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孩子共享“阳光”——龙岩市实施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侧记


为破除义务教育阶段招生中的请托说情、“权学交易”、“条子生”等招生“潜规则”、斩断利益输送链条,从2017年开始,龙岩市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三年的实践成效如何?

“阳光招生,让我们大家都安心了”

“孩子顺利进入中街小学就读,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下了。”日前,学生家长熊小平激动地说,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他就盼着孩子能就读城区学校,现在孩子真的在城里上学了。

新罗区是龙岩市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熊小平说,他们夫妻俩都是四川人,20多年前跟随父辈来到龙岩,现在在新罗区中山街商业区务工。“阳光招生”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带来了就读城区学校的希望,孩子顺利就读中街小学,他们如愿了,安心了。

“阳光招生”安心的不只是学生家长。去年是龙岩市全面推行“阳光招生”工作的第三个年头,“没有收到一张条子,没有接到一个招呼,再也没有了招生的人情压力。”谈起义务教育的招生工作,市教育局初等学前教育科负责人连用“三个没有”来形容内心的深切感受。

义务教育招生工作牵涉千家万户,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公平接受教育,事关教育的形象,也关系着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2017年开始,龙岩市根据国家、省、市有关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的规定,积极探索和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阳光招生”,建立健全了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分批录取、积分排名等招生原则,按照房产证、户籍及暂住在招生范围内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规定进行分批次录取,让招生工作“晒”在阳光下。然而,在推行“阳光招生”之前,不少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想方设法拉关系打招呼,或找领导批条子,可以说是“各显神通”。在各种人情压力下,一些教育局领导和学校校长在招生期间不得不玩起“躲猫猫”,家里不敢开灯,手机不敢开机,有的甚至连家都不敢回。

“招生风气好了,找人没有用了,群众普遍反映对孩子的教育反而更放心了。”武平县教育局局长邓占通表示,该县采取对招生工作人员廉政教育、统一培训等措施,确保招生工作风清气正,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信赖,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招生政策公开,招生计划公开,招生过程和结果公开,咨询及投诉渠道公开,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公开,把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市纪委监委驻市教育局纪检监察组负责人介绍说。招生“潜规则”盛行不仅败坏了招生风气,更滋生了“权学交易”的腐败问题。2016年,该市就曾发生新罗区教育局原局长陈日振把招生指标当作敛财工具卖给“片外生”家长、敛财140多万元的腐败问题。

“阳光招生”有效破除了招生中的“潜规则”

2017年以来,在市纪委的推动下,我市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阳光招生”,全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招生前通过报纸、电视、网站及公告栏等形式,把招生全过程主动向社会公开,晒在阳光下,从源头上防止暗箱操作,杜绝“权学交易”、“钱学交易”, 重塑教育公平和社会公信力。

从政策宣传到信息核查再到公布名单,每一个招生环节都置于阳光下,每一道程序都实行动态跟踪,确保经得起检验。时任市委书记、市长先后作出批示并带头承诺“不打招呼、不批条子”,全市7个县(市、区)的县处级领导纷纷签订“阳光招生”承诺书,以上率下,带头破除特权思想。市、县(市、区)教育局领导子女的就学也严格按“阳光招生”政策执行,无一享受特权。

“群众最在意的是招生的天平有没有摆正,把公平公正公开摆在首位,群众的疑虑自然也就打消了。”市教育局初等学前教育科负责人介绍说。为进一步落实公平公正公开,去年新罗区招生工作中还首次召开有各界人士参与的中心城区调整招生片区、招生方案听证会,科学合理调整招生片区,并首次采取录取批次与积分制相结合的招生办法,相关部门联审联动把关材料的真实性,确保招生全过程清清爽爽、风清气正。

“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程监督倒逼主体责任落实。”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告诉笔者,“阳光招生”推行三年来,市纪委坚持统筹跟进,扎实履行监督职能,明确教育局长、校长担负“阳光招生”主体责任,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担负监督责任,分管领导担负领导责任,建立请托说情登记制度,对违反原则的请托说情事项,一律如实记录在案,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及时通报曝光,坚决破除招生工作中的“潜规则”,做到监督不缺位,更不越位、错位。

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去年招生季刚开始,市纪委监委驻市教育局纪检监察组、市委教育纪工委就向全市教育主管部门下发《关于严明纪律切实加强义务教育“阳光招生”工作监督检查的通知》,并从去年8月下旬开始,从三个层面对全市“阳光招生”工作开展专项督查,对各市属学校进行全覆盖逐个核查,对新罗区进行拉网式重点核查,对其他县(市、区)进行随机式抽查检查。全市共对3名学生调整录取学校,责成有关学校补充完善必备资料82份,对“阳光招生”督查发现的工作瑕疵问题,进行分级约谈提醒。2017年以来,全市有86名招生工作人员因未认真审核把关学生报名材料被约谈或问责处理,其中,给予组织处理3人,党政纪处分4人,移送司法机关1人。

“阳光招生”有效改善了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

首批福建省小学名校长、松涛小学校长林水河感慨地说,实行“阳光招生”以来,学校严格按照招生方案招生,该在哪个片区入学就在哪个片区入学,学生择校就读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不仅实现了招生的公平公正,还促进学校均衡办学,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为进一步巩固深化义务教育“阳光招生”,在今年秋季义务教育招生工作开始前,市纪委驻市教育局纪检监察组、市委教育纪工委专门通报了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阳光招生”工作中的6个典型问题,进一步严明纪律要求。今年初,市纪委五届五次全会提出要探索运用“制度+科技”手段,建设信息化监督平台,以公开透明促进公正廉洁。市教育局积极探索改革,强化信息公开和便民服务,建立一个入口、一个平台、一个政策、一个口径、一线监督的“龙岩市阳光招生信息公开平台”系统。学生通过e龙岩实名认证,在该系统进行报名、查询录取情况等。市、县两级教育部门将招生方案、政策解读、招生过程、录取结果等在该信息公开平台统一发布。市纪委监委驻市教育局纪检监察组将综合运用数据分析手段,实施义务教育“阳光招生”在线监督、精准监督、智慧监督,切实维护教育公平,实现“阳光教育”,推动闽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让改革开放教育红利更公平惠及老区百姓。

“去年9月,龙岩市吹响了建设‘教育强市’的进军号角,提出重点实施包括教育强县建设、学前教育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优质高中建设、高等与职业教育转型提升、教育质量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师队伍优化等八项工程,全面建设教育强市。我们要通过实施‘阳光招生’,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

龙岩市“阳光招生”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有效杜绝了找关系、批条子等“请托说情”现象,局长、校长们不再“躲猫猫”、关停手机了,斩断了学校、教育等部门与“招生掮客”“地下招生办主任”等的利益输送链,破除了“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等“潜规则”,有效控制了学生的“择校热”现象,促进了教育公平公正公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李其明 傅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