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真是個技術活!

港股今天漲得好猛

今天港股漲得很猛,我自選的港股不少漲了超過10%,港股關注股組合今天漲了5.9%。不過你看看這個淨值,還在1以下。不過即便如此,還是跑贏了港股大盤。最近這波下跌,真是夠慘烈的。

抄底真是個技術活!

都說歐美和港股是成熟市場,成熟市場不會暴漲暴跌。不過這次看起來,走勢比A股極端多了。我記得2月初那會兒,的確有點黑雲壓城的感覺。只是現在回想起來沒什麼了。可能現在歐美也處於那樣一個黑暗的階段。

行情在絕望中產生,這點上一點都沒有錯。在歐美的確診人數還在加速提升的時候,行情逐步迎來轉機。今天A股走勢尚可,我自己感覺上應該是差不多到底了。不過猜測短期走勢本就和拋硬幣差不多,對錯各一半的概率。昨天全國沒有新增一例,至少中國的這次肺炎可以基本宣告勝利了。

不過鑑於這次疫情對於各個行業都有不小的衝擊,一季報可能都不大會好看。也因此進入4月份不知道行情會不會再往下反覆一下。

抄底真是個技術活

我一直滿倉,所以也沒得抄底,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來抄自己的底了。不過這一幕似乎也沒怎麼出現。倒是有不少人拋了中國建築,拋了華僑城A和永輝超市去抄底中國平安、格力電器的,還有人幸運地抄到了愛爾眼科,如獲至寶。

我記得大概十多年前,自己也經常這樣抄底。剛開始跌的時候,不確定會不會跌,提心吊膽。大跌之後又覺得還會繼續跌,不敢抄。等確定彈回來又怕追高了,不敢抄。最後眼睜睜看著股價一路絕塵而去。

也有幾次抄早了,被套在半山腰的,最後割肉而去。

那時候我對公司基本面並沒有太深入的研究。後來我總結經驗,既然猜不準,乾脆不猜了。自己覺得便宜就隨時買,買完之後就等著它價值迴歸。幾年以來,這樣的操作賺多虧少,睡覺也很安穩。


對幾個問題的看法

首先是選股思路。

很多人看到我買的三聚環保不漲,就認定我是在賭博和投機,或者認為我是被套了所以不捨得割肉之類的。對此我覺得我們不是一路人,不想發表意見。

我的選股思路是:基於未來利潤的確定性而買入低估的股票。這裡面有三點:

一是未來利潤,而不是現在;

二是利潤的確定性,而不能憑想象;

三是低估。

基於第一點,我不買蘇寧易購,因為蘇寧易購讓我看不到未來利潤,更看不到利潤的確定性。

基於第二點,我不買貴州茅臺,因為我不確定奢侈品白酒的真實消費需求。同樣基於第二點,我也不買格力電器和中國平安。從追求年化10%以上回報的要求來說,格力電器讓我看不到這種主業突破加利潤提升的確定性,中國平安的壽險業務未來的不確定性更是我無法把握的。我相信不僅僅是我無法把握,連他們自己都不會有十足把握。

基於第三點,我不買愛爾眼科、海天味業。

其實第一點和第二點說的就是護城河。這幾家公司都有其護城河,這使得其未來數年之年大概率還會活得很滋潤。但投資一家企業,我追求的是未來能不能比現在活得更好,概率有多大。不是基於董小姐的報告,也不是基於特殊國情,更不是基於過去業績拍腦袋推斷,而是來自於這家公司當前所擁有的能夠決定未來命運的籌碼到底有多少。

其次是關於個股的幾個問題。

1. 永輝超市的估值高嗎?

從我對永輝超市估值的角度,永輝超市的估值並不算高。但股價短期之內大幅上漲,主要還是疫情炒作。關於永輝超市,我本再去寫幾篇關於公司合夥制以及供應鏈優勢的。不過這些問題我本身就有答案,花力氣寫出來也沒人去看,照樣是去看結論,所以為了節約彼此時間,就不寫了,直接上結論:

永輝超市的成本控制能力優異,公司在擴張過程中聰明地選擇了受互聯網零售影響最小的生鮮賽道,在展店時選擇同業競爭最小的城市外圍區域,做大基本盤,優化供應鏈,降低成本。這一切都是向著零售巨頭的方向疾馳而去。也因此至少目前我非常看好永輝超市的未來。

2. 對地產股的看法?

