夜》出版,其中有身體之疾、心靈之傷,有救死扶傷的醫者仁心,還有醫院各個崗位中的平凡人如何煥發出生命的光輝。艾雲的《寒冷的2006年夏天》(2014年第1期)寫到了自己患病後在中醫的救治下恢復健康的過程。周芳在《重症病房裡的生與死》(2017年第2期)中將目光聚焦“重症病房”這個上演人生百態的場所,在此發現人性的晦暗與光芒。王萌萌的非虛構作品《沉重的飛翔》(2019年第6期)講述自己遭遇癌症的心路歷程,直面生命的傷痕、靈魂的痛苦,用堅韌的耐力、無畏的心態,開始和惡疾作鬥爭。此外,《天涯》還組織過一些關於身體疾病的討論小輯。身體的問題,不只和身體有關,而是牽涉到精神、意識,牽涉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從一個身體疾病的切口進入,可以映照到整個社會的諸多問題。耿佔春、東君、祝勇、狄金華等學者、作家,曾在《天涯》刊發過關於疾病、關於中醫的思考文章。像大家所熟知的史鐵生的《病隙碎筆》,也是在《天涯》刊發的。《天涯》對這個題材的持續性關注,其實源自於一個最基本的理念:我們所有的精神生活、社會活動,都牽繫在“身體”這一基礎之上。

近年來,《上海文學》非常關注記錄疾病、書寫真實心路歷程與思考關懷的作品。《上海文學》副主編崔欣介紹說,這些作品大部分基於寫作者自身的經歷。例如,“80後”女孩沈熹微的小說《深夜麵條》(2015年第10期)以患者的醫院見聞、病友的觀察為重點,在深沉的痛苦之中尋找點滴光亮,自有打動人的情懷。張辛欣非虛構專欄“以歌當哭”(2018年第7期至2019年第10期)結合自己一家人的經歷,描述美國醫療現狀,揭露美國醫療體系弊端。彭小蓮的中篇小說《入住癌病房》(2018年11期)源自作者的真實經歷,是這位電影導演、編劇生前發表的最後一篇小說。小小的空間成為各種人生風景的微縮,既顯示著癌症病房裡的世態炎涼,也包含病友間的關懷與鼓勵,還有對醫護工作者的致敬。常小琥的中篇小說《長夜行》(2019年第3期)源自作者多年實地調研,將醫院作為切片放在文學的顯微鏡下,寫出了醫療體系中人與人之間不動聲色的複雜關係,也讓人看到了醫者捍衛職業道德的光芒。

在疫情之下,越來越多的作家加入到相關題材的創作之中。這是作家用文學之筆書寫現實,用文學的光來溫暖人心的有益途徑。相信會有更多的作家真實記錄下這場疫情下的人間大愛,吟詠醫者精神,鼓舞抗“疫”士氣。(康春華)

吟咏医者情怀 鼓舞抗疫士气

點擊查看人民網貴州頻道新冠肺炎疫情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