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遊戲力聯結和輕推法,輕鬆化解教育難題

● 遊戲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為孩子喜歡玩遊戲,也是由於即使是最平常的遊戲,其中也蘊藏著層層深意。

別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遊戲力聯結和輕推法,輕鬆化解教育難題

引子

哲學家席勒說:“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是完全意義上的人。”

相信,只要一說起遊戲,沒有人會去拒絕它,不要說孩子,即使是成年人面對“遊戲”這個詞,也一定是兩眼放光,充滿著一種期待,彷彿又回到了童年時代,那是一個沒有受到任何電子產品干擾的遊戲時光。可於當下多數孩子而言,這又似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他們還能找回我們小時候曾經擁有過的那種單純的遊戲時光嗎?

朋友A就遇到過這方面的煩惱,而他的煩惱就來自於自己的孩子。孩子已經沉迷於手機遊戲近兩年了,由於長時間盯著手機屏幕,眼睛已經高度近視,而且學習也大受影響。特別是這段時間因受疫情影響,開學延期,很長時間沒有去上學,在家呆的時間長了,除了拿很少的時間上網課,看看書、做做作業之外,為了消遣所謂的無聊,大部分時間都被孩子用來玩手機遊戲。朋友也因為幾次制止,把親子關係搞得相當緊張,到現在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別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遊戲力聯結和輕推法,輕鬆化解教育難題

眾所周知,遊戲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也是最能幫助他們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途徑,當孩子因為缺乏通過遊戲來學習探索的機會,將會導致天性及情緒無法通過一個正常的途徑得以釋放,他必然會另外尋找一條途徑去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很不幸的是,處於這種情況下的孩子大都選擇了玩電子遊戲的方式。這裡面的原因固然有受到外部電子產品等的衝擊,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是孩子缺乏和父母之間的互動遊戲。

我們不妨大膽想象一下,當孩子沉迷於手機遊戲不可自拔時,家長如果用和孩子玩些有趣好玩的互動遊戲方式,會不會另外一種結局?當然,此遊戲非彼遊戲,不是單向的手機遊戲和網遊,而是雙向互動的親子游戲。我身邊的其他朋友就曾經用過這種方式,成功地把孩子拉出了電子遊戲的“泥塘”,解決了困擾他們已久的教育難題。

因此,我當時反問這個朋友,你有拿出多少時間來陪伴孩子玩遊戲?朋友則是一臉懵逼:孩子長這麼大,我還沒有和他玩過什麼遊戲呢?何況,孩子現在都是小學生了,功課更要緊,哪還有時間和他玩遊戲?

別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遊戲力聯結和輕推法,輕鬆化解教育難題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影響下,不少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寧願把孩子推到各種培訓班、興趣班和特長班中,也不願抽出時間陪伴孩子玩遊戲,這樣做,看似搶時間學習,卻往往事與願違,因為孩子大多都被電子遊戲給“俘虜”了過去。

心理學研究發現,遊戲能促進兒童多方面的發展,是兒童學習和成長的主要形式。

美國知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科恩博士曾經對這種普遍性存在的家庭教育問題,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這就是“遊戲力”。他認為,通過遊戲,我們可以加入到孩子的世界;藉助“遊戲力”,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孩子在成長中的一系列問題。

01 給予孩子充足的遊戲機會,使孩子在遊戲中快樂成長。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是“遊戲力”呢?按照科恩博士的說法,這裡的“遊戲力”並不單純是我們想象中的親子之間的嬉笑打鬧,而是基於玩耍式遊戲的養育方式,是一種親子雙向溝通方式。目的是讓孩子通過遊戲,與父母建立聯結,收穫安全感,並得以釋放情緒。其中,建立“聯結、輕推、向內看”,是“遊戲力”的核心內容。

別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遊戲力聯結和輕推法,輕鬆化解教育難題

遊戲力強調的是,遊戲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種雙向互動方式,這是建立在人際聯結之上的。而手機電腦等遊戲缺乏的正是這一點,它們沒有眼神接觸和肢體語言,只是一種單向的信息交流方式,這對於孩子的成長自然不利。如何抑制住孩子內心深處對玩手機電腦等遊戲的慾望,這需要我們在教育方式上做出合理的調整。此外,我們常常抱怨孩子難教育,其實歸根結底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缺少“聯結”,而遊戲恰恰能完成這個“聯結”。

早在科恩博士之前,已有眾多著名學者專家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提出了關於遊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強調遊戲的發洩和補償說,認為遊戲為兒童發洩情感提供了一條安全的途徑,能夠幫助兒童消除由創傷事件帶來的消極情緒,並發展自我力量以應對現實環境。

