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道德經》《論語》想提升自我,天書一樣?有沒有開悟的指點?

修行者一


建議你去看郭繼承老師解讀的《道德經》,我最近也在看。我覺得現在中國文化知道的太少,靠自己很難讀明白。道德經出來開頭兩句,基本就都不明白了。bilibili裡面有。我最開始是很不屑中國文化的,《人類簡史》裡面有個觀念是有的人一直在讀古書,認為古代人把知識都發現了,這樣就一直沒有超越。而科學是承認自己的無知,這樣才有發展。

最近看了中國傳統文化後覺得,西方各種成功學,談判技巧這些都是術,看每個都很有道理,但是高度不夠。學習中國文化可以,一通百通。


中年程序員


也許我的學習方法可以幫你儘快進入快樂學習中。

你能買這兩本書,說明你對這兩本書很感興趣,這是學習下去的動力,接下來就是方法問題。事實上,對於古典名著,大家剛一接觸都一樣有過困惑。相對而言,《論語》較為通俗一些,因為它是孔子的弟子們對老師的言論的整理編輯而成的,是孔子的日常言論。下面重點交流一下《道德經》的學習體會。

讀經典,要有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不能急躁。

經典之所以能流傳,說明它的深刻、適用。不然就不能叫做經典。很多人學了一輩子,也不敢說真的讀懂了《道德經》。所以一開始就要做好長期閱讀的心理準備。

對於經典,首先要過的就是文字關。古文不同於現代文,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經》,用詞極其古奧,不如“立天子,置三鄉”,為何他不說“置三卿”,而在周朝已經有了“三卿”,這說明老子用字用詞極其古遠,只看文字表面很容易理解。但當我們知道了老子為什麼要用“古詞”,而不用周朝時期的常用詞彙的時候,我們就理解老子的這種用詞風格與他的“小國寡民”的淳樸狀態是緊密相連的。

借用工具。

那怎麼過這個文字關呢?這就需要藉助甲骨文這個文字工具了。有讀本更好,沒有讀本,電腦也很方便,在解釋古文字時,它會告訴我們這個字的創造原理,加深我們對文字層面的理解。比如“德“字,它的甲骨文造字形態是一個人行走在有岔道的路上,一隻象形的眼睛盯著前方,它的本意是順大道而行,不走邪路。

這樣,我們就會領會老子為什麼說順道而行的就是“德”了。

多版本比較閱讀。

我正式接觸《道德經》是去年四月份,先找了不同版本的《道德經》,比較著看,最後選了一本淺顯易懂的讀本看。但隨著對《道德經》理解的加深,那本相對淺顯的讀本就放棄了。因為他只是大意,具體到文字背後的深層含義,就不得而知了。

我們知道,《道德經》一語萬端,辭旨宏深,光理解大意遠遠不夠,比如,老子為何要寫這本書?他主要的閱讀對象是誰?為什麼古往今來那麼多的注家對有些章句的解釋不一致?為何同一本書前後解釋不能貫通?為什麼漢代之前和漢代之後的解讀明顯不同等。

那時候,我已經註冊了“今日頭條”,開始寫作相關文章。由於版本不同,各說各話,莫衷一是,沒法達成一致。於是,我開始藉助網絡,對所要解讀的章句,進行全網搜索,認真對比,按照自己的接受程度,有選擇地消化網上的觀點,然後整理成個人的觀點。當時這麼做,僅僅是為了保證自己觀點的一以貫之,不至於前後矛盾。後來發現這個方法很好,就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當你打開《道德經》時,不要急躁,要有耐心,精讀一章比瀏覽全篇更有效。你可以試著比較閱讀,並且動手寫下你的讀書筆記,如果你能在平臺上寫出你的心得,就更好了,哪怕對一句話的理解也好,這個就可以讓大家看到,大家認為不對的就會對你提出反對意見。不管說什麼都要虛心接受,哪怕是諷刺挖苦也接受,因為我們是學習的,不是跟人家“打擂”的,非得分出個輸贏。

你試試這樣做一段時間效果咋樣。


問道黃老


所有的經典不是用來讀的

所有的經典都是用來合的


用戶52435296331


十八、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樑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jù)而作。

  〔主旨〕

  孔子教導弟子要識時務。

  〔註釋〕

  〔今譯〕

  子路在山間橋樑上襲取一隻雌雉,其他的雉驚駭飛起,在天空飛翔一圈又停在橋上。孔子責備子路說:「你襲取橋上歇息的雌雉,怎麼算是得時宜啊,怎麼是得時宜啊。」於是子路兩手拱住雌雉放在地上,那雉鳥三次舒張羽翼,然後飛走了。

