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和之後空氣質量跟汙染會不會變好?

你最珍貴28708518


實話實說,我感覺我們縣城的空氣質量確實變好了。公路上沒有車,也沒有行人。晚上在院子裡看星星,星星也很明亮,月亮就更明亮了。空氣中有沒有那些雜七雜八的味道?也沒有那些煩躁的吵的睡不著的聲音。甚至可以說只能聽聞雞犬聲。但是我們希望環境長期的朝好的方向保持下去,我們不希望,以這種模式。


晨陽2020


針對疫情的嚴峻形勢,多地都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企業停工、機動車停駛等措施以此防止疫情的傳播,沒上班的人基本都是在家待著,本以為空氣質量會變好,卻沒想到會毫無變化。

那麼街上車少了,尾氣排放少了,工廠停工了,工業汙染少了,建築工地停工,掦塵少了,娛樂場所停業,生活汙染少了,酒店飯館關門,餐飲汙染少了,是否可以認為這些行業和空氣質量無關呢?

很顯然,不能,以汽車尾氣來說吧,汽車上路跟平時相比是少了,但不代表沒有,還有,正因為疫情,地鐵不敢坐、公交不敢乘、高鐵出行也害怕,私家車反而會跑的多了,不跑咋回家過年、咋回來上班、咋買必需物品呢?

而且近年來,各地的空氣質量都有明顯的好轉,PM2.5爆表的新聞也少見了,藍天白雲多了,霧霾少了,說明我國的藍天保衛戰是有效果的,經過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和燃油車尾氣排放標準的提高,汽車尾氣造成的汙染也將會大幅度下降。

總而言之,無論是霧霾、病毒或者地震,都是大自然給人類敲的警鐘,我們應該重視起來,從小事做起,敬畏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衛我們的生命、家園及後代,不管是阻擊疫情還是抗擊霧霾的戰役,我們都必須贏,且一定會贏。


久違了L笑容


答案是肯定會,首先疫情期間人活動減少,汽車流量減少,尾氣汙染及揚塵減少;其次,工廠停工直接導致廢氣、廢水、廢渣減少;還有一點比較關鍵的是隨著氣溫逐漸回升,降水和空氣溼度會逐漸增加,環境也會越來越好。




直隸小百姓


此次新冠病毒導致的全國、全世界性的疫情是一個突發事件,可以大概分為三個階段。事件從2019年末開始醞釀萌發,2020年1月下旬爆發出來,這是第一階段。2月份是膠著抗疫關鍵階段,國家採取了一系列空前絕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管理措施,包括停工停產等等,這是第二階段。目前的3月份國內的疫情已經到了下行階段,國內的拐點已經到來,復工復產各項工作正在逐步到位,社會生活正在逐步走上正軌,恢復正常。

空氣質量的好壞是由客觀天氣氣象條件和人為的汙染排放綜合影響決定的,主要的指標包括PM2.5和PM10。撇開人類無法干預的客觀氣象因素的影響,環境空氣汙染的決定因素主要包括燃煤汙染、工業汙染、機動車汙染、揚塵汙染、社會生活等汙染幾個方面。

從表面來看,疫情和空氣質量沒有直接的聯繫。但是由於疫情國家採取的一系列停工停產、社會活動大幅減少等措施,客觀上減少了汙染物的排放,間接對空氣質量的改善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一是燃煤和工業汙染的影響。元月下旬是傳統的春節假期,也是我國汙染最重的華北地區的重汙染期。此時除了電廠和集中供暖屬於民生生產必須保證外,其他的燃煤大戶如水泥、鋼鐵、冶煉等汙染大戶大部分處於停產狀態,其汙染物排放應該大幅降低。隨著2月初假期結束恢復生產期的到來,汙染物本來會有一個恢復上升期。但是由於疫情的防控需要,大多數工廠持續處於停工停產狀態,汙染物的排放繼續低位運行,對空氣質量的改善起到了一個十分積極的作用。

二是機動車汙染的影響。由於城市和鄉村以及道路交通方面採取了一系列的管控措施,比如道路實行嚴格的檢查、停止和民生保障無關的車輛通行,封閉小區,限制人員出行等等,導致機動車出行大幅下降,燃油量隨之大幅減少,由此導致的機動車燃油排放也大幅降低。

三是揚塵汙染的影響。由於北方冬季大氣氣象條件較差,歷來是重汙染時期,大氣汙染管控措施包括工地停工已經是經常發生的大概率事件。加上春節等因素,大部分工地處於停工狀態。隨著2月份疫情管控的要求,施工人員嚴重不足、施工車輛無法運轉,也導致工地恢復施工困難重重。客觀上也使得揚塵汙染的產生大幅下降。

四是社會生活的影響。疫情防控的措施之中,飯店停業也導致油煙汙染大幅降低,社會生活近乎停滯,也造成對環境的擾動和汙染排放下降到一個新低。

從空氣質量監測數據也可以看出,今年1-2月份全國大部分城市環境質量指標都處於改善之中。生態環境部公佈的337個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自動監測結果表明,2020年2月1日至19日,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1%,比去年同期上升9.3個百分點。這裡面既有氣象條件較好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疫情等管控措施導致的汙染排放減少因素。

