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學習都應該做“字帖複印機”嗎? 古人是怎麼做的


在當前抗疫的大背景下,很多人通過網絡開始學習書法,絕大多數老師都要求臨摹字帖就要做到一筆一劃完全像字帖,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就代表不能學好書法,在專業院校也是如此,都要求學生要做古人一輩子的“奴才”,臨摹就要做到100%像古人。各種書法展覽也漸漸陷入“炫技”的泥潭。表面看來,這種做法好像無可挑剔,細究起來,其實有大謬。


書法學習都應該做“字帖複印機”嗎? 古人是怎麼做的

董其昌作品


有研究表明,我們眼睛能看到的世界可能只佔到全部世界的5%不到,書法也一樣,我們通常看到的古碑古帖都是黑色的墨跡或白色的拓片,能看清的無外乎筆法、結構和章法,很多學書者把這三方面當做書法的全部,殊不知,它們在所有書法所蘊含的元素中所佔比例至多能達到10%,剩下的90%都是看不見的東西。前者可教可學,通過視覺,運用正確的方法相對容易掌握,而後者難說難學,只有通過個人的心性去領悟,成為學書者優劣的分水嶺。它們的要素包括力度、速度、節奏、氣韻、意境等等,底蘊來自經歷、學養、見識、性情,最終決定著學書者的風格、水平與成敗。


書法學習都應該做“字帖複印機”嗎? 古人是怎麼做的


書法學習都應該做“字帖複印機”嗎? 古人是怎麼做的

王鐸臨《聖教序》


學習書法要精準臨摹古人,並且要做到筆筆有來歷,這是書法公論,自不待言,歷代留下不少這樣的書法論述:

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大要臨古人墨跡,佈置間架,擔破管,書破紙,方有功夫。明.解縉《學書法》

學書一字一筆須從古貼中來,否則無本。早矜脫化,必規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繼採諸美,變動弗拘。斯為不掩性情,自闢門經。清.梁讞《學書論》

凡事都有個度,古人強調臨摹古人,筆筆有古意,並不意味著所有人、所有時候都應該做“字帖複印機”。當前大家普遍是在追求古人字帖的外觀,以為掌握了這些,就代表臨摹古人做到了絲毫畢現,還號稱字帖“複印機”,殊不知這種臨摹很可能把書法最優良的大部分給遺棄了。外輪廓再像也不能代表達到了極致,相反,太追求外輪廓的相像性,專注力完全在此,反而會限制對書法那些看不見的大部分的汲取。因此臨摹還是應該因人而異或因時而異。


書法學習都應該做“字帖複印機”嗎? 古人是怎麼做的

米芾《珊瑚帖》


我們再來看看古人對臨摹的各種做法:

學一半撒一半,未嘗全學;非不欲全,實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鄭板橋

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讞《平書貼》

學古人書,須得其神骨,魄力氣格,命脈,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讞《學書論》

臨摹用工,是學書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筆,後像行體。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凡臨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剝換,遺貌取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臨摹古人不在對臨,而在神會,目意所結,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議。明.沈灝《畫塵》

不善學者,即聖人之過處而學之,故蔽於一曲。今世學《蘭亭》者,多此也。北宋.黃庭堅《論書》

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黃庭堅《論書》

書法學習都應該做“字帖複印機”嗎? 古人是怎麼做的

楊維楨書法


對照上述古人對臨摹的經典論述,當前做“字帖複印機”的觀點,給書法學習帶來如下誤區:

是不分人的要求精細臨摹。學書法最重要的是因人而異,人各有性情,有的天生細緻,有的天生粗放。細緻的人要求精細臨摹自然是對的,適合他們的個性;對於更多粗放的人,則不能一刀切,因為剛開始他們根本做不到精細臨摹,過分要求就容易把字寫死,事倍功半。

