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課,兄弟倆得到媽媽不同評價,弟弟太委屈,把氣撒在哥哥身上

我們常說,有第二個孩子是為了讓他們現在多個伴兒,在父母百年之後,他們遇事也能多個人商量,可以相互扶持。

可如果現在就讓他們彼此視為“競爭者”,習慣了比較和“內鬥”,那麼他們又怎麼能坦然接受比自己過得好的一方?當兄弟姐妹有難處時,他們又是否會擔心對方趕超自己,而吝嗇於伸出那隻本該溫暖的手呢?

父母的初衷是愛孩子的,但有時候不恰當的刺激卻讓孩子心生間隙。

上網課,兄弟倆得到媽媽不同評價,弟弟太委屈,把氣撒在哥哥身上

01

同在上網課,兄弟倆得到媽媽不同評價。

湖北十堰一對兄弟同在家上網課一個被媽媽安排在臥室,一個被安排在客廳,雖說“各自為營”但兄弟倆的一舉一動都被媽媽看在眼裡,比較之下,媽媽認為大兒子的上課態度更為認真,而小兒子的狀態卻是散漫的,就批評了小兒子。

小兒子的委屈勁兒一下子就上來了,不敢和媽媽對抗,便把氣都撒在了哥哥身上,還躲進了房間裡不肯出來。

大兒子擔心弟弟出事,便報了警。

小兒子一見警察叔叔,更委屈了,帶著哭腔說道:“作業我都寫了,我就是不知道媽媽為什麼生氣。”

最終弟弟在民警的勸說和寬慰之下,走出了房間。

這位媽媽可能沒有看見孩子端端的坐在電腦前,擔心孩子的學習效果不理想,有些著急,便“順手”把大兒子當做了衡量的標準 。

當媽媽過於在意外在形式的時候,孩子的關注的確是我都完成了而且已經掌握了,媽媽並沒有看到我的優點,卻只看見了哥哥的 ,孩子就會產生不服氣的感受 。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種子,花期各不相同。與其讓把不同的花按統一標準進行比較,不如看到他們各自的美好,這樣他們才能呈現出自己最好的姿態。

上網課,兄弟倆得到媽媽不同評價,弟弟太委屈,把氣撒在哥哥身上

02

成人後的兄弟,也會因媽媽的評價而怒目相對。

有時大人可能對孩子間的較勁不以為意,覺得只是小孩間的吃醋、玩笑。

但這股“勁兒”卻可能漸漸延續到孩子成人之後 ,當他們成為獨立的思考者 ,這種感受就可能根植在他們心裡 ,成為最親密的對立者 。

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莫和主持人斯科里科莫也是一對兄弟。

兩人在進行電視連線時,談到了宵禁的問題,卻突然起了爭執並開始爭論誰才是媽媽最喜歡的兒子,安德魯科莫表示媽媽在電話中說:“我是她最喜歡的兒子,好消息是她說你排第二,第二喜歡的兒子。”

斯克裡聽到兄弟的此番言論,雖說不服氣,卻強裝鎮定:“我簡直不敢相信,你對我的觀眾說謊,你現在整個採訪都不可信了,我剛剛應該掐了直播的。”

兩個人分開來看都算的上是優秀,但卻像小孩子一樣當著所有觀眾的面為自己是否在媽媽心裡更佔優勢,爭論得不可開交 。

看上去有些可笑,但卻不難想象兩人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少受到來自母親的評判,併為得到來自母親的愛而暗自爭鬥。

上網課,兄弟倆得到媽媽不同評價,弟弟太委屈,把氣撒在哥哥身上

03

聰明的父母要讓孩子擰成“一股繩”。

給孩子留下的是親人還是“仇人”,父母的作用很重要。

敬一丹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了媽媽是怎樣讓她和弟弟們之間的“聯結”越來越緊密的。

她說,自己十三歲時,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經常不在家,自己就要照顧兩個弟弟,當時他們一個七歲,一個十歲。兩個淘氣的男孩經常把衣服弄得又髒又破。

一次自己用縫紉機給弟弟打補丁,但補丁太厚了,用力推針的時候,針刺穿了手指,被釘住不能動了。

這時恰好媽媽回家,看見這一幕,媽媽沒有安撫她,卻一臉嚴肅的叫兩個弟弟過來:“告訴你們,你姐姐給你們縫衣服,她還是個孩子呢,她是替爸爸媽媽照顧你們,你們長大了對二姐不好,就喪良心了。”

敬一丹感慨道:“人到中年,回想這些,我媽媽真實教子有方。”

就如敬一丹所說,當時媽媽如果一把抱住她,寬慰她,自己就會立刻覺得委屈,但是媽媽給了自己一種肯定,也藉機告訴了弟弟,你的姐姐是這樣的姐姐,讓姐弟之間有了一種特殊的情感鏈接。

上網課,兄弟倆得到媽媽不同評價,弟弟太委屈,把氣撒在哥哥身上

04

那麼父母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間的關係更親密呢?

有時我們會看見有的大孩子對弟弟妹妹的表現的很“不客氣”“不耐煩”,而有的小孩子有特別喜歡“追著”哥哥姐姐跑。這時,我們既要看到大孩子希望擁有獨立空間,獨自探索的願望,又要看到小孩子希望與家人互動交往的,獲得陪伴的需要。

我們可以在家裡劃分出私人空間和公共區域,引導孩子們學會區別,在各自的空間的時候,互不“侵犯”,在公共空間時,則需要相互包容,理解並配合對方。

上網課,兄弟倆得到媽媽不同評價,弟弟太委屈,把氣撒在哥哥身上

●接納孩子的差異化表現和需求

每個孩子的個性和特質都是不同的,我們首先要讓自己常常有意識的將孩子們區別來看待,才能根據孩子不同的能力階段,做出更客觀、更符合他們自身特點的判斷和決定,這對於孩子來說才是公平的,讓孩子在保持積極樂觀的狀態下,獲得穩步成長。

●引導兄弟姐妹間的合作

父母是拉近兄弟姐妹關係“最有力的手”。我們要時常促成他們的“合作關係”。

比如問問大孩子對弟弟妹妹的做法有什麼感受和建議。

向小孩子瞭解一下,他更希望哥哥姐姐怎麼對待自己。

然後通過家庭會議或共有的“家庭時光”把這些問題討論一下,得到一個他們都願意遵守的標準,因為這些標準是孩子自己參與制定的,自然更樂於遵守。

上網課,兄弟倆得到媽媽不同評價,弟弟太委屈,把氣撒在哥哥身上

另外,當孩子年齡尚小時,可以引導孩子參與到照顧弟弟妹妹的活動中,同時向大孩子強調弟弟妹妹是怎樣喜歡被照顧所以做出了配合的舉動,也要在小孩子面前強調哥哥姐姐在照顧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這既是對孩子們所採取的不同的肯定方式,父母也能借此推動兄弟姐妹間彼此合作,使得他們的心貼得更近。

上網課,兄弟倆得到媽媽不同評價,弟弟太委屈,把氣撒在哥哥身上

結語:

如果說父母對孩子教育是縱向的引導,那麼兄弟姐妹間搭建的關係就可以起到橫向滲透的作用,無聲之中,相互浸潤,相互融合,才是“多孩家庭”最好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