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

當海明威的小說《過河入林》發表之後,評論家們評價不高,甚至是苛刻,他們認為海明威已然江郎才盡。

當他揹負著滿世界的嘲諷寫出《老人與海》之後,他說:“現在發表《老人與海》可以駁倒認為我這個作家已經完蛋的那一派批評意見”。

果然,1952年9月某週刊刊登了《老人與海》全文,售出了531萬份,後來的單行本也很快售出了10萬冊,獲得評論家們一致好評。

本書讓海明威獲得了1953年度的普利策獎金,最重要的是因此書的成就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

《老人與海》的故事非常簡單,寫一個老漁夫在連續八十四天未捕到魚的情況下,決定去更遠的海上試一試,獨自在海上漂泊三天終於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這條魚比他的小船還要大。歸途中,被鯊魚一再襲擊,最後回港時只剩下了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拼盡全力,兩手空空,但他表現了一個歷經生活磨難而戰無不勝的形象。就像他所說的,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打敗。

他在第八十七天捕到久違的大魚,他知道捕魚之後僅僅時開始,因為血跡會引來深海的鯊魚,他心理上已經做好準備。他曾經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水手,他知道海上的規則,並準備迎接它。

遠海漂泊三天,他是一個精疲力盡的老人。他只有一條比魚還小的船,有一支鋼叉、一把刀子、一截短棍,還有槳、舵把和風帆,鋼叉隨著鯊魚的屍體沉入水中,刀子因鯊魚堅硬的骨頭而折斷,鯊魚一塊一塊撕咬著他的大魚,他拿著短棍打退一隻一隻的鯊魚,最後他撐著風帆,帶著那條魚骨頭回到了港口。

回去已深夜,沒有掌聲,沒有讚美,他只想躺在鋪滿報紙的破床上睡一覺,他疲憊至極,從沒認為床竟是如此讓他舒服。生活就是如此,他是個孤獨的人。

海明威本人認為這部作品是他這輩子寫的最好的一部作品,書中的老人聖地亞哥就是他自己。他因此走上的巔峰,嘲諷的聲音就此銷聲匿跡,他跟過往的鬱悶說了聲再見。正如老人聖地亞哥所說,我是個不同尋常的老頭兒。

老人經常夢見獅子,在那遙遠的非洲海灘,那是他作為水手最輝煌的時刻,他要記得他們,他曾經年輕過,曾經那麼強壯有力。他如今已不再強壯,但他懂得許多竅門。他知道生活中不只有強壯的身體,還有智慧和經驗,還有作為人應該有的意志力——透過他的雙眼,它們像海水一樣藍,顯得堅定且永不服輸。

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

海上黑色的小燕鷗,在老人眼裡是那麼柔弱,它們始終在飛翔,在找食,但幾乎沒找到過,它們柔弱地不能在海上生活,鳥兒的生活過得比人還不容易。儘管海洋有時很殘暴,但在鳥兒和老人眼裡,海是溫柔的。

他總是困難且孤獨。他沒有了妻子,身邊只有一個鄰家的小男孩肯和他說話,給他幫助,和他談著過去的棒球明星,他能報答的就是教小男孩捕魚。

一條魚釣了三天,他吃光了生魚,用盡了力氣。這條魚使出了所有的力量擺脫老人,它時而沉默,時而爆發,來對付老人的意志力和智慧。老人要讓魚知道人有多少能耐,能忍受多少痛苦。他明白,魚比他更痛苦,魚鉤就在它身體裡,那種滋味非比尋常,老人總是那麼善解魚意,但他知道他是一個捕魚者,職責就是捕魚,哪怕無比兇險,他都要捍衛自己的榮耀。

哪怕最後只剩下槳、短棍和舵把,他也要試一試能不能從鯊魚嘴裡逃生,哪怕帶回去的只是一條魚骨頭,他都要跟鯊魚鬥到死。

這時候,老人聖地亞哥和海明威的形象重合在一起,一個歷經生活磨難而戰無不勝的巨人。

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

老人聖地亞哥滿身傷痕又無比疲憊地回到了家,海明威獲得了寫作生涯的里程碑。

“寫作,在最成功的時候,是一種孤寂的生涯”,海明威說。就像老人聖地亞哥回到家始終要面對那張鋪滿報紙且不那麼暖和的床。但他無法不孤獨,“一個在岑寂中獨立工作的作家,假若他確實不同凡響,就必須天天面對永恆的東西......”

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

生活始終是沿著時間軸向前奔流而去的。鯊魚把魚肉吃光了,船因此輕了不少,更快的航行,他認為這就是生活,生活的磨難也造就了生活。我們不能指望打撲克的時候總摸到好牌,而是要把目前在手裡的牌打好。

要相信一條鐵律:未必要有希望才能夠堅持。

(回到港口,看到自己捕的魚)

他站住了一會兒,回頭一望,看見那魚的大尾巴在街燈的反光中直豎在小船的船艄後邊。他看清它赤露的脊骨像一條白線,看清那帶著突出的長嘴的黑糊糊的腦袋,而在這頭尾之間卻什麼也沒有。

“所有物質的東西,包括人在內,都是註定要毀滅的,只有人的行動,和對行動的記憶才是永遠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