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你要不要一直戴口罩?

中國聶大大


中國人戴口罩已經成為一種防護習慣,起初是因為空氣汙染問題,現在全民武裝起來,是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爆發。與之相反的是,國外人不僅不戴口罩,還對戴口罩的華人惡意相向,甚至有因為華人戴口罩被襲而登上頭版頭條的新聞。難道是國外的疫情不嚴重,外國人缺乏防範意識嗎?事實卻並非如此。

2020年3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把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已有114個國家報告了11萬8000例確診病例,但90%以上的病例集中在四個國家:中國、意大利、韓國和伊朗。目前,只有中國費盡舉國之力,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國外疫情卻遍地開花,持續惡化。

在新西蘭,一邊是人們(主要是華人)衝進超市搶米、搶面、搶洗手液、酒精、口罩等商品,體現出了極高的風險防禦意識,甚至有些華人家長因為擔心疫情肆虐而不讓孩子去上學了。另一邊,是新西蘭本土人(Kiwi),一切照舊,繼續舉辦音樂會、馬拉松等活動,體現出了極高的淡定境界。難道新西蘭就沒受到一丁點疫情影響嗎?

實際情況則是,新西蘭已經出現5例確診病例且未來預計會有更多感染者。2月28日,新西蘭確診了第一例COVID-19病毒患者,該患者是從伊朗返回新西蘭後出現的不適症狀。緊接著,3月4日,出現了第二例在意大利北部旅遊後返回新西蘭確診患者;3月5號出現了第三例確診患者;3月6號,第二例患者的丈夫被確診;3月7號,第三例患者的妻子確診。期間,受疫情影響,人們出現了恐慌情緒,市場上消毒液、酒精、口罩等商品紛紛售罄,紐幣價格也順勢下跌。既然口罩都脫銷了,那肯定是大家都戴上了吧?實則不然。

1 NEWS報道說,新西蘭衛生部為各大集會開了綠燈。(TVNZ報道截圖)

走在大街上,除了少數華人在疫情爆發後戴上了口罩,一切秩序照舊。而且就在第5例疑似病例確診後的第二天——3月8號,奧克蘭舉辦了4萬人的馬拉松活動——Round the Bays, 人山人海的盛況下,一眼望去,竟無一人戴著口罩。心大之境界,讓人瞠目結舌。不僅如此,3月10日,新西蘭衛生部就週末(3月14-15日)即將舉辦的太平洋節(Pasifika Festival)直接給了綠燈,照常舉行。預計將有超過6萬人參加,數百名本地和國際的表演家、藝術家和手工藝者出席。不止如此,3月15日,正式的恐襲紀念活動將在基督城Hagley Park展開,屆時預計上千人將參加此次悼念活動。

那麼謎題來了。雖然新西蘭目前只有5例確診病例,但是聯想到這5人的活動軌跡,以及還未對韓國和意大利實施旅遊禁令,人們猜測更多的感染者將在潛伏期過後浮出水面。此時,本應該像中國“抄作業”,減少大型集會活動,而新西蘭卻反向操作,冒著巨大的傳播風險,舉辦大型集會,而人們連個口罩都不戴,這是在作嗎?

對此,新西蘭人給出了自己的解釋。這恐怕跟他們對口罩功能和病毒防禦措施的看法有關。

首先,在新西蘭的文化裡,人們是不戴口罩的,口罩與健康無關。換句話說,人們不會為了健康而去戴口罩。其次,口罩的功能性與特定的職業相關,如醫生、消防員、實驗室研究員等。儘管口罩有一定的“匿名”功能,如有些明星戴口罩希望掩蓋身份,但是在新西蘭,戴口罩反而會引起更多的關注。所以人們使用口罩的機會很少。

新西蘭衛生總幹事阿什利·布盧姆菲爾德博士。

而且,新西蘭人認為戴口罩並不能防禦病毒。這是因為不僅被稱為氣溶膠的微小病毒顆粒可以穿透口罩,而且病毒也可以通過眼睛傳播。新西蘭衛生總幹事阿什利·布盧姆菲爾德博士認為如果人們戴口罩為了預防,又經常戴不好,還用手觸摸口罩,這樣還是會有機會接觸和傳播病毒的。此外,由於佩戴了口罩,增加了手指與面部,特別是眼睛、鼻子、嘴巴的接觸的機會,一旦手指沾染病毒,反而增加了感染風險。

那什麼情況下應該佩戴口罩呢?如果你可能與感染者有密切接觸,那麼口罩可以減少這種疾病傳播的機會。如果你有冠狀病毒的症狀,或者已經被確診,戴口罩也可以保護他人。因此,口罩對於照顧病人的醫護人員和社會護理人員來說至關重要,對於需要照顧病人的家庭成員來說也是如此——理想情況下,病人和護理人員都應該戴口罩。相反的,如果你只是在城裡走一走,或者坐公共汽車,戴不戴口罩並沒有什麼大的差別。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外國人對商場裡、大街上佩戴口罩的人怒目而視了。以這種邏輯,他們會認為你可能是感染者,不僅使他們感到恐慌而遠離你,還氣憤你不負責任的行為。

