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有八位夫人,呂雉為何只對戚夫人下手?


你是想說戚夫人“No zuo no die”,死了活該嗎?

那我覺得你真是毫無良知啊,人彘這種操作怎麼說都是滅絕人性。更何況,呂后對劉邦的其他侍妾也沒手軟,她們又怎麼得罪呂后了?

呂后對戚夫人的報復,大家都知道了,這裡不再贅述。

然而,除了戚夫人以外,劉邦的其他後宮夫人其實也沒有什麼好下場。根據《史記》的記載:

  • 及高祖崩,呂后夷戚氏,誅趙王,而高祖後宮唯獨無寵疏遠者得無恙。

  • 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


這裡寫得清清楚楚:

凡是像戚夫人那樣,受過劉邦寵愛的後宮姬妾,全都被呂后幽禁起來。

在這些後宮裡面,只有那些根本不受寵愛的、一年帶頭見不到劉邦幾次的人,才沒什麼事。

想是逃脫呂后報復的人,如漢文帝劉恆的母親薄姬。

呂后放過她,不是因為厚道,只是因為這個人不得劉邦的寵愛。


根據史書記載,薄姬利用管夫人、趙子兒爭寵,生下兒子劉恆後,就“希見高祖”。

只有守活寡的人,呂后才會放過她。根據《史記》的記載:

  • 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后。

這能說是呂后為人厚道嗎?不能。

只能說是薄姬看透了呂后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所以才想出計策保全自己。

總而言之,呂后下狠手對付的人不只是一個戚夫人,劉邦的其他女人,凡是得寵的,她都沒放過。


HuiNanHistory


劉邦那麼多夫人,為什麼呂雉偏偏對戚夫人下狠手呢?

是因為劉邦專寵戚夫人?僅僅是因為女人間的爭風吃醋嗎?當然不是,相對那個年代的女人來說,呂雉並不是一個小肚雞腸的女人。



呂雉之所以狠毒的對待戚夫人和她的兒子趙王劉如意,是因為戚夫人曾經幫兒子劉如意競爭過太子之位。



劉邦寵幸戚夫人,又覺得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更像自己,愛屋及烏,想改立劉如意為太子,結果遭到群臣的反對,此事只好作罷,但這次政治危機對呂雉來說卻是耿耿於懷。

對於呂雉來說,女人間的勾心鬥角爭風吃醋還可以容忍,但是政治上的威脅卻不能原諒。



劉邦死後,太子劉盈登基繼位,呂雉對戚夫人下狠手,拔髮,割舌,去四肢,把活生生的一個美人殘忍的弄成了人彘。

趙國是當時最富足的諸侯國,呂雉同樣視為威脅,而戚夫人“子為王,母為虜”更進一步提醒了呂雉,趙王一旦得知他目前的情況,自然不會饒了他,於是趁著趙王劉如意來京,派人殺了趙王。



可見,在古代王室,一旦參加過皇位的競爭並最終失敗者,很難得到善終。就是放在現在,誰又不會對曾經的競爭對手心有餘悸呢?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喜歡歷史的關注“津城沐雨”哦,更多歷史精彩,歡迎大家一起探討。


津城沐雨


戚夫人也算是出身於名門之家,是姬姓周王室的後裔,其家族有功於漢室而成為漢王室的親戚。《百家姓考略》記載:“漢有戚鰓, 高祖戚夫人父,封臨轅侯。”

劉邦當時還是漢王的時候,就跟戚夫人在一起了;很是寵愛,並且生有一子叫劉如意。劉邦一統天下之後,呂后也容顏衰老,一直不得到劉邦的臨幸,作為女人來說,得不到丈夫的疼愛,自然會把氣灑在戚夫人的身上。但由於劉邦在世,呂后也不敢把戚夫人怎麼樣。

