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在大同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並非嚴謹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1910年夏季,同盟會派遣山東籍革命黨人劉冠山、王虎臣,湖北籍革命黨人寇煜等來同工作。三人先與巡警局巡官樊榮相識,由樊幫助在九龍壁旁開設的面鋪內秘密展開工作,寇煜後又進入大同府中學堂任國文教師,傳播革命思潮。其後不久,同盟會再度委派張丙辰、段亞夫二人來同參與工作。兩人甫至即與當地同盟會員,拳術家李德懋、呂祖廟和尚劉幹臣(法名本悟)、天鎮縣知識分子高旭等建立聯繫,後由李德懋在九樓巷旁開設拳館聚眾習武,劉幹臣在呂祖廟組織香客集會,並以上述名義進行革命活動。

同盟會組織隨著在大同的逐漸發展,已深入社會各階層之中。經其努力,除樊榮外,電報局伕役徐壽山、退伍清軍宋世傑、付殿臣、馬根義、中學庶務常珍、學監王冠、學生李國華、倪虎臣、彭繼先、和尚性聰、開連、常法、常育、拳房習徒郝貞、高保銀等人先後加入同盟會,是年,同盟會大同支會正式成立,選舉李德懋與李國華二人為負責人。同盟會大同支會成立後,李國華與同盟會山西分會取得聯繫,由山西分會委派孫佔標來同開設“恆元樓”藥鋪,以此為掩護協助大同支會開展工作,另由宋世傑在大同開設鞋鋪作為聯絡機關,同時為革命籌備資金。為使大同支會擁有武裝,宋世傑與孫佔標兩人分別負責展開對駐同清軍的爭取工作,先後爭取到哨官孔獻林、什長付殿邦等官兵二十八名,另外邢儒、李少蘭等人亦進入地方士紳控制的“大同民團”之中,觀察軍事動態,掌握團丁情緒。自此,同盟會大同支會控制了一部分武裝力量。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10月29日,太原起義亦告成功,並於當天中午在省諮議局選舉都督,公推由閻錫山擔任這一職務,溫壽泉被推舉為副都督兼軍政部長,將起義部隊改編東、南、北三路軍,另成立“忻代寧公團”。各路軍於11月8日起相繼出發,姚以價麾下的東路軍張瑜所部一營向雁門關進發,伺機進取大同。大同總兵王得勝急調所部增援雁門關整備防禦,同時向山西巡撫陸鍾琦處運送步槍八十枝、子彈數十箱,李德懋接到其重要會員,清軍駐馬口參將吳萬年有關此批軍火的秘密報告,遂派遣王芝、高保銀等人在山陰縣岱嶽鎮附近將其全數截獲,分發給各路革命軍。次日,駐同清軍第三旗管帶耿瀛洲率兵出擊,在應縣俘獲王芝等十九人。在起義前五日,總兵王得勝將其將其連同應縣同盟會員李子高、馮萬才等人處決。大同同盟會鑑於組織已然暴露,決定由李德懋至綏遠召集武裝,同時迅速轉移張丙辰、段亞夫、劉冠山、王虎臣、寇煜等骨幹出城,其餘留守人員乘大部清軍南調之機於1911年11月30日下午在西箭道傅殿舉家中研究武裝起義計劃。由於起義人員除宋世傑、李國華等領導人及部分清軍官兵外以外只有九人,步槍六支,經過商議,最終確定預先於鎮臺衙門旁和西北角龍王廟兩地埋伏信炮(高升二響炮),以李國華在西城牆底鳴放婚喪事用之鐵炮為信號一齊燃放,之後展開對鎮臺衙門的進攻。是夜十時,起義行動開始,作為內應的孔獻林打開門迎入宋世傑、傅殿臣、孫佔標、馬根義等人鳴槍衝入鎮臺,清軍亦開槍還擊。宋世傑等子彈用盡,遂轉而進行政治宣傳,由於同盟會前期工作較為充分,成功爭取清軍步兵第一旗倒戈。總兵王得勝由後門遁逃,大同知府李德炳棄職遠去,知縣葛尚德進入天主教堂中躲避。翌晨,成立臨時軍政分府,公舉李德懋為都督、李國華為副都督代理都督一職,宋世傑為軍事統帥,常珍為總參謀長,開始進行安撫平民、收容改編散軍、佈置城防等工作。至此,大同革命取得初步成功。