  〔引述〕

  做任何事情,適合時機是重要的因素。切合時機和情勢,做起來十分順當。否則便是不識時務,有違時令。喪失正當性,便成為不正當的行為。

  孔子當時,有感於鳥能得其時,人卻不得其時。子路沒有這種警覺性,居然去襲取雌雉。孔子用「時哉!時哉!」來啟發子路,要養成察言觀色的習慣,看看當時的情況,是可為還是不可為?不應該想做就做,令人覺得不識時務。

  〔生活智慧〕

  (一)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離開時間和空間而單獨存在。在特定的時空背景,才具有意義和價值。因此時空一改變,對一件事情的觀感和評價,也就隨著有所改變。

  (二)察言觀色,如果用來討好、奉承或諂媚,那就是小人的行徑。若是用以瞭解當時的氣氛,判斷是否可以採取那些行動?便是高度警覺性的表現。

  (三)識時務者為豪傑,表示做人做事,最好切合時機和情勢的需要,為眾人所歡迎。否則不合時宜,引起大家的反感,勢必影響彼此的關係,難以達成預期的效果。

  〔建議〕

  養成察言觀色的習慣,只是不能用來討好別人。


幽默小君也


說在前

首先一定不要聽他們忽悠。道德經和論語並非天書。並且是傳世經典,不然的話,為何幾千年下來依然被大家所公認所推崇?

第2點你已經買了,說明你有讀下去的意願。那就把這種意願轉化成現實,把天書讀成日常用書。

然而往往是:書非借不能讀也。我們買的書,我們擁有的東西很可能變成裝飾品,被束之高閣而不去閱讀。

如何讀

1.論持久戰。

就像這兩部經典的傳世過程一樣,他承載了太多的思想和哲理,又經歷了幾千年的激烈和傳承。我們一定不要想一口吃個胖子,幾天之內把它看完。

當然如果說幾天看完也無可厚非,但是要說真正能領會感悟到什麼那就太難說了。一定要把它當作是枕邊書,有事沒事翻一翻看一兩條,都會非常有意義。

2.明確目的。

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您像大多數人一樣,買了書只是為了在朋友圈發佈,那樣的話,您肯定和經典無緣,即便買了也不屬於您的。

論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現在的人讀書更多的是為了顯擺,而古代的人讀書都是為了真正的提升修養,提高自身能力。

如果是為了顯擺,那可能幾天讀一本,一年讀多少本書,看似博學,然而都是假象。就像四書五經一共9本書,誰能一年都讀完,或者說誰能真正的領會到其中的意思呢,如果您能一年把一本書讀完讀透,那樣的話,您的收穫就會比很多人要高得多,可能沒有他們炫耀的那麼多數量,但是人生的質量絕對會上一個很高的層次。

3.選書。

就像您說的,為何是天書?就是因為我們現在所普遍缺失的古文閱讀的功底。大多數人都是初中高中時為了應付高考,而背誦記憶的那一點點古文功底。然而回頭想一想,那些東西無非是死記硬背,現在看一看,估計你會發現很多不一樣的收穫。

如果不能流暢的看古文,那麼不妨找一些比較通俗的解讀版。

然而走這種書也不是隨便去找,因為很多的解讀很可能會誤導你。特別是像道德經,區區5000字,然而從古至今的註解有1700餘種。我們如何選擇?

一定要選一些大家所公認的,而不能選一些譁眾取寵或者是偏門的。因為這樣的話容易先入為主,就像對於儒釋道三家,很可能被某一人的解讀而誤導。影響以後的進階和研讀。

書的選擇首先推薦中華書局版的,還有嶽麓書局,因為這幾個出版社,對於古典文學比較專業。至於作者,陳鼓應,李零,還有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等等,或者您可以從網上搜一下,有沒有其他更好的版本。

4.聽講解。

或許買了文白對照版的,仍然不能更深的領悟。那麼可以輔助於一些聽書的軟件。個人推薦葉曼先生講道德經,還有曾仕強,羅大倫,以及其他很多版本,都可以作為選擇。

一定不能拘泥於一家之言,要多多的做比較形成自己的思路。

總結:

在讀之前一定要問問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打算要讀。確定了目標再選幾本書。因為對於這些經典的解讀,一本書肯定不夠,但是書要一本一本的讀。去互相比較取長補短。結合一些講解,最終形成自己的思路和價值體系。

一定要做好長期讀書的準備。

一定不要打算很快的讀完。

每天讀一點,不要貪多。

相信你,經過開始幾天的啃書過程,一定會體會到道德經和論語的獨特魅力,並且受益無窮。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清中數,書中自有顏如玉。

開卷有益。


瀚海尋珠


買了《道德經》《論語》想提升自我,天書一樣,有沒有開悟的指點?