戚夫人經常陪伴劉邦的身邊,經常吹耳邊風,希望劉邦廢掉呂后之子劉盈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如果不是大臣們的反對,劉邦早就聽信戚夫人的話,廢了劉盈的太子之位。這怎麼能不讓呂后產生恨意,你可以奪走我的男人,我忍了,但你還想奪走我兒子的江山,這還不得恨上加恨。

漢十一年(前196),劉邦重病在身,戚夫人日夜侍奉皇上,趙王如意常被抱在皇上面前,劉邦說‘終歸不能讓不成器的兒子居於我的愛子之上。鐵了心是更換太子。

漢十二年(前195),劉邦隨著擊敗黥布的軍隊回來,病勢更加沉重,愈想更換太子。張良就勸諫劉邦不要改立太子,但劉邦不停,張良只好託病不再上朝理事。

劉邦有一次設宴,太子在旁侍侯。商山四皓跟著太子,劉邦大驚。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小步快走離去。

劉邦目送他們,召喚戚夫人過來,指著那四個人給她看,說道:“我想更換太子,他們四個人輔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經形成,難以更動了。呂后真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人抽泣流淚,劉邦起身離去,酒宴結束。最終沒更換太子。

劉邦去世後,對那些為高祖侍寢而得寵幸的妃子如戚夫人等人,呂太后非常氣憤,就把她們都囚禁起來,不準出宮。而薄姬由於極少見高祖的緣故,得以出宮,跟隨兒子到代國,成為代王太后。呂后最怨恨戚夫人和她的兒子趙王,就下命令把戚夫人囚禁在永巷。


戚夫人在永巷被囚禁時做了一首《戚夫人歌》:“兒子為王,母親為奴,一天到晚舂著米,常與死亡相伴!相隔三千里,誰能告訴你?”戚夫人在詩中如泣如訴,字裡行間充溢著慘悽憂鬱之情,卻沒有人能把自己這種處境告訴那遠在千里之外的兒子。她多麼希望能有人來救她脫出這無邊的苦海啊!她在呼喊,在求救,這也是她能採用的僅有的呼救方式。

呂后砍斷了戚夫人的手腳,挖掉她的眼睛,用火燻燒她的耳朵,又給她喝啞藥,讓她住在豬圈裡,起了個名字叫“人彘”。


風雪西樓夜


歷來就有人說戚夫人無能無鬥志。沒智謀而只知道哭哭啼啼。其實從呂后後來殘害她母子的內容和手段來看,戚夫人也算厲害角色,否則她就同劉邦的其他女人一樣庸庸碌碌,平淡無奇了。


呂后在開始也平常,得權有勢後才是一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妒婦。她的經歷和地位,決定了她一定要排除萬難去當"大姐大”。劉邦自不必說他,他有多少老婆,呂后是管不了的。當秦民時,劉邦都在外面亂整,呂后都管不了。自沛公而漢王而皇帝,那些小婆娘的數量成倍增長。劉邦活著,自然護小。呂后無可奈何。這期間,先納魏王豹美人薄姬,生子劉恆,再納了定陶美人戚姬,一年後生了劉如意;其他無名有姓的,或者無名無姓的就多得不計其數了。


呂后之所以對戚夫人下手狠,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爭寵。呂后在彭城大戰後被俘入楚營,項羽扣押了了她和太公三年之久。她自然少見劉邦,戚夫人無疑就是劉邦身邊的的一寵妾了。呂后恨,但無奈。這爭寵的結果,就是爭位,劉邦無換王后之意,但經不住戚夫人糾纏,恐怕也有扶戚夫人為後之意了。呂后後來整戚夫人,一定有這個原因。第二是為兒子的儲君問題。如果說爭寵失敗,呂后可認輸,但關於劉盈與劉如意的儲君之爭,呂后就把戚夫人恨死了。只是劉邦在,呂后不能出氣。

