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追疫人”蔣榮猛:武漢戰“疫”分四個階段,“清零”不等於鳴金收兵

逢"疫"必上,援鄂70余天,聽國家衛健委新冠疫情專家組成員、北京地壇醫院主任醫師蔣榮猛帶來"疫線"的最新戰報。

2003年"非典"疫情暴發,他是第一批進入非典病房的醫生。2014年11月,他作為第一批中國公共衛生應急隊隊員在埃博拉肆虐的塞納利昂工作2個月;2017年4月,他奔赴西藏指導西藏第一例禽流感救治;2017年11月受國家衛健委選派,他赴馬達加斯加參與鼠疫的防控救治工作;2019年受國家衛生健康委委派,他又馳援南蘇丹應對埃博拉等疫情。據統計,在抗疫的17年裡,他接受上級單位委派,奔赴世界各地約230餘處參與疫情處置。

這個逢"疫"必上的人,叫蔣榮猛,他是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專家組成員、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中心主任醫師。他從事感染性疾病的診治工作25年,作為傳染病專家多次赴全國各地參加重大和突發傳染病疫情的現場處理、傳染病會診、督導和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2020年1月9日,蔣榮猛受國家衛生健康委委派,前往湖北武漢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至今已堅守70余天,成為在武漢指導工作時間最長的專家之一。近日,記者通過中國科協組織的網絡連線集體採訪了這位"追疫"人,細聽他帶來"疫線"最新戰報和抗疫的反思。

他說,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清零"絕不等於防疫工作畫上了句號,"清零"絕不等於我們可以鳴金收兵,我們仍要繼續鞏固"清零"成果,築牢疫情防控意識。

對話|“追疫人”蔣榮猛:武漢戰“疫”分四個階段,“清零”不等於鳴金收兵

▲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專家組成員、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中心主任蔣榮猛援鄂70余天,成為在武漢指導工作時間最長的專家之一。

(中國科協調宣部、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推薦專家)


談武漢戰疫:沒有新發病例也不能撤,後續救治任務依然繁重

記者:您被譽為追疫人,您如何看待傳染病防治工作?

蔣榮猛:所謂追疫都是被動的,也就是被動應對傳染病疫情,治也是疫情沒有防住的後續被動過程。

其實,"傳染病疫情防治關鍵就兩個字,一個是防,一個是治,重在預防。" 根據傳染性特點,傳染病疫情最重要的是從源頭降低發病率,減少發病的人數。"如果疫情源頭沒堵住的話,光靠醫院、醫生、護士去治這些病人,是治不過來的"。

記者:您在武漢戰疫中,主要從事了哪些工作?

蔣榮猛:1月9日接到電話後,我們當天就奔赴武漢,至今一直駐紮在此。在兩個多月時間裡,戰"疫"可以概括為遭遇戰、陣地戰、阻擊戰和攻堅戰等幾個階段。

遭遇戰是從1月9日到武漢"封城",作為醫療組臨床醫生,在這個階段,我們主要針對已發現的病例開展醫療救治,和當地醫生一起商量、討論治療方案,去提高救治成功率,推動病例篩查流程更加合理、治療更加規範,同時通過加強醫護人員個人防護避免醫院感染髮生。

對話|“追疫人”蔣榮猛:武漢戰“疫”分四個階段,“清零”不等於鳴金收兵

▲蔣榮猛參與一線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

對話|“追疫人”蔣榮猛:武漢戰“疫”分四個階段,“清零”不等於鳴金收兵

▲多位醫生聯合現場會診,右一為蔣榮猛

"1月底之前,我們的工作確實非常忙。"有時候一天只能睡兩、三個小時,有時候只能在路上或車上眯一會。在那段時間裡,白天和黑夜對我們沒有意義,星期幾也沒有意義, 幾乎所有的一線醫務人員都是這種忙碌地狀態。

陣地戰是從1月24日,武漢"封城"次日的大年三十,首支援鄂醫療隊抵達武漢開始,我們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培訓醫療隊和巡查重症患者。當時一天最多開展6場現場培訓,而巡查重症組最多時有12組,每組3-4個專家到湖北所有有新冠肺炎病人的醫院進行現場會診,巡查,幫助他們更好的管理病人。

"很多人說,對於培訓可以提前錄好課件播放。"但蔣榮猛他們覺得,觀看錄像效果不如現場培訓,因為大家有很多問題需要現場答疑。他們通過現場培訓讓大家認識新冠肺炎,做好診斷治療和個人防護工作,並從心理上疏導醫務人員避免他們過度恐慌和焦慮。

阻擊戰從2月中下旬疫情新增確診病例基本下行開始至援鄂醫療隊陸續撤出,經過這個階段努力,中國國內疫情形勢明顯好轉。同時,武漢和湖北疫情定點醫院已根據需要進行集中轉診、騰空消毒,將逐步恢復疫前正常醫療秩序。

其實,並不是說沒有新發病例就可以撤離了,後續救治任務依然繁重,還有不少救治難度大的危重症病人還需要救治,要堅持到底。

記者:目前,全國疫情防控好消息不斷傳出,很多城市病例早已清零,是否能放鬆戒備了?

