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印度妄圖研究六代戰機,是異想天開呢?

幸福地帶2


時間過去了30餘年,當初印度軍方立志要讓光輝號輕型戰機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優秀三代機之一,依然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雖然說光輝號輕型戰機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整個項目管理需要進行全面改革, 印度斯坦航空公司遠未按空軍要求每年提供16 架光輝號戰機,目前年產量8架都達不到,以至於莫迪內閣某位部級高官都不得不承認光輝仍然是一個白日夢。

光輝號戰機,項目代號 LCA,1983年上馬,是在鄰國巴基斯坦獲得了美製F-16A/B 戰機的背景下,印度在受到刺激之餘,發誓研製一種全新的戰機,性能上將全面超越美製 F-16戰機。

由於發動機等關鍵部件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受制於國力以及航空科研水平的低下,LCA軍工項目進展緩慢,在耗資7億美元以後,首架驗證機才於2001年1月4日升空,2013年12月20日,LCA戰機才正式列裝印度空軍。

僅從LCA戰機飛行圖片上判斷,就其外形而言,採用無水平尾翼的大三角翼設計,其實就是一架法制幻影-2000戰機,從研發到投產用了整整30年時間,從側面印證了印度航空工業基礎的薄弱,因此,LCA項目實際上就是一架仿製的幻影戰機,外界對其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是很難徹底扭轉了。

印度空軍打算將以LCA戰機為主,組建一個有200架戰機的龐大編隊,用以取代日漸老化的蘇俄米格21戰機,但由於包括髮動機在內幾乎將近50%的部件需要進口,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無力提高戰機產量,200架LCA戰機組建不知道要讓印度空軍等到猴年馬月。

至於印度研發第6代戰機,網絡上似乎並未有靠譜的消息報道,對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來說,美標第3代重型戰機都無法研製的前提下,輕型戰機LCA又搞成了半拉子工程,也就半桶水的能力,美標第4代戰機遙不可及,印度航空工業一步跨越,要研發第6代戰機,殺了本文作者的頭都不會相信。

因為印度航空工業距離航空大國有非常大的差距,這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觀的,需要長時間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才能慢慢積累,進而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換。

目前,印度航空工業還是想方設法地改進LCA戰機存在的問題,儘量使發動機國產化,在研發戰機時包括戰時就可以不必受制於人,然後將第3代輕型戰機LCA完全國產化。

在此基礎上,再研發本國第3代的重型戰機,有了技術的突飛猛進,才有可能觸及第4代隱形戰機的門檻,但也僅僅是門檻而已。

因為印度航空工業的實力,要整出美標第4代隱形戰機,都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至少在20年內,從LCA一架輕型戰機就折騰了30餘年,迄今為止依然是個半拉子工程,即可窺探印度航空工業的實力。

因此,研發第6代戰機,對印度來說,就只是美夢而已;作為關注國際事務的讀者,當然允許印度做美夢了。


國平軍史


印度研製六代機?聽說過。印度對五代機剛有模型,上面的電子系統,動力系統還沒有著落呢,印度應該還沒有吹風的風洞的吧?

至於六代機,各國都是在預研,頂多是技術研究,也可能有做實驗的,也只是技術驗證,肯定還沒有到型號驗證階段。

其中有一個發動機變循環技術,應該是六代機必備的,美國正在加緊研究,中國已經提到了這方面的研究,而俄羅斯沒有提過。但具體的六代機什麼樣子,人們並不知道,是有人機還是無人機,具體樣子應該在10年之後了

其實嘴在自己頭上,印度自己有嘴,想說就說吧。大家都可以說,我也會說,我要研製六代機,信不信是你的事,說不說是我的事,怎麼想是大家的事。



大志遠思想空間


在中國,無論是在專家層面還是在網友圈,對印度普遍有種輕看的心理。我曾經就看到過國內一個非常有名的專家,在一次訪談節目中滔滔不絕,對印度在航母發展和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極盡調侃之能事;在網絡上,“三哥”成了印度的代名詞,只要談起印度,張口三哥,閉口阿三,在“三哥”的稱謂裡充滿著不屑、嘲諷。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時常鬧笑話的國家,最近幾年卻取得了許多令人羨慕的成就,並且,在國際上越來越活躍,一顆大國雄心也逐漸暴露出來。


在戰機的研製上,印度曾遭遇到不少的挫折,這是不爭的事實。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印度致力於打造的一款輕型、超音速、多用途戰鬥機,設想中,這款戰機應具備高機動性,裝備現代化的航空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可以滿足21世紀前20年的作戰需要,這款戰機就是被印度寄予厚望的“光輝戰機”。當時,印度將光輝戰機定性為“四代機”,但是,由於研發過程曲折、時間跨度長,等這款戰機量產的時候,他已經完全被甩在的“四代機”的後面,勉強算得上是一款“三代半”戰機。