這兩點,其實都可以當作,妻妾爭寵——妻妾爭位——妻妾為子嗣爭太子位。反正這妻妾不和,必有勝敗。這對激烈爭鋒的女人,都用盡手段來為自己為兒子爭生存之地,就看命運傾向誰了。


劉邦死後,呂氏勝出,從她殘害戚夫人的方方面面,說明戚夫人當時就是她強勁的對手。戚夫人差點敲翻呂后的地位,差點讓劉邦更換太子成功。也實在是個厲害角色。比呂后以外的女人敢於鬥爭,敢於爭取可以實現的目標,為兒子的前途奮不顧身。

只是僅僅差那麼一點而已。 要不就沒呂雉什麼事了,她也成為如意皇帝之母戚太后了。


劉一千五


沒有在別人的處境,就永遠不知道別人當時到底遭遇了什麼!

人們只當呂雉的性格是相當狠毒,所以才會對戚夫人下狠手。但這只是一部分原因,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戚夫人肯定做出了讓呂雉深惡痛絕的事情。

呂雉原本就是劉邦的患難夫妻,在劉邦一窮二白的時候下嫁給他的,後來還被項羽抓住過,可以說吃盡了苦頭。



好不容易熬到了頭,劉邦打下了天下,她也如願當上了皇后。

這時候卻跑出來了一個年輕漂亮的戚夫人,還給劉邦生了一個聰明的兒子劉如意。

這戚夫人平時也囂張跋扈,枕邊風吹得也厲害,一來二去,劉邦就動了換太子的念頭。

而且這戚夫人也不是省油的燈,她的野心那是相當大。她屢次陷害呂雉的兒子劉盈,和女兒魯元公主,為了讓自己兒子劉如意當上太子,她也是不擇手段。

這時的呂雉非常的惶恐,也對戚夫人充滿了恨意。自己受了這麼多苦才得到今天的地位,居然這麼輕易就被戚夫人給奪走了,她哪裡肯甘心。於是她想盡各種辦法,走各種關係,但是任然沒有改變劉邦換太子的決心。最後她求到了張良出馬,把不問世事的商山四皓請來輔佐呂雉的兒子劉盈,這才阻止了劉邦換太子的想法。



直到劉邦去世,劉盈繼位,呂雉才大鬆一口氣。但她還是沒有絲毫懈怠,她把一直以來讓她如坐針氈的戚夫人給囚禁了起來。

如果戚夫人老老實實的認命也就罷了,誰知道戚夫人不安份,她在被囚禁的時候唱了一首《舂歌》:

“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

這首歌傳到了呂雉的耳裡,呂雉大發雷霆。這又勾起了她的擔憂:劉如意性格得到了劉邦的真傳,而自己劉盈生性懦弱,而且體弱多病,劉邦的很多舊臣也比較擁護劉邦之前的換太子想法。要是自己兒子哪天一不小心死了,大臣肯定讓劉如意當皇帝,那還得了!要是自己還在世的話,那戚夫人指不定得怎麼害自己!

此時此刻,呂雉對戚夫人的恨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於是呂雉設計殺死了劉如意,然後開始瘋狂加害戚夫人,把她的手腳砍斷,燻聾了她的耳朵,把喉嚨灌啞藥,關在豬圈裡,作為為“人彘”。



呂雉是夠狠!但是她的狠也建立在別人對她的狠之上,如果她不狠,受傷的只能是她自己。狠習慣了,也就覺得理所當然了。


博古論今天


呂雉是一個雷厲風行、手段毒辣的女人,劉邦去世後,憋了十幾年的怨恨終於可以發洩了,所以屬於劉邦的女人她都沒有放過,只不過是處理的方法各不相同而已。

呂雉把這些女人分成了三類:第一類,受劉邦寵幸的;第二類主去爭寵的;第三類,劉邦還沒來得及臨幸的。
(呂雉劇照)