認知發展學派創始人皮亞傑提出,兒童遊戲是由兒童的認知水平決定的,遊戲本身不能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而是提供了鞏固他們所獲得的新的認知結構以及發展他們情感的機會。兒童在學習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在遊戲中得到練習和鞏固。

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遊戲是幫助兒童發展的工具。遊戲創造了兒童的最近發展區,藉助遊戲,兒童可以順利達到最近發展區,實現潛在的發展。

別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遊戲力聯結和輕推法,輕鬆化解教育難題

為探討遊戲情境和非遊戲情境下兒童解決認知問題的差異,教育學家布魯納等人在1976年做了一項研究。

實驗者要求3~5歲兒童試取一支粉筆,這支粉筆放在他們手夠不到的盒子裡。要解決這個問題,兒童就必須把兩根短棍接在一起,然後才能伸到盒子裡去拿。

實驗分三個組進行:第一組兒童觀看成人表演如何操作棍子、夾子,最後取到粉筆;第二組兒童只是看到成人解決問題的部分示範;第三組兒童自己玩弄這些工具,成人不作干涉,讓他們在遊戲中解決問題。

實驗結果發現,觀看成人解決問題的兒童並不比做遊戲的兒童表現更好,反而是做遊戲解決問題的兒童的任務完成得更好。這表明,兒童通過遊戲進行自由探索、觀察和試驗,能促進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是推動兒童認知發展的特殊形式。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斯坦利·格林斯潘認為,孩子獲得安全感的方式,就是在日常持續不斷的互動中,與父母取得聯結,而遊戲是取得聯結的最有效方法。

那些沉迷於電子遊戲中的孩子,大都因為在這個方面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充分滿足,而手機等電子產品恰好趁虛而入,佔據了孩子部分甚至是全部的生活,孩子也順帶著把心靈的那扇門對父母關閉。

遊戲不只是好玩,它更是兒童瞭解世界、瞭解自己、瞭解他人與社會的最重要的途徑。實驗研究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遊戲和學習本身並不是一對矛盾體,顯而易見,遊戲能夠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

別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遊戲力聯結和輕推法,輕鬆化解教育難題

遊戲力,就是這把幫我們家長打開關閉孩子心靈的那扇門的鑰匙。巧用遊戲力的聯結和輕推法,能夠幫我們輕鬆化解很多教育難題。

02 父母如何巧用遊戲力聯結和輕推法,輕鬆化解教育難題

回到我朋友孩子沉迷手機遊戲這件事,如果能夠一開始就把這項工作做到前頭,把“遊戲力”引入到家庭教育中,隨著親子關係的改善與和諧,相信很多教育上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了。

很多家長並沒有找到孩子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只是簡單地把問題歸結為手機和手機遊戲本身,認為這些東西是引發孩子沉迷電子遊戲的原罪,卻沒有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所以,在教育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卻收效甚微。

記得在去年的一次家庭聚會上,由於廚房還在熱火朝天地忙乎著,離開飯時間還早,幾個半大不小的孩子就湊在一起玩起了手機遊戲。這時,有位孩子的媽媽提議:玩一個“矇眼睛抓手猜爸爸媽媽”的有獎遊戲。遊戲其實很簡單,就是一群家長站一排,孩子蒙著眼,由裁判扶著,經過每個家長面前不能超過10秒,且在這10秒之內只能觸碰手,其他身體部分都不能觸碰。獎品就是大家都愛吃的大雞腿。這提議一下子就調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

有趣好玩的遊戲過程這裡就不去詳細描述了,反正那幾部手機全被小主人丟在沙發上不管了,孩子們特別興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能和爸爸媽媽一起參與遊戲。這場景讓在場的每個父母都很感慨:有多久沒和孩子好好玩遊戲了!我的感悟是:父母如果不積極參與到孩子的遊戲當中,”抓住“孩子,那孩子就要被手機遊戲給“抓去了”。現實不正是如此嗎?

別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遊戲力聯結和輕推法,輕鬆化解教育難題

從上述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遊戲力”對兒童身心發展的促進作用不是自然實現的,而是需要父母的積極參與和正確引導才能實現的。此外,遊戲力作為一種養育方式,真正的主角不是父母而是孩子。父母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礎上,給孩子提供一個遊戲氛圍,讓孩子尋找適合自己的遊戲方式。

父母如何巧用“遊戲力”的聯結和輕推法,輕鬆化解教育難題?具體來說,父母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