蔣榮猛: 目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明顯好轉,單從新發病例來說,很多城市病例清零。湖北省除了武漢,一些市區甚至新發病例降到了個位數。並且武漢這邊國外輸入疫情也不多,但即便如此,現在還不能放鬆。因為武漢疫情的早期,也是從幾個病人發展起來的,因此放鬆戒備還為時過早。

目前,如何在疫情防控和恢復正常生活、工作或醫療秩序上尋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可能是所有人尤其是政府部門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記者:全力打好新冠肺炎阻擊戰要慎始善終。那麼當下,您們最關注的是什麼?

蔣榮猛:目前,我們最關注的是武漢新增的病例從哪裡來。目前還存在一些發生在社區的散發病例,這些人是如何被傳染的?這些散發病例並不像此前的一些密切接觸者在我們的監控範圍內,對於他們該如何防控佈局?這些都需要我們做大量的工作。因此即便當前新增病例已接近零,但防控措施仍不能放鬆。

談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傳染性低,僅限密切接觸者

記者:目前我國的境外輸入病例明顯增多,如何外防疫情輸入?

蔣榮猛:最近,一些外來的,特別是高發地區來的病例沒有症狀,但是做了核酸檢測發現呈陽性,因此對輸入的病例要進行核酸檢測。

核酸檢測是對新冠肺炎病人篩查的重要工作流程,它為臨床提供實驗室指標和準確診斷信息依據。目前核酸檢測多為密切接觸者篩查和住院患者複查。目前核酸檢測本身的穩定性是很好的,之所有出現一些所謂檢不出的情況或者假陰性的情況,主要原因是任何檢測方法都有一個敏感性的問題。尤其在發病早期,症狀不明顯時,病毒含量低,可能會存在漏掉的情況,因此需要精準分類實施入境人員管理。

比如在海關檢疫過程中發現沒有症狀但核酸檢測陽性的人員,要及時送到醫療機構進一步確認,如果確定為無症狀感染者,要集中隔離,並開展密切接觸者追蹤;對於其他的入境人員,要按照各地屬地疫情防控規定,做好入境後的健康監測。

記者:3月12日,鍾南山院士說,境外輸入病例很多為無症狀患者。如何看待無症狀感染者?

蔣榮猛:根據傳染病的普通規律,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性比較弱、比較低,其傳染性僅限於跟其家庭成員等密切接觸者。

密切接觸肯定是近距離,一米之內或者更近,這樣才有可能會造成傳染,對普通市民來講,不要過度去關注無症狀感染者,而且無症狀感染者比例非常低。 "現在檢測手段加強了,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無症狀感染者,但我覺得不用過度關注它"。

談新冠肺炎:民眾應掌握並運用最標準的預防措施來抗擊疫情

記者:國內新冠肺炎輕症患者的康復,是否與自身免疫有關?

蔣榮猛:任何病毒感染的結局,無論是致病還是致死都跟人體的免疫力直接相關。非特異性免疫是人生來就有的免疫。特異性免疫是出生後,機體與外來微生物的接觸後獲得的,獲得通過疫苗接種獲得的,所以也叫後天免疫或獲得性免疫。一般來講,當病毒感染人後,人體2周左右可產生抗體,抗體能幫助人清除或滅殺進入人體的病原體。人體早期與病毒做鬥爭,依靠的是非特異性免疫,這與人體的自身健康素質有關。因此這次新冠肺炎的重症多見一些有基礎疾病,或者老年人、肥胖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記者:血漿療法在這次疫情中起到哪些作用?

蔣榮猛: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是因為康復者血漿中有一定滴度的特異性抗體,給患者輸入康復者血漿,通過中和患者體內的病毒,從而達到清除的目的,達到治療預期。最早的恢復期血漿治療的嘗試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近年來,在SARS,H5N1禽流感,埃博拉,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等治療過程中,都有恢復期血漿療法的臨床研究。

在國家衛健委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明確提出,"針對重症、危重型病例可採用恢復期血漿療法。"

對話|“追疫人”蔣榮猛:武漢戰“疫”分四個階段,“清零”不等於鳴金收兵

▲1月28日,蔣榮猛在武漢為各地醫療隊培訓,講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

現階段,恢復期血漿療法已經在推廣過程中,部分患者臨床指標和症狀都有一些改善。有的病人用了康復期血漿後,病毒很快轉陰,病情得到好轉。"病毒轉陰後,意味著它不會繼續對人造成損害。"因此,有這樣一個療法,還是很積極的。

但是從客觀角度來說,危重病人的救治需要綜合的治療方法,而康復期血漿只是針對病毒的治療方法,因此它並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不可能"一錘定音"。

記者:新冠病毒能存活多久?傳染性如何?