第一、二類都沒有好下場,基本上是被呂雉折磨致死,具體怎麼個折磨法,史書一筆帶過。第三類還算幸運,幸運的是沒有真正成為劉邦的女人。所以即沒對呂雉構成威脅,又沒惹呂雉上火生氣,所以被呂雉打包送給了劉邦的兒子們。

最幸運的莫過於漢文帝的竇皇后了,也就是漢武帝都要看臉色的竇老太后,她就是劉邦的第三類女人。而戚夫人屬於第一類和第二類的並列,別外又加了一個爭奪太子之位,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想不慘都不行。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因禍得福,一種卻因福得禍,戚夫人便是後者。

戚夫人是劉邦起兵之初攻打定陶時得到的女人。人不但長的漂亮,而且能歌善舞,腰像水蛇一樣柔軟,每當她翩翩起舞的時候,劉邦看的是如痴如醉。當戚夫唱歌的時候,劉邦還會忘情的附合起來。所以儘管劉邦四處征戰,但一直把戚夫人帶在身邊。戚夫人也算是陪著劉邦從戰火中走出來的女人。


劉邦受封漢王的第二年就立了劉盈為太子,當時戚夫人最多也就是剛懷上劉如意。劉邦稱帝之後,冊封了呂雉為皇后,當時的戚夫肯定也有當皇后的想法,但是比不過呂雉髮妻的身份,何況兒子被立了太子,母以子貴顯而易見,戚夫人只能默默承受。讓戚夫人欣慰的是,呂雉雖是皇后,劉邦寵幸的女人還是自己,所以她覺得還有機會。

自從呂雉計擒了彭越、誘殺了韓信,劉邦就對她有了芥蒂。劉邦覺得這樣的女人慾望太強,野心太大,等自己去世之後,不但戚夫人母子不能自保,就連兒子劉盈也會被排擠掉。於是劉邦萌生了改立劉如意為太子的想法,一來劉如意聰明才智,強劉盈數倍,二來給戚夫人母子一個平穩的將來。

結果可想而知,一定是戚夫高興,呂雉愁。

呂雉不是好對付的,就連彭越和韓信這樣的悍將她都敢收拾,還對付不了戚夫人嗎!戚夫人唯一的本事就是在劉邦的懷裡述苦、抹眼淚,而呂雉早就把朝中大臣拉攏近身。所以,最終戚夫人的夢想不僅無疾而終,還給自己樹了一個大仇人。

劉邦去世後,戚夫人的好日子就結束了。但是呂雉沒有馬上殺戚夫人,女人對付女人,有的是辦法,她想讓戚夫人體驗活著的痛苦。於是呂雉給戚夫人帶上刑具,每天不停的幹一些粗活。戚夫人養尊處優這麼多年,自然也受不了這樣的罪,所以一有機會就唱一些哀怨的歌曲,希望引起大臣的注意,或許能給她鳴冤叫屈。

戚夫人越是不“安分”,呂雉越是火冒三丈,索性給戚夫人來個更惡毒的,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人彘”就被呂雉創意了出來。

如果戚夫人能做到忍辱負重,主動迎合順從呂雉,也許沒有那麼慘的結局。相比較文帝的母親薄姬就是一個聰明的女人,她從來就沒有爭過什麼,到頭來得到的卻最多。
(戚夫人劇照)


從某種意義上講,戚夫人是被劉邦寵壞了,恃寵而驕。劉邦給了她夢想,但沒有給她變為現實,結果還把她推在一個尷尬的境地。這就是戚夫人的不幸,也是帝王身邊女人的普遍命運。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呂后是個女政治家。本來,女性一般偏感性,而太過感性是不適合作政治家的。呂后則兼具感性與理性兩方面的特點。

從感性的方面來說,一個女人對丈夫的其他女人、尤其是自己失寵後丈夫特別寵愛的女人,肯定會有切骨之恨。這是“奪夫之恨”,是情敵。劉邦的夫人雖多,戚姬最受寵愛,這就註定了呂后恨之入骨。