因此,從客觀上來講,在氣象條件等客觀因素不變的前提下,疫情防控必然會導致環境汙染的減輕,從而環境空氣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改善。隨著疫情的進一步好轉,各項管控措施逐步取消的情況下,各種生產生活活動逐步恢復,人為汙染的排放也會逐步增加,環境空氣質量也會逐步恢復到往年正常的水平。當然,國家已經把藍天保衛戰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進行,汙染防治方面也會持續採取一系列的深化措施,促進汙染減排,從而保證我們的空氣質量逐年改善。


2月17日下午4點,中國東中部地區出現近年少有的優良天氣

前2個月全國省份綜合指數同比變化排序,除了4個省份同比上升,其他27個省份同比下降。PM10只有內蒙古上升,其他30個省份下降。



前2個月全國省份PM2.5同比變化排序,除了10個省份同比上升,其他21個省份同比下降。





雲松不知處


疫情和空氣質量好壞沒有必然的聯繫。當然現在全國一切都處於暫停狀態,空氣質量肯定比之前好。特別是前段時間,工廠不開工,路上幾乎沒車。

現在空氣不好主要來自於幾個方面!一個內部原因是汽車的汙染和工業企業廢氣廢水的排放!其二外部原因就是空氣的流動,比如沙層暴把外部的風沙帶入內地造成的汙染!

相信通過此次疫情國家和我們個人都會更加註重健康的問題!首先國家層面,加強汙染源的控制,比方加快新能源汽車的推進,減少城市汽車尾氣的排放,實行更嚴厲的汽車環保政策,降低PM2.5含量!加快和完善公共交通設施建設,讓出行更方便快捷減少自駕出行!其次加快工業企業現代化改造,關停汙染大耗能高的企業。加強環保設施的改造,最大限度減少企業有害物質的排放!再就是產業技術的革新,從根本上去解決生產型企業的汙染問題!

我們個人方面,會更加註重自身健康的建設,比如出行方式的改變,我相信會有更多人加入到綠色出行行列裡,提高自身意識,等等方面吧!一個社會的整體環境的改變,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參與和行動!只要我們人人提高意識,我們生存的環境定會越來越好!





自強不息幸福kao奮鬥


疫情期間由於正趕上春節假期,肯定空氣質量和汙染有所變好,因為:

一是工廠和工地都已停工,人員都回到了家中。

二是病毒又阻止了全體國民的遷移和流動,當然汽車也在管制當中。

三是又處在農閒時節。

四是我們居家隔離時更注意衛生了,隨意丟棄垃圾的習慣基本沒有了。

五是對病毒的產生和認識太深刻了。

疫情過後我相信和現在的空氣質差別不大,各地開工根據情況(環境衛生和防控)循序漸進,甚至慢慢會變得更好。因為疫情不但帶來了災難,也帶來了思考和改變,上至國家下至黎民百姓,損失慘重無法承受,災難面前最該拋棄的應是“事不關已高高掛起”這句話,任何人再想置身事外,教訓就在身邊。

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的重建,野生動物保護的加強,食品衛生的監管,最嚴環保法的實施,美麗鄉村的建設,宜居城市的改造,新能源產業的補貼等刀刀砍向我們賴以生存的各個領域,我們都應該意識到疫情過後只有更嚴、更規範,沒有其它選擇,只有這樣病毒才能遠離我們,這次的疫情真心希望是最後一次。

所以疫情期間和之後空氣質量跟汙染一定會變好。


固執的回憶


新時代的中國,需要青山綠水、碧水藍天,實行碧水藍天保衛戰!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決杜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發展生產,做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同步。所以我們的任何企業工廠單位都在踐行著這個發展理念,造成汙染破壞的停工停產。因此即便沒有疫情來臨,都繼續生產,我們也保證的是碧水藍天綠水青山。如果說因為疫情,沒有復工而使我們的空氣質量好轉和減少汙染的話,那也是本來就不達標不符合生產要求的違規違法小企業小作坊等,所以我們一定會對這樣的勒令停工停產。簡單一句話:我們的空氣質量好和汙染減少不是因為疫情的問題,我們更不可能通過這樣犧牲生命為代價來換取好的空氣質量和減少汙染!!因此疫情防控狙擊戰和碧水藍天保衛戰兩條戰線是同時開展,兩場戰役都會取得捷報頻傳,取得疫情防控狙擊戰和藍天保衛戰的決定性勝利!




daxuewuhen918



用戶7712860472513


疫情期間空氣質量見好轉,那是因為為防止疫情傳染各行業暫停運轉。而這次冠狀肺炎病毒不是因為空氣汙染所致,影響大氣汙染的行業不會因為疫情而一刀切的,生活和工作還會回到原始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大型自然災害的發生率越來越多,人類怎樣做才能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這是值得全世界人民深思的問題



突突滴熱


應該會有所改觀,單一效果,但收效不會太大,化工汙染,熱電排放,城市汙染,植被破壞,森林砍伐等等,這是一個整體的循環過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限摩限電,並非是最好策略。人民生活提高了。摩托車,電車自然就會消失。民眾所需求的,就是所需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