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負債的人越來越多呢?錢都去哪兒了呢?

蘇楓櫻


我們從幾個群體中去分析一下:

1、做企業或者做生意的

這個群體近幾年也是負債增加,在老賴的名單中也是有一席之地,企業負債的情況有哪些?筆者就曾經接觸過兩位負債的企業家。

故事1:

張總是在長三角一帶做工程,這麼多年下來也賺了一些錢,工程這幾年儘管已經走下坡路了,但是每年仍然能夠恭喜相當的利率和現金流,在3年前的人工智能興起,張總也想著企業轉型,做了一輩子的工程總想做點有技術含量的事情,況且張總原本就是技術出身,後來陰差陽錯做了工程。做人工智能就選擇人臉識別技術,可以應用在機場、車站等公共領域,而張總這麼多年做工程積累了不少的政府關係資源。

於是張總便開始組建團隊,事情就開始做起來了,很快,就有人來準備投資了,但是張總想把產品做好後能有更好的估值,於是就拒絕了對方的投資,時間就這樣過去了1年多,團隊也越來越大,支出越來越大,但是產品出來了,也在一些地方做試點應用,但是就是沒有簽單,幾千萬的投入,全靠工程來支撐,最後無奈之後把房子抵押了,再繼續維持,這個時候也找過投資,但是經過前幾年的資本泡沫,現在機構普遍募資不足,投資也謹慎了很多,而人臉識別由於一哄而上,早就是一個爛大街的項目,於是融資無望,最後把家裡的車子也抵了。

最後一次見他的時候,還是找我籌劃融資的事情,但是事情不可為,勢已去矣。之前有過一個投資人準備投資,但是技術團隊對股份的要求沒有談攏,最後投資擱置。再到最後就是裁員,把辦公室搬到更便宜的地方,還在苦苦支撐。

張總肯定是負債的,資金去哪裡了?都用來投資項目,招聘員工,都是高技術人才,在沿海一二線城市的工資可不低的。錢都是這麼花掉的,再一個就是後面他開始貸款了,利息肯定少不了,尤其是後面如果向社會貸款機構融資,利息更是高,這些利息自然是進入了貸款機構的兜裡,以及貸款的業務人員。

故事2:

李總夫婦是在中西部地區的一個三線城市,做汽車零部件的生產製造,當年也是地方的風雲人物,無論是當地政府還是當地的企業界都是頗受尊重的。前幾年興起的借貸生意,李總夫婦去把錢投給別人,別人給與穩定的回報,而且非常可觀,持續一段時間後,不僅加大了自己的投資,還向身邊的親朋好友融資,再一起投下去(這種遊戲儘管在江浙地帶玩了很多年內了),最後對方的錢沒有再返回來,因為資金鍊斷了,而李總夫婦的本金拿不回來了,關鍵還有親朋好友的資金。

最後公安和法院介入,欠款總額大概2個億,組成了債權人一起協調,能賣的資產都變現還了債權人,兩口子被監視居住在工廠裡面,專心經營廠子,然後還債,我們見面的時候,他已經這樣生活快1年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每個月的利潤都還了債務,這個不到1000萬淨利潤的工廠,要還清債務真的是要等到入土的一天,但是除此別無他法。

李總的錢去哪裡?他自己也沒怎麼消費,是對方拿著他們投資的錢去用了,要麼是再次投資了,要麼是消費了。

2、個人

張三年近40了,正當年壯,事業小有成就,房車都有,聽朋友說投資一個項目很賺錢,每個星期都有固定 回報,觀察一段時間後,就決定加入了,剛開始投了幾萬,回報穩定客觀,於是就投資了幾十萬,再後來投資上百萬,同時也把身邊的朋友帶了進來,一則大家一起發財賺錢,一則是能夠拿到提成。

正在大家很高興的半年後,錢突然就沒有返還了,張三去問,對方說是系統計算問題,不用擔心,過來幾天後還是拿不回來了,這個時候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在討論這個事情了,事情最後真相了:項目崩盤了。所有的錢都拿不回來了,之前賺的錢也都投進去了,關鍵還有被自己帶進來的朋友的投資。

積蓄沒有了,還負債了,那麼這些錢去哪裡了?當然是這個項目的每個環節都分到了,而項目最終的控制人才是拿到了大頭,他們給你看的豪車、豪宅、美女、遊艇等等都是這些投資人的錢。

小李是90後,工資收入三五千,但是喜歡名牌,喜歡旅遊,於是就刷信用卡,最後再借網絡貸款,最後發現錢還不上了,債務越滾越大,無奈最後只好讓父母來償還,甚至要變賣家裡的房產。

至於錢去哪裡了,你的錢總有人在消費和揮霍。網貸的從業者的高收入,可能比正常的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的收入還要高。從業人員數萬的月收入來自於哪裡?高級管理人員和控盤人的豪華消費來自哪裡?

3、房貸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房貸了,辦理了房貸的家庭,揹負房貸是少不了的,這個是很多家庭主要負債的來源。

截止2018年底,央行公佈的數據是,個人房貸餘額總額為25萬元。

房貸導致個人家庭破產的有多少?這個真沒多少,房貸雖然是個人家庭主要負債的來源,但是卻不是主要的風險,導致個人和家庭負債出現風險的往往是那些不知規劃的消費,和資金盤的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