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游戏力联结和轻推法,轻松化解教育难题

● 游戏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为孩子喜欢玩游戏,也是由于即使是最平常的游戏,其中也蕴藏着层层深意。

别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游戏力联结和轻推法,轻松化解教育难题

引子

哲学家席勒说:“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

相信,只要一说起游戏,没有人会去拒绝它,不要说孩子,即使是成年人面对“游戏”这个词,也一定是两眼放光,充满着一种期待,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那是一个没有受到任何电子产品干扰的游戏时光。可于当下多数孩子而言,这又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他们还能找回我们小时候曾经拥有过的那种单纯的游戏时光吗?

朋友A就遇到过这方面的烦恼,而他的烦恼就来自于自己的孩子。孩子已经沉迷于手机游戏近两年了,由于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眼睛已经高度近视,而且学习也大受影响。特别是这段时间因受疫情影响,开学延期,很长时间没有去上学,在家呆的时间长了,除了拿很少的时间上网课,看看书、做做作业之外,为了消遣所谓的无聊,大部分时间都被孩子用来玩手机游戏。朋友也因为几次制止,把亲子关系搞得相当紧张,到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别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游戏力联结和轻推法,轻松化解教育难题

众所周知,游戏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也是最能帮助他们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途径,当孩子因为缺乏通过游戏来学习探索的机会,将会导致天性及情绪无法通过一个正常的途径得以释放,他必然会另外寻找一条途径去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很不幸的是,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大都选择了玩电子游戏的方式。这里面的原因固然有受到外部电子产品等的冲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孩子缺乏和父母之间的互动游戏。

我们不妨大胆想象一下,当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不可自拔时,家长如果用和孩子玩些有趣好玩的互动游戏方式,会不会另外一种结局?当然,此游戏非彼游戏,不是单向的手机游戏和网游,而是双向互动的亲子游戏。我身边的其他朋友就曾经用过这种方式,成功地把孩子拉出了电子游戏的“泥塘”,解决了困扰他们已久的教育难题。

因此,我当时反问这个朋友,你有拿出多少时间来陪伴孩子玩游戏?朋友则是一脸懵逼:孩子长这么大,我还没有和他玩过什么游戏呢?何况,孩子现在都是小学生了,功课更要紧,哪还有时间和他玩游戏?

别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游戏力联结和轻推法,轻松化解教育难题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不少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宁愿把孩子推到各种培训班、兴趣班和特长班中,也不愿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玩游戏,这样做,看似抢时间学习,却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孩子大多都被电子游戏给“俘虏”了过去。

心理学研究发现,游戏能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发展,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形式。

美国知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科恩博士曾经对这种普遍性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这就是“游戏力”。他认为,通过游戏,我们可以加入到孩子的世界;借助“游戏力”,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孩子在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

01 给予孩子充足的游戏机会,使孩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游戏力”呢?按照科恩博士的说法,这里的“游戏力”并不单纯是我们想象中的亲子之间的嬉笑打闹,而是基于玩耍式游戏的养育方式,是一种亲子双向沟通方式。目的是让孩子通过游戏,与父母建立联结,收获安全感,并得以释放情绪。其中,建立“联结、轻推、向内看”,是“游戏力”的核心内容。

别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游戏力联结和轻推法,轻松化解教育难题

游戏力强调的是,游戏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种双向互动方式,这是建立在人际联结之上的。而手机电脑等游戏缺乏的正是这一点,它们没有眼神接触和肢体语言,只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交流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成长自然不利。如何抑制住孩子内心深处对玩手机电脑等游戏的欲望,这需要我们在教育方式上做出合理的调整。此外,我们常常抱怨孩子难教育,其实归根结底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联结”,而游戏恰恰能完成这个“联结”。

早在科恩博士之前,已有众多著名学者专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出了关于游戏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强调游戏的发泄和补偿说,认为游戏为儿童发泄情感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途径,能够帮助儿童消除由创伤事件带来的消极情绪,并发展自我力量以应对现实环境。

