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日記:做好鄉村防疫一線的“守護人”

前幾天北京颳了一場8級以上的大風,村道旁的樹枝被吹斷了不少,有的樹幹還挺粗,擋在路上很不安全。風一停,大家就趕快上前搬斷枝、掃落葉,清理環境,就跟打掃自家的院子一般自然。

“咱一塊使勁兒啊,你們留神,搬不動就先喊,咱一塊兒撂地上,別硬撐著禿嚕了手砸著腳。”“你得從那邊順過來,這麼著咱們頂著勁呢。”“小覃你那腿好利索了沒,你就別湊在這兒跟我們幹這個了,去幫三叔掃地去。”幹活的時候,村民跟我們之間並沒有絲毫的生分或客氣,開著玩笑就把活幹完了,大家就像同一個村一起長大的夥伴般熟悉。

駐村日記:做好鄉村防疫一線的“守護人”

其實在2月底我們5位下沉幹部剛到村裡的時候,我們和村民之間並沒有這麼親近。剛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我們對村情、村民不熟悉,大家又普遍沒有農村工作的經歷,總擔心分寸把握不好;而農村作為一個熟人社會,大多數村民對陌生的我們也並不親近。在村裡巡查的時候,不時有村民投來問詢的目光,間或有人問一句:你們是哪兒的?當得知我們是市政協的下沉幹部後,頂多回一句:“市裡來的啊,你們辛苦了。”便很少有什麼下文。

駐村日記:做好鄉村防疫一線的“守護人”

機關派我們下沉之前,領導就叮囑過“基層群眾看我們幹部,不在你說了多少,而更在乎你幹了多少、乾的好不好。”於是,我們向村“兩委”主動提出“多幹一些具體工作,多承擔一些任務”的請求,力爭用自己的實幹苦幹儘快融入村裡。每天一早,我們在村口給入村人員驗證、測體溫;給外地返京人員登記信息,查詢出行路徑,講解防控措施;上門給居家觀察人員測體溫,瞭解困難;巡察街道,提醒在戶外活動的村民戴好口罩,檢查經營場所消毒工作……很快,20多天過去了,我們現在每天在村裡巡查時,迎接我們的則是,“又這兒檢查呢,可真曬黑了,回家媳婦心疼不?”“屋裡頭坐坐,老走著多累啊,喝口水……”這樣略帶玩笑又飽含溫情的話語,我們儼然已是村裡的熟人了。

駐村日記:做好鄉村防疫一線的“守護人”

駐村日記:做好鄉村防疫一線的“守護人”

記得第一次在村裡獨立開展巡查和上門監測體溫工作時,大家都沒有留意一戶村民家看門的大狗,正當一個同事準備上前叫門,它突然斜刺裡竄了出來,狂吠著一口咬向同事的小腿,好在脖子上的鐵鏈拉住了它,並沒有咬到人,但同事的褲腳卻被它鋒利的牙齒掛了一個洞。人雖沒事,受驚卻不小,之後的一段時間我們入戶時,都會互相提醒小心被狗咬。可隨著我們天天入戶,就連村裡的狗都熟悉了我們的樣子,現在再去那戶村民家,他家的狗見到我們不但不叫了,就在那懶洋洋地趴著,尾巴倒是搖的挺歡。想想初次見面的不愉快,再看看它現在這樣子,我們互相打趣說:“看來我們真成了村裡的熟人了。”

駐村日記:做好鄉村防疫一線的“守護人”

隨著疫情的逐漸緩解,返京復工人員越來越多,疫情發生後的第一個返村高峰也不期而至。一個白天,我們就接待了7批25名外地返京人員,入村登記、信息審報、健康打卡……村口檢查點第一次排起了隊。

“我這手機咋弄你們這東西。”

“您這手機我看看,呦,您這不是智能手機啊。”如果不是自己親身遇到,我確實很難想到,時至今日仍有人不用智能手機。“您這手機可夠年頭了,您還有沒有他們這樣的能上網的手機啊。”

“我壓根就不認字,弄個手機能打電話就成,他們年輕人那個我用不著。”

駐村日記:做好鄉村防疫一線的“守護人”

經過仔細詢問,他們8個人從外地來京務工,往年都是在一起幹園藝工作,其中3個年齡大的確實不識字,個別人甚至沒有智能手機。可沒有智能手機,又無法使用小程序或APP進行健康打卡。他們都是同鄉,租住在一起,能否請同行的人幫忙打卡,我們首先想到了這個方法。一圈試下來,發現各個小程序都綁定了機主的手機號碼,不能同時給兩個人打卡。

“對了,不是還有個APP嗎?用小程序給甲打卡,用APP給乙打卡”

“有道理!趕緊試試”

“成了!您跟他們都是老鄉,按規定居家隔離14天裡每天都得用手機健康打卡,我跟您老鄉也說好了,您不認字每天量完體溫表也得請他看正常不正常,他看完就會用手機幫您申報,您就放心吧。我們每天也會入戶核查信息,有問題您隨時跟我們說。”

駐村日記:做好鄉村防疫一線的“守護人”

這就是我們在北火垡村的工作場景,很瑣碎、很普通,平常到幫租戶解決了這麼一點問題大家都會開心很久。但就是這點點滴滴的努力與付出匯聚在一起,讓我們得到了村民和租戶們的認可,築牢了基層疫情防控的防線。做好鄉村防疫一線的“守護人”,用自己踏踏實實的工作,換得群眾健健康康的身體和平平安安的生活,這就是我們下沉幹部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這個春天,我們下沉到北火垡村,為使命而戰!


(作者:李碩 市政協機關派駐北火垡村下沉幹部,辦公廳會議活動處一級主任科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