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之“俠”


京劇之“俠”


趙燕俠是一個很傳奇的人物。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北京京劇團可以講是京劇界的航母戰鬥群,“馬譚張裘趙”五大頭牌之說廣泛流傳。客觀來講,這對於趙確是殊榮!其藝術當然高超,但比肩大師實屬不易。當時京劇業內業外的審美標準極其苛刻,據說某大師指著演出海報打趣道:“觀眾買趙團長票最值,一張票能看京劇和評戲兩個劇種”。

但是,我眼中的趙燕俠確有藝術家的能耐,更有成功者的自信,還有挑戰一切的豪氣,真配得上一個“俠”字。

趙燕俠曾在天津演出全部《玉堂春》,起解一場不唱“十恨”,觀眾起鬨,趙當場掭頭不唱。這就是名噪一時的“趙燕俠罷演”風波。


幾十年後,趙燕俠告別舞臺紀念演出依然選在天津舉辦,在天津中國大戲院安排了三場,仍舊演出《玉堂春》,其他兩場分別是《紅梅閣》與《白蛇傳》。當時,“小蜜蜂”(無線話筒)已經“風靡”舞臺,甚至某程派名家已有專門的音響師實時調節音量。在告別演出時,趙燕俠事先聲明,全場不使用“小蜜蜂”,只在臺口設立幾個立杆話筒。

三場演出,劇場座無虛席,兩側走道都有人站立。趙當時應是七十歲有餘,但嗓音甜美、氣力充沛、字韻清晰、表演傳神,觀眾如痴如醉、喝彩不迭、大呼過癮!尤其是最後一天《白蛇傳》,演至“合缽”,觀眾期盼“小乖乖”這一唱段,不時鼓掌,但等到“大大大大衣倉”開唱鑼鼓一響,全場靜得出奇,生怕有一絲雜音干擾到唱腔,盼著餘音在空氣中多一絲停留與延宕。琴師是老資格的王泳泉,他似乎聽懂了觀眾的心聲,有意放緩節奏,託墊得舒展大方、絲絲入扣。一曲終了,全場沸騰,後面的情節與表演已不再重要。大幕落下,走出劇場,興奮之餘,悵然若失,今後“此曲只應天上有”!

此時的趙燕俠應是站立在華山之巔的獨孤求敗,仗一劍而行天下,展歌喉笑傲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