1、及時發現孩子需要遊戲的時機。當父母發現孩子行為異常、搗亂、我行我素的時候,這些都表明普通的溝通可能無法奏效,此時就需要結合“遊戲力”來進行。

此外,父母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也需要藉助遊戲力。比如實在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教育孩子,或者感覺對孩子教育無能為力時。恰當地使用遊戲力,不僅能夠避免出現一些情緒對抗,還能通過遊戲力來化解問題。

2、選擇適合孩子和當時情境的遊戲。遊戲的選擇要考慮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要選取適合孩子的遊戲;另一個方面是要考慮當時的具體情境。比如打鬧遊戲可以幫助孩子使用和掌控自己的力量;角色置換遊戲可以幫助孩子釋放情緒,等等。

3、父母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遊戲當中。在遊戲當中,父母要放下架子,跟著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遊戲當中,這樣遊戲力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別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遊戲力聯結和輕推法,輕鬆化解教育難題

4、要讓孩子主導遊戲。在一般情況下,孩子是遊戲中的主導者,父母主要起著配合作用。

5、必要時父母要對遊戲進行適當的干預。在一般情況下,孩子主導遊戲,但在孩子處於需要擺脫困境或者要突破自己的狀況時,父母此時就可接過主導權,也就意味著可以對遊戲進行適當的干預,為孩子創造更適合的遊戲方式。

04 父母和孩子玩遊戲要遵循這兩個原則

一是裝瘋扮傻原則。基本玩法是讓孩子制定遊戲規則,大人配合扮演愚笨角色。對小朋友來說,最典型的聯結遊戲就是“躲貓貓”了。

比如,在我女兒四歲的時候,我和她一起玩躲貓貓,輪到我時,小小的居室裡自然不可能真的能把人藏住找不著,但輪到我時,我會一遍遍假裝問“寶貝躲到哪兒了?我怎麼找不到啊!”女兒強忍住笑,躲在以為我看不見的地方。而在我找了半天還找不到,“急得團團轉”的時候,常常是女兒主動暴露。有時,就算真的找到了,還要故作一副驚喜狀,“哇,你藏在這裡啊!太難找了!”

二是孩子獲勝原則。很多父母尤其是父親錯誤地認為,遊戲中不能讓孩子贏,理由是因為步入社會沒有人會讓著你,只有適應輸,孩子才能準備好在未來與對手競爭。其實,學齡前的孩子都特別害怕失敗,他們尤其需要安全感,這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

別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遊戲力聯結和輕推法,輕鬆化解教育難題

我在實踐中也發現,即使孩子到了二年級,讓孩子在遊戲中贏的方式仍然能讓孩子樂此不疲。比如,我在和女兒打羽毛球的時候,就盡力給孩子製造容易贏的機會,而我卻裝作笨拙不堪,屢屢接不到球。如果父母在遊戲中硬要和孩子一爭高下,孩子可能就會失去信心和樂趣,最終選擇放棄和父母玩遊戲。

就如同我一位朋友一樣,他每次在和孩子玩遊戲的時候,都要跟孩子一爭輸贏和高低,最後氣得孩子對著爸爸大喊:“爸爸,我再也不和你玩了!你真是個大壞蛋……”

因此,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心理發展特點,讓孩子贏上幾次也無妨,孩子能從獲勝中得到一些價值感和安全感的補充,然後在未來他們才更有勇氣去和同伴較量。

對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儘管要讓個性獨立且叛逆的青春期孩子來玩遊戲很不容易,但遊戲力對於他們同樣也有實質上的幫助。他們可以選擇的遊戲自然和幼兒及小學階段有所不同,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傾向於選擇運動、打球等等。只要能玩,就打開了與青春期孩子重建“聯結”的窗口。

有很多父母抱怨,工作很忙,實在是很難擠出時間來陪孩子玩遊戲。但遊戲力見效之快,完全值得我們去一試!

別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遊戲力聯結和輕推法,輕鬆化解教育難題

結語

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而遊戲力能幫助他們一天天健康快樂成長。遊戲力可以讓父母更懂孩子,也讓父母的養育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總在聯結,斷裂和重建聯結這三種狀態之間不斷的變化和演進,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遊戲力可以幫助我們在這些急劇的改變中準確地把握方向,加入到孩子的遊戲中,我們就可打開通往孩子內心世界的那扇門,從而與他們心心相連。此時,我們還用得著擔心孩子不好教育嗎?

寫到最後,借用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書中的一段話來結束本文:

“首先要蓄滿自己的杯子,也就是說為人父母要與孩子共同成長。這種成長不僅在於學習育兒的知識,還在於用我們的心去感悟,體驗生命的樂趣與活力,當我們的愛之杯,生命之杯被蓄滿時,我們就不會焦灼而會對我們的孩子的成長充滿感激,感激生命帶給我們的啟示和豐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