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間名詞簡史:一寸“光陰”是多長?一“剎那”有多短?

從古至今,為了準確地衡量時間的長短,人們曾經制定過各種度量衡,直到今天我們所使用的“公曆”、“農曆”以及“時分秒”制度,可以說都是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所結出的累累碩果。在人們對時間的漫長研究之中,出現了很多用於描述時間的名詞,比如說“時辰”、“刻”、“剎那”、“彈指”、“須臾”等等,那麼它們到底相當於多長時間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古代時間名詞簡史:一寸“光陰”是多長?一“剎那”有多短?


在中國歷史上,清代以前中國是沒有鐘錶的,但是這並不代表中國古代沒有其他用於記時的工具。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代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漸地通過觀看天象、觀察動物的生活規律(比如說雞鳴報曉)等規律,摸清楚了時間的週期性變化規律,並因此發明了各種計時工具,其中大名鼎鼎的“日晷”就是中國先民為了準確計算時間而發明的計時器械之一。

早在西漢時期,日晷就被中國先民用於記時,據《漢書·律曆志》記載,《史記》的著名作者司馬遷曾經對漢武帝建議說:“(計時的方法)主要使用日晷,夜間使用刻漏輔助。”並且在《漢書》之中還有著名為“晷書”的目錄,但是卻並沒有實際內容,很有可能是已經亡佚了。

古代時間名詞簡史:一寸“光陰”是多長?一“剎那”有多短?


至中國明清時期,日晷已經成為紫禁城之中最為重要的計時工具和標誌性建築,如今在乾清宮、太和殿等地都能夠看得到日晷的痕跡。從表面上來看,日晷由花崗岩底座、一根晷針以及刻有刻度的圓形晷面所構成,其中晷面和晷針的夾角為39.9度,正好是北京當地的緯度。不過實際上,日晷的第一個作用並不是計時,而是確定南北方向,因為日晷的指針都是向著北極固定的,而要想發揮日晷的計時功能,就必須選擇晴朗無雲的天氣。

當太陽光芒照射到日晷時,根據指針投影投向晷面的刻度,人們能夠清楚的發現時間正在隨著影子的偏斜而慢慢流逝。在觀察到日晷時間的流逝之後,《淮南子·原道訓》的作者劉安感慨:“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後來人們就用“一寸光陰一寸金”來形容時間的寶貴性,而所謂的“一寸光陰”指的就是日晷晷針的影子在盤面上移動一寸的時間。由於夏天和冬天晷針影子移動“一寸”的時間並不一致,因此平均下來,“一寸”光陰的時間相當於現在的72分鐘。

古代時間名詞簡史:一寸“光陰”是多長?一“剎那”有多短?


那麼看到這裡有人就會說了:如果遇到陰天或者晚上,日晷不能計時怎麼辦呢?這就要用另一種傳統計時工具“漏刻”了。據史料記載,中國人早在西周時期就發明了“漏刻”,並且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國也使用過這種計時工具。漏刻的構造比較簡單,主要由“漏壺”和“標尺”兩部分組成,一般來說,漏刻至少由兩隻漏壺構成,其中一隻為漏水壺,而另外一隻為受水壺。而標尺一般插在受水壺之中,其底部有一隻“箭舟”,隨著受水壺水面的上升,標尺的刻度也隨之上升,人們通過觀察標尺的刻度就能夠得出精準的時間。

古代時間名詞簡史:一寸“光陰”是多長?一“剎那”有多短?


不過這樣做也有一個缺點:雖然古人們不一定懂得大氣壓原理,但是毫無疑問計時的準確度取決於漏壺滴水的速度。由於在液麵較高時,漏壺的滴水速度會變快,而液麵較低時,漏壺滴水的速度就會變慢,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古人們使用了多級漏壺:通過多隻漏壺進行滴水,使得受水壺最上方的漏水壺以同樣的速率進行補水,這樣就解決了液麵高度差對於漏壺精確度的影響。

然而漏刻又是如何記錄時間的呢?由於古人是以“十二時辰”,根據太陽的方位來記載時間的,每個時辰相當於2小時,但是在沒有太陽的時候,古人就需要另外一種和“十二時辰”並行的方法來記錄時間,因此根據漏壺的標尺,古人又發明了“百刻制”來記錄時間。

古代時間名詞簡史:一寸“光陰”是多長?一“剎那”有多短?


那麼“百刻制”又是一種怎樣的計時方法呢?原來古人將一天劃分為100刻,在夏季的時候,白天為60刻,而黑夜為40刻;冬季的時候由於黑夜時間延長,因此黑夜的長度被延長至60刻,白天縮短為40刻。那麼刻和時辰之間又是怎樣換算的呢?原來將一百刻劃分為十二份之後,每個時辰的長度就是8刻外加六分之一的小刻,這樣計算下來的話,每一刻的時間大約是在14分24秒左右。到了清代初期,為了換算上的方便,因此清政府統一規定,一天被劃分為96刻,而這樣的一刻鐘終於變成了15分鐘,並且一直延續至今。

古代時間名詞簡史:一寸“光陰”是多長?一“剎那”有多短?


除了使用日晷和沙漏,人們還使用香的燃燒來計算時間。在南宋初年,中國發明家發明了一種名為“香篆鍾”的香盤,它的外部實際上是一個梅花形狀的銅盤,上面有被香線拴好的五枚花瓣,當香線燃盡的時候,花瓣就會從銅盤之上飄落,人們就可以通過掉落的花瓣數計算時間了。不過“燃香法”有一個更大的缺陷,那就是受制於香的製作材料和燃燒速度問題,使用香所記錄的時間準確度大大不如漏刻,因此從明代之後基本就不再使用了。

古代時間名詞簡史:一寸“光陰”是多長?一“剎那”有多短?


綜上所述,普通百姓尚且需要各種度量衡和計時器來計算時間,那些遁入空門的佛教子弟自然也需要一套能夠衡量時間的名詞。據印度《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仁王經》)記載,“一剎那九百生滅。”那麼一“剎那”又是多長時間呢?據五胡十六國時期傳入我國的《摩訶僧祇律》記載:“每日三十須臾,其中日長時有十八須臾,夜短時有十二須臾。一須臾二十羅豫,一羅豫二十彈指,一彈指二十瞬頃,一瞬頃二十剎那。”那麼按照現在的時間來計算的話,一“彈指”的時間大約是7.2秒,而一“剎那”的時間則是0.018秒,而一剎那的時間就有900次生滅。這樣算來,1.8秒的時間,世界上就發生了9萬次生滅,難怪佛教所說的“一念之間”是如此的短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