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為什麼不稱帝?

白囟遊戲視頻


曾國藩要稱帝,需要面對四個不同的敵人。

第一個自然就是清朝,雖然那個時候的清政府已經相當腐朽,但是曾國藩能夠抵禦清政府的軍事壓力嗎?這是第一個大問題。

第二個是西方列強。西方列強是希望清政府作為一個完整的存在,好繼續他們的侵略,還是希望在中國南方出現一個新的政權。西方也不是鐵板一塊,這個問題也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第三個是漢族官僚內部。雖說曾國藩在漢族官僚內地位很高,但是地位高不代表所有的漢族官僚都是對曾國藩俯首稱臣。曾國藩如何擺平?

第四個是南方到處出現的起義。這個其實是很麻煩的一個問題,如果稱帝了,這些起義如何去解決?

其實以上都是指出的稱帝的具體困難,也即客觀方面,從主觀方面來看,曾國藩也未必想稱帝,作為一個理學家,他沒有肯呢過去背叛自己所尊崇的清政權,否則他也無法成為一個著名的理學家。

所以從主客觀角度來看,曾國藩都不具備稱帝的條件,那怎麼可行呢?


張傑談史


《甄嬛傳》裡有一句話說的很好,“當皇帝未必是天下第一得意事。”古往今來,不得善終的皇帝要比壽終正寢的皇帝多很多,以至於有人還推導出了皇帝是高位職業的說法。曾國藩是百年難得一見的聰明人,用他自己的說法““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所以,他沒有在戰爭勝利之後志得意滿,狂傲自大,篡位自立,而是採取了最正確的方式保全了一世富貴和子孫平安。

從當時的情況看來,曾國藩的決定是正確的。他稱帝自立第一沒必要,第二沒能力。

首先,當時的曾國藩已經是坐擁四省的大權,勢力輻射範圍達到了整個江南,職權相當於清朝的兩個總督。可以說的上是位極人臣,權勢熏天。但是他的頭腦是清醒的。他親身經歷了太平天國的始末,縱使文有馮雲山,武有楊秀清的洪秀全也只能落得個慘淡收場,他如果舉兵謀反真的能夠做的比他們好嗎?滿清不是南明,心思縝密的慈禧太后也不是南宋的謝太后。他當時已經是漢臣之中的第一把交椅,如果他不謀反榮華富貴唾手可得,可是一旦起兵謀反這些東西會瞬間化為烏有,父母妻兒還會受到滅頂之災。太平天國荼毒江南百姓、滅絕孔家賢聖,他正是以保衛鄉梓,守護名教的口號才聚集起來了湘軍數十萬精銳,可是他如果起兵反叛,這些人會不會跟隨他就難說了。而且以臣叛君是儒家的第一戒條,他如果這麼做必然會喪盡天下讀書人的支持,他的後方就堪虞了。所以說,他起兵稱帝根本沒必要。

此外,曾國藩的軍事水平實際不高,是屢敗屢戰的拖字訣才讓他等到了太平天國內訌,才讓他有了可乘之機。有人統計過,他親自指揮的戰役成功率微乎其微,幾乎每次都是大敗而回。但是他在後方戰略規劃的卻往往能取得勝利。這也讓曾國藩明白他只能為帥,不能為將。而且,從太平天國的經驗教訓中他也認識到滿清雖然昏庸但還不是日薄西山,還有很多人支持著它。慈禧太后上臺後,湘軍的很大一部分後援糧草和武器輜重都是要經過地方政府之手才能夠到達湘軍的手上。慈禧太后也因此抓住了湘軍和淮軍的生命線,以至於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都要為了後勤糧餉向太后低頭。江南又經歷了太平軍的洗劫,根本無法作為大本營,在這樣的境況下,曾國藩也沒有能力造反。

最後,到了清末滿漢之間的華夷之辯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少人關注,廣大的漢人士大夫已經把尊孔的大清視為本朝,已經與之融為一體,所以,恢復漢人江山對於他們並沒有什麼鼓動力。加上曾國藩身邊還有一個野心勃勃的弟弟曾國荃,曾國藩也擔心自己會成為第二個宋太祖,所以還不如守住了現有的富貴,搏一個忠君護國的美名來得實在。


經典守望者


瞭解晚清歷史的人們都知道,太平天國運動蓬勃發展到衰亡的時期,也是曾國藩仕途一路走高的時期。但是為何在剿滅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完全可以擁兵自重的曾國藩,不僅沒有順勢而為推翻清廷,自己榮登帝位,反而解除湘軍的武裝呢?