辛亥革命在大同

李國華所用之鐵炮

然而王得勝等人,雖已遠遁,卻並不甘於失敗,在逃亡途中已向清廷告急求援。12月5日,清軍宣化總兵郭典邦率淮軍楊榮泰部、毅軍陳希義部趕赴大同,駐紮於城東御河東岸古城一帶,另有省防陸軍第一鎮分駐陽高、天鎮作為援應。山西省臨時軍政府聞知大同以被當地革命軍佔領,遂派遣續桐溪任“忻代寧公團”團長,與弓富魁率兩千餘人北上增援,13日攻克應州,雁門關清軍不戰自退,14日攻克懷仁,15日由南門入城,與大同革命軍匯合,兩軍遂與清軍展開攻防戰達四十餘日之久,續急電正在河東的王建基部來援,王部於12月21日行至大同城南秀女村時與清軍遭遇,王與同行之同盟會員賈英同時犧牲。而同盟會大同支會領導人李德懋、郝貞帶領著在綏遠召集收編的約一千五百人的革命軍雖在此之間亦已到達大同以北三十餘里之孤山、白馬城一帶,但是由於清軍阻擊,攻擊不利,遂退回綏遠,在包頭與此時同清軍激戰不利,出逃到此處的閻錫山相遇併入其麾下,成為閻錫山的得力干將,後官至山西督軍府副官長。

辛亥革命在大同

辛亥革命山西起義示意圖

由於此時辛亥革命進入南北和議階段,大同亦先後兩次與清軍進行談判。12月5日清軍甫至之時,城中士紳以劉應召為首即奔赴古城,將城防情況透露給清軍,並請其入城維持秩序。然而清軍攻城遭受挫折有所傷亡,總兵郭典邦遂疑其為奸細,經大同知府李德炳出面解勸方才收起殺心,逐其回城。城中士紳只得延請瑞典籍傳教士高樂古、耿爾升於12月11日再度出城與清軍談判,依舊遭到嚴詞拒絕。次年1月13日,巡撫李盛鐸在袁世凱授意下派遣諮議局議長杜上化、陽曲縣知縣光裕、同盟會員張毅安與李文甫等人來同與清軍談判。15日,雙方協議達成,17日,續桐溪、李國華等率“忻代寧公團”南撤雁門關,回到崞縣,大同革命軍由宋世傑率領駐紮於口泉一帶,大同城防務由淮軍楊榮泰部接管。辛亥革命大同起義就此結束。然而淮軍入城之後即軍紀大壞,縱兵大索三日,平民損失計達10萬兩。宋世傑遂於2月26日率大同革命軍再度攻入城內,佔據西半城,同時召集組織起“民團”和“商團”兩支群眾武裝,於27日夜群起襲擊淮軍,楊榮泰與復任大同知府的李德炳、新任知縣李光濟等夾在亂軍之中逃出城外,大同遂第二次光復。

起義結束後,閻錫山委任第十三混成旅旅長孔庚為晉北鎮守使,駐大同,並對原大同同盟會會員展開無情殺戮。孔獻林、孫佔標至太原求職未果,反被誣以反叛罪名遭殺害;隨續桐溪部南下的李國華與續爭辯大同起義功勞,被續殺斃投入河中。唯有宋世傑尚留任騎兵營長,然而亦被土匪構陷冤殺,至此,大同起義骨幹除部分隱居出家之外已全數喪生,大同也同三晉之地一起進入閻錫山時代。


[1] 大同文史資料第一輯.

[2] 山西通志. 第三十六卷. 軍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