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順關東神宮那些鮮為人知的事情

在風景秀麗的旅順太陽溝東北面“同心街一號”院內,曾經有一片金碧輝煌的建築群,三重高大的“開字門”裡面,在一條中線上,建有神門、外拜殿、主殿,東西兩邊建有對稱的側殿,這建築群就是旅順關東神宮。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神社隨處可見,但神宮並不多見。據統計,除日本本土外,在朝鮮、關東州、臺灣共建有三座神宮,神社與神宮的主要區別是神社是供奉對國家有貢獻的人,而神宮是供奉已故天皇的。旅順關東神宮就是供奉天照大神和明治天皇的。謂天照大神就是供奉三件神器:一面鏡子、一把劍和一塊玉石。

1938 年決定修建、1944 年建成的旅順關東神宮,老旅順人管它叫神宮大廟。從所祭之神是日本信奉的天照大神和明治天皇來看,其目的是“移植國風”。可見,關東神宮是日本侵略者用神權和皇權奴役中國人,進而強化殖民統治、試圖長期霸佔中國的罪證。

旅順關東神宮那些鮮為人知的事情

旅順關東神宮全景

修建所用樟木如何從臺灣運來

1938 年6 月,日本決定在旅順修建關東神宮,並將其列入最高級別的“官幣大社”規格標準,所謂“官幣”就是由國家出錢建造和管理。據當地老人回憶,為了神宮選址,小黑蓋子車來了很多次。幾經周折後,選擇在山巒圍繞、風景優美的太陽溝面海之南坡。

1938 年7 月,日本殖民當局在建造神宮地點舉行了奠基儀式。第二年7 月開始祭祀活動,而營造工程則是從1940 年5 月開始的。原計劃3 年竣工,因日本當局疲於戰事,國內財力吃緊,修建神宮的材料與勞力明顯不足,工程一拖再拖,直到1944 年9 月28 日,才舉行了大殿落成典禮。

神宮門前有三排高大的牌坊,每根柱子兩個成年人都合抱不過來。據說,修建神宮的木材都是從臺灣運來的樟木。梁益松的姥爺家住在老虎尾田家村,他聽姥爺說,木料運到旅順那幾天,日本人規定漁民一律不準出海打魚。木料是用拖船從臺灣拖過來旅順關東神宮全景的,拖船兩邊各有一軍艦護航。到了旅順港之後,由於過於粗大缺少相應的運輸工具,遂採用人工拖拉的方式運到工地,拖拉木料的是日本軍人和旅順工科大學的日本學生。中國人負責清理道路,更換交替拖拉墊用的圓木。

旅順關東神宮那些鮮為人知的事情

旅順關東神宮神門

神宮主殿氣勢恢宏,做工考究,是日本學自於大唐並在日本發揚的長屋簷獨特建築樣式。建神宮時,專業技術工人都是從日本國內招募來的,木瓦工都是技術高手。現存神宮門前的專用路,所謂“御道”,長約480 米,寬32 米;中間主道寬10 米,兩邊側路各寬6 米;可以想象當年關東神宮的氣勢。

日本統治時期神宮門前三道牌坊下都設有崗哨, 戒備森嚴。站崗的軍警全部佩帶短槍長刀,普通中國人是不允許靠近的。1945 年8 月蘇軍進旅順之後,神宮的防衛改為只在主殿前的牌坊下設一道崗哨,管理較松,附近的孩子便有機會鑽進大殿裡撿點東西賣。據梁益松回憶,大殿裡陰森森的,很多東西都是雕刻的,雕工相當精湛。1955 年蘇軍撤走之前,神宮裡的物品都被拉空了,主殿有的地方已開始漏雨。

“義務”勞工真相到底怎樣

當年旅順二中學生、已年邁古稀的李茂莊記得,那時每月8 日都要組織旅順的中學生、師範生、大學生到白玉山上參拜納骨寺,納骨寺裡存放日俄戰爭中日軍戰死的22723 人的骨灰;下山後便直接到神宮工地參加義務勞動,日本人叫“勤勞奉仕”。

1944 年,學校停課輪流到神宮參加義務勞動,主要任務是用大抬筐運土和石頭平整場地。因為勞動強度大、學校伙食差,學生牴觸情緒日益嚴重,採取磨洋工的方法怠工,為此很生遭到日本教師的打罵。