由於印度在研發光輝戰機過程中暴露出來不少航空工業發展的短板,所以,很多人對印度的戰機研發能力充滿了質疑,甚至是輕視。其實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問題,雖然印度在研製戰機道路上走得跌跌撞撞,但是,最終他還是搞出來了,光輝戰機的批量生產並裝備印度空軍,使印度實現了戰鬥機研製的突破,大大的促進了印度航空工業技術水平,為後續戰機的研製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印度的六代戰機計劃,是與英國聯合開發的。在今年的早些時候,印度媒體曝出,英國邀請印度開發名為“暴風雨”的第六代戰機,據印度媒體宣稱,“暴風雨”將超越所有現役的隱身戰機,包括美國F22和我國的殲20。印度與英國聯合開發六代機的消息一經曝出,就遭到不少噴子的狂噴,認為印度是在異想天開。


其實,印度開發六代戰計劃是印度強國雄心的一部分,是值得被關注的,更不能看輕了印度的航空工業實力。況且,印度這次是與英國一塊聯合開發,雖然英國航空工業已大不如前,但是畢竟老牌發達國家的底子還在,加上印度雄厚的資金支持,在六代機的研製方面,還是能夠有所突破的。

【親們,記得點贊喲!覺得我回答的還可以,不妨關注一下吧!thanks】


三號二


全世界只注意到橫空出世殲20,可土鱉空軍從第一代到第五代,自研自造從未缺席。

米格21從仿製到垂直起降魔改,蘇27從三代磨到四代加,艦載型,戰轟型,原型機都被磨禿嚕皮了,印度到目前為止,人家的三代機按圖紙攛,都攛不利索,隔三差五的摔,更別說自研。

印度的教訓告訴我們,少走彎路,不代表可以投機取巧,這是自欺欺人







叮噹路東龍噹啷


印度總是心比天高,好高騖遠。當印度開始研究三代機“光輝戰機”時,正是三代機發展的最佳時候。但是,當印度的“光輝戰機”研製成功時,已經是30年後的時候了,三代機已經進入了被淘汰的時候了。更何況印度自己的空軍都不願意駕駛“光輝戰機”,認為其功能太差,嚴重的缺乏靈活機動的能力,飛行速度更不行,裝彈能力有限等許多缺點。

於是,印度希望能夠和俄羅斯合作,投資T50。可是,最終因為投資太多了,不堪重負,退出了T50。當俄羅斯的蘇57戰機橫空出世之後,印度又計劃購買蘇57戰機。但是,俄羅斯開出了300億美元的天價時,印度又覺得價格太高而放棄了。

印度人終於不信邪,決定自己研究六代機,而實際上五代機,也是世界目前最先進的戰機。印度卻要跨越式發展,直接研究六代機。一個三代機都是用多國的零部件組成的“光輝戰機”,是明顯不成功的國家,其技術與想要研究六代機,相差得實在是太多了,其難度可想而知。所以,說是異想天開,並不為過。

個人觀點,切勿上心,謝謝閱讀,歡迎評論。


幸福地帶2


三哥要打造AMCA,不能說不行,莫迪政府開啟印度製造,可視為印度工業1.0,立志實現國防自主,本身無可厚非,無論任何國家,都要跟上全球化的步伐,拉動自家產業技術升級,現在的印度工業化不足30%,與南亞大國的地球明顯不相稱,更莫說什麼要成為全球性大國。

不說能行,其所打造的三代機LCA,就目前表現,準三代的水平也談不上,並且關鍵技術全部是全球配套,甚至設計都是高盧雞的傑作,造了幾十年,層層加碼,當空軍等得花兒都謝了,猶在抱殘守缺,為陳舊過時的設計猶自痴心不已,空軍不要更推出海軍型,其作戰半徑,甚至不及直升機,正不知三哥哪裡來得好精神,如此礙於面子不拋棄不放棄,到頭來會是一個什麼結果,並不比“阿瓊”坦克會好到哪裡去。

開國到現在,甚至一型飛機都不能過關,猛然要造六代機,技術跨越太大,這對於航空強國來說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何況是印度呢?