蔣榮猛:現在研究發現,病毒在光滑的物體表面可以存活數小時,如果溫度、溼度合適,它可以存活數天。比如說20度的環境,溼度40%,有研究表明新型冠狀病毒可以存活達到3-5天。

但是在空氣當中,新冠病毒的存活時間非常短,只有幾個小時,它很快就死亡、沒有傳染性了。

其實,我們並不關注病毒在外環境中的傳染性。因為新冠病毒是通過飛沫或者接觸傳播的,而不是通過空氣傳播的。"如果一個病毒能通過空氣傳染的話,那麼現在的病人數量就遠不止這些,幾乎無人會倖免。"

事實上,一個病毒要感染人需要一定數量,因此在通風良好的情況下,即便有病毒存在,也很快被稀釋,不可能會引起人的感染,大家應掌握並運用最標準的預防措施應對新冠肺炎疫情。 一是人和人之間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1-2米);二是出現發熱、咳嗽症狀,不管是什麼疾病都要戴上口罩,避免傳給他人;三是咳嗽、打噴嚏時,用胳膊肘遮擋而不用手捂,避免手傳播病毒;四是勤洗手,把手洗好,不洗手不用手去摸口、眼、鼻的黏膜部位,避免通過黏膜感染病毒。

記者:何時能完全摘掉口罩、迴歸疫前的生活?

蔣榮猛:科學家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還有很多不清楚之處,有效藥物及疫苗研發也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很難預測疫情結束的時間表。

新冠肺炎有可能轉成慢性疾病,像流感一樣與人類共存。對此我們無論是從臨床診治和生產生活防範方面都要做好相應的準備。今後,即便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那麼在未來一段時間,民眾未來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可能都將因此次疫情而改變。比如減少聚集、無接觸配送,看病預約等。

至於口罩,建議大家關注國家衛健委最新發布的戴口罩指引。

談中國經驗和反思:傳染病的防控需要全球共同應對

記者:中國疫情防控經驗,哪些可與全球共享?

蔣榮猛:全球在應對一個突發傳染病的共同做法是,儘早發現傳染源,有效隔離,並對每個密切接觸者進行有效追蹤和管理。中國在最短的時間採取了強有力的干預措施把傳染源隔離起來,減少了病毒的傳播,在執行力方面,我們做到了全球最強。

對話|“追疫人”蔣榮猛:武漢戰“疫”分四個階段,“清零”不等於鳴金收兵

▲對於蔣榮猛來說,感受最深的是,重症救治特別依靠團隊合作,每天都是硬戰。

二是建國以來,中國在防控傳染病方面的經驗是全民動員、群防群治。我們看到在抗擊新冠肺炎的戰疫中,武漢市民非常積極主動地配合,進一步的阻止了傳染源的擴散。同時,全國上下是一盤棋,有效地動員了全國各地的醫務人員到湖北支援,這也在短時間內疫情得到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中國在疫情暴發後第一時間分離病毒、進行基因組測序並向國際社會分享,中國診療方案也翻譯成英文全球共享,一線專家還同意大利、美國等通過遠程連線討論交流,為全球防控疫情發揮出積極作用。

實際上,不同國家間國情、體制、傳統等不盡相同,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經驗在他國不太可能完全套用,但很多思路與方法值得參考借鑑和根據需要選擇應用。

其實,當前,傳染病的防控是全球面臨的危機,需要全球共同應對。全球各國應將自己所作出的一些藥物、經驗等共享出來,幫助全人類共度危機。

記者:疫情平息後,未來我們該怎麼做?

蔣榮猛:從政府層面來說,要做好我國疫情防控工作,首先要進一步完善傳染病的報告和決策機制,真正落實傳染病法的相關規定,對傳染病疫情實現"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其次,從疫情專業應對出發,必須儲備防控和救治相關技術、人員和物資,包括ICU人員、疾控調查人員以及防護裝備、藥品和醫療設備設施。

當前國內大部分綜合醫院都不具備收治像新冠肺炎這樣呼吸道傳染病的條件,而傳染病醫院體量很小,突發疫情時沒有能力應對。因此,將來,綜合醫院應未雨綢繆,專門建設和儲備應對傳染病疫情的人力資源、醫療物資和醫療設施設備等。

對民眾來說,要提升健康素養,尤其是傳染病素養。傳染病防治有三大環節: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新冠肺炎是一個新發傳染病,除感染康復者外,民眾都沒有免疫力,在沒有疫苗情況下,只有通過前兩個環節加強疫情防控。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需要每位公民積極配合、有效參與,在科學指導下采取及時有效的預防應對措施。這就需要廣大居民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具備相應的健康素養,及時獲取權威健康信息,做出正確決策。

對話|“追疫人”蔣榮猛:武漢戰“疫”分四個階段,“清零”不等於鳴金收兵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瞭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蘋果用戶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安卓用戶可以在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華為、小米等應用市場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