另一方面,劉邦的兒子也不少,但只有戚夫人所生的劉如意,差一點被立為太子,取代呂后所生的劉盈。

奪嫡之爭有多激烈,有一個小細節可以說明:劉邦在朝堂上提出易儲,大臣們堅決反對,下朝後呂后向反對的大臣行跪拜之禮,以感激對方保全了劉盈——劉盈是個寬容善良的人,但性格相對軟弱。可以想像,如果是劉如意繼位,因為如意年少,大權勢必落到其母戚姬的手中。而戚姬就算再弱智,也不可能置曾被立為太子、在朝中受到相當擁護的劉盈於不顧。那麼,劉盈,以及他的生母呂后,下場未必會比現實中的戚夫人母子更好些。

這是政治鬥爭,以政治利益為目的,而不是以善惡作為依據。


老卻英雄似等閒199


原因很簡單,劉邦的其他夫人對劉邦的影響沒有戚夫人那麼大,對呂后威脅也就不大了。

若只看劉邦、呂后、戚夫人他們三人之間的故事,可以腦補出一出狗血的愛情電視劇,還是正在熱播的那種。

原配呂后嫁給男主劉邦後,不僅為男主操持家務還得忍受長嫂的百般刁難,甚至為了男主的事業不惜以身犯險深入敵營。而男主事業有成後,便嫌棄人老色衰的原配,並且找了個年輕漂亮、能歌善舞的小三戚夫人。

原配心氣高傲,對此事非常不甘,便時常與小三爭風吃醋,奈何男主卻事事偏袒小三,面對得意洋洋的小三,原配只得忍氣吞聲,避其鋒芒,還曾一度回老家居住,眼不見心不煩。

不久後小三生了個兒子,非常得男主歡喜,見此小三便不顧禮俗,對男主吹枕邊風,讓男主立自己的兒子為家業的繼承人,這一想法得到了男主的同意。

原本家業的是原配的兒子,現在小三卻想奪去,惹得原配非常焦急,幸好原配找來高人相助,此事才沒有成功。但原配對小三的怨恨之心卻日益強烈,因此當男主去世後,原配便毫不留情的殘忍收拾了小三。

至於為何原配不收拾其他小四、小五、小六,是因為她們對呂后構不成威脅,即便是有也不過爭風吃醋,相比起備受寵愛,在劉邦很有地位,同時還一度想奪走呂后兒子的太子之位的戚夫人,她們真得算不得什麼。


溫酒煮水


一.戚夫人是劉邦生前最寵愛的妃子

呂雉比劉邦小十幾歲,但卻是劉邦明媒正娶的妻子,正牌的原配。雖然劉邦在呂雉之前與同村的曹寡婦有染並且還生了長子劉肥,但是劉邦始終沒有給劉肥的母親正式的名分。呂雉不但沒有將劉肥的母親是為爭寵的威脅,反而將劉肥是為自己的庶長子。



可是戚夫人就不一樣了,戚夫人是在呂雉和劉太公被項羽關押在楚營期間追隨劉邦的。在這期間呂雉內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己和孩子在楚營受苦受難,而自己的丈夫卻跟其他的女人在外面逍遙快活。在呂雉的心中,劉邦與戚夫人的結合就是精神出軌!

二.戚夫人所生的劉如意威脅到了劉盈的太子地位。

呂雉對戚夫人痛下殺手的最主要原因是劉邦與戚夫人所生的三皇子劉如意威脅到了自己兒子劉盈的太子地位。劉邦不僅對戚夫人及其寵愛,對他們的兒子劉如意也是十分的疼愛,為此還曾經有過廢立太子的想法。只是後來迫於各方壓力和綜合考量,不得已放棄了更換太子的行為。

