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滿堂的兒女,趕不上半路的夫妻”,你怎麼看?

鳥雀林老王19966


這個說法雖然有些殘酷,但也是不爭的事實。首先,作為我們老人,對這個問題要有客觀的認識。畢竟時代在發展,我們不能用老眼光看待新問題。

在過去農耕時代,甚至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人們被土地、戶口牢牢的拴在了自出生以來的那塊小天地上,還有“父母在、不遠遊”的觀念的束縛,居住的方式也是三四代同堂。那時說起家,肯定不分老爺爺的家、爺爺的家、爸媽的家、伯伯的家甚至叔叔的家,因為這都是自已的家!我就記得小時候,大人們說起誰家的兒子、孫子要分家單過,立刻就會在人們的口中成了“不孝”、“大逆不道”的形象,是會受到鄙視的。

在那樣的家居環境下,老人們行動不便或臥病在床,是家人伺奉於前。誰家兒孫伺候不好,光街坊鄰居的輿情遣責也是受不了的。但是,那個時代人們的生存條件是低下的,老人有了病大都是在家熬到死,是沒有幾個住得起院的。

而現在是經濟大發展,人員大流動,中國人遍佈東西南北。從居住方式說,孩子還沒結婚,房子早就給買好了,最多去爸媽家蹭蹭飯,已令老人受寵若驚了,誰還願與老人住在一起?

所以客觀與主觀相結合,促成了“滿堂的兒女,不如半路的夫妻”!

不過我認為我們不必因此而感到悲憐。隨著老齡化的到來和國家財力的增強,養老問題會越來越受到重視,昨天看到報道,僅我們棗莊這一四線的地級市,就將有7家各1000餘床位的醫養結合體落戶。前天去某鄉敬老院看望親威戚,看到有不少的老人也都是兒女出資送來的。看來農村老人的養老環境和觀念也是在逐漸改變的。

所以我想用列寧同志的一句話,勸慰我的老年朋友:同志們,不要難過!會好的,麵包有的,一切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笑)


嶧縣西門裡老李


大實話,道出了人生真諦!

有兒有女人家美滿幸福,左鄰右舍

羨慕👍。待到兒女長大成人,翅膀硬了飛出生他養她的老巢,遠居外地甚至國外,根本無法陪伴父母左右。父母身體不好時,也無法抽身,就是想方設法回家來,能待上十天八日已經很不錯了。

問寒問暖還是老夫老妻,相互扶持,相互照顧陪伴著。

不嫌棄,細心入微照顧對方的飲食起居。

不嫌煩,耐心包容對方病痛而致的古怪脾氣和近煩人的要求。

不嫌髒,及時清理各類分泌物,不嫌老伴髒,不嫌老伴累人。

不嫌棄,耐心安撫對方波動、消極情緒,撫慰著、愛護著、保護著。

……

這一切一切只有夫妻間能做到,兒女不及,甚至父母也不及。

所以說俗話說得好!說得對!

"滿堂的兒女,趕不上半路的夫妻”




陳一222


這句話非常有道理!

養兒防老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以前之所以有養兒防老的說法,我認為是因為國家經濟還不發達,社會人口流動量還沒那麼大,所以子女們基本都在父母身邊工作或生活。再加上思想道德觀念比較重,所以對父母的贍養照顧都是盡心盡力的。用我媽的話說:以前,大家都在一起,作為子女你不照顧父母的晚年,村民或左鄰右里會對你指指點點,給你施加道德壓力,你再怎樣,在輿論壓力下也會去照顧父母。

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了個人和家庭條件更好,很多人背井離鄉到大城市打工,還有很多人離開父母去別的地方工作生活定居,最多能在過年的時候回家見到父母。平時全都是父母兩個人生活,有什麼病痛只能相互照顧,遠在天邊的子女是指望不上了。加上現在的生存壓力大,很多人為了能在城市落腳,還要壓榨父母的養老錢,近身照顧不能保證,金錢支持也很難。所以老人越老才越明白,誰都靠不住,只有錢和身邊的糟老頭(糟老太)才靠得住。

以上原因,才讓人們更深切體會到“少來夫妻老來伴”的意義。年輕的時候,無論怎麼吵架打架,無論怎麼嫌棄,也只有他(她)才會真正關心自己。所以很多人說,父母年輕的時候,天天吵架打架,誰也不讓誰,老了反而感情好了。其實,是他們老了才活得通透。再孝順的子女,遠在天涯,不如身邊一輩子的死對頭啊!

所以現在很多喪偶的老人,都再去找另一半。可是子女們不理解,阻撓,甚至說他們老不正經,丟子女們的臉,更害怕老人的財產落入他人之手。真的很悲哀!他們只為自己考慮,不為老人考慮。人一旦老了,就怕孤獨,他們需要熱鬧,需要一個可以談心相伴的人,生病時能有個人端碗熱水。而子女們全都是為了生活,都顧不上剩下的最後一個老人了。所以再好的子女,都不如最後相伴的那個人,無論他(她)什麼時候來的。

當然不可否認有些壞老人,在晚年找個老伴照顧自己,等那個人沒有利用價值了或自己不想付出經濟等等,無情的把人踢開,這應該是受到譴責的。

屢屢上新聞端的,那些孤寡老人獨自在房子去世,幾個月後被發現的消息,刺痛著這個社會的神經。他們的孩子,大都是事業有成的,也是孝順的,可最後父或母卻落到如此下場。很多人說父母教育不好,很多人說子女不孝順,所以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其實我是持保留態度。不乏有些不孝順的子女,但是孝順不在一起住,也是難免的,這是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以後只能越來越多,只希望國家能出相關政策,安置這些孤寡老人,讓他們走得好,走的時候及時通知他們的子女,才是最好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