這裡面其實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曾國藩深受封建倫理道德的薰陶。

從曾國藩一生的行為舉止來看,他身上有著深深的傳統封建文化的烙印。從小接受的便是忠君愛國的教育,這種思想早已經深入骨髓,深切的影響著他的一切。其實,這完全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

曾國藩最為人稱道的地方便是其嚴謹的修學治家之風。特別是後者,早已經風靡海內外的華人界。如果我們細細剖析,從他的治家理念中,就完全可以發現他是一個恪守中華傳統倫理的人。

其次,對湘軍的失望。

曾經,曾國藩對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湘軍寄予了厚望。因為深知八旗軍和綠營軍的發展史,所以他的治軍理念極為嚴格。但是隨著戰事的不斷進行,湘軍規模的不斷擴大,曾國藩發現自己對湘軍的影響力其實在不斷減弱。

曾國藩曾明令禁止不準湘軍入城之後燒殺搶掠,但是令行卻不能每次都禁止。只要不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很多入城之後的湘軍和強盜並沒有兩樣。這有違他的初衷。而愈演愈烈的湘軍內部矛盾,也讓曾國藩大感失望。

最後,稱帝的風險太大。

雖然湘軍在太平天國之後一支獨大,但並非沒有其他勢力的存在。很多人對於湘軍在太平天國的絞殺運動中獲取的利益早已經不滿,很多倒曾的勢力蠢蠢欲動。湘軍能夠發展壯大建立在師出有名的基礎之上,而一旦曾國藩準備稱帝,這種合法性的基礎便會消失殆盡。那個時候,原本的合作者很可能變成背後捅刀的敵人。除此之外,滿清依舊保留著不弱的實力,雖然明面上綠營和八旗軍早已經是破敗不堪,但是滿清軍隊遍及邊疆的軍隊,依舊有著一定的戰鬥力。

所以,綜合當時的情況來看,對於曾國藩而言,無論是於人還是於己,稱帝都不是最好的選擇,反倒不如位極人臣來的更為有利一些。


Crazy歷史


曾國藩作為晚清重臣,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了地方武裝,也就是湘軍。並被清廷委以重任,當時就有許多部下委婉的想讓他自立。他寫下了倚天照海花無數,落水高山心自知,這兩句話。成為帝王可能是許多權臣的想法,作為擁有軍隊和實力的人,為什麼不稱帝呢?讓筆者分析一下:

首先,曾國藩是個謹慎的人,不會盲目做出稱帝這樣的大事。雖然湘軍擁有一定的兵力,但同時發展的地方團練還有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等。而且湘軍雖然是曾國藩一手創建的,但也不是鐵板一塊,內部的其他派系也不一定會支持他。一旦冒然稱帝,這些軍隊和將領都不一定跟他一心,到時候,他就是清朝版的袁術,眾叛親離被殺。

其次,作為讀書人,曾國藩忠君思想濃厚。雖然曾國藩是湘軍的主要將領,但不可忽視的是曾國藩是個讀書人。他才回到家鄉組織團練,更多的在學業和仕途上不順。深受忠君思想影響的曾國藩不會冒然現在稱帝。

第三,前車之鑑讓曾國藩不敢為。吳三桂可能和曾國藩是兩個完全不搭邊的人,但是吳三桂和曾國藩一樣都是漢臣,都掌握大量的軍隊,具備獨霸一方的實力。吳三桂因為削藩想稱帝,最後失敗。而同樣在南方有做大可能的曾國藩如果稱帝,在許多方面都將面臨吳三桂的處境,作為清朝的臣子反清,會被完全封建化的百姓視為叛逆,很難獲得支持。而吳三桂作為曾經的明朝臣子,還有反清的理由。而曾國藩時期已經是清朝統治200多年,曾國藩很難取得成功。

第四,清朝雖已衰落,但並非完全不行了。清朝對外戰敗始於道光年間的鴉片戰爭,到道光兒子咸豐年間局勢惡化,但後來又出現了所謂的同光中興,在甲午戰前局勢還算平穩。雖然曾國藩掌握大量的地方武裝,但清朝在北方地區還是有大量軍隊存在,加上蒙古騎兵,軍事力量也不是湘軍可以比的。曾國藩想要稱帝難度很大。