筆者在採訪86 歲的離休教師田榮堯時,他還清楚地記得,在17 歲那年秋天的一次勞動中,因為班主任老師沒去,學生勞動不積極,引起倉本校長不滿。勞動結束後,校長把他們班留下訓話。當眾打了班長之後,又將4 路縱隊改為8 路縱隊,每兩路對臉站立。倉本下令相互扇耳光,遭到全班學生堅決抵制後,倉本親自動手,重重地扇了每個學生一個耳光。

旅順關東神宮那些鮮為人知的事情

旅順關東神宮外拜殿

拆除後的餘物今何在

現在走進同心街一號,主殿部分已蕩然無存。西邊800 平方米的日式側殿還在,殿前一塊長方形銅牌介紹旅順關東神宮的歷史,後面寫著“文革”中將神宮拆除。這個說法並不準確,神宮其實是1958 年大躍進時期拆掉的,拆下的木料大部分用來建棒棰島賓館。

神宮拆下的部分銅瓦存放在孫家溝市政倉庫。神宮房簷鑲裝的漢白玉獅面獸浮雕,後來被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收藏。神宮被拆毀之後,神宮東邊的側殿木料被運到地方國營旅順市制材廠做樟木箱子,還有一部分邊角餘料做燒柴處理了。

筆者在年近80 歲的葛樂同家看到了這種樟木箱子。這是葛樂同老伴劉翠玉在旅順老百貨工作時,找旅順木器廠主任買到的。當時花60 元買了一對,自己留下一隻,另一隻給小叔子結婚用。這隻箱子已經跟隨老人50 年了,打開箱子上蓋,仍可聞到一股淡淡的樟木特有的清香。箱子上蓋裡蓋有一個紅色印章,上書:地方國營旅順市制材廠驗訖,可以看做是身份證明或防偽標誌。上蓋裡面還有拔出釘子眼的三處鏽跡,說明木料是用過的。

在採訪過程中,筆者發現還有一種稍小些的樟木箱子。據老人們回憶是修神宮期間,日本人把樟木板材偷出來賣給中國人而加工的。

最近得知,旅順勝利塔下的大長條木凳的木材也是用神宮的木料做的,有老人告訴我,不信你去聞聞現在還有香味。

旅順關東神宮那些鮮為人知的事情

本文作者在關東神宮西側殿前

神宮地下究竟有沒有暗道

很多有關神宮的文字材料都說其地下修建有多條暗道,通往太陽溝的各軍事機構;甚至有的暗道直通海邊,可直接上船。

然而,據李茂莊回憶,在勞動時並沒有看見地下暗道。他說,神宮主要是用來供奉天照大神的,在神靈的牌位底下挖洞是對神靈的褻瀆和不敬,別說暗道,連地宮都沒有。再說它不

是用於軍事用途以便於逃逸,有必要修暗道嗎?另外,關東神宮的很多附屬工程都沒有完工,直到1944 年7 月,神宮路還沒有修,他們哪來的財力去搞地下工程?

1958 年,神宮主殿被拆毀時,也沒有發現暗道。梁益松參加過神宮原址的基建,他說,地基挖了兩米深都沒有發現暗道。筆者曾和當地派出所民警一起進入主殿西邊側殿全面搜尋,沒有發現洞口。

其實,說神宮地下有洞並非空穴來風,在神宮西南坡上不出100 米處,確實有洞。洞口是垂直的豎井,6~7 米。下去之後是橫向山洞,洞寬大約7 米,高約2.5 米。1969 年9 月的一天,17 歲的軍人子弟曹榕和3 個同學,還有兩名部隊戰士一起下去。藉著手電的光亮,他們走了大約10 分鐘還沒有走到頭。兩名戰士擔心手電會沒電,就一塊出來了。部隊領導發現有人下井進洞擔心出事,便決定用4 噸水泥將豎井洞口封死。因為是在駐軍營地裡,很少有人知道洞口的具體位置。據分析,這個洞與關東神宮關係不大,修建時間在修神宮之前,主要功能是防空避險或藏兵。

旅順關東神宮那些鮮為人知的事情

2012年8月16日,大連日報刊登我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