认知发展学派创始人皮亚杰提出,儿童游戏是由儿童的认知水平决定的,游戏本身不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而是提供了巩固他们所获得的新的认知结构以及发展他们情感的机会。儿童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游戏中得到练习和巩固。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帮助儿童发展的工具。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借助游戏,儿童可以顺利达到最近发展区,实现潜在的发展。

别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游戏力联结和轻推法,轻松化解教育难题

为探讨游戏情境和非游戏情境下儿童解决认知问题的差异,教育学家布鲁纳等人在1976年做了一项研究。

实验者要求3~5岁儿童试取一支粉笔,这支粉笔放在他们手够不到的盒子里。要解决这个问题,儿童就必须把两根短棍接在一起,然后才能伸到盒子里去拿。

实验分三个组进行:第一组儿童观看成人表演如何操作棍子、夹子,最后取到粉笔;第二组儿童只是看到成人解决问题的部分示范;第三组儿童自己玩弄这些工具,成人不作干涉,让他们在游戏中解决问题。

实验结果发现,观看成人解决问题的儿童并不比做游戏的儿童表现更好,反而是做游戏解决问题的儿童的任务完成得更好。这表明,儿童通过游戏进行自由探索、观察和试验,能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是推动儿童认知发展的特殊形式。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斯坦利·格林斯潘认为,孩子获得安全感的方式,就是在日常持续不断的互动中,与父母取得联结,而游戏是取得联结的最有效方法。

那些沉迷于电子游戏中的孩子,大都因为在这个方面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手机等电子产品恰好趁虚而入,占据了孩子部分甚至是全部的生活,孩子也顺带着把心灵的那扇门对父母关闭。

游戏不只是好玩,它更是儿童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与社会的最重要的途径。实验研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游戏和学习本身并不是一对矛盾体,显而易见,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别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游戏力联结和轻推法,轻松化解教育难题

游戏力,就是这把帮我们家长打开关闭孩子心灵的那扇门的钥匙。巧用游戏力的联结和轻推法,能够帮我们轻松化解很多教育难题。

02 父母如何巧用游戏力联结和轻推法,轻松化解教育难题

回到我朋友孩子沉迷手机游戏这件事,如果能够一开始就把这项工作做到前头,把“游戏力”引入到家庭教育中,随着亲子关系的改善与和谐,相信很多教育上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很多家长并没有找到孩子沉迷手机的真正原因,只是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为手机和手机游戏本身,认为这些东西是引发孩子沉迷电子游戏的原罪,却没有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所以,在教育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却收效甚微。

记得在去年的一次家庭聚会上,由于厨房还在热火朝天地忙乎着,离开饭时间还早,几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就凑在一起玩起了手机游戏。这时,有位孩子的妈妈提议:玩一个“蒙眼睛抓手猜爸爸妈妈”的有奖游戏。游戏其实很简单,就是一群家长站一排,孩子蒙着眼,由裁判扶着,经过每个家长面前不能超过10秒,且在这10秒之内只能触碰手,其他身体部分都不能触碰。奖品就是大家都爱吃的大鸡腿。这提议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有趣好玩的游戏过程这里就不去详细描述了,反正那几部手机全被小主人丢在沙发上不管了,孩子们特别兴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参与游戏。这场景让在场的每个父母都很感慨:有多久没和孩子好好玩游戏了!我的感悟是:父母如果不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抓住“孩子,那孩子就要被手机游戏给“抓去了”。现实不正是如此吗?

别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游戏力联结和轻推法,轻松化解教育难题

从上述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游戏力”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是自然实现的,而是需要父母的积极参与和正确引导才能实现的。此外,游戏力作为一种养育方式,真正的主角不是父母而是孩子。父母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孩子提供一个游戏氛围,让孩子寻找适合自己的游戏方式。

父母如何巧用“游戏力”的联结和轻推法,轻松化解教育难题?具体来说,父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及时发现孩子需要游戏的时机。当父母发现孩子行为异常、捣乱、我行我素的时候,这些都表明普通的沟通可能无法奏效,此时就需要结合“游戏力”来进行。

此外,父母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需要借助游戏力。比如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教育孩子,或者感觉对孩子教育无能为力时。恰当地使用游戏力,不仅能够避免出现一些情绪对抗,还能通过游戏力来化解问题。