第五,可能的外國干涉,讓曾國藩不敢輕舉妄動。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事務干涉過多,包括太平天國運動。而當時清廷算是中國的合法政府,也能夠滿足列強在中國獲取利益的需要。因此在曾國藩和清廷之間選擇,列強大概率的會支持清廷。一旦列強幹涉,曾國藩的湘軍很難應付。

曾國藩素來謹慎,在稱帝沒有較大把握的情況下,他不會也不敢冒然行動。一旦錯走一步,很有可能滿門抄斬。親自把太平軍將領送上斷頭臺額曾國藩,自然不希望自己成為下一個上斷頭臺的人。


舍我談歷史


曾國藩根本沒有想過稱帝,只是利用湘軍鎮壓太平軍,以達到他功成名就的目的。

曾國藩以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在古代儒士都是以深受傳統的“ 內聖外王”、“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價值理想薰陶,有著強烈的事功心理。

曾國藩組建湘軍30多萬,清廷想利用湘軍鎮壓太平軍,來穩固其統治,同時猜忌、防範和牽制湘軍,以免威脅到清廷。

如果曾國藩僅憑擁軍30多萬,是不可能稱帝的。最後曾國藩為了自保,裁減湘軍。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曾國藩受儒教思想影響

在封建社會里,儒士都有著強烈的功名慾望。想憑藉自己的學問進入仕途,忠君愛國為前提。極於表現自己,建功立業,成就帝王之師,光宗耀祖為使命,是他們的最高理想。

曾國藩出生於寒微之家,受到家庭影響頗深,祖輩讀書識字的不多,教育子孫後輩“大以不學為恥”。希望以讀書獲取功名,以壯門眉。

曾國藩處於內憂外患的動盪年代,進入仕途以後,抱著極的願望,澄清天下,挽救衰世,中興朝廷為已任。以曾國藩為首的儒士群體,胸懷大志,抱著憑湘軍鎮壓太平軍為突破口,建功立業,還一個太平盛世。

曾國藩以忠誠為基點,保持儒士的優良傳統,來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太平天國失敗後,上表朝廷,裁減湘軍,自剪羽翼,以保晚節。《清史稿》記載“國藩事功,本於學問”,從此可以看出,他對朝廷忠誠不二,自己只是做學問的文化人。

二、朝廷對湘軍的利用與制約

太軍天國接連取勝,清廷的八旗綠營軍連連失敗。在沒辦法的情況,要求曾國藩組建民團,來鎮壓太平軍,同時朝廷防範與節制湘軍,以免威脅到朝廷。當時組建湘軍,其實屬於地方武裝,沒有規劃為國家兵制。

在道光皇帝給曾國藩下詣:“前任丁憂侍郎曾國藩隸籍湘鄉,聞其在籍,其於地方人情自必熟悉,著該撫(張亮基)傳旨,令其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伊必盡力,不負委託。”

當時清廷都沒有重視太平國,以匪來清剿來目的,沒有想到後來太平軍實力太過強大,使清廷的八旗軍接連失敗,無法抗衡。

曾國藩在長沙練兵時,遭到綠營軍和地方官的排擠,實際上是滿人對漢人的猜忌。操兵結束後,出征討伐,咸豐皇帝心存戒備:“文宗以國藩一人兼統水陸軍,心憂之,特詔貴州提督布克慎自黃州還, 赴其水營, 詔(湖廣)總督臺湧會其師”。曾國藩從練兵到出征,一直受到朝廷防範和節制。如果曾國藩越雷池一步,小命都不保,哪裡還有心思,起兵稱帝的想法。

朝廷對曾國藩採取的措施是“又拉又打”,一方面太平軍進軍迅速,綠營軍潰敗,另一面想借助曾國藩來鎮壓太平軍。

曾國藩在江西的一年多,舉步維艱,處處受到牽制,工作非常不順利,“曾文正以客軍羈江西,外逼石達開,韋昌輝諸劇寇,內與地方官相抵牛吾,其艱危窘辱,殆非人所堪。”