事實上,新西蘭人正是採納了世界衛生組織有關於口罩的建議:

世衛組織只建議在特定情況下使用口罩:“如果你有咳嗽、發燒和呼吸困難,你應該戴上口罩並尋求醫療護理。如果你沒有這些症狀,你就不必戴口罩,因為沒有證據表明它們可以保護沒有患病的人。”

不戴口罩的話,又該如何預防呢?答案非常簡單,就是最基本的預防措施,如洗手、表面消毒、避免與感染者接觸。可能正是因為答案過於簡單,才讓人們不安,急於戴點什麼,哪怕是圍巾或口罩也好,擋在鼻口前面過濾一些漂浮物。唯一的問題是:它對呼吸道疾病如流感和致命感冒無效。如果這基於科學上真的有效的話,世界衛生組織早就會建議這麼做了。

那按照這個邏輯,中國人戴口罩豈不是白戴了嗎?我認為每個國家給出自己公民的建議都是基於科學、實踐、國情而定的。中國人口密度非常大,像火車、地鐵、商場上摩肩接踵的畫面,在新西蘭是非常少有的。這種情況下,戴口罩確實可以防止飛沫帶來的傳染,無論是出於自我預防還是保護他人,都是一種可取的措施。而且在心理上,更能給人安全感,從而有利於身心健康。相反,在新西蘭,全國人口不到500萬,最稠密的地方,每平方公里約4000人。所以不戴口罩,也是有客觀依據的。

當我們好心好意,替外國人是否應該戴口罩而著急時,可以靜下來思考這深層原因而不是一味罵別人無知,連個“作業”都不會抄。我的一個朋友跟我說:“我真心覺得有知識太重要了,不然總是人云亦云。所以不知道時閉嘴是最好的掩飾。”

奧克蘭市長Phil Goff對媒體表示,鑑於目前的疫情,Pasifika Festival取消。

在本文即將發佈時(3月12日),奧克蘭市長緊急宣佈,原定於本週末在奧克蘭舉行的太平洋節(Pasifika Festival)剛剛宣佈取消。理由是鑑於目前的疫情,政府要把公共衛生放在第一位。這不禁讓我想到,未來的新西蘭人會不會有戴口罩的習慣呢?


名字不太長了


我會一直戴,因為我維修空調,也算是服務行業,每天在市區和鄉鎮跑,會接觸各種不同的人。

不只是新冠肺炎會傳染,也會有其他的疾病會傳染吧。

另外,我們麻城有中部石材城,開採大量的花崗岩,銷往全國各地,石材尾灰很重。

舉水河的砂子也一直在開採,揚塵很大。

戴口罩防塵,對於麻城每個人,也是必需的。

總之,於人於己,疫情過後,我會一直戴口罩。





別山舉水


首先,疫情過後的具體概念是什麼?官方解釋是新冠病毒在全國範圍內連續28天清零。個人理解是出入任何地方不需要再檢測溫度和消毒殺毒以及各種申報登記手續,官方解除必須帶口罩的要求,自身感覺不會因為不戴口罩而引起危險,或者給他人帶來疾病風險。

那麼,基於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排除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戴口罩這一約束,而是應該視情況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戴口罩本身除了保護自身不受疾病侵害之外,也有不給他人帶去麻煩的原因。長期佩戴口罩尤其是天氣炎熱的時候反而容易滋生細菌生長,也容易帶來呼吸不暢的痛苦,給健康帶來不必要的風險。另一個原因就是有關商務禮儀,在正式的商務禮儀場所戴上口罩是不禮貌的,因為遮蔽了面部,有隱藏和不坦誠的寓意,和戴帽子一個性質,制服禮帽不在此列,當然,特殊情況下,特殊要求之下,也不會因此而冒犯到誰。只是需要注意到的幾點。

在疫情過去之後,根據環境和自身的情況考慮,本人應該會選擇不戴口罩,但是遇見以下幾種情況會戴上:

1)嚴重霧霾警報的天氣;

2)人口高度密集的場所;

3)自身出現呼吸道疾病症狀的情況;

4)要求戴口罩的官方禮儀場合;

5)其它純粹為了時尚和服裝搭配的情況(可以自我放飛地選擇時尚口罩)。







夷陵太極貓


你好,疫情過後,看是哪個疫情。是指國內還是國外呢?國內的已經接近尾聲了,國外正在水深火熱之中,中國的輸入型病例不在少數。廣東,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居多。內陸交通不發達小城市少。

這個階段,科學戴口罩,對於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具有預防作用,既保護自己,又有益於大家健康。

請看下面:

01

對於普通人,這些情況不用戴口罩

對於健康的成年人,如果是個人獨處或沒有密集的人員接觸,感染風險很低,完全可以不戴口罩。

關鍵詞:無聚集,通風好

沒有人員聚集,通風情況良好,「指引」中明確提出的是「居家 + 戶外」。

其實「居家 + 戶外」,能涵蓋的場景很多,比如說:

健康的人待在家裡,不用戴口罩;

去人不多的公園散步、遛狗,不用戴口罩;

到小區樓下取個快遞,不用戴口罩;

開車去上班,不用戴口罩。

……

總之,沒有近距離(小於 1 米)與人接觸,環境沒有危險因素,無需過度防護。

02

工作購物等日常生活,需隨身攜帶備用口罩

「指引」中還提到一些工作和生活的人群密集場合,也不需要時時刻刻戴口罩。

比如說購物中心、餐廳、辦公室、會議室、車間等場合,備用口罩即可,與人近距離接觸時(小於 1 米)才需要戴。

關鍵詞:少於1米,不密集、備用口罩,即可。

如果人員開始變得密集,那麼戴著口罩更安全。另外,不建議頻繁地摘脫口罩,增加感染風險。

03

兩種情況下需要戴口罩!

對於大眾,一些特殊情況必須戴口罩。

其實總結起來也很簡單——

關鍵詞:近距離,有症狀

近距離,指的是在有風險的公共場所,與人距離較近(小於 1 米);

有症狀,是說有咳嗽或打噴嚏症狀。

另外,去有風險的場合,比如:醫院、汽車站、火車站、地鐵站、公共交通工具、大樓入口(排隊),這些情況建議戴口罩。

除此之外,如果與居家隔離、出院康復的人共同生活,或是與疑似感染者、國外入境者接觸,需要戴口罩。

04

科學佩戴口罩,無必要,不濫用

戴口罩對於一些呼吸道傳播疾病,戴口罩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但口罩並不是萬能的「保險措施」。

口罩的類型、佩戴的方式,都會影響到防護效果。而且,即使是最高級的口罩,面對狡猾的病毒,也難以實現百分之百的預防。

例如此次疫情中,新冠病毒還有一個重要的傳播途徑:接觸傳播。

正確洗手,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同樣重要。

千萬不要覺得「戴上口罩就沒事兒了」。

疫情期間,關於口罩還出現了一個極端現象:時時刻刻都要戴。不僅出門戴,在家也戴、甚至沒人的地方也要戴……

其實,我們更提倡有咳嗽、噴嚏等呼吸道不適症狀的人主動佩戴口罩。去沒人的地方也戴口罩,其實是一種過度防護。

經過這次疫情,希望大家能夠養成三個好習慣:

1、勤洗手,每次洗夠 20 秒

2、有呼吸系統疾病症狀時,記得戴口罩

3、咳嗽打噴嚏時,注意「咳嗽禮儀」



擺渡人的各種故事


  事實上,現在需要擔心的不是口罩的數量夠不夠,而是戴口罩的習慣能不能堅持。誰說一個行為持續21天就能習慣成自然?這都31天了,我反而越來越容易忘。早上上班,到了樓下感覺不對,臉上空蕩蕩的,趕緊翻身上樓戴好口罩!
口罩對我這種眼鏡人士是很不友好的。有人告訴我,口罩必須嚴絲合縫地於鼻樑處貼合面部,所以,如果眼鏡會有霧氣,說明口罩沒戴對。如果真是如此,那我慘了,多麼寶貴的口罩資源啊,難道就因為可惡的鼻樑長得不合適,就白戴了不成?
口罩對我的職業也是很不友好的。主持節目的時候戴口罩說話很不舒服,不戴口罩又覺得直接對著話筒噴唾沫星子太不衛生,真是太難了。
然而,有弊就有利。
不過,疫情結束以後還能保持戴口罩習慣的人不會很多,畢竟臉上蒙著層不透氣的東西,多少有點不舒服。但是,打噴嚏時用胳膊肘遮擋,感冒了戴上口罩,還是很有必要堅持的。
前兩天碰到一位朋友,問她口罩夠不夠用,她說夠用,因為平常都是乘地鐵上班,即使沒有疫情,口罩也是必備物資。她說,人擠人的密閉空間,戴口罩更衛生。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09e3733f80f748c6b5a5b72fb0b8a337\

樓上浩哥


應該會 心理作用吧



LIZIMO


還是要帶一段時間,在人多的時候,比如人非常多的交通工具,和人非常多的商場!三四月份柳絮楊絮飄飛的季節,帶口罩也可以防塵防花粉!當然疫情過後心情不必再恐慌,不會再不帶口罩出門就感覺像沒穿衣服一樣的惶恐,不會再看到別人沒帶口罩就立刻想瞬移二里地一樣的緊張。




楊楊記錄美好生活


在公共場廁,戴口罩為好。


農人566王學魁


戴口罩


穆薩259086710


應該我會繼續帶口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