劉邦的這一舉動給戚夫人和劉如意帶來了殺身之禍!在漢高祖劉邦去世之後,呂雉用了極其殘忍的手段將其夫人制成人彘,皇三子劉如意也被呂雉毒酒鴆殺。


並不是呂雉對劉邦的其他夫人和皇子有好感,最關鍵還在於其他夫人和皇子有沒有威脅到自己兒子劉盈的皇位和染指自己的權力,皇子當中除了劉如意,劉邦的其他幾個有權力慾望的兒子也被呂雉先後殺害。反而是當時行事低調的薄姬和皇四子劉恆母子掩人耳目的逃過了呂雉的魔掌。

由此可見,呂雉作為一個老練的政治家其行事作風絕不是任意而為,而是有其理性考量的。其背後考量的標準無外乎是權力!


亙古懷念說史


如果我說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的話,可能很多人會站在道德和人性的高度開對我進行批判了。呂后放過了漢文帝劉恆的母親薄姬,對戚夫人進行了瘋狂的報復,對於其他人正史裡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劉邦的夫人不少,但是威脅到呂后的卻只有戚夫人一個,為了戚夫人,劉邦一度產生了廢長立幼的念頭。呂后對於戚夫人的恨意不是狹隘的爭寵那麼簡單,事實上,呂后獨立且極有主見,用司馬遷在《史記》裡的說法,呂后為人堅韌剛毅,呂后是一個十分成熟和自信的政治家,這也是司馬遷將呂后的生平記入《呂太后本紀》的原因。



記得劉邦去世之後,匈奴的冒頓單于曾經給呂后寫過一封信,信中竟然說自己在匈奴偏遠之地缺少人的陪伴,呂后也新近喪夫,想邀請呂后的匈奴陪伴自己。對於冒頓這樣汙衊性的語言,呂后選擇的隱忍。她回信說:“我年老色衰,無力侍奉冒頓單于,但為了兩國秦晉之好,大漢可以選派年輕貌美的公主嫁給冒頓。

有人說呂后喪權辱國,可是在當時匈奴強大、漢朝衰微的情況下,呂后所此舉是犧牲個人之榮辱,而全的國家之大義,且秉承了劉邦定下的與匈奴和親的國策。

因此不是呂后氣量狹窄、容不下戚夫人,而是戚夫人和她的兒子劉如意直接威脅到呂后和其子漢惠帝劉盈的統治地位。大漢的江山可以說一半是呂后及呂氏家族輔助劉邦奪得,呂氏家族在劉邦創業過程中出人、出錢、出力,呂后的兄長也因戰事而死。

大漢的天下是劉邦和呂后創立的,而戚夫人卻半道插了進來,憑藉劉邦的寵愛,妄圖謀奪大漢的天下,讓兒子劉如意成為大漢天子,這是呂后無論如何都接受不了的。呂后還可以接受劉邦寵愛其他的妃嬪,可以接受劉邦對自己並無憐愛之心,但是絕不能容忍將大漢天下拱手交給毫無政治經驗的戚夫人和乳臭未乾的小孩劉如意。

劉邦在世時,戚夫人不斷的向劉邦哭訴,意圖劉邦改立劉如意為太子。劉邦去世後,她自己在寒宮仍然不知收斂、抱怨連連,並聲稱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為趙王,日後定可以救自己出苦海。這些話,怎麼可能逃過呂后安插在她身邊的耳目的耳朵呢?


從醫學常識來講,戚夫人被做成人彘這件事本身就存疑。在古代醫療條件並不發達的情況下,人如果遭受此酷刑立刻死幾乎是必然的,根本挺不到看到漢惠帝劉盈的那一刻。很多事情就算正史有載,也不能全信、不能妄聽。

在中國古代男權社會的背景下,呂后作為登上權力頂峰的女子,為人所詬病是可以理解的。這和後來的武則天如出一轍,可以說呂后是武則天的榜樣,女子要登上權力的巔峰必然有非常的手段,從謀略、膽識、胸襟、氣度等各個方面必然超出他的對手一籌。無非常之手段,難成非常之功業。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