二是不分時的要求做“字帖複印機”。書法有了一定基礎後,如果還要求凡是臨摹皆精細,則永遠寫不出自己的個性來,做一輩子的“書奴”,大部分認真學書法的人,最終沒有成功寫出自己的面貌,這是主要原因。

三是過分較真古人一些偶然出現的筆畫。平時寫字我們都會有感覺,偶然會出現一些意外效果,這種意外筆畫或是客觀原因如紙筆墨的好壞、或是主觀表現等因素帶來的,它們的偶然性效果想要下次書寫時再出現就很難了。可是我們學習者非要較這個真,例如很多人就喜歡學習古人的截筆,即紙張摺痕出現的效果;還有的人喜歡學習古人的一些誇張性筆畫或有強烈習氣的筆畫,等等。過分強調細節,反而容易把更主要的營養給丟棄了。

四是過分注重精細,讓很多書法愛好者望而卻步。剛開始學習書法,如果過分要求對字帖的絲毫畢現,必然會打消書法學習者的興趣。寫書法本是一件很輕鬆的事,非要要求所有人做“字帖複印機”,不僅難以做到,也完全是走向了極端。

五是“字帖複印機”本身是個偽概念。正如前文所論,即是把字形外輪廓寫得再像,也是徒有其表,不可能做到精氣神的相像,即是古人自己再寫一遍也不可能。據說,王羲之寫完天下第一行書《蘭亭敘》後,再寫了幾次,也沒能寫出之前的水準。由此看來,“字帖複印機”的想法不過一些人的一廂情願。


書法學習都應該做“字帖複印機”嗎? 古人是怎麼做的

于右任書法


其實總結古人學習書法的路徑不外乎三種:先意後工、先工後意、工意並重。

漢字是表意文字,表現漢字的中國書法也然,要想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意蘊當然需要很好的表現手段也即書寫技巧。“工”即是書寫技巧,然而時代不同、每人性情稟賦不一,自然就會因時、因人而異。

其一先意後工。書法來源於先意後工,最早的甲骨文、金文等大篆文字,都沒有完全的書法意識,是為了傳達意思而書寫,書寫多了,逐漸走向精細和工整,最後出現了工整的小篆文字,有了初步的書法意識。在書法追求復古的今天,我們完全可以借鑑先人的這種做法,那些在意上感悟力強的人,可以先意臨,有了一定的筆墨感覺後,需要工細時,逐步工細臨摹,由此開創出自己的書法道路。

其二是先工後意。即先從基礎篆隸楷開始,逐步過多到行草書。這是大部分古人的做法,適合注重細節的人和成人。當然還應根據個人書法學習的階段,有些可以精細臨摹,有些則可以意氣臨摹。代表人物有王羲之、褚遂良、張旭、顏真卿、歐陽詢、趙孟頫、文徵明等等。

其三是工意並重。即是在學習古人的同時,表達自己的意思或是用自己的意思表達古人。古人是一種橋樑,表現自己才是目的,工意並重貫穿大部分時間。他們也注重“工”,但不要求絲毫必現,而是獲取自己所需,為表意服務。代表人物有楊維楨、董其昌、祝允明、王鐸、傅山和現代的毛澤東、于右任、林散之等等。


書法學習都應該做“字帖複印機”嗎? 古人是怎麼做的

王鐸《臨王羲之(小園子帖)》


古人講“字如其人”、“書為心畫”,說的就是書法是傳達和表現自己的,學起來自然不能像我們平時上中小學一樣,千篇一律上同樣的課、做同樣的作業,而是應該因人而異、因時因地而異,當然也不可一刀切地認為,誰都應該做字帖的複印機或者任何時候都應該是字帖複印機。就書法表意的本質來說,我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在“意”上功夫,而不是一味地去死摳筆墨技巧。畢竟技巧易得,意難求!學習書法技巧是為了表現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精神,展現中國氣派!

書法學習都應該做“字帖複印機”嗎? 古人是怎麼做的

于右任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