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导自演的电影获得三项奥斯卡奖项的它到底好在哪

首先是剧情,《逃离德黑兰》根据 1979 年伊朗人质事件改编而来,讲述了美国中情局特工在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美国大使馆备战的情况下,通过在伊朗伪装拍摄一部名为《Argo》的好莱坞电影的方式,成功将 6 名美国外交官带离德黑兰的故事。本片由演员本·阿弗莱克执导并主演,影片从一开始,就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氛围——整理文件,摧毁文件,联系部队,沟通加拿大大使馆,大门外武装革命的叫喊声......急促的台词,频繁切换的镜头无不将危险来临的的状态传送到你每一个毛孔中。最后汽车追飞机的场景惊心动魄也很震撼让人的心也跟着悬着,导演在影片后段在6人逃离做飞机这段,情节步步叠加,情绪渐渐加强,当飞机安全离开地面时,大家的心也落地了激动的互相拥抱起来。

自导自演的电影获得三项奥斯卡奖项的它到底好在哪


其次,这部电影获得最佳剪辑奖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影片在多人对话、多先叙事平行推进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尝试。第一点就是回归经典剪辑,库里肖夫的实验告诉我们两个不同的镜头接在一起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情感含义。在这部影片有很多的情节叙事、人物对话、角色情感表达都是通过镜头组接表达出来的,如果把每个镜头定义成没有过多叙述情感表达的碎片,但是通过剪辑把这些碎片连接在一起,就获得了叙事的意义和情感的冲击,从而形成了节奏。

自导自演的电影获得三项奥斯卡奖项的它到底好在哪

片中机场第二个检查点的段落,除了托尼之外其他人都没有入境时填写的白联,众人必须坚持咬定是入境处丢失了白联才有可能蒙混过关。由于剪切改变了角色情感状态的镜头共有 36 个,占镜头总数的 86%,其中,没有对白的反应镜头有 28 个。因此,这个段落基本摒弃了对话揭示角色情感和心理活动的方法,而采用角色表演加剪辑的方式来完成。有意思的是,在这28 个镜头中演员的表演大都非常内敛克制,除了鲍勃这个角色略微流露出少许的紧张、焦虑之外,其他角色基本做到了“库里肖夫实验”中那个演员一样面无表情,但通过镜头的组接,这些没有或较弱情感指向的镜头获得了新的情感信息,赋予角色某种明确的心理活动,就连工作人员把护照放下的手部特写镜头,也因为前后镜头的组接产生了两层情感含义:第一,海关工作人员相信了鲍勃的话,但对他们身份还存有怀疑,所以放下护照,犹豫着要不要敲章;

自导自演的电影获得三项奥斯卡奖项的它到底好在哪

第二,官员甲再次抬头的镜头进一步明确了这种犹豫,他想让鲍勃等人给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证据。从叙事的完整性来看,前半段事件在工作人员乙进办公室后就结束了,直接下一场武装总部确认托尼等人身份即可,但为了增加戏剧张力和悬疑效果,后面还加了五个没有对白的镜头,只是镜头的组接就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

自导自演的电影获得三项奥斯卡奖项的它到底好在哪

还有一部分就是快节奏对话的剪辑和多时空剪辑,片中有大量的对话段落,这些段落最大的特点是节奏快。这里的节奏快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角色的语速、角色之间对白衔接节奏很快,另一个是对话段落中,镜头切换速度快,平均镜头长度短,片中大多数对话段落,平均镜头长度在 3 秒以内,不拖沓,完整的的讲述了段落的情节内容。多时空剪辑方法是最常见的线性叙事结构,空间的切换,使事件更加紧密情节更丰富逻辑也很紧密,加深了观众的情节感受。

自导自演的电影获得三项奥斯卡奖项的它到底好在哪


最后,一个好的故事情节令人深刻的事件加上优秀的剪辑方式表达出来,这正是《逃离德黑兰》的成功之处,也是成为让很多观众百看不厌的电影理由之一,当然电影的成功也离不开导演的细心琢磨和情节的把控,可见大本导演的电影造诣非常高,他对这部电影的付出也是这部电影获得成功的基石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