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满堂的儿女,赶不上半路的夫妻”,你怎么看?

鸟雀林老王19966


这个说法虽然有些残酷,但也是不争的事实。首先,作为我们老人,对这个问题要有客观的认识。毕竟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

在过去农耕时代,甚至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被土地、户口牢牢的拴在了自出生以来的那块小天地上,还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的束缚,居住的方式也是三四代同堂。那时说起家,肯定不分老爷爷的家、爷爷的家、爸妈的家、伯伯的家甚至叔叔的家,因为这都是自已的家!我就记得小时候,大人们说起谁家的儿子、孙子要分家单过,立刻就会在人们的口中成了“不孝”、“大逆不道”的形象,是会受到鄙视的。

在那样的家居环境下,老人们行动不便或卧病在床,是家人伺奉于前。谁家儿孙伺候不好,光街坊邻居的舆情遣责也是受不了的。但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条件是低下的,老人有了病大都是在家熬到死,是没有几个住得起院的。

而现在是经济大发展,人员大流动,中国人遍布东西南北。从居住方式说,孩子还没结婚,房子早就给买好了,最多去爸妈家蹭蹭饭,已令老人受宠若惊了,谁还愿与老人住在一起?

所以客观与主观相结合,促成了“满堂的儿女,不如半路的夫妻”!

不过我认为我们不必因此而感到悲怜。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和国家财力的增强,养老问题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昨天看到报道,仅我们枣庄这一四线的地级市,就将有7家各1000余床位的医养结合体落户。前天去某乡敬老院看望亲威戚,看到有不少的老人也都是儿女出资送来的。看来农村老人的养老环境和观念也是在逐渐改变的。

所以我想用列宁同志的一句话,劝慰我的老年朋友:同志们,不要难过!会好的,面包有的,一切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笑)


峄县西门里老李


大实话,道出了人生真谛!

有儿有女人家美满幸福,左邻右舍

羡慕👍。待到儿女长大成人,翅膀硬了飞出生他养她的老巢,远居外地甚至国外,根本无法陪伴父母左右。父母身体不好时,也无法抽身,就是想方设法回家来,能待上十天八日已经很不错了。

问寒问暖还是老夫老妻,相互扶持,相互照顾陪伴着。

不嫌弃,细心入微照顾对方的饮食起居。

不嫌烦,耐心包容对方病痛而致的古怪脾气和近烦人的要求。

不嫌脏,及时清理各类分泌物,不嫌老伴脏,不嫌老伴累人。

不嫌弃,耐心安抚对方波动、消极情绪,抚慰着、爱护着、保护着。

……

这一切一切只有夫妻间能做到,儿女不及,甚至父母也不及。

所以说俗话说得好!说得对!

"满堂的儿女,赶不上半路的夫妻”




陈一222


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养儿防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以前之所以有养儿防老的说法,我认为是因为国家经济还不发达,社会人口流动量还没那么大,所以子女们基本都在父母身边工作或生活。再加上思想道德观念比较重,所以对父母的赡养照顾都是尽心尽力的。用我妈的话说:以前,大家都在一起,作为子女你不照顾父母的晚年,村民或左邻右里会对你指指点点,给你施加道德压力,你再怎样,在舆论压力下也会去照顾父母。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个人和家庭条件更好,很多人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还有很多人离开父母去别的地方工作生活定居,最多能在过年的时候回家见到父母。平时全都是父母两个人生活,有什么病痛只能相互照顾,远在天边的子女是指望不上了。加上现在的生存压力大,很多人为了能在城市落脚,还要压榨父母的养老钱,近身照顾不能保证,金钱支持也很难。所以老人越老才越明白,谁都靠不住,只有钱和身边的糟老头(糟老太)才靠得住。

以上原因,才让人们更深切体会到“少来夫妻老来伴”的意义。年轻的时候,无论怎么吵架打架,无论怎么嫌弃,也只有他(她)才会真正关心自己。所以很多人说,父母年轻的时候,天天吵架打架,谁也不让谁,老了反而感情好了。其实,是他们老了才活得通透。再孝顺的子女,远在天涯,不如身边一辈子的死对头啊!

所以现在很多丧偶的老人,都再去找另一半。可是子女们不理解,阻挠,甚至说他们老不正经,丢子女们的脸,更害怕老人的财产落入他人之手。真的很悲哀!他们只为自己考虑,不为老人考虑。人一旦老了,就怕孤独,他们需要热闹,需要一个可以谈心相伴的人,生病时能有个人端碗热水。而子女们全都是为了生活,都顾不上剩下的最后一个老人了。所以再好的子女,都不如最后相伴的那个人,无论他(她)什么时候来的。

当然不可否认有些坏老人,在晚年找个老伴照顾自己,等那个人没有利用价值了或自己不想付出经济等等,无情的把人踢开,这应该是受到谴责的。

屡屡上新闻端的,那些孤寡老人独自在房子去世,几个月后被发现的消息,刺痛着这个社会的神经。他们的孩子,大都是事业有成的,也是孝顺的,可最后父或母却落到如此下场。很多人说父母教育不好,很多人说子女不孝顺,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其实我是持保留态度。不乏有些不孝顺的子女,但是孝顺不在一起住,也是难免的,这是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后只能越来越多,只希望国家能出相关政策,安置这些孤寡老人,让他们走得好,走的时候及时通知他们的子女,才是最好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