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的性格都是孤僻的嗎?

Mc墨麒麟


西方哲學家,沒有研究過。

黃帝、周文王、老子、釋迦牟尼佛、孔子,王陽明。

我也不知道算不算西方人定義的“哲學家”。

但他們都解答了世界人生的終極問題:

世界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我想,這是一切哲學的根基。如果一個哲學,解釋不了這個終極問題,那就什麼都不是。

而這些“超級智者”,都不孤獨。

周文王被囚7年,不孤獨,創天地人才能量密解的《易經》。

老子管周朝藏書,不孤獨,遺《道德經》,遁世。

釋迦牟尼佛,於俗孤獨,悟後大徹,傳道授徒。

孔子,宏願難成,孤獨。專於賁之文化,三千門徒。

王陽明,格物孤獨,開闔大門後,亦聖亦凡。

凡智者,必不孤。單運日月,感天地,則可怡心安性。

只是,智者觀世如紋,難免替人悲。

罷了。


c林燦c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不討論哲學家,先區分孤僻與孤獨這兩者之間的概念。

孤獨是心靈上的感受,孤僻則是性格上的缺陷。

所以,孤獨並不等於孤僻。

孤獨的人總是智者、強者;而孤僻的人卻是害怕受到外界的傷害,或是不善於與人共處而造成性格方面的影響,它是屬於弱者型的,是一種被迫的隔離。

然後,我們再來討論哲學家的性格。

哲學家大多屬於喜歡思考,他們比常人更深層次的想到很多本質上的問題,所以思想的高度也優於常人,因此常人很難理解他們的思想與人生的高度,哲學家大多是孤獨的,因為很難找到與他們相同境界的人,也不被周圍的人所理解。

但是,卻並不等於他不希望別人理解他,或是不願意與人相處,只是在這種關係裡,他的痛苦來自於無人能懂,無人能明白他的精神境界。

哲學家大多是孤獨的,但卻並代表他們的性格就是孤僻。

他們也願意與人交流,與人共處,只是很難找到同類才顯得稍微有些清冷。

然而,孤僻的人卻是從內在拒絕與人交往,害怕,自卑,膽小等因素促成的性格上的孤僻,這並不代表他們思想上的深度,也有可能是空洞的,蒼白的。

正因為哲學家總是思考得太多,所以他們大多數時候寧願與自己獨處,減少不必要的社交從而達到內心的清明,故而看起來很孤獨,但是,他們卻非常習慣與享受這種孤獨感。

這種孤獨感為他們帶來了一方的寧靜,更有時間與空間去思索人生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果一旦他們與人相處時,也並不會覺得是異類,人們會被他們的思想高度與深度、廣度所折服,佩服他們的學識與人格魅力。

所以,哲學家大多孤獨,但並非孤僻。


聚光燈娃娃


哲學思考一定是極度深邃與極度抽象的,整體沉迷於這裡頭的人,實在沒有時間與精力再去顧及周邊的人情往來,沉醉於自我思考的世界裡,大概就是最快樂的事,久而久之,難免會有點孤僻。不光是哲學家,大概所有科學家和數學家們也如此吧。


何處是家鄉


大多數哲學的性格確實屬於孤僻不合群的類型。

我覺得這和人類獲取內心力量的方式有關。外向性格的人多數從與人的交流溝通中獲得外界對自己的認可。相比較之下,內向性格的人更多從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中獲取力量。就好比受邀去參加陌生人云集的聚餐會讓內向的人感到不適,對於外向的人而言卻是一次難得的獲得認可的機會。靜坐書房看太陽東昇西落會讓內向的人感到內心充實卻會讓外向的人吐槽生無可戀。

哲學家多數是孤獨的,這種孤獨是他們的主觀選擇而非惺惺作態或者故弄玄虛。

就像魯迅在《野草》裡所言,“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小馬拾圖


這一觀點可分為客觀性理解和適用性理解。

客觀性理解,哲學家與孤僻沒有必然聯繫,孤僻存在於整個人類群體。如同整個人類群體,哲學家並不都是孤僻的。

適用性理解,導致哲學家孤僻的不同於常人的原因是什麼?眾所周知,哲學是對基本和普遍的問題的研究,是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而哲學家則是世界的思考者。

哲學家在對世界的認知中比平常人想得深,懂得多,同時會導致看得淡。對世界較深的認知和較高的思維層面容易使哲學家變得“無慾無求”,變得“孤僻”,正如很多思想覺悟高、思維層面高的人看淡身外之物,獻身於為人類謀福祉一樣。這些現實事例同樣印證著上述第一種理解,他們並沒有孤僻反而活躍在現實中生活中。哲學家也並不都是孤僻。



青木茶館


曲高和寡


金濤青少年書法


善言辭,愛交際的誰去鑽研哲學啊,況且,也只有情商高的那些孤僻者們,才能安靜的總結出那麼精闢的結論來。古代的,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近代的,馬克思、恩格思等。

還活著的,米蘭·昆德拉,著作有《無法承受的生命之輕》《不朽》等


菩提影音


對於這個問題,先來探討一下哲學是什麼吧,哲學是一種研究和探討自然人類社會最基本問題的學科,哲學是能夠引發人們進行深度思考的學問,它讓我們去探討生死,美,以及我們存在的意義,是將紛繁複雜的事物提煉出具有普適性永恆性智慧的一門學科,哲學更多是一門探尋真理之學。那麼作為哲學家來講,一個看透世界上那麼多事情的人,他一定是自由遊走在世界的各種關係中,取自己所棄自己所惡,所以,他在與人接洽交往的時候他一定不同於其他人,但如果說哲學家都孤僻,這個應該不至於都是!孤僻或者合群應該是個人的選擇!


野牛下山來了


可能會,哲學需要獨立思考,獨處是常態,不是哲學家都是這個性格,而是隻有這個性格才能成就一個哲學家


李季洋530720


最偉大的兩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孤獨嗎?其實不見得,為什麼哲學家會給人一種孤獨的感覺?

其實是因為在大眾看來,斯多葛主義(相對意義上來說比較悲觀的哲學流派,其實我也是斯多葛主義者)那種命運決定論和宇宙無限大,人類無限小的看法比之其他哲學,更加的容易讓人感同身受,那加有那種,在一般人看來,更加“哲學”的感覺。比如斯多葛學派代表人物馬可奧勒留,的代表作《沉思錄》就這樣寫到:“在人的生活中,時間是瞬息即逝的一個點,實體處在流動之中,知覺是遲鈍的,整個身體的結構容易分解,靈魂是一渦流,命運之謎不可解,名聲並非根據明智的判斷。

一言以蔽之,屬於身體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屬於靈魂的只是一個夢幻,生命是一場戰爭,一個過客的旅居,身後的名聲也迅速落入忘川。”讀一讀,這詩一般的哲學思想,是多麼的美,讓人不由得產生共鳴。而其他哲學流派,如亞里士多德,黑格爾就是完全的邏輯推理,不僅看他們書的人難受 ,他們自己寫起來也挺難受得吧→_→。

且後世西方神學大興,斯多葛主義在一定程度上相當的符合神學的論調,只是斯多葛主義不會救贖自己,而是極端的容易走上一條自殺的道路。我們中國人的哲學觀點要麼是儒家入世一脈,要麼是道家出世一脈,道家的觀點就和斯多葛主義相當的相似,所以我們中國人理解斯多葛主義比起純邏輯或者純理念的其他哲學流派就容易很多,畢竟我們也是經過類似的哲學論調的薰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