願望是美好的,現實也忒骨感,造來造去,無非勞民傷財,只能滿足於大國臉面而已,除此而外,看不到任何希望。

與其這樣,還不如老老實實重新投入三代機研製,才是正經。利用LCA的經驗,沉住氣,花費大力氣,定然會有好的結果。然而印度任性也執拗,面對自家技術短板視而不見,說造便造,一次次立下技術宏圖大志,非欲打一個樣兒叫世人看看,甚至興之所致,給它起了一個非常大氣的名字——“維摩那”,神話中的空中黃金戰車。

僅氣動設計就大改了六、七次,改來改去,無法開始詳細設計。本來計劃挺好的,與俄羅斯合作,還是與英國合研,印度經濟不錯,只要投下錢,只等著拿到飛機就可以,然而自家實在不甘心,就這樣糾結著循環往復地折騰著,真不知正式拿出方案來,得等多少年。不說是異想天開,差不多是一個意思。


魂舞大漠



汗水為血而流37610868


研究新戰機得有工業實力,金錢和科技水平,得有實實在在的真功夫,真傢伙,不具備這些個東西,就是一相情願的吹牛,吹大牛。首先六代機在全世界都沒有標準,科技最先進的美國好象也沒有,印度的估計也不行。僅以發動機為例,二代機的推重比是五到六,三代機的推重比是七到八,五代機的推重比是九到十,還必須要高性能,一般國家不要想。印度現在是買的外國的三代發動機,單臺加力推力假如是九千公斤,按兩臺發動機算(不算單臺必須要保百分之六十),飛機的正常重量就不能超過十八噸(可以超,超了不敏捷),然後減去油料的重量,還有飛行員,航炮,導彈的重量,這個飛機的空重就要控制在十至十三噸,這就設及材料的問題了,必須要選用又輕又結實的材料了,這些個都是一個航空工業生產能力的各種硬實力的體現,。光用嘴說就是騙國家的經費,蒙人的。


東龍45



月林6491


有句話叫做“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沒有積累就想彎道超車一步到位怎麼可能,尤其是軍工這種非常吃技術吃資金的領域。目前世界上服役的五代機只有咱們國家的殲-20和美國的F-22和F-35,整個世界只有這麼三款,真的是一隻手都數的過來。至於說六代機,那還只是停留在概念階段,有著頂級航空技術的的美國也只是進行部分技術的預研發罷了。

在此之前,我們可以先回顧下印度研製戰機的歷程。

LCA“光輝”戰機

有句話叫“十年磨一劍”,這是褒義詞,但是用在印度“光輝”戰機的研發歷程上,卻變成一個貶義詞了。

在1983年,印度政府批准了Light Combat Aircarft(輕型戰鬥機)項目,計劃研發一款高性能的輕型戰鬥機,這款戰機後被命名為LCA“光輝”戰機。對於這款戰機,印度要求它兼具高速度、高機動性、搭載先進航電設備、掛載量大、低價格、易於維護、可作為艦載機,這些有點不切實際的要求滿滿的印度風格。

而且LCA戰機還要求使用大量的複合材料,要求複合材料的使用率要達到40%以上。複合材料的優點是同等重量下有更高的金屬強度,滿足強度的情況下可以減少用料,降低飛機的重量,可以說在想法上印度還是非常超前的。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就很讓人摸不著頭腦了。大量使用複合材料的“光輝”戰機居然超重了,原設計是空重5.5噸,實際做出來空重6.9噸。不僅如此,光輝戰機的機體強度也差強人意,它的設計機動過載值有9G,而實際機動過載值只有5.5G。飛機做一個高速機動都會產生7-9G的過載值,也就說如果光輝戰機做個會產生高過載值的機動動作,這款戰機可能就會在空中直接解體。

明明是用更輕更高強度的複合材料,最後卻折騰成這樣,也是沒誰了。

(飛機的生產維護車間,衣著卻那麼隨意!)

原本光輝戰機是計劃1996年服役,但是折騰到了1995年才首次試飛,而後1998年的時候印度官方又宣佈光輝戰機將會在2003年服役,但是結果你也知道的,光輝戰機是一直都處於“即將服役”的狀態,折騰到了現在還是這樣。

36年前,我們還在用殲-7、殲-8保衛我們的領空;36年後,我們殲-10有了,更先進的殲-20也有了,印度的光輝戰機卻還沒折騰個所以然出來。

好高騖遠!直接研發六代機

在研發武器裝備方面,印度一貫都是好高騖遠,完全不顧實際情況。

連“光輝”戰機這種三代機鼓搗幾十年都沒弄出成果來,印度直接就想直接跳步開始研究六代機,想想都知道最後一定是鏡花水月—一場空夢。要知道研發武器裝備最是需要積累,厚積薄發!尤其是飛機這類高技術裝備上,更是需要技術積累,一步一個腳印,逐步發展,量變產生質變。

(印度準備自研的AMCA)

反觀現在的印度,光輝戰機一直“將要服役”,買來的戰機也是三天兩頭的墜毀,連保養維護飛機,印度都做的亂糟糟的,可見印度的航空工業實力還是非常薄弱的。這種情況下,想直接研發六代機確實是有點異想天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