這兩本書是古書籍,是中國文化寶藏。想簡單的通過別人的指點就能明白不太現實,要想開悟那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我建議想讀懂這兩本書,必須自己先嚐試學著看原著去領會,當然你大部分都是看不懂的,但這個沒有關係,這個是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看了幾次實在沒辦法理解實在看不下去了,然後再去看譯文和簡化版本,這版本可以對原文有詳細解釋,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先看原文再看簡化版本效果更好,因為看原文看不懂你會思考,直接看簡化版本譯文沒那麼容易記住,也不會有太深刻的印象。就像學生做題目直接按答案你是不太能理解記住的,而通過一系列思考後再看題目拆解分析會更容易弄懂。

通過不斷積累你可以去領悟作者的所思所想,能理解他們想表達的內容,這些對每個人的感悟和啟發都是不同的,這個過程不能是別人直接告訴你什麼意思你就能馬上理解了,跟看書一樣要結合你自己特有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態等因素去學習領悟這兩本書的意思。

這兩本書可以慢慢看,慢慢品,慢慢回味,慢慢領悟,很多時候你發現古人的智慧,發現他們早已把萬物規律看透,你想開悟還是需要自身不斷學習理解才能慢慢實現,因為悟是理解是看透徹看明白,看清楚本質而不是表面,當然能達到這個水平的人少之又少!因為除了文字學習還要經過生活歷練才能真正領悟的!

其實通過學習去實現自我提升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而制定好計劃能讓你事半功倍,但過程還是需要循序漸進一步一步來,多看多問多思考必定能有所收穫!


善美韶城


論語最起碼你得知道啥意思吧,其次就是論語有一些比較深奧有的比較淺顯易懂。

比如,“父母唯其疾之憂

還有初高中課本上學過的那些其實都很易懂,先通讀一邊,把會的全給吸收了。

然後再考慮看一看論語的註疏,不過研究論語的書很多,近代一般推崇朱熹的《論語集註》對於業餘的愛好者看這個足矣,當然《論語正義》等註疏也是歷史上很出名的,但是作為業餘愛好者我們沒必要去了解那麼深入,最主要的是一個人一個想法。

道德經也是一樣,先配合翻譯,在看註疏。比如《老子今注今譯》,但是我沒有詳細瞭解不清楚哪一位的註疏比較好,也不敢誤人子弟,但晉朝王弼的《老子注》絕對不差,我不敢說最好或最多學者認可,但是王弼的學識已經被如今的學者給予大力肯定。


芙蕖看足球


你就不能買本有註解的?

還有,這兩本書可都不是看一遍就能看明白的。

道德經我抄了三四遍,才隱約瞭解其中含義的皮毛。



醒後喝汽水


修行在修,不在求。有沒有悟性是關鍵。每個人都有天賦,只是被塵世的忙碌假象矇蔽了內心。把目光放長遠,對照每一天的提升和進步,理論結合實踐。在生活中去感知真理,也在道中。


和女兒一起讀書


兩本書最好是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去讀,比較容易進入。因為這兩書都是講人生宇宙的大道理。純粹的理論探索對我們本身的成長沒有什麼益處,也不能夠得到登堂入室的門路。如果是文言文看不懂,先不要看翻譯,先把它們讀一遍,多讀幾遍,讀熟了再去看翻譯。對於那些自己好像能夠明白的句子,多方探索。讀古書的奧妙和方法,說起來十分的複雜,可以說是一言難盡。最根本上的是思維上的轉軌。從現代人的思維轉到古人的思維。古人的思維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維。現代人的思維是支離破碎的思維。作為模式上來說,聖人遠超於我們。中國古代人的思想之豐富與深厚,絕非現代的我們可以比擬。道德經講的是天地之道。《論語》的核心是君臣之道。君臣之道是天地之道,在人類社會的體現方式。所以這兩本書的核心都是天道。明白這一點再去讀他們或許能夠對你有所幫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