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文軍原創:黃河尾閭溼地城

——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東營在行動·溼地篇

作者 薄文軍

萬里黃河在這裡入海,大地年輪在這裡延伸;勝利油田在這裡崛起,兵聖文化在這裡誕生。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朝氣蓬勃的現代溼地之城、生態之城。

溼地成為東營標識

如果你有機會在空中俯瞰東營,最搶眼的應該是錦繡如屏的秀美溼地。如果你找一個熟悉東營的人聊天,他津津樂道的必然也是飛鳥翔集的廣袤溼地。每塊金字招牌背後都有溼地的影子,每個人都有溼地的故事。溼地,已然成為東營最重要的形象標識。

東營市是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奔流入海的地方,是勝利油田的誕生地和主產區,國家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交匯融合區,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入選全球首批“國際溼地城市”。國務院辦公廳批准的《東營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明確其為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石油基地。

東營是一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其西南部為泰沂山系山前沖積平原,早在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後李文化時期即有人類足跡。其東北部多是清朝咸豐五年(1855)黃河奪大清河河道入海後形成的黃河沖積平原,是一片至今仍在不斷生長中的新淤地,也是世界上土地自然增長最快的地方。市政府駐地所處的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及河口、墾利兩區,絕大部分區域都是成陸時間150年以下的新生地帶。

長河大海的雙重恩惠,獨具特色的地理氣候,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溼地類型。根據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東營有溼地5類14型,總面積4567.73平方千米,溼地率55.41%。其中75%的溼地集中在濱海區域,包括淺海水域、淤泥海灘、水產養殖場、鹽田等;25%的溼地在內陸區域,包括沼澤溼地、河湖溼地、庫塘溼地等。總面積1530平方公里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暖溫帶最年輕、最廣闊、保存最完整的河口新生溼地生態系統,是世界範圍內河口溼地生態系統中極具代表性的範例之一,也是全國溼地、水域生態系統16處國際重要保護地之一,被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

多年來,東營市依託臨海靠河、溼地資源豐富、中心城區溼地佔比較高的優勢,瞄準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目標,不斷加大工作力度。東營人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著力做好生態、綠色、環保大文章,讓溼地、森林、水面唱主角,讓良好的生態環境融入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讓新舊動能轉換真正成為藍天、碧水、淨土的保護神。東營人始終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並重的原則,立足長遠,胸懷全局,奮筆書寫高質量發展的錦繡華章。

腳踏實地的行動,為東營贏得了國際溼地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溫泉之城、國家現代林業建設示範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中國人居環境獎等諸多榮譽稱號。

打造現代溼地之城

2018年10月25日,在阿聯酋迪拜召開的《國際溼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上,東營市榮膺全球首批“國際溼地城市”稱號。這是世界對東營市長期致力於保護溼地、修復溼地、建設溼地的充分肯定。這是東營人傾情打造現代溼地之城的一個新的起點。

溼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溼地系統是城市的天然基礎設施,在提供水資源、調節氣候、淨化水質、調蓄洪水、防風護岸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東營市高度重視溼地保護與修復工作,始終將其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工程和惠及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綜合治理中心城區水系,將城區“綠軸”廣利河、明月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清風湖公園、金湖銀河公園等河流、湖泊、水庫貫通一體,構建起“九橫十縱”的城市主幹水系和環城水系。切實加強自然保護區和溼地公園建設,全市先後設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海洋特別保護區5處,建成國家城市溼地公園1處、國家溼地公園(試點)1處、省級溼地公園(試點)8處。

為打造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生態之城、溼地之城,東營人以創建全國生態園林城市為總抓手,集中智慧,精心描繪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藍圖。編制完成了《東營市溼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並將溼地保護納入“三年增綠計劃”,不斷提升溼地品位和知名度。先後制定出臺《東營市溼地保護管理辦法》《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東營市溼地保護條例》,闊步走進了依法保護溼地資源的新時代。

對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汶流草場、黃河故道等區域溼地進行恢復建設,準確把握黃河調水調沙的有利時機,開展了黃河三角洲生態調水暨刁口河流路恢復過水試驗,自然保護區內溼地萎縮、功能退化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始終堅持全面保護及可持續利用原則,積極實施退耕還溼,充分發揮溼地保護及溼地生態、經濟、文化等多種功能。切實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中國科學院在東營建立了“黃河三角洲濱海溼地生態試驗站”,山東省林業科學院在東營建立了“黃河三角洲森林定位研究站”,開展溼地生態動態監測與評估工作,形成了溼地生態預警與應急防範機制。

2019年7月,東營市人民政府印發《東營市建設溼地城市方案》,再次將溼地保護、修復、建設、開發工作推上了新的制高點。

鍛造東營溼地文化

所謂資源,就是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天然來源。說到底,資源就是生產力。如何將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是東營人一直都在思索的重大課題。

2018年9月初召開的東營市委六屆四次全體會議,為新時代東營發展確立了“打造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溼地城市”的目標定位。按照這一定位,東營人充分利用河海交匯、新生溼地、野生鳥類三大世界級旅遊資源,培育旅遊精品,完善旅遊設施,提升旅遊服務,豐富文化內涵,在國內外打響“黃河入海”旅遊文化品牌,全力打造“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溼地在城中,城在溼地中”的城市特色,努力把東營建設成為具有蓬勃生機活力、濃厚時代氣息、獨特城市風貌的現代化溼地城市。

目前,東營市中心城規劃區496.99平方公里,溼地面積145.12平方公里,溼地類型以永久性河流溼地、輸水河及庫塘為主。中心城建設的大量溼地公園,為市民提供了優美的休閒娛樂空間。溼地與綠化的有機結合,造就了優良的城市自然環境。溼地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東營人民的現實利益、直接利益,密切關係到廣大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溼地”是生態,也是文化。面對觸手可及的溼地資源,東營市致力於夯實基礎、凝聚共識、攜手共建、全民共享,倡導生態文明,打造獨具特色的溼地文化,著力實現溼地與人的和諧發展。大力開展媒體宣傳、社會宣傳,戶外宣傳、境外宣傳,先後建成黃河口溼地博物館、黃河三角洲鳥類博物館、黃河口溼地學校,面向公眾開展溼地科普宣傳和教育培訓。讓更多市民積極參與到溼地保護工作中來,使生態文明、溼地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這是一派氣勢磅礴的大格局,保護溼地、修復溼地、合理開發利用溼地。這是一個精彩華麗的蝶變過程,從“長在深閨人未識”,到“載譽歸來天下知”。

美麗的東營溼地,正以嶄新的姿態融入高質量發展的滾滾大潮,跟217萬東營人一起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黃河口地域文化研究學者、資深媒體人,著有地域文化書《穿越黃河口》《黃河口旅遊文化》《東營進士全傳》《黃河口抗日戰爭史》等,主持《墾區——山東戰略區的穩固後方》《滄海桑田黃河口》《印象墾利》《墾利文化通覽》《東營旅遊》等圖書及多個大型展覽館展陳內容撰稿工作。參與編寫《山東區域文化通覽·東營卷》《東營圖志》《黃河口特色旅遊文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