2、选择适合孩子和当时情境的游戏。游戏的选择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要选取适合孩子的游戏;另一个方面是要考虑当时的具体情境。比如打闹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使用和掌控自己的力量;角色置换游戏可以帮助孩子释放情绪,等等。

3、父母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当中。在游戏当中,父母要放下架子,跟着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当中,这样游戏力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别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游戏力联结和轻推法,轻松化解教育难题

4、要让孩子主导游戏。在一般情况下,孩子是游戏中的主导者,父母主要起着配合作用。

5、必要时父母要对游戏进行适当的干预。在一般情况下,孩子主导游戏,但在孩子处于需要摆脱困境或者要突破自己的状况时,父母此时就可接过主导权,也就意味着可以对游戏进行适当的干预,为孩子创造更适合的游戏方式。

04 父母和孩子玩游戏要遵循这两个原则

一是装疯扮傻原则。基本玩法是让孩子制定游戏规则,大人配合扮演愚笨角色。对小朋友来说,最典型的联结游戏就是“躲猫猫”了。

比如,在我女儿四岁的时候,我和她一起玩躲猫猫,轮到我时,小小的居室里自然不可能真的能把人藏住找不着,但轮到我时,我会一遍遍假装问“宝贝躲到哪儿了?我怎么找不到啊!”女儿强忍住笑,躲在以为我看不见的地方。而在我找了半天还找不到,“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常常是女儿主动暴露。有时,就算真的找到了,还要故作一副惊喜状,“哇,你藏在这里啊!太难找了!”

二是孩子获胜原则。很多父母尤其是父亲错误地认为,游戏中不能让孩子赢,理由是因为步入社会没有人会让着你,只有适应输,孩子才能准备好在未来与对手竞争。其实,学龄前的孩子都特别害怕失败,他们尤其需要安全感,这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别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游戏力联结和轻推法,轻松化解教育难题

我在实践中也发现,即使孩子到了二年级,让孩子在游戏中赢的方式仍然能让孩子乐此不疲。比如,我在和女儿打羽毛球的时候,就尽力给孩子制造容易赢的机会,而我却装作笨拙不堪,屡屡接不到球。如果父母在游戏中硬要和孩子一争高下,孩子可能就会失去信心和乐趣,最终选择放弃和父母玩游戏。

就如同我一位朋友一样,他每次在和孩子玩游戏的时候,都要跟孩子一争输赢和高低,最后气得孩子对着爸爸大喊:“爸爸,我再也不和你玩了!你真是个大坏蛋……”

因此,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让孩子赢上几次也无妨,孩子能从获胜中得到一些价值感和安全感的补充,然后在未来他们才更有勇气去和同伴较量。

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尽管要让个性独立且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来玩游戏很不容易,但游戏力对于他们同样也有实质上的帮助。他们可以选择的游戏自然和幼儿及小学阶段有所不同,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倾向于选择运动、打球等等。只要能玩,就打开了与青春期孩子重建“联结”的窗口。

有很多父母抱怨,工作很忙,实在是很难挤出时间来陪孩子玩游戏。但游戏力见效之快,完全值得我们去一试!

别再抱怨娃不好教育,巧用游戏力联结和轻推法,轻松化解教育难题

结语

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而游戏力能帮助他们一天天健康快乐成长。游戏力可以让父母更懂孩子,也让父母的养育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在联结,断裂和重建联结这三种状态之间不断的变化和演进,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游戏力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些急剧的改变中准确地把握方向,加入到孩子的游戏中,我们就可打开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那扇门,从而与他们心心相连。此时,我们还用得着担心孩子不好教育吗?

写到最后,借用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书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

“首先要蓄满自己的杯子,也就是说为人父母要与孩子共同成长。这种成长不仅在于学习育儿的知识,还在于用我们的心去感悟,体验生命的乐趣与活力,当我们的爱之杯,生命之杯被蓄满时,我们就不会焦灼而会对我们的孩子的成长充满感激,感激生命带给我们的启示和丰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