我當前持倉的股票分為三塊:三聚環保為能源化工類,這是我的本行;二是地產上下游,包括中國建築和華僑城A,這是我比較熟悉的行業;三是零售業,包括永輝超市和歐亞集團,這是比較簡單的行業。

說到地產股,就要說到地產行業當前所處的階段。地產行業已經處於存量競爭階段,房價處於高位,居民槓桿處於高位。也因此市場普遍對於房價下跌是比較擔心的,這也會導致地產公司較大的資產減值損失,這也是長期壓制地產股估值的最大不確定因素。本次疫情對於地產股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影響銷售回款。銷售回款減少會對未來業績造成壓力。

其次是會導致延期交付。延期交付也會導致結算延遲,對當下業績造成壓力。

再次是造成現金流緊張,尤其是對中小房企和高槓杆房企。

第四是房價下行影響銷售利潤。不僅如此,房產的投資屬性使得買房者都是買漲不買跌,這不利於房地產的銷售。

第五是區域分化會更加明顯,大城市集群附近的房產更容易銷售。這種疫情導致的較快的變化會使得佈局在大城市圈之外的房企的銷售壓力增大。

以上這幾個因素,都很難說是利好因素。地產股最大的利好是估值便宜,經過本次下跌之後更便宜了。基於此我一直看好的是頭部的幾個大房企,比如萬科A、保利地產、招商蛇口、華僑城A。

這裡面前三個大家爭議不大,唯獨華僑城A充滿爭議。這沒什麼好爭議的,作為一家根正苗紅的央企地產股,在當下城市競爭越發激烈的今天,如何經營城市成為各地政府都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而華僑城A的競爭力恰在於此。其產品設計能與當地政府的城市發展規劃相協調,共同提高整個區域的價值,進而為自己帶來利潤回報,這是華僑城A獨一無二的競爭力,這一競爭力會保證它旱澇保收,持續獲得超額利潤。並且其估值低得令人髮指。

3. 對新能源股看法

可能因為最近新能源比較熱,所以最近有不少人和我討論新能源的問題。我剛好在能源行業裡,所以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不管政策如何,我認為新能源行業能得以推廣的前提是其經濟性。核電就屬於新能源,其在全世界推廣主要靠的還是其經濟性。這個經濟性考慮了發電成本以及環境代價。而風能和太陽能後續能進一步發展的最大推動力就是成本不斷降低。

但是,我說一下風能和太陽能的問題。

火電的發明已經過百年,能源轉化效率仍在提升之中,一方面靠提高煤炭的熱能利用效率,減少熱能損失,一方面要靠提升蒸汽參數,提高做功能力。

火電的成本中包括了設備折舊、人工、燃料成本等。上面說到的兩個提升,都要通過設備升級來實現,更先進的設備也意味著更大的資金投入。

對比火電,風電的成本主要有設備折舊、人工和維護成本。風能密度是無法自己選擇的,它就在那裡。這意味著只能單方面提高葉片效率。即便如此,這個效率也是有上限的。也因此風能發電的效率提升很快就會出現瓶頸。而之後的成本降低主要依靠設備折舊的降低。而設備折舊降低意味著設備的製造成本需要大幅度降低。風電設備製造屬於傳統行業,這個行業實現大幅度的成本降低的概率是不大的。

當前的風電成本僅僅考慮了風電本身的發電成本,而風電本身發電不穩定,需要配套備用負荷,以補償其出力的變化。這些都是要花錢的。如果風力發電成為主要負荷,那麼這個成本就必須要考慮。

基於以上考慮,個人覺得在中國當前的能源價格之下,風力發電不會成為主流。太陽能發電也是同理。

那麼風能和太陽能要實現更大規模的應用,可能會是以下的情況:

大幅度提高對化石燃料發電的稅負,以抬高上網電價。所得稅負可以用來補貼風能和太陽能。這也是德國當前所做的。其代價就是電價高昂,不利於工商企業降低經營成本,對咱們國家的競爭力是不利的。

或者就是不提高上網電價的情況下持續對風能和太陽能的補貼。但風能和太陽能如果繼續這樣發展,就會面臨財政補貼的巨大壓力。

無論哪個情況,核能和水電都處於更加有利的條件,尤其是核電,本身是清潔能源,而且發電非常穩定,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其發電成本甚至還低於火電。如果享受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同等待遇,那核電就要發大財了。

但我們分析完行業還要具體來看企業。A股的核電上市公司主要是中國核電一家。而這家公司的管理水平很一般,這點與中廣核電力差距明顯。

對於氫能,當前氫氣只是中間產物。氫能的發展至少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氫氣如何製備;二是氫氣如何運輸和儲存。當前氫氣仍然是從化石能源中提取而來,加上運輸和儲存成本不低。說實話,我覺得這個行業更多是提供一個方向,路還長著呢。

小結

賺自己能力範圍內的錢,勝算還大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