曾國藩為了籌措軍糧,處處碰壁,使他心灰意冷。於是他借父親的死,請辭回家丁憂。

曾國藩回閒置了一年左右,重新回到湘軍任職。他的處境才逐步改善,這是因為,咸豐帝已經看出, 湘軍是鎮壓太平天國、保住大清江山的主幹力量,不加利用,是達不到目的。

太平軍失敗後,曾國藩擁有湘軍三十多萬,朝廷的大臣開始彈劾,特別對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進行打壓,以曾國荃縱容湘軍在天京殺人搶奪為由。曾國藩意識到“兔死狗烹”危險。立即上報朝廷,裁減湘軍,並自請湘軍將領掛空閒職位,最後來得到慈禧太后對他的表彰。


史學長空


曾國藩之所以不造反,是多方面的原因。

1、曾國藩功勳赫赫,名望頗高,特別是剿滅太平天國運動後更是一時無兩。但當時清朝除了湘軍外,還有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這些軍隊戰鬥力強,又忠於清政府,一旦曾國藩早反,必定遭到聯合打擊。

2、清政府對外妥協退讓,符合列強在華代理人的需求,因此列強並不希望中國的政權變更。

3、清政府實力尚存。清廷雖內外交困,但仍然具有一定實力和民心,又有類似於奕訢這種強力人物坐鎮,統治尚算穩固。

4、曾國藩本人並無造反稱帝的思想。

5、當時的天下很亂,如果他稱帝的話便是亂上加亂,老百姓民不聊生。這也不是曾國藩想看到的。


離人夕


首先,第一個視角要看清朝的滿人朝廷,以西太后和恭親王為首的滿洲貴族,把政治權術運用的瀟灑流暢,分化工作做的很好。

在鎮壓太平天國而崛起的漢族臣僚與漢人地方團練武裝當中,清朝成功的把他們折騰出曾的湘軍系、左的楚軍系、李的淮軍系和其他等大小不同的實力派別。

與太平天國同時期,北方黃淮流域還有捻軍,不久關中陝甘又鬧回亂。在調令湘軍、淮軍鎮壓捻軍、回匪的戰事,清朝更是有意打壓湘軍,提拔重用李鴻章、袁甲三的淮軍和湖南人左宗棠。

朝廷讓曾國藩的湘軍北上剿捻,是對湘軍實力和曾國藩個人名望一次極其成功的打擊。

清廷這種抑強扶弱的權術玩的非常好,基本實現了在他們之間製造矛盾,互相制衡的效果,讓這些漢族官僚集團達到勢均力敵的平衡,沒有誰的實力過大。

其次,要把視角放在朝廷滿人貴族和這些新崛起的漢族臣僚身上,把他們看成一個整體,然後區別中、外——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包括期間的北方捻軍和關中回亂),已經和以前歷朝歷代的傳統農民起義有本質區別了。

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之一,就和1840~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有關;

洪的“拜上帝教”借用洋教的外殼做裝飾;

太平天國期間,又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

太平天國後期,清朝通過“借師助剿”等舉措,直接讓外國武裝勢力參與鎮壓;

為了保護上海等通過不平等條約取得的租界口岸,英法美等外國武裝勢力與進攻蘇杭滬的太平軍發生激戰

1859年,在天京城內,洪教主的那位族弟、曾在香港生活數年的洪仁玕,向他的教主哥哥承上一冊叫《資政新篇》的個人著作,裡面寫著造火車、造輪船、辦實業、開銀行等等主張

1861年,湘軍剛攻下安慶後不久,就在這裡興辦安慶軍械所,迫不及待得仿製洋槍洋炮和蒸汽輪船,用實際行動“師夷長技”

簡而言之,在太平天國這場運動的自始至終,無論是造反的洪教主,還是掌了兵權的新崛起漢人官僚,還是被英法聯軍攆到承德避暑山莊去躲藏的滿洲貴族,他們都深刻的體會到“洋教、洋人、洋槍洋炮”在興風作浪。

在這種無時無刻不被“洋”字震撼的情況下,滿洲貴族和曾左李等漢族官僚,都意識到傳統的改朝換代模式很可能進行不下去了。現在這世道,如果沒處理好洋務問題,換朝換代都行不通了;和洋人的關係不順暢,皇上這位子真是不好當啊。

在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下,首先要硬著頭皮處置的,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社會滲透越來越深、影響力越來越大的這場“洋危機”。


玄心收藏


在清朝這一歷史階段,曾國藩是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在擊敗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後,曾國藩擁有40多萬湘軍,而且此前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人都試探勸進他的意思,曾國荃甚至用“趙”字來暗示曾國藩學趙匡胤。不過,曾國藩最終沒有反叛清朝、自立稱帝,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從曾國藩自身的角度來看,儒家思想薰陶的他,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曾國藩不僅不會造反,而且講究對皇帝的忠孝。並且,對於曾國藩來說,之所以取得當時的成就,號稱晚清“中興第一名臣”,與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並稱 “四大名臣”,也離不開清朝朝廷的扶持。由此,即便清朝朝廷腐朽不堪,曾國藩從思想上也沒有揮師北上的想法。如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即便大權在握,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也不會對劉禪取而代之。

其次,雖然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湘軍的戰鬥力受到了高度的評價。但是,到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後期,湘軍的戰鬥力和求戰慾望已經大幅下滑。更為關鍵的是,伴隨著繳獲的戰利品越來越多,湘軍的戰鬥力已經不能和早期的時候相提並論。同時,就數十萬的湘軍來說,也不是鐵板一塊。在歷史學者看來,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都不是等閒之輩,未必唯曾國藩馬首是瞻。對於曾國藩來說,並不一定能讓全部湘軍都聽命於自己,這促使其缺乏成功稱帝的武力基礎。

再者,對於清朝朝廷來說,已經在提防甚至限制曾國藩了。對於慈禧太后來說,通過重用左宗棠、李鴻章,有助於有效牽制曾國藩。在具體行動上,慈禧派遣欽差大臣、湖廣總督官文坐鎮武昌監視湘軍,也即防範湘軍有不軌的行動。另一方面,清朝朝廷也在通過重用淮軍,避免湘軍一家獨大,比如派遣淮軍系馮子材等駐守揚州、鎮江,控制長江下游,如果曾國藩在南京自立稱帝的話,很可能面臨前後夾擊的困局。在清朝朝廷的防備下,曾國藩就算想做皇帝也不敢有所行動。

最後,曾國藩不稱帝,體現出其顧全大局,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品質。雖然太平天國運動被撲滅了,但是,對於這個時候的清朝,已經是元氣大傷了。與此同時,對於清朝晚期的列強,也在覬覦中國,如果曾國藩為了當皇帝,促使當時的中國陷入到戰爭中,最終將會使列強得益,也會讓百姓遭受苦難。由此,對於曾國藩來說,在高峰時急流勇退,最終成為歷史上的一代完人。


半夏錦年似夏天


曾國藩不稱帝的原因具體如下:1.是接管滿清政權需要一套班底,曾國藩沒有;2.是需要強大的軍隊,曾國藩的湘軍數量不足,曾國藩有沒有實力稱帝,從看得見的實力比較;3.是滿清在北方的統治要比南方牢固,曾無法得到北方人的支持,這也是當年孫大炮不得不讓位於袁世凱的原因之一;4.是一旦曾國藩稱帝,左,李等人不會希望看的這樣的局面,從主的阻礙,可想而知;5.最根本的原因,是曾國藩從來沒打算稱帝。曾國藩不僅是儒學大師,而且曾在政壇摸爬滾打幾十年,知道除非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具,否則稱帝肯定是一件得不償失甚至身敗名裂的事情。袁世凱不懂這個道理,冒冒失失的稱了帝,結果招來了千古罵名。



影視天地96


曾國藩不稱帝的原因具體如下:1.是接管滿清政權需要一套班底,曾國藩沒有;2.是需要強大的軍隊,曾國藩的湘軍數量不足,曾國藩有沒有實力稱帝,從看得見的實力比較;3.是滿清在北方的統治要比南方牢固,曾無法得到北方人的支持,這也是當年孫大炮不得不讓位於袁世凱的原因之一;4.是一旦曾國藩稱帝,左,李等人不會希望看的這樣的局面,從主的阻礙,可想而知;5.最根本的原因,是曾國藩從來沒打算稱帝。曾國藩不僅是儒學大師,而且曾在政壇摸爬滾打幾十年,知道除非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具,否則稱帝肯定是一件得不償失甚至身敗名裂的事情。袁世凱不懂這個道理,冒冒失失的稱了帝,結果招來了千古罵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